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二、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里仅作简要的介绍。育才的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这无疑是符合生活教育的要求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育才所选拔来的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正处于生长发育,人生奠基的黄金时期。

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二、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里仅作简要的介绍。

(一)育才是生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学校

育才学校以生活教育原理与方法作为一种指导方针,通过试验使生活教育理论有所新的发展。它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专门来搞这种特殊人才的教育,可以说是普及教育中一个新的发展。普及教育是针对大众的,同样,有特殊才能之人才教育也是针对大众的穷苦孩子的。劳苦大众中有许多孩子有特殊才能,不要让他们枯萎,而应及时的培养他们成才,成为民族的栋梁之材。

作为生活教育的试验学校,它实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所以,“这里不是一个旧的教育场所,而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所。”(Ⅳ,461)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陶师指出:“为着最高的目的而忘了发展的过程和为了发展的过程而忘了最高的目的,都是错误。”(Ⅳ,427)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有效力的教育,必须做到为了最高目的而把握过程:只有把握好过程,才有可能实现最高目的。所以,陶师提出,育才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场所,“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给儿童以什么样的教育,同时更在于如何使儿童接受那样的教育;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应有一个教育思想和计划,而在于如何通过集体生活达到那样一个理想与计划。”(Ⅳ,461)(www.guayunfan.com)

(二)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

“生活即教育”。育才的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这无疑是符合生活教育的要求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育才所选拔来的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正处于生长发育,人生奠基的黄金时期。陶师认为,集体生活能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里正常发展所必需。”儿童的社会化是造就人才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是儿童作为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一个教育过程,所以陶师说:“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Ⅳ,461)在旧学校里,忽视儿童的社会化,只是一味地让儿童读书,在读、写、算上用功夫,最后造就成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第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Ⅳ,461)陶师特别指出,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抗战建国关头、培养一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尤为重要,而且这种集体精神应溶化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第三、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进步的和丰富的生活;以这种合理、进步和丰富的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以集体生活之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这种集体生活之作用在使儿童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这就是说,“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基础”。育才作为一个新的生活场所,其教育的成败,全赖集体生活的组织和指导,它保证了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造就能够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三)育才的集体生活有四种

育才的集体生活有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四种。育才反对传统教育的所谓劳动教育、健康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而忽视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在育才,生活与教育是统一的,它认定劳动生活即劳动教育,用劳动生活来教育,给劳动生活以教育。对健康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也作同样的解释。离开了生活,教育便不存在。

(四)各种生活的相互关系、沟通及渗透即横向的联系

1.生活之集体性、决定了劳动生活、文化生活同时就是政治生活。所以,“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其总的意义上来说便是一种政治生活。也就是说育才中学的政治教育笼罩着整个集体生活。”(Ⅳ,462)

2.育才学校的集体之教育性决定了全部的集体生活,同时就是文化生活。育才的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在集体讨论与检讨中所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之锻炼以及思考推理之应用等等,便同时是文化生活。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对于学生精神和品格上之陶冶及锻炼,便同时是文化教育。因此,“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其总的意义说来,同时是文化教育。”

3.育才的集体生活,一方面是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此二者与集体生活是互为影响的。”集体生活愈丰富,则政治教育愈充实;政治教育愈充实,则集体生活之政治认识的水平愈提高。同样,集体生活愈丰富,则文化教育愈充实;文化教育愈充实,则集体生活之文化水平愈提高。

这里陶师揭示了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规律。由于“生活即教育”,以生活来教育,不像传统教育那样死板,把教育搞成死水一潭,而在生活教育里,处处走得通,虽有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之别,但在生活中,他们之间处处存在互为影响、互相促进,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生活和活的教育。

(五)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

1.现在正处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育才的政治教育应以精诚团结、服从抗战、实行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

2.关于文化教育,陶师认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浩如瀚海。欲浩如瀚海之文化遗产全部为儿童所接受,匪特不可能,抑且与教育原理不相合。”(Ⅳ,463)所以,育才的文化教育在内容上确定以下三点:

第一,约缩地反映人类历史上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第二,着眼哲学科学(社会与自然)与艺术历史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三,着重人类进化史和中国历史的认识。

育才很重视文化教育,理由是:

之一,“一个儿童不能够用适当语言文字清楚地表现他的思想,我们可以说,这个儿童所受的不是完备的教育。”(Ⅳ,464)

之二,“育才学校一般基础教育之是否可以获得成功,特种基础教育是否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时间,都要看儿童们是否能迅速地获得文化之工具来决定,这是一个教育上基本建设的问题。”(Ⅳ,464)

育才是一所培养有特殊才能的难童公育机构,他们都是从各地选拔来的,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但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而且在失去双亲或流浪一段时间后,原来的文化基础有所荒芜。因此,如何把他们统一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便成为育才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建设问题。这个问题能否成功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一般基础教育和是否可以使特种基础教育获得较多的学习时间。这是难童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根据以往旧的办法,往往采取这样几种办法:或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是先抓文化之工具教育。前者是一种片面的教育,后者则容易使孩子的特殊才能过早的枯萎。为了合理地解决文化工具之教育,陶师有他独到的考虑:

1.所谓文化的工具的教育,包含以下几项:语言、文字、图画、数学、逻辑。这五项同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只有这种工具获得了才可以求高深的学问、才可以治繁复的事。”(Ⅳ,464)育才不采用填鸭的方法,陶师认为“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2.陶师批评说:“传统教育也是非常看重这种工具的,但它有两个根本缺点:第一,偏狭。将读、写、算看做是最重要的工具;第二,错误。一味在读、写、算上来学习读、写、算。”(Ⅳ,464)陶师认为:“今天我们提出文化的工具教育,并且强调其重要,绝不是将它置于一般基础教育之上,终日来学习语言文字逻辑。……我们认为工具教育,应该从丰富的集体生活中来吸取培养它自己的血液,用语言文字图画来表达集体生活,用集体生活中统计的事项来做写计算的材料,用集体生活中之事实、论争发展儿童客观的逻辑,代替儿童之虚幻的逻辑。”(Ⅳ,464)

陶师这里叙述的一段话,对于我们今天初等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如何使儿童的教育与生活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不致使儿童从小就陷入远离生活的虚无的幻想式的教育而过那种索然无味的读书人生涯。

总之,育才的办法就是:“一方面是用这些工具来表达集体生活事项,一方面又将语文中之优秀作品以及计数活动之练习给组成一种文化生活,从事学习。儿童获得这种文化的生产工具以后,他便能自动地吸收广泛的知识。”(Ⅳ,465)

在这里陶师提出了一个“文化生产工具”的名词,特富有深刻含义。这种工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获得,儿童在成人的诱导下,逐渐的去体认生活和生活符号,从而掌握“文化生产工具”,为自己自动吸取广泛的知识。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证实。在生活中一个不足四周岁的儿童可以认识汉字达两千以上,这是我们身边实在的故事。实际上,儿童对于“生活与生活之符号”有一个敏感期,一当产生,他会产生高度的自动,一发而不可收。

(六)育才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制度

1.育才提倡并实行普及23常能(见本篇索引24)以解放下层建筑。

许多人认为,这些常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但在传统的普通学校里是没有时间去学的。实际上,育才是一个没有考试的学校,它把赶考所耗费之时间都用于学生有益的学习上。另一方面,育才没有寒暑假,所以时间充裕。

2.育才的生活、学习、工作基本上打成一片。

育才的教育组织系统:

全校设育才儿童生活团;下设中队,音乐、戏剧、文学、社会、绘画、自然、工艺、农艺组各编为一个中队;中队下设若干分队;各组中一般教育水准相同之儿童编为一个学级,共受普通教育;组织社会服务队(队员由不同年龄、不同经验的儿童混合搭配)专司附近村落社会服务。分队是平时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组织。

3.学习活动中之一般学习包含在一般生活组织中。

4.工作与服务之一般的组织包含在一般生活组织中。但育才为了在抗战洪炉中锻炼儿童,也为了抗战之需要,随时组织战时工作队;有时也为了有意打破儿童已形成的刻板的习惯,给予一种必要的锻炼而组织临时战时工作队。

5.以上各项组织尽了纵横交错的作用,使全校儿童能彼此有更多机会接触,有利于儿童的健全发展。

6.育才主张教训合一。这是陶师一贯的思想,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师就提出“训育与教育应合为一体,不可分裂,考其所以分开的原因,即误认课堂内的功课是教育,教室外的作业为训育,为此分开,实不合理。”(Ⅺ,290)在晓庄时期,陶师又指出:“在现代中国学校里教、训分家是普遍现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养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所谓之课外活动。……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生活教育之下只有纵的分任,决无横的割裂。”(Ⅱ,559)

在教、训分家的学校里,陶师指出:“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找学生的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困难问题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不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Ⅰ,81)在育才实行教训合一,情况就有天地之别。

在以往的旧学校里,体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育才则严禁体罚。

陶师说:“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育才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引起儿童对于纪律自觉地需要,自觉地遵守;引起儿童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Ⅳ,466)

7.民主教育在育才。育才集体生活之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方面可以健全集体生活,一方面可以培养儿童参与未来民主政治之基础。

育才着重分队晚会,凡集体生活中之问题,时事以及当天指导员所教的东西,都要在分队晚会上充分讨论。这样做,可以增加儿童对于学科的了解,更能增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育才着重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是发展民主的有效手段,是促进自觉性启发的利器。

8.育才着重总结能力的培养,总结包含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及讨论中不相同的意见。这样,可以扩大儿童的能力,而且也训练了儿童的逻辑能力。

9.育才要养成儿童的自我教育精神。除了跟指导员学习外,还要教他们跟伙伴、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和大自然里去学。让育才学生可以热烈地参与集团生活,同时又可以冷静地去思考各种问题。

总之,育才总的教育过程为:(1)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在教师之“知”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行与知之不断连锁的过程;(2)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同时以儿童之“知”为领导,所发展之行与知之不断连锁的过程;(3)育才教育目的之一,便是从第一种过程慢慢地发展至第二种过程。

10.育才的教学做过程,有三种形式:以工作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以事物之历史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各学科各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之教学做过程。这三者参合互用。

11.育才的师生基本上是在集体生活上共学。师生共生活、共甘苦,是陶师一贯的思想,陶师说:“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Ⅰ,43)在1924年安徽公学时期,陶师就提出了学校教育中师生共生活、共学、共事的原则。陶师所办的一切教育事业,都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在育才这样一所生活教育的试验学校里更离不开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陶师说:“在集体生活上共学、不但是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Ⅳ,467)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实行这个“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原则,就不是真教育。一个只管教书,而不与学生共生活的教师,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知识贩卖者。

在育才,陶师又明确提出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二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是由于无计划,随着生活去打滚,后一种是由于盲目灌输,用了填鸭方式造成。

以上我们简要地介绍了育才培育有特殊才能难童的教育工程,从这个简介中可以看出,育才确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一个传统学校式的教育场所。为了营造这样一个新的生活场所,决不是提个目标就能造就成功,而是要根据生活教育理论,精心地去组织实施。

(七)培养幼年研究生

育才特别重视幼年创造能力的培养。1941年7月,在学校二周年时、陶师派朱根华、田兆法调查育才的创造史,他们竟用一日之功几乎成册。这件事使陶师益感培养小研究生之十分必要。陶师认为:“大学阶段是赘疣是阴消研究力”。主张“从中小学而跳入研究所,培养研究小助理或小研究员”。(Ⅸ,829)在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陶师专门讲了《幼年研究生之培养》。育才培育人才下着最大的力气,大多聘请重量级专家,并且精心组织指导,1941年2月组织音乐组指导委员会,有贺绿汀、胡然、黎国荃、巫一丹、夏之秋参与、并兼育才儿童音乐院筹备组成员。在同年11月又成立了戏剧指导委员会及儿童剧本编译委员会。这些组织的建立无疑会促进育才的研究气氛,有利于少年研究生的成长。陶师说培养幼年研究生的指导思想,“不在其真正能够有多大贡献,而在其探讨上取得探讨之方法。”(Ⅸ,830)陶师非常重视育才学生治学能力的培养,陶师指出:“科学方法不必全部采用班级上课,一部分要使其在行动上获得方法为有效。这科学方法似宜包含治学、治事各方面。”(Ⅳ,494)陶师举了一个寓言来说明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治学治事的不二法门。陶师说,从前有一位道人,他用手指一点,石头成金。道人对徒弟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你那个指头。”陶师说:“世上有多少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文化钥匙虽可分班度人,但要在开锁上指点。若当作死书呆读,上起锈来,又失去钥匙的作用了。”(Ⅳ,494)这是至理名言。培养幼年研究生就是让少年从小探索科学方法,寻得“点金之术”。

(八)育才学生的社会服务

育才与社会之间没有“围墙”,学校与社会是联通的。育才学生所学到的东西,立刻要拿出来服务社会,这是育才学校的一大特点。

除了较固定的农村服务外,育才学生要配合抗战需要经常义演。

1940年11月26日,陶先生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抗建堂举行育才音乐组演出的音乐晚会。田汉担任主席。国民党要员冯玉祥、张治中、何应钦、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及文化界著名人士出席。陶行知与贺绿汀在演出前致词。当时应音乐组学生陈贻鑫的请求,周恩来题词:“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Ⅸ,824)

1942年1月,绘画组举办儿童抗日画展,郭沫若、冯玉祥等著名书画家赠送了字画。戏剧组公演五幕儿童剧《表》,所得盈余捐助育才发展儿童戏剧运动。2月,音乐组在广播大厦举行音乐会。10月,音乐组举办音乐会,观后,陶师高兴地说:“已把创造之神迎接回来了!”月底,文学组举办诗歌朗诵会。据育才文学组学生田大畏的回忆:诗人、画家力扬先生在1942年来文学组任教;他来后,大家对诗歌的兴趣增加,成立了一个跨组的团体“诗歌朗诵晚会”,其中有集体朗诵艾青的长诗《火把》;陶先生观看后说:“诗的晚会已把创造之神留住了!”

1943年春,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也为了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扩大育才的影响,学校决定音乐、戏剧、绘画各组到城里去举办音乐会、公演和展览义卖。

1943年4月3日至5日,音乐组在重庆举行音乐会,并在重庆广播大厦特别广播。冯玉祥将军在音乐会上表演了独唱。4月6日,戏剧组开始在重庆、北碚、合川三地公演话剧《小主人》。

1944年11月,舞蹈组在重庆市举办舞蹈音乐专场演出,很受欢迎。陶先生对当时主持舞蹈组的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为创新舞蹈所作的努力极为赞赏。这年冬天,在日军步步紧逼、蒋介石节节退让的形势下,育才师生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并积极搞武装训练;戏剧组自编自导自演话剧《不太平》、《哪格办》,一时轰动了重庆山城,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所有这些活动,都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艺术为抗战服务的伟大价值。

育才的音乐组每月在重庆市举办音乐会,并广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