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援引材料破解难点_《竹影》教学访谈_品味课堂

援引材料破解难点_《竹影》教学访谈_品味课堂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援引材料破解难点_《竹影》教学访谈_品味课堂_褚树荣援引材料破解难点——《竹影》教学访谈执教者:赵霞访谈者:褚树荣缘由交代:因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访问学者培训班活动的名分,前往长江中学听课。上课的篇目《竹影》倒是听过几次的,总觉得教学内容选择在两者之间摇摆:要么讲竹影之情趣,要么讲美术之常识。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援引材料破解难点_《竹影》教学访谈_品味课堂_褚树荣

援引材料破解难点——《竹影》教学访谈

执教者:赵霞(长江中学)

访谈者:褚树荣

缘由交代:

因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访问学者培训班活动的名分,前往长江中学听课。听课是匆忙而临时的,上课老师并没有做足准备,听课的人数也不多,除了导师和学员,还有几个本组老师。上课的篇目《竹影》倒是听过几次的,总觉得教学内容选择在两者之间摇摆:要么讲竹影之情趣,要么讲美术之常识。这种困难是先天的:丰子恺就是在文中通过故事普及美术常识,再说丰子恺实在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最有童真童趣的人。因为难,所以有些课堂里引用了太多的材料,美术的,音乐的,丰子恺的,别的作家的,总觉得繁复而不得要领。那么,这堂课会怎样呢?下面是课堂实录和点评。(www.guayunfan.com)

实录和点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叫“竹影”,大家一起来熟悉一下作者。

投影:介绍作者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散文家。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学’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师:《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的一部代表作,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读一下。知道缘缘堂吗?

生:不知道。

师:想想《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什么?(荡开一句问’温故知新’好。)

生:蒲松龄的书房名。

师:那你猜缘缘堂是什么名?

生:丰子恺居所的名字。

师:很好。下面我们具体地去了解一下课文。

投影:快速阅读全文’画出文中有关“我”或“我们”活动的句子’再利用画出的句子概括全文。(这样的屏幕提示指令明确’但总觉得有些生硬’改成口述如何?)

(生阅读课文’师走动观察。)

(约5分钟之后)

师:请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用自己的话将画出的句子串起来,自己先说一遍。(“自己先说一遍”’很好!从概念到表达’是需要整理的’这才是尊重规律’尊重学生。)

(学生自己轻声串讲。)

生:文章主要讲了“我”和弟弟及华明在院子里谈天,然后讨论为什么人的头上会冒烟气,然后大家一起在地上用木炭描竹影,后来爸爸也来了,和“我们”一起描竹影,并告诉“我们”画马和画竹的区别及中国画颜色的组成,最后“我”回到堂前,看到堂前的墨竹,觉得更有意味了的事。

师:讲得很具体,很好,能不能加入时间,略加概括,再讲一遍?(指出不足’提高要求’“再讲一遍”’学生确实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目标的。)

生:文章主要讲了“我”和弟弟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一起谈天、画竹影,爸爸乘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美术入门课的事。

师:很好,老师第二次的要求是将他们的活动概括一下,这个同学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及概括人物所做的事情。(这是方法小结’加深学生印象’结论也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

投影:文中的“我们”过了一个很有趣的夜晚’你能说说有趣在哪里吗?请你找出一两处来说一说。(教学过渡到下一环节了’这个环节稍感跳脱’加几句过渡串联词如何?)

(学生在书本中寻找’时间不长’即有学生要求发言。)

生:我觉得有趣的是我们在水门汀上画竹影。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有趣在哪里。

生:画画本身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这些孩子却在水门汀上跟着月影描竹影,很轻松,有点像游戏。

生:我觉得有趣的是文章的第二段最后一句:“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作者将人的影子比成一只立起的青蛙,很有趣。

师:为什么要把人比作立起的青蛙呢?

生:青蛙走路时一跳一跳的,人的影子也像青蛙一样,可见这个人走路也是一蹦一跳的,写出了华明是个性格活泼的孩子。

师:分析得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将孩子和青蛙共同的特征——蹦蹦跳跳——凸显出来,表现了孩子活泼的个性,读起来很有情趣。

生:我觉得大家讨论月光下水门汀的人影头顶上冒烟气很有趣。这个问题平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们注意到了,还进行了讨论。

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见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生:这群孩子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很天真。

生:我觉得第三段的一开头“‘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这里很有趣。华明进来的时候问我们了,可不等我们回答,他就自己坐了上去。我觉得这个人物很有趣。

师:你能说说,“一屁股坐下去”是一种怎样的坐法吗?

生:坐得很快,很重,很随意,无拘无束,说明他和“我们”关系很熟,彼此之间没有距离。后面写他坐下来之后,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我觉得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随意,与“我们”关系融洽,还有好动、贪玩的个性。(一共有四个学生讲“有趣”’不但要指出“有趣”在哪里’还要讲出“有趣”的原因’这样的随机追问’把学生的感觉引向深入和细微。)

师:大家找了很多,也分析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一处,请大家来赏析一下。课文第三段的后面,写到华明看见爸爸站在我们身后:“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生:华明以为把拿木炭的手放在背后,爸爸就看不见了。

生:华明的行为是下意识的,他害怕爸爸责备他。

生:这个行为说明了孩子的天真和纯真。

师: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作者用一支神奇的笔,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这些孩子的活泼、好动、好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天真和相处的融洽,使文章充满了一种童真童趣。(板书)

投影: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郁达夫

师:郁达夫赞美了丰子恺散文的清幽玄妙和灵达,同时,我们从郁达夫的话中,还可以看出丰子恺在另一个方面也是很有成就的,是哪个方面呢?(又是一次曲问’这样的提问效果好。)

生:绘画。

师:对,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段对丰子恺的介绍。这一次,大家要着重看看红字的部分,是对前一次介绍的补充。(下文中加下画线的文字为投影中的红字)

投影: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主要著作有《音乐入门》《丰子恺书法》《子恺漫画》《车厢社会》等。

师:红字补充的部分告诉我们丰子恺不仅是一个散文家,还是一个画家、音乐教育家,是一个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下面见识一下丰子恺的漫画。

(投影:丰子恺的几幅漫画。)(这里的外围材料的引用有何作用?)

师: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最能表露一个人的心性,个人的修养、学识都会在散文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我们来看看丰子恺的散文中有没有他的个人修养的表露?

投影:请你在文中找一两处可以体现作家精通绘画和音乐的句子’并作赏析。(过渡到第三个教学内容。因为外围材料的穿插’过渡还是自然的、有机的。但是’“并作赏析”对于初一孩子来说’太难’应该有一个示范吧。什么叫赏析?如何赏析?)

(学生在文中寻找并思索。)

生:文章第5段的中间“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我觉得这个地方能够看出作者了解画竹的精髓,是个精通绘画的人。

师:不错,丰子恺在此处借游戏讲解了画竹的美术知识,不是一个精通绘画的人,是不可能说出这番话的。其实,这篇文章出自丰子恺的一部连载的小说《少年美术故事》,是借着讲故事的形式来普及美术知识的。故事中的我叫做柳逢春,弟弟叫柳如金,华明是美术教师的儿子。每一个连载的故事,都讲述了一两点有关美术的知识。大家可以继续寻找,文章中还讲了哪些美术知识?(及时插进背景知识’也算交代一点缘由。)

生:还讲解了中国画为什么用墨来做颜料的原因。

生:还讲解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生:还讲解了画竹和画马的区别。

生:还介绍了历史上善于画竹的画家。

师:对,丰子恺不但介绍了中国画的一些知识,而且他还通过文中几个孩子的眼睛,将画感和乐感融入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别具一种风采。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此处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比原先要求更高了。)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一句很有音乐的感觉,本来讲的是太阳慢慢下山,月亮升上天空,院子里的光线由日光到月光的变化。但作者却用长音阶到短音阶的变化来写了。

师:为什么长音阶到短音阶的变化可以来形容日光到月光的变化呢?(问题稍难’但是不能回避’并不是所有课文涉及的疑难都得解决’但此处不同。)

(学生没人回答。)

师补充长音阶和短音阶的知识:大调式的简称叫做“大调”,也叫做“长调”、“长音阶”或者“大音阶”。大调式的色彩是明朗、辉煌的,旋律庄严、肃穆、雄壮,也可以表达快乐、明朗、安详。小调式的简称叫做“小调”,也叫做“短调”、“短音阶”或者“小音阶”。小调式表达悲哀、忧郁、思恋或怀念的感情,如夜曲常常用小调。(这里倒是可以用投影呈现’相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专业的知识。)

师: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长音阶到短音阶的变化可以来形容日光到月光的变化?

生:日光是暖色的,月光是寒色的,长音阶是欢快、明朗的,短音阶是忧伤、清冷的,它们刚好相对。

生:作者用音乐带给他的感受来形容光线的变化给人的感受,只有熟悉音乐的人才能想到、感受到。

师:对,其实这个句子中同样还渗透了画家的感受,一般的人感受到的是太阳慢慢下山了,而他感受到的是由暖色变成寒色了,这也是画家的特殊感受。(这个补充比较重要’学生不能讲出时由教师讲出’也是可以的。)

生:我觉得第1段中“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也很有绘画的感觉。他刻意强调了光线的阴暗,以及给人的模糊感。

生:我觉得第2段中“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一句也很有画感。他强调了光线及色彩的变化。

师:对,跟着接下去的一句“正在看得出神,似觉得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也很有色彩和明暗的感觉。

(投影:有人说散文的本质特征是情趣。)

情趣是因为作者本人的风格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趣味。(解释散文的情趣’有点理性化。)

师:丰子恺的散文就是因了他本身的修养、学识,而使散文带着作家本身的烙印,这也是丰子恺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那么这样的情趣来自哪里呢?丰子恺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投影: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子恺漫画选》自序(追溯缘由’这是很有根据的铺垫’而且也使学生从文到人’知道情趣之所以然。)

师:原来情趣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我们身边,做一个有心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投影:请同学说说你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情。(又是这样的投影’把任务用投影显示’不如口述真切’有对话意味。)

学生准备,然后说。(准备’是想’还是写?下面有写的’也有随机说的’教师事先有个规定可能更好。)

生:在球场上飞奔,听着篮球跟地面击打所发出的声音在场地上回荡,听着他们因为篮球入筐所发出的兴奋的叫声,感受着汗水从额头滴落,感受着衣服紧贴着背部的酣畅,这就是运动,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师:原来大汗淋漓的感觉也是美的,这是不喜欢打篮球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生:清明节的第二天,到了晚上,我睡不着,一直用被子捂着头部不敢露面,结果越紧张尿越急……听到钟声敲了十二下,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几乎快要跳出来了,我还隐约听到了一些脚步声,我怕极了,心里一紧张,我就吓得把尿撒在床上了。

师:小时候把尿撒在床上的经历也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生:空寂的夜里,偶尔传来一声犬吠,惹得星星扑闪扑闪地眨着自己的眼睛,仿佛在惊奇地寻找这吠声的来源,甚至有些胆小的孩子还躲进了云层里,过了好半晌才敢跑出来。

师:这一段写得真好,这种感觉如果没有真正体味过,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看来这个同学是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情趣了。

今天请同学回家之后,将课堂上想的东西整理一下,写成一个片段。下课。(是否一定要迁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来’值得探讨。我以为’把学生的一些经验穿插到文本教学之中去’更好一些。更何况学生所言’离散文的情趣很远’一者为生活情趣’一者为艺术情趣’没有可比性的。)

课后访谈

课后,围绕着教学难点,我们有一次简单的访谈,记录如下。

褚:这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其难有三,首先是小说节选,但又编到散文单元了,作为小说教还是散文教?

赵:《竹影》是丰子恺在《新少年》上发表的有关少年学美术故事的连载,1937年辑集《少年美术故事》在上海出版。故事的主要人物“我”叫柳逢春,弟弟叫做柳如金,华明是美术老师华先生的儿子,也是我们的同学和伙伴。《竹影》虽然是小说,但节选的部分《竹影》不妨把它当成一篇散文来读更适合一些。

褚:我听过的课,都是作为散文来教的,这既是单元的要求,也是文章本身特点决定的。这堂课你主要想教什么呢?

赵:教散文的情趣。在《竹影》里,情趣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文中洋溢着浓浓的童真和童趣,这种发自天性的童真和童趣就是情趣美的一种;其次,文中还有浓浓的艺术美,这也是这篇散文情趣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章中的情趣美还表现在人情美上;文章中的情趣美还体现在意境美上。我的板书设计也是体现这一点的。

褚:这就涉及这篇课文第二个难点了:如何教散文的情趣?你是先把情趣分解成童趣美、艺术美、人情美和意境美,然后各个击破?

赵:是的。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想的。当然,还增加了一个拓展迁移环节,让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生活中的情趣美,想通过自身体验来加深对散文情趣美的感悟。

褚:这样看来你是用两种方法来教情趣美,一是分解,分解成四种美,有点理性化;一是迁移,争取感同身受。总体设想是很好的,课堂实施也很不错,但是还有第三个细节性的难题也就随之出来了:如何处理文中大量介绍音乐、绘画的描写?因为,文章原本毕竟是介绍绘画常识的。

赵:这个一直感到处理不好。听过一些课,有的讲成美术普及课了,感觉不对。但是无视课文中的美术、音乐常识又是不对的,作者本意是普及美术知识的。所以,我在设计时布置这样的任务:“请你在文中找一两处可以体现作家精通绘画和音乐的句子,并作赏析。”让学生找句子,作赏析,但自觉还是解决得不好。

褚: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确实很难。一为科普文,一为散文,介绍美术知识和表现童真情趣,作者创作动机不一样,但作者是把它们糅合起来了。所以,能否把欣赏“艺术美渗透下的童真情趣”作为教学的目标?重点讲童真情趣,附带介绍音乐美术常识。当然,这只是理想,实际操作分寸确实难以把握。你的课堂,是一种难得的尝试,以后还可以就这个难题,进一步探索。总之,这三个难题你还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另外,我对你的外围材料的运用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就此展开一些思考。先来回顾一下,本节课你一共引用了几次外围材料?

赵:你说的外围材料是指用屏幕显示出的一些补充材料吗?

褚:是的。运用这样的材料似乎是目前公开课的流行做法,但是功效有深浅,作用有大小。

赵:算上作者介绍,大概有六次吧。第一次是介绍丰子恺,第二次是郁达夫对丰子恺散文的评论,第三次是从音乐和绘画的角度介绍丰子恺,第四次是呈现丰子恺的几幅漫画,第五次是解释什么叫做散文的情趣,第六次是引用丰子恺自序。

褚:为什么要选择这六处呢?都是必需的吗?譬如丰子恺介绍就有两次。

赵:我本来意思是第一次一般性介绍,第二次介绍角度不同,主要是为了引出对音乐美术常识介绍的文字,说明文章都受作家艺术素养的影响。

褚:那么,两次运用的作用各有侧重,一个是介绍作者,一个是过渡教学内容。除了这两个作用,几次投影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赵:郁达夫的评论是对学生的感受起了证明和总结的作用吧,而且也带出了音乐美术的话题。漫画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丰子恺其人,其实也是为了下面这个教学环节。投影什么是散文情趣,是解释,也表明散文的情趣是人的性情的反映。最后打出丰子恺的自序里的话,让学生明白丰子恺的散文为什么有情趣。

褚:很好,在我看来,你的六次引用的作用大概有介绍作者、印证阅读感受、过渡教学内容、解释问题原委、突出教学目标。但作用还是有大有小,如介绍散文的本质是情趣这一材料,太理性化,你是为了再点一下教学目标,但我以为作用不大。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再展开去讨论的,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在外围材料的应用上,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赵:我的教学体会告诉我,外围材料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解释疑难问题,特别是公开课,还可以显示出课堂有容量,有点学术味道。

褚:是的。往大里说,这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它与课文取得了同等的地位,但是实际使用时,总是深入课文语言为主,借助课外材料为辅。反复咀嚼课文,读出感觉,这就是人们提倡的“素读”。只有在遇到疑难、鉴赏、铺垫、总结、解释等教学环节,必须要引述外围材料时,才恰到好处地应用。而且,引用的东西应该是“权威的阐释”,是学术界的定论,是强过教师的。纯粹为了显示课堂的容量和教师的渊博,通过外围材料来装点公开课,这是不好的取向,这堂课在如何正确使用外围材料方面是一个正面的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