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_在创新中前进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_在创新中前进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_在创新中前进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 消费问题探析杜俊涛 周 俊一、消费的异化问题消费的异化问题,其核心就是消费异化的原因问题和消费异化的本质问题。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_在创新中前进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学生 消费问题探析

杜俊涛 周 俊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消费的异化问题

消费的异化问题,其核心就是消费异化的原因问题和消费异化的本质问题。只有弄清消费异化的原因和本质才能揭开高职高专学生存在消费异化问题的可能性,才能寻找到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据,才能探求出一些解决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好方法和建议。(www.guayunfan.com)

(一)消费异化的原因——消费的正当性和人类主体个性的过分张扬

1.消费的正当性

消费是人类个体生命和社会生产得以延续的特殊社会物质实践活动。从哲学角度来说,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也就是说只要人活着就必须消费,其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的社会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的社会性本质及其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着人类创造历史的真实性和目的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人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然由生产决定,但在与其他经济活动联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形式,影响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消费是构建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自我生存和社会自我演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之一。

2.人类主体个性的过分张扬

马克思曾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消费活动中,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养分,使主体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得到补充和恢复,从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从马克思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消费的正当性使科学、合理的消费成为客观力量的主观化,客体对象的主体化、劳动创造物的人化,使物质世界充盈着人类自我改造的真善美价值,这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但是,消费的正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的变化。“基本生存”作为消费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欲望的提升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唯一价值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过度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等都过分体现了人类主体个性的张扬,特别是在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一旦非科学、非理性的消费成为社会的某种常态时,结果只能是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为物化状态。

(二)消费异化的本质——人自身本质的异化

消费异化的本质是人自身本质的异化,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整体分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产物。在消费异化中,一方面,从静态上讲,消费活动存在一个客观的难题,那就是别人的社会已创造了区别于自己价值追求的消费品,预设了区别于自己价值追求的消费观和利益观,这是人作为消费者与别人的社会矛盾的一面。另一方面,从动态上讲,人作为必须要消费的消费者,必须要去寻找和选择最佳的消费品和自己能接受的消费观和利益观,而别人的社会也需要识别这种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也必须要通过夸张的消费、多元的消费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欲求,在矛盾中通过市场来实现彼此利益的统一,这是人作为消费者与别人的社会矛盾扬弃的一面。

但是,人的社会性本质使得人要统一于人的社会之内,这必然要使这个人在很大程度上要屈从于大众,接受别人的“物”,接受别人的“价值”设定。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在内化别人的“价值”设定后成为了起先是别人的社会成员一份子,也是现在自己社会的成员一份子。这最终又反过来助长了这种社会消费品的最大化生产,同时此社会的消费观和利益观又在更广的领域和人群中识别新的消费群体,一旦这种社会的消费观和利益观逾越了人类自身的理性支撑,泛滥开来,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对人自身的迷失和沦陷。

所以,当人们只能“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施、错层式的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当消费成为满足欲望的手段,当消费品只是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时,人类的真善美追求只能是自己无节制的欲望满足过程,带来的只能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物质能量交换的失衡,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存在的可能性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其消费的现实与消费的理想状态有一定的差距,加之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和理性分析事物能力的薄弱,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媒介的影响和催化,其消费情况呈现出种种异化现象,造成他们消费观念错位,消费内容重物质轻精神,使他们不能在消费中发展完善自我。

(一)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现象

1.刺激学生膨胀消费的来源——收入呈多元化形成趋势

一般来讲,高职高专学生专业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使他们一方面要在学费等生活费用上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相比更高,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很大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凭借专业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更容易与社会相联系,参与社会兼职实现过度和盲目消费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高职高专学生消费费用的收入来源在社会的外在催化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的结果也在客观上分化高职高专学生的收入现状和消费现状,同时他们与社会的频繁经济往来也在客观上重塑高职高专学生自我扮演的角色,对自己的学生角色和社会人角色反思都或多或少在消费的行为上和观念上显现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都会促使他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交往结合在一起,凭借自身的专业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相应地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膨胀的消费欲望,为消费异化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学生消费表现为两级分化

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调查显示,在月平均生活消费的调查中,9.36%的同学选择了300元以下;48.02%的同学选择在300~600元之间,36.2%的同学选择600~900元之间,6.4%的同学在900元以上。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学生的消费差距悬殊较大,与我国当前较大的贫富差距状况形成一致。这说明,第一,学校是社会的小缩影,社会较大的贫富差距状况已经在校园中、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消费中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第二,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差距悬殊较大这一现实都在无形中影响到他们学生角色的价值认定,消费的背后——金钱实力冲击着人们对学生角色的传统定位,固然在学生中也造成了他们从众心理的消费观形成。结果可能是消费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加之他们自身理性辨别力的薄弱,校园消费文化只能趋向于不合理的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3.消费从满足温饱向高消费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每个人共同发展所衍生的集合,社会的发展也总是呈现螺旋式的曲折上升,因而每个人在发展的同时也是曲折地迂回。当前,社会的浮躁,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逐渐地脱离轨道,虚荣心的驱使,学生对名牌的迷信和重视日益增长,对时尚物品的追风也不再是个别现象,高消费的趋势已经显山露水。如果高职高专学生存在对高消费的过度追求就显然逾越了消费与生活的界限,固然消费是人必需的一个生命环节,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旦高职高专学生围绕的不是知识的创造、不是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是消费和享受消费带来的欲望满足,那么高职高专学生能成为单向度的人,割裂了人的多样性社会设定。

4.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和不合理

消费成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活的必需,那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当然他们对人际交往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固然也不错,但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模仿和创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远离我们的生理本能。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矛盾在消费与学习的关系中,也表现了学生在消费结构多元化和不合理情况下把以学为本的根本放在了次要地位。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将对高职高专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误区,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竞争社会,不断学习是永远的主旋律,学习消费、学习科学理性消费也是一门重要的人生课。

(二)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原因

1.宏观原因

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机制的调整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消费文化影响是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产生的宏观原因。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但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冲击,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对突如其来的这种变化会感到迷惘,但自身又缺乏理性和辩证的辨别能力,极易在这种变化中失去主体这一自我,趋向于大众和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带来的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以及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在大众和社会的外在影响下使高职高专学生遇到了难以排解的困惑,特别是在他们与社会经济交往密集的情况下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经济方面,放在了经济的消费方面,在消费上趋向于大众,出现了相互攀比、盲目消费的现象,学习根本成为了后者。

第三,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通过全球化和信息化产生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碰撞,使高职高专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偏差,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出现了荣辱倒错现象,在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方面出现了矛盾,是非不分、美丑不辨、荣辱不明,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把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行为认为是“有本事”,而把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行为说成是“铁公鸡”“土老冒”。

2.中观原因

企业和大众传媒青少年消费的诱导以及父母不良的教育也是产生高职高专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包装商品的使用价值,吸引青少年的消费眼球和购买欲,以此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为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实现商品价值,他们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进行产品宣传,通过广告和舆论控制消费,诱导这些学生消费者接受甚至迫切购买他们计划之外的或当前并不需要的产品,而高职高专学生收入的多元化和不成熟的心理也使企业更乐于如此,这样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意义消费和超前消费

第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同时,只重视孩子的个性开发和潜在创造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背后的消费观和生活价值观教育,使孩子学会了创造的同时也可能沾染了拜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缺点,从而助长了高职高专学生在离开父母后自我主导消费中出现大手大脚的情况,以至于很难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3.微观原因

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错位,消费价值理性被遮蔽等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消费行为伦理精神迷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错位表现在消费观念的不正确,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注重物质消费的数量忽视物质消费的质量,错误地把消费额的多少、消费档次的高低当作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把高水平的物质消费目标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

此外,消费的功利性、实用性凸现,由消费带来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满足感和幸福感缺失,消费的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等价值理性被遮蔽。高职高专学生在消费的功利性、实用性凸显面前,强调的是自我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把自我的消费当成了主体性或个性的普遍张扬,割裂了与社会的整体消费诉求,这显然是自我消费异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他们强调的也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肆虐和价值理性的遮蔽,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使命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消费领域内的人生信仰危机,而是整个人生意义的危机和信仰的坍塌。

三、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合理转化的建议

1.学校自身强势的舆论引导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学校的重要职能就是要服务好学生,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进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教育宗旨的实现。第一,要利用学校的新闻媒体和学生新闻类社团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批判不健康的消费观念。第二,要将消费伦理引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开展消费伦理课程,将消费观念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具体的国情联系起来,使高职高专学生增强对世情、国情的了解,提高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自觉性,肩负起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2.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

高职高专学生的行为养成要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能否给学生营造好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抵御社会上庸俗、腐朽消费观的影响、诱导和腐蚀。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活动循序渐进地把劳动、奉献、团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消除不良社会风气通过校园文化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导。另一方面在学校有能力的条件下,通过学生与社会的真实接触来深入基层,在学校与社会的链接上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通过合理的下基层锻炼,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消费的了解,深刻反省自己的消费行为,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3.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推进

在国家大力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大局下,企业越来越关注在市场营销手段的更新上,媒体成为了新兴的消费产业。特别是高科技的大众传媒无处不流露着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明星效应、超视觉、超感官的商品营销造成了高职高专学生在强烈地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容易被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利用。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但同时,集体的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消费的不合理竞争和攀比无形中在同学们之间割裂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所以有必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当成所有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公共课和持久课。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学生间的个人消费方式的合理建构来影响全局,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4.家庭消费观教育的有力支撑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鉴于高职高专学生与家长亲密的天然联系,对他们学前学后消费观的教育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和家庭合作教育、多元教育的必然结果。毕竟高职高专学生还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其学校教育影响力并不能延及到学生的一生。所以,第一,父母通过控制零用钱、经常交流消费心得等方式加强他们的消费监控。第二,父母在消费方式上要注意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出了好的榜样,孩子才会找到学习的理由。通过家长们的自觉和自律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消费观上来,让消费伦理教育达到知行合一。在学校和家庭的双层教育引导下,使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在心理和思想上树立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消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