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一、前言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英语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与综合性的外语人才。然而,随着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2]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英语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与综合性的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上经历了一个“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历程。英语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由单一本科教育逐步发展成为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在全国英语专业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29个[1]。然而,随着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有关学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下降趋势;而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则表现较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2]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国内学术杂志上相关文献来看,与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相关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学术原则、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模式等方面(如戴炜栋,2007;王加兴,2001;朱源,2003;王雪梅,康淑敏,2005;张德禄,2005)。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有所启发,但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等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鉴于此,笔者尝试在综合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界定外语学科创新教育的内涵,探讨创新教育的途径,希望对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二、外语学科应回归人文性(www.guayunfan.com)

外语学科是以研究目的语的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对象的学科,其内涵是语言、文学、文化,这三大要素体现其专业性的特点。从其功能来看,外语学科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外语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从人文性来看,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

目前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想象。在英语教育中,“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3]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外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从而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学科素养,由此形成了现在的研究生在语文学综合素质方面似乎显得底气不足。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对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对普通语言学知识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在专题研究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难以做到点面结合,这已绝非个别现象。鉴于此,一些英语专家们呼吁,就是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进程中,英语专业要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确切地说,就是回归“学科本位”,按照人文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4]。

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薄弱。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研究实践,英语专业自身的人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知识创新更多地表现在“对于内在问题的发现、体验和描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感悟积累,以及严格的思维训练、技艺训练。”[5]因此,学生的时间储备,老师引导学生熟悉创新过程和掌握创新方法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其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人文素养是外语学科创新的关键

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处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阶段,是一个知识储备和创新训练的阶段。目前,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绝大多数院校提出了规范化要求,然而对培养目标却未给出准确的定位。培养目标只包含了下列的要素,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系统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这并没有体现学校的培养特色,也未能体现外语学科的特点。外语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有其人文学科知识创新的特点,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批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求掌握人文学科所覆盖的文、史、哲等宽广的知识,从中积淀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通过人文学科各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责任,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文修养和素质,才能培养出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存在重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轻跨学科课程和跨方向的方法论课程的倾向。从现有硕士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可看出,多数院校都是按照研究方向开设课程,课程类型分学位必修课和学位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极少数院校开设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科视野的跨学科课程,缺乏对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体系的人文性的整体认识,因此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设计,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很难形成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能力,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客观分析和评判问题的能力。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系统地学习人文领域的各种知识,形成深厚的理论修养才能培养出来的。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语言学还是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学的必修专业课都应该是一样的。另一方面,还可以开设一些一级学科的课程,如“外国语文通论课”“翻译学导论课”等。其次,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应该包含有关外国语言文学的综合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确立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如开设西方文化史、西方文明经典导读、西方哲学概论、世界简史、世界宗教概况、《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明比较、社会学概论、媒体与社会、国际关系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概论,等等。除此以外,对本国的相应学科有一定的知识积淀,了解和熟悉本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选修课中开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英语修辞学方向的研究生选听“汉语修辞学”等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受到良好基本技能、知识、思考方式和能力的训练,具备某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积累,才能培养出学科素养,也可以说这就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正如周晓凤所认为的那样,“学习知识和学术训练就是知识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5],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除此以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英语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师资主体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再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但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却不尽如人意,具有人文通识背景的师资在国内英语专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学科素养也迫在眉睫。

四、结语

外语专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传统的学科。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而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关键。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既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持续发展[A]∥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9).

[4]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J].中国外语,2010(5).

[5]周晓凤.意与匠: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再认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方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