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_思想政治课教学艺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_思想政治课教学艺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_思想政治课教学艺五、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课堂气氛既可表现为健康活泼,生动有趣,也可表现为呆板凝滞,郁闷低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_思想政治课教学艺

五、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对策

课堂气氛既可表现为健康活泼,生动有趣,也可表现为呆板凝滞,郁闷低沉。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影响。课堂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创设一种特定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从而使教学双方身心愉悦,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很多教师做过有益的探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积极型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同一个班级,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面带喜色,友好亲近,热情高涨;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则坐立不安,冷淡沉闷,甚至会出现敌视的目光。这说明,课堂心理气氛不仅和教师当堂课的教学有关,而且和教师与学生以前形成的关系有关。在长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尊重、理解,就为形成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打下了基础;相反,长期不信任、不融洽、不默契的师生人际关系,必然为冷淡、消极、沉闷的课堂心理气氛埋下祸根。可见,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长期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和表现,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创设积极型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础。教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一个长期和学生对立疏远的老师,是不会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朋友,多体贴和关心学生,做到言语得体,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重被关爱的人。在轻松、融洽、温暖、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没有恐惧、紧张、不安、拘束等不良情绪,对教学持积极参与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亲密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老师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相反,教师如果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俯视学生、轻视学生,感情上疏远学生,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很深的隔阂,就会影响到课堂氛围,有些学生还可能进而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教师应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感召力使学生肃然起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这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能动地汲取知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先行。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这正是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全面的育人功能,更需要采用多献爱心、和风细雨、情感渗透的原则和方法,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专制或放任的教学态度与作风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只有采取情感投入、民主教学的手段,才能建立起真正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打下牢固的基础。(www.guayunfan.com)

2.精彩的开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直接前提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犹如一部剧的“序幕”,或一本书的“引言”,抑或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关系到整整一节课的和谐与成功,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精彩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一下子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是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切入口。相反,“例行公事”式地开头,按部就班式地导入,天天老皇历,课课无新意,啰唆半天,不入正题,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冷了半截,若想再次打起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恐怕就十分困难了。一堂本可上得十分生动、十分成功的课开头短短的几分钟“砸了锅”,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冷漠厌倦充斥整个课堂。因此,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必须以成功的开头为前提,离开成功的开头,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精彩的开头方式很多,有激情式、质疑式、讨论式、问答式、精彩语言式等等。不过,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根据当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和实施,因而在授课前要作精心设计。比如,一位教师在讲“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时,就采用了激情式的开头,首先扼要地介绍了吉鸿昌烈士的事迹,接着就铿锵有力地朗诵了烈士就义前写的诗:“恨不能抗日死,留着今日羞,国破当如此,我何惜此头!”诗虽短,却字字千钧,学生深为烈士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又如,一位老师在讲“企业家的素质”时这样开头:首先三言两语概要上节课内容,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内容将从哪里开始呢?我们就从你们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开始”,老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生死抉择”,后用多媒体放“生死抉择”电影片段让学生欣赏,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学生群体心理的最佳状态很快形成,为整整一节课创设了良好的开端。总之,精彩的开头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境界,增强角色意识,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直接前提。

3.教学中的“情”、“理”、“趣”,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

情——创设课堂心理气氛的兴奋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伴随着人的情感因素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和情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独特作用。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这既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标准。要使课堂充满情感色彩,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情,正所谓“真情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动力系统。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和爱护,对学生的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以及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解,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曾有老师在讲“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发现学生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千古传颂的名言很感兴趣,就引用了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诸葛亮的《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些名言。接着,又讲了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中,始终带着一只盛有祖国泥土的银瓶的故事;讲了周恩来总理留下的最后遗言是把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学生被他们这种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许多学生听得热泪盈眶,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此形成。

理——创设课堂心理气氛的本味剂。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理论性、说理性、哲理性见长的学科。教师教学时若不能处理好“理”这一问题,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首先,要讲清理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比较抽象,教师若对理论讲得不透、不清就不能使学生接受、理解,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中学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讲清理论,一要防止就理论讲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二要使理论与实际联系,使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成功。

其次,授课要有充分的说理性。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采用疏导的方法、说理的方法,要用道理说服人,要用真理征服人。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以下几个误区:光喊一些漂亮的政治口号,说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把思想政治课当做偏科来上,上课时“吹吹牛皮”而已;把思想政治课当做高考的“敲门砖”,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采用打棍子手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机械硬灌加政治高压。这些做法,既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又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因此,一定要摆正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全面认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充分采取以理服人的教学方法,用马列主义的活水去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田,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其三,授课要有深刻的哲理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辨性、逻辑性、哲理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许多材料、例子都饱含很深的哲理,其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就是直接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哲理,运用真理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充满丰富的哲理性,学生听起来才有味道,才学得深刻,才给人以启迪,从而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闸门,扩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需要,会形成主导与主体的默契配合,从而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趣——创设课堂心理气氛的调味剂。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是学生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快乐而形成的。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注意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引起他们学习的乐趣,调动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幽默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用轻松欢快的笑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19]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教师的幽默,可以打破沉闷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摆脱困境,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操。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法人”这一概念时说:有人认为“法人”就是法国人;“法人”就是犯了法的人;“法人”就是学了法学知识的人;“法人”就是有法术的人……一连串的荒唐解释,令学生捧腹大笑。可见,枯燥的概念教学同样有情有趣,同样会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4.创设课堂情境,优化课堂环境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必备条件

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消除不良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一位老师在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时,用了20分钟时间放了《十年潮》中的一集电视影像,那是展示改革和建设成就的画面,那铿锵有力、一语中的精彩讲解,那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扣人心弦的音乐伴随着象征改革大潮的惊涛拍岸的阵阵涛声,完全把学生带入改革和建设的火热的生活中。放完录像,学生个个热情高涨,既使他们受到了教育,又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情境。

课堂环境属于广义上的教学情境,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着课堂的心理气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布置教室环境,总的来讲,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布置教室环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教室环境应该和谐、优雅,使学生感到舒适、清新、美观、富有青春活力,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5.注意教学语言运用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直接的载体。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句的停顿、每一个特别的语调,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踱步、每一个手势,都是学生关注的对象。因而,教师应当掌握相关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科学、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我们从平时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到,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有优美的用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而又通俗易懂的话语内容、充满激情的语气声调,那么,学生一定会整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注释】

[1]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见《毛泽东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第165页

[2]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1页

[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第32页

[4] [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第303页

[5]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第224页

[6] 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74页

[7] 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290页

[8] 曲严斌:《副语言习俗——手势、情态、口哨等语言现象》,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第201页

[9] 《谈教师的人体语言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5)

[10] [美]洛雷塔·A.马兰德罗,拉里·巴克著:《非言语交流》,第7~8页

[11] [美]班尼·约翰逊著:《教育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第387页

[12] [苏]P.M.安列耶娃:《社会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第104页

[13] 冯?拉弗勒-恩格尔著:《传神的一举一动——非语言交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第419~420页

[14] [美]班尼?约翰逊著:《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第398页

[15]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289页

[16] 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74页

[17] M.鲍门著,卢真全编译:《幽默教学:一门表演艺术》. 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6)

[18] 老舍:《我怎样写〈牛天赐传〉》,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95页

[19] 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