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一、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是研究生培养重心和目标定位问题。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一、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研究生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惊人:199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7.23万,到2003年增至22.02万,2005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已增至31.6万①。音乐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在我国承担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是九大专业音乐学院和各地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院系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是研究生培养重心和目标定位问题。对此,各个培养单位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无外乎两种。一种定位认为: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长期以来培养重心一直定位为学术型,这符合学科化教学特点。另一种意见认为:由于近些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院校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有许多的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到院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因此,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加以调整,转移到为整个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同其他专业一样,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应该一刀切。社会对于研究生毕业有着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各有千秋。因此,不同的院校应当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音乐学硕士培养目标。此外,鉴于音乐学学科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在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www.guayunfan.com)

对于大部分地方高师音乐院系而言,他们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偏向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高师音乐院系,主要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初、中学教师的任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大同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比重。其中的音乐史学等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方向,也应适当的注重同教学的结合。声乐、器乐表演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更该注重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便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更加适应初、高中音乐教学的需要。

对于专业音乐院校而言,他们的音乐学理论方面(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的音乐学硕士培养的目标,就应该定位为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音乐研究人才的需求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端音乐学研究人才的艰巨任务。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相关场合中指出过:“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②在宏观培养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目标之下,专业音乐院校应该注重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的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类(声乐、器乐、作曲、指挥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则应该注重研究生的实际表演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输送高水准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这样的高水准音乐人才,不仅仅具有音乐表演方面的才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音乐学的科研当中。尤其是那些与音乐表演有着密切关联的科研项目,就很需要有音乐技术又有科研能力的人才来承担。目前,由于国家考试制度的制约,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过程当中,英语的分数卡得很死。因而,有很多专业优秀,但英语成绩不太好的本科毕业生无缘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同时,一些专业比较一般,但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体制下,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但其中的某些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力并不大。如何从现有体制下寻找一些突破口,以满足音乐表演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整个社会对于高层次表演人才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方面。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

目前我国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也没有脱离这五个课程板块的窠臼。因此,在现行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改善。

1.各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或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公共课即公共必修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是指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所必须修完的公共课程。在各类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院系公共学位课程的学分数一般都会占十几分。但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老师、学生对此类课程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此类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的负担,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影响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达不到实际的效果。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上课的时间不能保证。很多学生选择在此类课程的时间里逃课,而任课老师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考勤并不严格。而公共基础课在培养研究生思维方法,掌握语言和数学工具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学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一般开设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任课教师应注意将此类课程同音乐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应该紧密地联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科研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公共英语课程在课程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音乐学硕士的英语公共课教学,应当同音乐学专业密切结合,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上海音乐学院的公共外语课程,讲授的就是音乐专业方面的英文文献导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英语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很多高校目前都已开始招收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的量的课程设置才能完成。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开课,而是根据学校的师资状况来开设。因而无法兼顾到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安排也不够科学。一些院校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选修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学术讨论性的课程设置不足,导致研究生接受面狭小,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总体而言,目前在大多数院校当中,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趋向强调的仍是基础性而非深度,课程体系的建构缺乏足够的广度和纵深度,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这些状况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各学校应当根据自己师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招收硕士研究生。如果确实没有足够的能力培养某一方向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就不能盲目招收。同时,也可以在课程开设时,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师资,以便扬长避短,满足教学的需要。

此外,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某些课程设置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存在重复的现象。有些课程本来是本科的课程,不管从名称上还是实际内容上都与本科课程相差无几。由于扩招的原因,有些研究生所读的专业同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不同。他们需要补充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和教务部门协调,安排他们到本科班级去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必要再在研究生课程当中重复设置此类课程,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学位论文写作、审核、答辩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必须要完成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论文选题、写作、答辩的过程无疑是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音乐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首先应该对论文写作的相关程序加以规范,尽量减少随机性的状况。

首先应该安排正规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但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有些院校不安排正式的开题报告,还有的虽然安排了开题报告,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化。只要把教学秘书所发的表格填写上,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开题。自己导师之外的其他老师,很少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样的开题报告,缺乏实效。

此外,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缺乏统一的规范。各院校应尽快建立严格统一的学位论文撰写规范。音乐学学科的学术规范工作,远远滞后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这是今后应该着力加强的。同时,音乐学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首先应当有一套较为严谨的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一些明确的指标,如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难度和工作量、论文的结构组织和文笔等主要指标。论文评审的专家能够依据这些指标进行打分。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论文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非学术因素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公正性的干扰,使评阅的专家有章可循。[3]

由于音乐学学科是一个较小的学科,学者的数量较为有限。因而,很多硕士研究生导师之间都彼此认识。因此在论文评阅过程中,有很重的人情因素在制约着严格、认真的评审。这就需要各个院校制订细致、严格的评审标准。另外,由于学术偏好、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知识面等的影响,不同的论文评审老师对同一篇论文可能给出不同的修改意见,或者根本就不专业,不具备指导意义。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论文修改阶段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无从下手,避重就轻地只作点小改动。[4]这对于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是很不利的一种状况。

(作者:齐江)

【注释】

[3]黄金玲,施志仪.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研究生,2006(6).

[4]赵敏.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何去何从[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