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更是一片亟待“垦荒”的土地。在新的时代,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必将凸显出新的特点。相反,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将会给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选择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是受到世界课程管理行政主体的多元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相互靠拢以及迅猛发展的校本课程影响的。

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第四节 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特点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课程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但其焦点仍然是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更是一片亟待“垦荒”的土地。社会的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必将引起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一系列变革,必将对传统的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必将凸显出新的特点。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平衡性

从课程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课程管理权力的分配难以稳定,表现出典型的钟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持续不断的钟摆现象呢?原因是,人们总是从对立的角度看待不同的课程行政权和不同的课程体制。一旦出现了改革的需要,人们总是会走向极端,在强调一方的同时抛弃了另一方。比方说,在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时,往往会遭受重重阻力,人们担心统一课程的实施会排斥地方的特殊性和背离多元文化并存的传统;在课程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时,人们往往又担心“一放就乱”。这种对立思维方式严重干扰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关系的协调,导致一方权力的突出必然会抑制另一方作用的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对立总是使在操作时选择了一方而放弃其他方,它们很难在统一体制中相容。

针对课程管理权责的钟摆现象,我们应该吸收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要警惕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另一方面,又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课程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思想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管理体制上根本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我们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不能因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某些弊端而将其彻底否定,甚至隔断历史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要把握好课程管理权的分配尺度,强调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具体来看,在权力分配中,必须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权力的类型,即哪些权力属于中央控制,哪些权力属于地方控制;二是使用权力的程度,即中央和地方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种权力。在创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避免走入历史上“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www.guayunfan.com)

然而,当课程管理自主权下放,许多高校在获得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后,却在学校内部形成了新的集权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教务主管部门,各二级学院和教师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在教学之外。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不幸沦为课程消极和被动的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尚且不可能,更谈不上对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为此,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当然,在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过程中,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依据和沟通渠道。因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渠道通畅,有规范的程序,特别是强化各级课程管理主体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职责,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混乱,不会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完善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将会给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集权和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各有利弊。课程的集中管理其优势表现在,政令统一、标准一致、统筹兼顾、力量集中、层级节制,有利于全国统一规划,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各地教育的平衡发展。但其缺陷是容易造成条件不同地区强求一致,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就分权而言,集权制的优点就是分权制的缺点,而集权制的缺点则是分权制的优点。最佳的办法是将两者统一起来,使之优势互补(12)。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强调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国家课程体现的是课程管理体制集权的一面,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现的是分权的一面,其出发点就是既发挥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优势,又发挥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灵活性,最终使课程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既有质量又有特色。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的走向是从对立走向统一。它们都在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使国家和地方、学校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不同的管理体制能相互统一于统一体制之下,既发挥中央对课程的统一领导与管理,同时又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程管理应该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无论是单纯强调统一性还是强调灵活性,都有其优势和缺陷,最佳的选择是两者的结合,该统一的地方统一,该灵活的地方灵活,既保证基本标准的教育质量,又实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充分结合,重视不同课程行政主体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扩大地方教育管理权力,但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一直是滞后的,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一直未能打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有所变化,试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在我国推行。我国选择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是受到世界课程管理行政主体的多元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相互靠拢以及迅猛发展的校本课程影响的。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也是在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我国传统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我国的地区差异,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课程决策权在中央,严重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可见,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选择,是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我国国情的。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民主化不但指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的广泛性、代表性,也涵盖了民主的决策程序。与过去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都采用大统一的做法相比,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已经在民主化的进程上迈出了十分可喜的步伐,这个步伐应该说是非常之大。

对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而言,民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应由课程管理的控制职能走向服务职能。然而,事实上,我国现有的课程实施管理手段,从本质上来看,属于行政管理手段,监督控制是它的基本概念。这种行政管理手段适应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的目的,但无法体现课程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这种管理体制虽然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课程管理的控制,但却不利于课程的民主管理。就课程管理实践而言,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了众多的课程评估活动,但往往注重的是课程的筛选和评比功能,而忽视了评估的促建和导向功能;往往重视的是活动结果的评审,而疏忽建设过程的跟踪和指导。

深化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实施课程管理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对课程管理由控制职能走向服务职能,意味着课程管理重心的转移。中央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服务,要为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践服务。在这里,服务要成为课程管理的直接目的,而非经由控制达成的某种“副效应”(13)。以服务为核心的课程管理将教师和大学视为课程变革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课程管理的权利逐步下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开发教材、组织课程实施等活动。这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为弱化课程管理的控制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深化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还必须明晰三级课程管理责权。不仅要赋予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更要明确它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的服务职责。比方说,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研制一系列对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与管理起着直接管理作用的指导性的文件,重视课程调查、教材评价,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引导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优质化,建立并进一步落实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教材选用机制,促进教材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三、应用型本科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课程管理手段以及课程管理机构的设置都要符合科学原则。课程的科学管理产生于实践,它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人们不断地对课程管理的真谛、管理的特性、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和驾驭。科学课程管理的产生是课程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课程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科学课程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与课程实施人员各有自己的职责,课程实施效果的责任应两者分摊,并相互协作,即课程管理人员承担其固有的计划职能,支持实施人员执行职能,使双方配合默契。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课程管理手段科学化,增强了课程管理的效益。课程管理手段是课程管理的主体作用于课程管理对象的中介,其系统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课程管理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手段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相对比较单一。当然,如果行政管理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那么它是有用的、有效地。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现有的课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监督等多种形式,但本质上都属于行政性的管理手段。这种以行政为主的手段适应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的目的,但无法充分体现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却无益于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针对课程管理的手段过于突出行政手段的现象,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益。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的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地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组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14)。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两种趋势:其一,实行中央集权统一领导的国家出现了由集中走向分散的趋势;其二,实行地方分权管理的国家开始逐渐加强中央对课程的控制。我国是个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已由中央集权型转变为中央、地方和学校的三极管理模式。由此,课程管理面临着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可能出现困难和问题而放弃课程改革。否则,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将错失发展的良机,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注释】

(1)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5.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67.

(4)廖哲勋.课程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8.

(5)张圻福.大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31.

(6)王志良.浅议我国大学课程管理[J].高教研究与实践,1995(2):21.

(7)郭继东.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教学与管理,1998(7-8):16.

(8)刘居富,肖斌衡.现代学校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41.

(9)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51.

(10)郭晓明.从控制走向服务——论我国课程管理职能的转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7):72-73.

(11)谷丽洁.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探析[J].教育情报参考,2004(3):38.

(12)雷顺利.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取向与运行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60.

(13)王爱辉.对大学课程管理的后现代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7(4):22.

(14)李枭鹰,唐世刚.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5):2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