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图借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系统地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解决课堂教学遭遇的困境和所面临的挑战。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_课堂因多元智能而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杨炳奎

(页下注)①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J].中小学教育,2006(11):40.

(页下注)②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视角[M].韦小满,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82.

(页下注)④David·A·Sousa.脑与学习[M].董奇,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76.(www.guayunfan.com)

摘 要:脑科学与认知学科是21世纪科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脑科学与认知学科的研究正在揭示青少年学习的脑机制,为师生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科学原理与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则被人们成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本文试图借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学;探讨;有效性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能理论,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脑科学与认知学科的研究正在揭示儿童与青少年学习中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知识的脑机制。探明不同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的重要作用,深入认识各种学习和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提供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就是教学无效和费时低效的问题。

多元智能至今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它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种智能以独立的方式存在,但有时几种智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开发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兴趣。

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开发学生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繁荣作出贡献。“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将帮助我们把学校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教学成为多元互动情景化的场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文试图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解决课堂教学遭遇的困境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谈及有效性的问题,企业管理过程所讲究的是速度、效益和安全。成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效益和安全是决策过程中必须全面整体地考虑的。

提高学习效率是指特定的学习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即反映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速度快,学习规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反之亦然。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时间是计划规定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增进学习效益是指学生经过学习认知结构发生的变化,获得进步和取得成果。这是有效性的核心要素。每堂课都应该使学生有实在的收获。影响收获的因素很多,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深思熟虑。

总之,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保证。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精心设计高效时段教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智力观点。这一观点突破了认知心理对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规定,具体表现为:(1)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学生)身上至少包括了八种各自独立的智能。(2)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独特的。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独特的,所以,智力的组合就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每一个个体的智力具有独特性。(3)智力和智力组合的多元性观点使我们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擅长教听说,而另外一些教师喜欢教读写。这是由个体智力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智力和智力组合的多元性还使教师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总是会表现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教师能从更新的角度去设计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

多元智能理论是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工具。这一理论不应该是也绝不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应该反映出人类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价值观绝不可能简单地来自科学理论。因此,只有当我们依照自己的价值观确定教育目标时,多元智能理论才能对我们实现目标有帮助。

1.利用高效教学时段,提升学习效能

课堂教学中,大脑不断地接受环境的刺激,有选择地、有效地加工处理信息。在记忆情景中,首先出现的那些刺激效果通常最好,其次是最后出现的那些刺激。我们的大脑对中间位置出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差。心理学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应—近因效应。

探讨 首应―近因效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内,开始的二十分钟为高效期,然后的十分钟进入学习低沉期,最后十分钟又进入学习的高效期。当学生集中注意老师时,此时为学习情景开始,新的信息和技能应出现在第一高效期,引导学生加工处理新信息。这一时段最容易记忆,不必用来检查学生是否知道某些知识。

发现 当学生个体在加工信息时,信息的保留量最主要取决于它在学习情景呈现的时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最好安排在高效期时段呈现,练习适宜于安排在低沉期时段。当老师引起学生注意后,就可以有组织地呈现新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高效期被错误的信息所浪费,影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运用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知道应该科学地利用学习的高效期。我们在沙溪高级中学开展实验研究,分三种情况:(1)仅在课上运用首应―近因效应教学。(2)仅在课外学习中帮助学生找到复习和学习的高效期。(3)既在课上有意识地运用首应—近因效应进行教学,课后还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高效期。实践结果表明,第三种情况效果最佳,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最快。

2.强化大脑信息,保持、提升学习效能

学习不同于保持。学习包括脑、神经系统、环境以及获得信息和技巧时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的作用。保持是一种过程。通过该过程长时记忆以某种方式保存了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记忆可以进行定位、辨认,还可以在将来进行准确提取。

探讨 因为学习不同于保持,所以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潜心研究,试图提高人们信息的保持能力。学习者保持信息的能力也依赖于教师使用的方法,保持随教学方法变化而改变。

发现 信息保持能力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学习金字塔(见图)。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Bethel)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发现的。该项目主要探讨了不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保持情况,金字塔主要显示了学生在不同方法指导下,学习24小时之后,对新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的百分比

图中显示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以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讲授最差,立即运用最好。

运用 在目前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中,讲授法依旧是最流行的教学形式,尽管它已被有力地证明是一种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它所获得的保持率最低。但教师习惯于扮演传授者、演示者和讲解者的角色。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质疑、乐于追问、勤于探究的能力,强化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采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人脑是如何加工处理信息的,如何进行学习的,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一直在不懈努力,探究其真谛。就目前的认识而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非常有帮助。掌握了已知脑科学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1.采用新颖手段刺激大脑提高学习效能

探讨 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显示,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有用的信息,并对它进行精细加工。刺激新颖的程度影响大脑潜能的激发。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刺激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发挥到80%—90%。(《组织人事报》1 500期)

发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和触觉(包括肌肉运动的经验)对新学习贡献最大。我们的五官每秒钟持续不断地收集数以万计比特(bit计算机使用的最小信息单位)的信息。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皮肤神经末梢可以感觉到你感觉的物质;耳朵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眼中的视锥和视杆细胞不断地将书上的词映入眼帘;嘴巴可以模仿和品味;鼻子可以觉察气味。所有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就很容易想象它们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当然只有刺激达到足够的程度,才能感觉记录它们。

Peter Rusell(1929)运用信息加工理论进行实验,发现工作记忆时间跨度是随着年龄变化而改变的。青春期前可能约5—10分钟的有意加工,青春期和成年人为10—20分钟的有意加工。之后就会出现疲劳和厌烦,注意力也会下降,要想保持注意力,对该项目的处理就应当有变化。[1]这对有效课堂教学是有启发意义的。

运用 人类学习的成功可能部分归因于大脑对于新鲜的刺激。大脑不断地审视这些环境寻找刺激。当意外的刺激出现时,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暂停所有不必要的活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便随时采取行动。由此可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出各种各样蕴含教学内容的新意的教学手段,以吸引大脑的注意力,提升信息加工的效率,切忌平铺直叙地照本宣科,加速大脑的疲劳。

2.利用信息组块,提升学习效能

探讨 信息组块是指大脑将几个信息项目当作一个单一项目的处理过程。单词和词组是十分常见的组块形式。information(信息)由十几个字母组成,但大脑将之视为一个信息。pay attention to由三个词组成,大脑也可以视之为一个信息块。我们将越多的信息放在一个组块中,工作记忆就可以加工越多的信息,我们一次记住的信息也就越多。

发现 信息组块是扩大工作记忆容量的有效方式,并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联系以建立理解。[2]组块通常分两类模式:(1)模式组块。(2)分类组块。模式组块是指只要我们能找到需要保持材料中的模式,这就最容易完成任务。例如要记住1109111144这些数字。如果我们将10个数字作为单独的项目分别对待,超过了工作记忆的负荷可以负载的7个项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意义又将它分组。110是中国的电话呼救号,911是美国的呼救号,1144是澳大利亚的原呼救号,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这个长数字了。

分类组块:是更精巧的组块加工,因为学习者建立了各种类别,使大量的信息得以分类。学习者回顾这些信息,寻找一种将大量复杂的材料分成更简便的类别或序列的标准。

运用 信息组块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我们处理一些很大的信息块,而不是小的信息片断。问题的解决涉及大量相似的信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去的能力。组块能力更多地反映了专业知识是如何组织的,而不仅仅是高超的知觉能力。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对编码相关信息比新手更细致、更全面,因而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模式组块和分类组块,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中产生一种新趋势——词汇组块教学。通常把词汇组块分类成四类。

1.多词词块:in a word,back and forth

2.高频搭配组块:have a walk,take a rest

3.固定组块表达:How are you doing?Good night.

4.半固定组块表达: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词汇组块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们就像单词一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块储存在大脑词库中,很容易自动检索,便于学习者学习。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词汇组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科学管理情绪,提升学习有效性

探讨 人类大脑加工外界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感觉输入的优先等级性。高优先等级的信息抑制低优先等级信息的输入。通常是影响生存的信息首先加工,然后加工产生情绪的信息,最后是加工要学习新内容的信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试图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以便培养出完整的人。他使我们重新认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发现 大脑的一个任务是帮助个体生存。因此,威胁机体生存的信息,比如警车声音、烧焦味道、脏的狗和有人身伤害危险等信息将被立即加工。接到这些信息后,网状激活系统发射出肾上腺传遍全脑,使其停止其他不必要的活动,将注意力转向刺激源。

运用 根据上述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Daniel Goleman建议科学管理情绪,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控制冲动、延迟满足、表达感情、处理关系和降低焦虑度。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心情紧张和焦虑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原来熟悉的信息变生疏,影响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由于恐惧心理使学生不安影响信息的输入,对语言处理处于抑制状态,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语言习得。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情感过滤度低,有助于语言习得。

Daniel Goleman 1995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指出人们对学习情绪的“感觉”会决定其投入注意力的程度。注意力程度的投入会影响信息加工的质量。在某些情况下情绪刺激会导致激素的释放,刺激杏仁核向脑区发出加强记忆的信号,从而提高记忆力。

情绪的安定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严寒的冬天、炎热的夏天和不安定的环境下肯定要影响信息加工质量。由此可知,只有构建和谐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学生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认知(课程)方面。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用自然的方法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五、发挥迁移的力量,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探讨 迁移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主题。它与学习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心理学家在对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后认为,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学习和探究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因此,迁移作为理论学习研究的对象,有意和无意地感知它,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学习理论认为,迁移指的是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景中(有不同内容的新领域)应用知识。迁移也关注先前的学习如何影响以后的学习。(戴尔·申克P.200)说得更具体一点,迁移是最强有力的学习法则,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过去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二是新的学习内容在将来对学习者帮助的程度。(Hunter 1982;Perkins和Salaman 1998)

发现 研究显示,将学习迁移到新思维中去并获得成果时,学生才能对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信息加工模型强调迁移的力量以及让学习者参与复杂水平思维的重要性。迁移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其他高级智力过程,是发明创造和艺术成就的核心。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三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正迁移。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新知识、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干扰作用,这是负迁移。

零迁移是在学习活动中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不产生影响。例如学习驾驶汽车对学习操作计算机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从教什么转向怎样教,学生从学什么转向怎样学。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3]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他们就能独立地面对并深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能不断认识新问题,增加新知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造成学习的普遍迁移,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这就是迁移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加工和练习新信息和技巧过程中还不断地进行迁移。由于学生的经验各不相同,迁移的程度也在变化。迁移是帮助还是阻碍新学习的获得是高效学习和低效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导致了课堂教学形态的深刻变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和低效问题又凸现出来。我们借用脑科学和认知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点尝试,在有效教学改革道路上迈出了欣喜的一步。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们一定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断探索,最终实现课改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David·A·Sousa.脑与学习[M].董奇,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华斌.全脑超能大学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七田真.超右脑照相记忆法[M].李青青,译.海南出版社,2004.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6]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J].中小学教育,2006(11).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7.08)

【注释】

[1]David·A·Sousa.脑与学习[M].董奇,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39.

[2]David·A·Sousa.脑与学习[M].董奇,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89.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2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