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_教师伦理学教程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_教师伦理学教程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_教师伦理学教程第三节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专栏4-3教学民主(十一则)[16]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有必要在班级生活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感受民主精神,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做一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_教师伦理学教程

第三节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民主

专栏4-3

教学民主(十一则)[16]

(1)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只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2)要统一,就要采用民主的方式,大家讨论表决。这样,学生才能从小养成民主的习惯,包括一事当前,把自己放在主人翁位置上独立思考的习惯;讨论中,给自己寻找论据,注意倾听别人论据的习惯;表决后,特别是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坚决执行多数人决议的习惯。(www.guayunfan.com)

(3)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靠老师管学生,压学生,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或者靠学生批判师道尊严,学生上讲台,都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必须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

(4)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用民主的方法,使师生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

(6)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想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

(8)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9)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主义,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民主意味着人们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10)民主与科学紧相关。科学发达,人们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去理智地思考问题,而不只是从私欲的角度,单凭感情去思考,这样才谈得上民主。

(11)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这和分工、和专业化并不矛盾。

魏书生老师将民主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他从教师变成了“导师”,而不是主宰一切教学活动发生与停止的权威。学生能够在他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教学理念的改变,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对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民主意识;对于教师来说,民主教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备民主意识的公民。

一、在班级管理中享受民主

专栏4-4

魏书生:146名学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

2006年8月12至13日,在呼和浩特举行的首届“和谐教育、创新管理”大型教育活动中,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如何管理好学校、班级及如何教育学生等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据了解,该大型教育活动是“中国·呼和浩特第七届昭君文化节”项目之一。

魏书生说:“人们问我,魏老师啊,你又当书记,又当校长,还是两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说我当班主任很简单,146名学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我带班最要紧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凡是学生能干的事儿,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儿,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儿,我就不干。这样一级一级往下落实,当班主任这个活儿才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同时,这样做也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两天中,共有3 000多人聆听了魏书生的演讲。[17]

从专栏4-4的故事中可见,魏书生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都由教师说了算,靠教师的权威处理一切。这样一种民主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管理能力,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让教师能够从烦琐的日常管理中抽出身来研究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

(一)班级民主管理的基本理念

1.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和锻炼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地区之间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一个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质和量上的差别。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学习成绩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受到教师关注的程度是不同的。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和锻炼的机会。

2.在班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

民主观念是在民主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但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学生仅仅通过书本和课堂知识是无法深入领会“民主”的博大内涵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带领学生创造和建设一种真正的班集体民主生活,他们才能形成基本的民主观念。当他们日后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人时,观念便转化为为社会进步做出艰苦努力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3.在履行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

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德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但仅仅靠口头的宣讲和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感,只有当他面对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一个不需他人提醒主动收起同学的饭卡去充值的生活委员,一个自觉组织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委员,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必定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也必定是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负责的人。在权利和义务的履行过程中,学生的责任心得以建立,而权利和义务本身所闪耀的民主精神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4.视班级为社会生活的演练场

校园生活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演练。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要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工作、同学之间、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学会在规范下生活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有必要在班级生活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感受民主精神,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社会人”。

(二)以《班规》治班

班主任个人权威的合理性在班级管理中是不可否认的,但管理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来说,教师的个人权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有机融合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个统一体便是《班规》。教师的个人权威通过《班规》体现,便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气质、才华等对学生的吸引,而是转化为集体意志;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班规》体现,也不再仅仅是学生要求上进的自觉性,而是转化为参与班级管理的义务和权利。依靠《班规》,班集体的所有成员都成了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便由专制走向了民主。

以《班规》治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管理班级本身,从长远的教育目的来看,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受到真正的民主启蒙教育,从中学到民主,享受民主。正如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说:“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杂乱得没有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

专栏4-5是李镇西老师以《班规》治班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下文中的“我”指李镇西老师)。

专栏4-5

1.引导思想:对三个问题的讨论

新生进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班规》?经过讨论,学生对这三个问题都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全班同学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班集体,这正是“法治”管理赖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2.统一认识:《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不尽相同

一说到《班规》,就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学校也有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再搞《班规》是否多余呢?”还有学生说:“在小学和初中,我们班也定过不少‘班规’之类的东西,但很少坚持执行。我们现在制定《班规》会不会也流于形式呢?”

我这样给大家解释:“《守则》、《规范》当然不错,但毕竟不可能具体包括一个班级的各种情况,而我们即将制定的《班规》,正是《守则》、《规范》中有关纪律要求的具体化。另外,《守则》等条令虽然对中学生提出了合理的规定,但这些条令本身并不带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这只是提倡而非强迫,学生违反了《守则》、《规范》也无相应的惩罚措施,久而久之,本来合理的规章制度最终便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我们制定的《班规》不应仅仅是道德提倡,而应是行为强制,应具有法律般的约束力,使之真正切实可行。”

3.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

所谓可行性,含义有两点:一是提的要求、规定应符合实际,便于监督检查,不能提一些虽然合理但难以做到的要求;二是不仅仅提出纪律要求,还应同时有相应的强制措施,明确违反了该怎么处理。

所谓广泛性,是说《班规》应尽可能地涵盖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老师、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

所谓互制性,即《班规》既应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更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特别是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也就是说,《班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对班主任也具有责任监督、权力限制(这一点是我主动向学生提出来的),而且应把这个监督权、限制权交给学生。

4.起草《班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立法者”

学生的认识基本统一后,我又问学生:“这个《班规》应由谁来起草?”大多数学生都说:“当然是李老师啦!”也有少数学生说:“由班干部!”竟没有一个学生说:“应由我们自己!”我又开始引导学生:“这个班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制定《班规》同样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愿,因此,这个《班规》理应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起草,而不是我拟个初稿交学生讨论,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当学生每人交上一份《班规(草案)》后,我布置学生干部进行归纳、整理、加工,形成初稿,然后交给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由于大家都认识到《班规》正式形成后的权威性,讨论便极为认真,他们根据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的原则对初稿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推敲。整个《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8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都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在我的主动要求下,《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并对我有如下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误批评学生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学生的人格;⑤未经学生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课;⑥执行本《班规》不严。对班主任的惩罚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班规》还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不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

5.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经过两周时间的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全班同学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班规》。《班规》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不管是我还是学生干部,或是普通学生,平时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人人都有权利,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

(三)民主取向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对于形成民主的班级文化是举足轻重的。班主任要做“民主家长”,莫做“包办家长”、“专制家长”。

1.身体力行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不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应以高尚的道德力量去影响学生。班主任每一个细微的举动、不经意的习惯时刻都在感染着学生。地上的纸屑,课桌上的摆设,窗帘的安放等,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那么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拖一拖,学生看在眼中,自然受到潜移默化。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班主任要首先学会;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班主任要首先遵守。班主任的民主作风,必然会带动“班委”干部,从而在全班营造出浓郁的民主氛围。

2.尊重学生

一是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和出现的问题,要换位思考,慎重对待。二是用学生的心理对待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偏执言行,给予理解和宽容,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是班级做出的重大决定必须体现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班级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尽可能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只有相信学生,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才能得到强化,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会真正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并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满足感,进而逐渐养成民主的习惯。

3.平等对待科任教师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不要重主科、轻小科,对主科教师和小科教师同样要尊重。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映,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在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并且要有持久性。特别要求学生平等对待每个科目的任课教师,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

教育除了传输必要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植一种民主、科学的精神,一种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一种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他人尊重。民主取向的班主任,是严于律己和人格示范的统一体;既对学生有真诚的爱,又对学生严格要求;既是学生的守护神,又是传播知识和道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从民主取向的班主任身上,学生学会民主,并享受民主,孕育着一个国家自信和强大的未来。

二、在学科教学中享受民主

专栏4-6

一堂作文评讲课[18]

作文评讲课的主要特点有四点。

1.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

李老师从课的开始直到课的结尾,因势利导,从不放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如在大声宣布第一个板块“榜上有名”的学生名单后,他稍卖一下关子说,“那么入选今天第二个板块‘佳作亮相’的作品是谁的呢?”在学生们猜测和期待的目光中,李老师朗声宣布:“他们是曹燕同学的《眺望》,王正星同学的《生命的赞歌》。”接着李老师引导两位作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体会:①内容是不是真实的,说说构思过程;②认为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③认为最遗憾的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在引导作者总结反思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思考。随后让曹燕、王正星两位登台,充满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将问题转向学生:“如果硬要分出高下的话,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过程中,有二十几位同学纷纷争着拿过话筒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还争抢了两三次。

2.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

“榜上有名”的竟有二十几位,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更为可贵的是,李老师不放过哪怕是一个小亮点,推出了“片段欣赏”这一板块,又给了二十几位同学登台展露的机会。一个精彩段,一句绝妙话,甚至一个传神的词语,都成了令李老师用红笔重点褒扬之处。正是这份难得的特别的呵护,给了学生久违的感动:成功原来这么简单!他们当众大声读着属于自己的“亮点”,自己的“精彩”。同学们在惊喜,在赞叹,在分享,在努力靠近。面对学生的吞吞吐吐,面对学生词不达意的稚拙,李老师以含笑的眼神注视着,从不打断;对于精彩的独到的见解,李老师还动情地给予掌声鼓励,不拘泥于自己的事先设计。

3.尽可能多地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课前导入时,李老师说:“同学们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吧,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上课,真有点演戏的味儿!”接着他从扬州聊到四川乐山大佛,很自然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同学们评点欣赏时,李老师也不时以讨论者的身份来几句。面对大部分同学的同感:生活单调,没多少写作的好材料,李老师加以认同,并设身处地谈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面对朝阳》的写作经历,引导学生学会从平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感悟,启发他们体会“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深刻的哲理。紧接着,李老师还讲述了在扬州文昌阁看到的一幕动人的情景——在落日的余晖下,父女两人围着柱子捉迷藏,由此,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遇到同学间观点相同或是相反时,李老师总是让他们各抒己见,甚至自己也参加辩论。考虑到学生作文的甘苦,李老师每次都与学生同题作文,并在评讲课上推出“教师试笔”这一板块。那天,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倾听花开的声音》,接着让学生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一一虚心接受。这样,通过对老师作品原汁原味地品尝,学生明白了:老师原来也是跟他们一样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人,而不是高不可攀、完美无缺的神。这样与老朋友交心似的写作,还心存什么顾虑呢!

4.尽可能地创设新颖、活泼的形式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尊重学生的写作情感,推出了“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逆耳忠言”、“同龄人语”、“教师试笔”、“名人忠言”这几大板块,令人耳目一新。在整个评讲课上,李老师通过主持采访的活动形式,一改作文评讲课严肃、沉闷、压抑的气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往日的写作高手还是今日的写作新秀,都有机会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他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从而反思自己及自己的文章,获得了既学习他人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几大板块的安排,李老师细微周密地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最后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境界。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是他们获取知识,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匠心所在。给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更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李老师在课堂上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归功于教师善于在课堂上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采用生动活泼的多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综观这堂作文评讲课,李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而且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创新,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求知,并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体会到自由学习的快乐,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享生命成长的幸福。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述燃烧的现象时,在讲台上摆放着纸片、石头、木块,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这些东西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燃烧?”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做出判断,得出可燃物燃烧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的结论。接着,教师拿起纸片、木块问,点燃后哪一个燃烧得更剧烈呢?学生们不甘示弱,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可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教师趁学生的主动性已被开启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拿两张大小相同的纸片,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另一张纸片展开,问:“如点燃,哪个燃烧得更旺?为什么?”学生们再一次激烈地讨论,踊跃地发言: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这节课使学生能尽情地表达自己,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增强了自信心,在相互讨论中理解并掌握了知识。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这样,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二)享受探究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时,应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完成“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整个教学过程。下面以教学古诗《题西林壁》片段为例。

教师:请同学们先分组合作自学古诗。可以先读读诗句,再交流读懂可与内容,若读不懂可与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我们认识了“识”,是查字典知道的,“不识”就看不清。

学生:我们组不知道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我们知道,他又叫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他在游玩时写的一首诗。

学生:我们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即从正面看庐山成为山岭,侧面看是山峰。

学生:“成”是“是”的意思,不是“成为”。

教师:纠正得好!同学们,你们来看(教师画岭和峰)。现在谁能把第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说得更具体一点?

上面介绍的这一教学片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课堂学术氛围很浓,使古诗教学焕发出活力。大胆地“放”,巧妙地“扶”,让学生自信地去探索,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能够大胆质疑,共同释疑,其探究经验在学习中得以丰富,探究能力在学习中得以提高。

(三)享受创造

一节音乐课上,认识了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器后,教师选定有关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即兴创编一个场景的打击乐演奏片断。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热烈的讨论,根据各组自身的优势编排了非常美妙、热烈的音乐情景。有的利用老师所给的材料,有的从身体部位、器官中找乐器,有的演奏出喜庆丰收的景象,有的体现了闪电、雷鸣、风雨交响乐,更有的演奏出众人划桨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各组还给自编的音乐作品取了名。这种由教师提出问题、提供讨论材料,让学生围绕音乐形象,轻松自由地组合,展开讨论、实践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同一主题,学生产生的想象、联想是多种的,见解也是不同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创作欲望、表现欲望高涨,学生们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锤炼。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获得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思维的机会,消除了顾虑,进而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地思考、探索,学生们思维上互为补充、互相完善、集思广益,有助于形成更为清晰、生动的艺术形象,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享受民主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之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括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施、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校园文化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感受和思想观念。整洁、优雅、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愉悦心情、振奋精神,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轻松、舒适的氛围,而且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形成一部高质量的、无形的“教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文化、社团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是一种渗透了感情色彩的情感生活环境,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内在品质。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相信教师的工作,关注学生发展的文化,是给予师生愉悦而不是压抑的文化,是师生将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融于一体的文化。

上海市建平中学设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实行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在校内实施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管理权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力求以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为前提,努力使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统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参与组织、实施。如1998年在全国奋力抗洪抢险过程中,学校把国庆通宵晚会和抗洪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爱我中华——寻找世纪之交的民族精神”的晚会主题。晚会从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都是在全校学生主动参与下进行的,方案向全校学生征集,由学生具体实施,学校和教师只是做好辅助协调工作。为突出晚会的主题,学生主动请来了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讲述“大坝上的故事”。为活跃晚会气氛,学生们自己设计了美食街、跳蚤市场、化装舞会和金秋赛歌会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建平中学树立“学校是民主的摇篮”的理念,注重学校民主环境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生们在享受民主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体现了民主环境的育人功能。

邢台市巨鹿县新华学校围绕“快乐成长,幸福一生”的核心理念,规范了多种校园活动文化,建立起涵盖校园环境、学科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等方面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有形的文化与无形的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学校在制定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为建筑物命名等过程中都反复征集师生意见,通过共同讨论后确定,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不仅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而且让校园成为寄托师生情感的精神家园。走进新华学校,教学楼、宿舍、餐厅,一步一景,班级量化评比台、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教室门前的班级风采榜、楼道拦板墙上的涂鸦墙,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收到美好向上的激励,继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深圳市罗湖区水库小学在“最充分发展学生,最好地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敬业、求真、开拓、增优”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全面发展”的校风,努力营造“尊重、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如学校推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全校30个班级都自主精心设计了富有个性的绿色班徽,提炼了各自的班级精神。教室由学生自己精心装点,营造“家一样的感觉”。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且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红领巾广播站——绿之韵广播站,每天定时播出“身心健康”、“关爱环境”、“时事快讯”、“教你学英语”、“好歌大家唱”、“成语故事”等精彩生动的节目,校园里经常回荡着清脆悦耳、充满快乐的歌声、琴声、读书声、欢笑声……此外,学校大力推行“一生一体艺”计划、打造人文景观、建设漂流书屋等活动,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发了师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增强了爱班荣班、爱校荣校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要求,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一)营造平等的氛围

平等是对话与交流的基础,有了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会有民主的风气。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差别,教师的师长地位,易于导致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之间的平等指的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是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同样享有作为一个人的起码的权利,都同样需要尊重和被尊重。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1)互相学习。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而且这种互学关系的建立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心态,改善师生关系,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激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只有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学生在激励中成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激励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和阳光。

(3)自由开放。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问难;让学生发表对教材的不同意见,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简缩解题过程,答错了可以重答,回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争辩;教师错了应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

(4)尽情尽兴。寓教于乐,让学生策划具有新意的游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组织学生讲故事、演小品、接成语、猜谜语、打乒乓球、跳绳、下棋等,让学生在玩中去感受、去体会,并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鼓励学生玩,鼓励学生闲暇时尽情地玩,在尽情尽兴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营造平等的气氛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平等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心理安全是指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平等关系,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是否被人否定或遭到嘲讽。心理自由是指学生精神上没有压抑感、束缚感,自己的想法能够自由地产生和表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力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培养少数尖子生的观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以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熏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出身贵贱、家庭贫富、成绩好坏、能力高低,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搭建平台,展现自我。尽可能地给学生一片展现自我、自由飞翔的天空。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在课堂上,忌教师“一言堂”,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把自己束缚在既定的狭小框框内;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如学习园地、作品展览、手工制作、团队活动等,让学生们“各显神通”。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站在旁边为他们呐喊加油,为他们的表现喝彩。

(二)做一个民主的教师

一个民主的教师是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师。

1.充满爱心

在民主型教师的心中,有一个大写的“人”字,他施行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充满爱心的教育。他把学生当人看,对学生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表现为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和睦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尊重个性

“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积极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民主型的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他们成长过程中独特的精神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并力求做最好的自己。

3.追求自由

没有自由就没有民主。一个民主型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教师。这种自由精神尤其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心灵自由的尊重上。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个心灵自由的人。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不强求、不逼迫,学生从教师的行为示范中习得民主,享受自由。

4.强调法治

让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规则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是民主教育中法治精神的突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都应服务于学生,学生理应享有对教育教学的建议、评价与监督权。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5.倡导宽容

宽容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多样化的态度。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有容忍和幽默的雅量来承认一切人可以有分歧的权利。[19]一个民主型的教师,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宽容包括:允许学生学不会;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多样化发展;欣赏学生的不同个性;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等。

6.激发创造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民主型教师的使命。当教师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会让教师不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引导其展示自己的才能时,学生表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常常会令教师惊叹。

思 考 题

1.谈谈你对教学民主的理解。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师生共享民主?

3.做一位民主的教师,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秦国卫.建设民主开放的现代校园文化——巨鹿县新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J].党史博采(纪实),2010(12).

[2]王作亮.民主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0).

[3]张海.论学校民主环境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1(12).

[4]黄仲强.“尊重、民主、开放”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5]刘友银.塑造生态化校园的民主平等观念[J].开放潮,2007(9).

[6]史得锋.实施民主教育建立和谐校园[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9).

[7]赵萱珍.民主和谐的音乐教学活动与创新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12).

[8]王粹宜.班级民主管理的理念与实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1).

[9]李镇西.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制定《班规》依“法”治班[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3).

[10]张若东.“民主家长”——班主任的角色[J].成功(教育),2007(8).

[11]张旭明.班级民主管理三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21).

[12]徐风民,纪桂芹.谈班级管理中的民主与平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13]冉亚辉,易连云.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8).

[14]王晶.按下呼叫器,老师来“私聊” 学生感慨港校很民主[N].武汉晨报,2008-08-06(11).

[15]顾肃.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16]孔红梅.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与创新[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17]周海亚.民主·合作·自主·迁移——论新课堂中的古诗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11).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3]范进学:《民主的概念分析》,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张旺,卞凤玲,《论民主的政治文化涵义》,载《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93页至第201页。

[7]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页。

[8]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载《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1期。

[9]张国民,周春爱:《浅析民主教学》,载《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0]庞大镶:《关于课堂教学民主的思考》,载《人民教育》,2000年,第9期。

[11]李年终:《关于课堂教学民主性的思考》,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

[1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9页。

[1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页。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页。

[16]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第466页至第468页。

[17]刘建军,魏书生:《146名学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载《北方新报》。

[18]许家琴:《民主合作 自由参与——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侧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略有改动。

[19]爱·麦·伯思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