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_体育专业导论

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_体育专业导论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要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_体育专业导论

第三节 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一、运动训练专业办学现状

1.办学规模和质量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院校有70多所,主要分布在有体育院系的150多所学校之中,招生对象是二级以上的运动员。从目前的生源情况来看,在2001年以前,许多院校(特别是师范和综合性大学)二级运动员生源超过招生总数的80%,为此,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训练专业招生提出了一级运动员的比例必须达到新生总数15%的要求,即使是这样,二级运动员的数量还是远远大于一级运动员,可以说,二级运动员是目前运动训练专业生源的主体。每年报考运动训练专业的考生达3万人以上,生源状况在运动水平、文化基础、自身素养方面差异较大,招生人数的剧增、未来的生源竞争可能非常激烈,但不能以降低生源质量和牺牲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另一方面,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市场客观上决定了办学规模要适度发展。目前,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要提高教学质量。

2.人才培养方向(www.guayunfan.com)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的办学重心已发生转移,在训练、竞赛上的投入不大,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学本科教育上。各高校也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一专多能,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选修课程模块化,拓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

3.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

为了扩大办学空间,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多渠道、多模式的办学方式。如成都体育学院选择特色项目与四川省体育局联合办队,利用国家办学政策建立新的校区;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地区建立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校外班;首都体育学院设立了竞技体育系,学生基本上是北京市体育局的一线队员;武汉体育学院设立了以水上项目为主的竞技运动学院(孙世明等,2005);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与广西体育局合作设立了江南训练基地教学点。这些举措在提高办学院校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招生的生源质量。

4.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运动训练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必修课学时偏大和门数太多,选修课总学时和门数偏少,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主创业脱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有待加强,课程设计既要考虑纵向顺序和横向连接,又要保持课程内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与其他体育专业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重复过多;公共基础课设置过于教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范围狭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思想教育类、工具类、教育类,而缺少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较低,没有体现本专业训练的特点,实践教学形式仍沿袭体育教育专业模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的发挥。

而美国等国家运动训练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则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领域更为宽泛,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等内容,实用性很强,这些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状况

当前国外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正在由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转向多方向的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不仅分布在教育系统,更多的学生分布在企业、与健康相关的部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王丽娜等,2004)。

在国内,各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都非常重视,从多渠道安排和推荐学生就业,但总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从各院校提供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的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这部分比例不到40%,而大多数学生的去向是灵活就业,也包括部分自主创业和升学深造,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生源有关。在役或已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率较高,其他生源的就业率不尽理想,尤其是专业对口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相关行业已形成稳定的就业渠道,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据调查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好,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评价较低。

二、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趋势

1.进一步处理好规模、特色、效益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目前,高等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规模发展很快。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在各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运动水平、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制订,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将适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处理好规模、特色、效益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而保证运动训练专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突出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口径

更加关注运动训练专业办学特色,并把着眼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上,根据各校的办学条件、优势资源、地域特点等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适应运动训练专业管理体制由国家体育总局向教育部的转变,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服务。加强专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根据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实际,制订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展人才培养思路,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从事教练员职业,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参与相关行业的竞争。

3.加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运动训练专业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重视建立与完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运行机制、教学形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拓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途径,逐步确立高等学校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地位。根据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加高度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内与校外互补、教学与训练并重等多种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注重教师的培训和优秀人才的引进,逐步改善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专业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