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_星系耀陇原国家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_星系耀陇原国家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_星系耀陇原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文县电化教育馆 张晓林实施“农远工程”,是对设施和优质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把“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各级领导,下基层检查时,总是关心到远程教育。县教育局的领导更是经常不打招呼,深入学校检查应用工作。开辟了没有计算机教室的农村小学,用一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学的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_星系耀陇原国家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

文县电化教育馆 张晓林

实施“农远工程”,是对设施和优质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把“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自工程实施以来,我馆坚持不懈地狠抓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从2003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开始,我们就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坚持了抓五项应用措施。(www.guayunfan.com)

1.强化应用管理。(1)明确基本要求。坚持每套设备每周教学应用必须达到20节课,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平均每月两次为农服务活动;所有项目学校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即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计算机教室实现“一室多能”,即网络教室、教师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对校内外开放的绿色网吧,并要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我们把这些基本要求作为规定,逢会、逢培训必讲,进学校必查。(2)广泛开展活动。近几年,为营造全面应用、全员应用的氛围,坚持开展应用技能比赛、应用经验交流、专家巡回指导等多种活动。为促进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重点是落实四个加强,即加强全员培训、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协作配合。(3)健全规章制度。在总结各地经验、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印发了《文县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各学校也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推进应用的各类制度。一些学校还把应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4)加强检查指导。我们把经常性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作为强化管理的硬措施,坚持面上的每年一次检查要查到乡、校。各级领导,下基层检查时,总是关心到远程教育。县教育局的领导更是经常不打招呼,深入学校检查应用工作。先后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检查指导中总计已过百次。在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中,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大量突出问题,为一线的应用工作直接提供有效的服务。(5)注重典型引路。即点上试验、探索和总结,面上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从项目启动建设开始,我们就明确提出了“应用工作层层有典型,重点领域事事有典型”的工作要求。全县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先进经验,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推广各类典型,对推进普遍应用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2.抓实人员培训。(1)落实培训责任。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培训,并负责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县上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抓教师全员培训。为落实培训责任,县教育局在带头搞好县级培训的同时,还制定了县校培训工作评估标准,并认真组织了定期的检查评估。(2)加强管理者培训。首先加强了对各级部门一把手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技能培训,电教馆给各技术骨干配送了笔记本电脑,先后以各种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培训8次,接受培训的各级干部近200人次。通过培训,县教育局长、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电教馆长等领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应用工作。(3)夯实校本培训。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从管理制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项目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四结合”,即应用技能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竞赛展示相结合、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合。经省级抽查评估,目前大多数学校做到了校本培训有计划、有学时安排、有记录、有考评,80%以上的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4)严格培训考核。骨干培训中,坚持“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操作技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关证书,不合格者自费参加下期培训,还把校本培训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选先进、职称晋升三挂钩,初步形成了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局面。

3.加强应用研究。(1)以校本研究为基础。重点针对“如何用设施设备和优质资源上课、上好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人人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的工作要求。部门和学校为落实这一要求,多种措施抓培训、抓专家指导、抓条件保障,围绕课堂教学应用抓教研已渐成风气。桥头乡、丹堡乡等乡通过校本教研,在运用“农远工程”设备设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党员教育等方面,还培养了一批典型,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经验。(2)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对于应用中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我们层层梳理,形成课题,由县教育局组织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电教技术人员、优秀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基地,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深入研究。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对于从应用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协调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的采纳应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以网络研究为应用研究增加新的生长点。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范坝初中、丹堡初中等7所学校接入陇南教育城域网,其他乡的局域网和校园网建设渐次推进。凡建网的地方,大多数的教研员、一线教师都把教科研活动搬上了这一新的平台。专题网站、集体博客、QQ群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交流范围的拓展、专家指导的及时、信息量的无限扩充,使研究者的眼界和思路大大拓宽,研究工作不断出现新现象、新面貌。

4.开发优质资源。(1)抓集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各级电教、教研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课例、优秀课件评选活动。我们坚持及时征集筛选这些成果并进行统一加工制作,形成了几百G的应用资源。我们还建设并开通了基础教育资源网,向全县中小学免费提供了多达上千G的优质教学资源及视频教学片段。(2)抓自主开发。从教学一线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多方筹集资金,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整合力量,自主开发,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实施了“新跨越”系列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出义务教育阶段几个学科、几十张优质课的系列教学光盘。还组织专家研发出三种模式应用教师培训教材2套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课程整合资源光盘。开辟了没有计算机教室的农村小学,用一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学的新途径。(3)抓机制建设。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我县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县已有26所中小学校利用光纤、ADSL、拨号等方式接入了陇南教育城域网,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培训、竞赛、科研、应用”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

5.健全保障体系。(1)健全机构和队伍。为充分发挥远程设备的作用,建立了接收电视节目、网上资源、教学信息整理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为我们开展远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2)完善和落实技术标准与规范。文县制定了《设备故障报告、检测、维修、反馈工作流程与规范》,定期检查设备维护,协调解决售后服务,指导教师正确操作。各学区的技术服务人员也都基本做到了分片包校,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经常深入学校解决设备维护问题。(3)着力抓工作经费的落实。首先是结合项目实施与验收,要求各项目按照严格的标准,落实运行经费。还联合发文,规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费的使用,要求只能用于设备维护、资源购置和教师培训,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硬件设备和常规仪器的购置。这一政策的出台,强有力地推动了远程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部门采取的加强培训、研究先行、制度建设、资源开发等推进应用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但因应用工作涉及范围广、牵动面大,这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

1.从教学应用看。(1)大多数教师总体上还处于刚刚“会用”的阶段,主观上如何解决教师持续的“想用”,客观上如何能使设备和资源更加“好用”(更便于操作,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如何能使教师“用得好”、“用得精”,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2)目前所普遍重视的,以及实际能做到的,还主要集中在教师“教”的一方,如何利用三种模式改进学生的“学”,在改进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面,大多数地方和学校都还没有顾及,而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3)农村小学、初中的计算机教室大多还只是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虽然在工程实施中,也配发了不少学科教学资源,但或因班级和学生太多,计算机教室只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或因校长和教师不了解学科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还没有真正用起来。此外,计算机教室连入互联网、运用网上信息和网络平台,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学校还是少数。

2.从资源建设上看。(1)鉴于资源严重短缺是目前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资源的“量”,对资源的“质”,包括内容、形式、针对性以及与新课程理念的衔接等等,都还关注得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环境下,“一标多本”的教材使用格局,要求各个版本都应当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版本的多媒体配套资源建设情况极不平衡。(2)资源建设更多考虑的还是课堂教学,对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相关的多方面的课外、校外活动资源需求,则考虑得很少。(3)目前的资源不论是项目配发的,还是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包括自主开发的,充分考虑农村学校,适应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还少,如何适应量大面广的农村中小学的特殊需求,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从为农服务看。目前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开展的为农服务活动,组织部门、农业及科技部门参与度不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又难以完全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也难以利用相关方面的资源。因而,面对农民群众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困难,为农服务工作既难普遍展开,又难深化和持久。

4.从制度和机制保障看。(1)人事部门管理的教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与教育部门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农远工程”应用能力培训等缺乏衔接,前者与职称评定挂钩,后者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不直接联系,使得培训工作缺乏应用的利益驱动,实质性地全面推进的难度很大。(2)信息技术费在农村义务保障机制有关制度中,还没有设立科目,没有规定明确的比例,因而,在一些学校仍然难以完全落实。(3)“农远工程”应用情况还缺乏各方认可的评价指标,特别是使用情况、保障情况没有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考核体系之中,也影响到有关工作的落实。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加强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更新观念的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是关键。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应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质量。加强督查力度,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注入活力。

1.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政、督学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验收和各级文明学校、达标学校的评估应把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必督内容。特别是市一级达标小学评估验收中,把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建设、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分别列为“一票否决”的项目,以提高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2.多渠道促学,提高普及率。市教育局出台《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办法》,要求全市各县中小学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初中及完中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分别达90%和100%。有条件的一些农村完小应开设计算机特色班,通过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普及。

3.开展课题研究,加大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从课题研究入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教育局制定政策,要求每位教师要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

4.科学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不断加强设备建设和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学校校园网布线上,不但将学校办公楼、图书楼、教学楼、教师备课室连接为一体,而且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也连为一体,使学校校园内的布线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还将网络接入附近小学,对周边学校进行辐射。

5.要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继续按照“学校自筹、财政补助、社会捐助、多方集资、政府采购”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有偿投资、合作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升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档次,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我们力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以每年3室以上的速度递增,5年内要做到85%以上的小学有计算机教室并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6.要落实课改理念,加快学科整合。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7.要加强软件建设,不断丰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我们在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作用,自制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远教资源及陇南教育城域网资源库,组织复制、刻录、录像等各种资源。

8.要加快信息技术培训速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操作能力。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训要求,按照省、市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条件,使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得到较快发展,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9.要加强项目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让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电教馆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对项目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尤其要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督促学校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强化服务职能,为学校更好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真正让设备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