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_探索“立人”语文

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_探索“立人”语文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_探索“立人”语文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在一个热带附近的小学里,一位老师正努力想向儿童说明“雪”的形态。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会。

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_探索“立人”语文

预约“生本”课堂邂逅别样精彩

在一个热带附近的小学里,一位老师正努力想向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是不管他怎么说,儿童就是不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

儿童就猜想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www.guayunfan.com)

儿童就猜想雪是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想雪是像沙子一样。

结果,老师始终不能让孩子明白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考试的时候,孩子对于“雪是什么样的”的回答是“雪是淡黄色的,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学生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同样也存在着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现象吗?教材中有许多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而我们不知道如何筛选,如何取舍,对于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我们还在没完没了的啰唆……要改变这些现象,就要求我们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学会把知识教“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有的放矢 定位“准确”的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环节可以说是十分精致,使用的道具可以说极其丰富,呈现的教态可以说是十分亲切,但儿童的反应就是不生动、不强烈,这是为何?对此值得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贴近学生,是否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缺什么,学生要什么,充分立足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一切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学生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才会是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定位教学目标,这是“生本”课堂之魂。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概括为:1.认识2个生字“妻、虱”,会写4个生字“昌”字等;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等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3.品味有关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有恒心等品质。4.了解寓意,明白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能联系情景发表意见。而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前,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定位在:1.通过古人的造字法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妻”字的结构分析。2.牢牢抓住“下功夫”、“相当到家了”等关键词语,分析、体会纪昌学习射箭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是坚持与练基本功。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生本意味。因为学生对“妻”字的结构很容易概念模糊,将上面的一横一竖看成一个“十”字,但是通过造字法的演示、分析,学生就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是女人的一只手在木头上采茶,一竖相当于是茶树的干。因为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才会有效。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完全围绕这两个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能达到的目标开展,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

语文教学就像针线活,我们做老师的得有好眼力,瞅准方向,锁定“针眼儿”,教学这条线才能准确无误地穿进“眼儿”,下面的活儿也就有了保障。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找准“眼儿”顺其自然,上出有自己风格的课堂!

二、多元解读 善待“酝酿”的智慧

语文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的过程。学生是这个酝酿、积淀语言的核心人物。因此,课堂教学的整体构建必须以学生的感知、体会为中心,坚持让学生自己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的过程让学生的心中构筑图像,通过对细节的想象,将自身的讲演、情感与文字表达的意念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丰富文字的表达,加深体验。生本课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读有积淀。特别欣赏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一文中,孩子们对“冒”字的多元解读。这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言。王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自主发现“冒”字的精彩。

《荷花》教学片段: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冒出来”很美,好像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体会体会。你们觉得,“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钻、长、顶、穿、伸……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就能明白。

(生自由朗读)

生:我觉得“冒出来”是说长得比较快。

生:悄悄地钻出来。

生: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对,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你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

生:急切,高兴,激动,迫不及待,欢天喜地。

师:好!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欢天喜地地长,就是“冒出来”呀!

如此经典的教学片段,让我们在赞叹王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的同时更为学生在不断地酝酿、不断地梳理、不断地积淀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而激动不已。

三、淡化预设 捕捉“溜走”的精彩

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就会让这意外的“精彩”偷偷溜走。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会。尤其是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

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习到第三段,群鸟纷飞场面时,有个学生冷不丁地问:“鸟儿通常是晨出暮归的,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么会看到群鸟纷飞的样子呢?真是奇怪!”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这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惊喜地笑着):嗯,你真了不起,在这段话中竟然发现了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难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生1:仔细看书,再反复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

生2:最好是大家讨论讨论。

生3:再不行,那我们只能去找课外资料或者请教老师了。

师:对,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开始行动吧,力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生:老师,一般在树木比较稀少的地方,鸟的习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到傍晚再回巢。可是通过阅读课文,我发现巴金爷爷笔下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可以容纳那么多的鸟儿。鸟儿可以整天栖息在这里。像这样的大榕树上的虫子、嫩叶足够鸟儿们美餐了,根本不需要再远行。

师: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欣赏你的探究精神。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这样的大榕树真是鸟的天堂。很多鸟儿都举家搬迁到此地,这些鸟是大榕树的客人,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

师:你还挺有想象力的,看来大榕树真的吸引了很多的鸟儿。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最重要的是特别安全。因为这里的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鸟儿的意识很强。鸟儿可以在这里尽情地飞翔,自由地玩耍,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师:说得好!同学们思路开阔!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这种探究精神,的确了不起。

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平时一直强调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可是当课堂上出现于老师预设之外的情况时,我们会是怎样的反应?是耐心倾听,巧妙地捕捉每一个制造意外精彩的机会,还是赶紧把话茬接过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解决这一个个源于他们心中的问号,不让这样的精彩偷偷地溜走。

我们的学生是充满童真的,他们的心灵是清澈的,他们的语言是真实的。为此,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在哪里?在语文教学中,假如每一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用心关注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积淀,学会学习,相信语文教学这片芳草地一定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莫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