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_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反思(一)_反思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反思(一)桑志军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都贴上“人文主义”的标签,以显其改革的外表。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_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反思(一)_反思型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反思(一)

桑志军

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都贴上“人文主义”的标签,以显其改革的外表。但是在这一标签之下,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排斥科学精神,相反,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注重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这些所谓的“人文主义”搞乱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给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增添了一些不明朗因素,实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进行一些探讨,使广大语文老师进一步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科学主义及其在语文教育的兴起

要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必须从“科学主义”谈起。“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以至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它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乃至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这种思潮形成与之相应的世界观方法论,它认同于科学家的典型的方法和态度,例如,科学是对真知的追求,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知识是最为客观的、最接近实在的知识,科学的统一在于它的方法而非材料,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www.guayunfan.com)

有人这样总结笛卡尔的基础主义(其实质为科学主义)“(1)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2)科学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在于它以主体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3)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它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4)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就是一切人生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之时。所以科学是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1)。

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科技统治论”。科技统治论最早渊源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无限赞美科学和技术,视之为由科技统治集团合理化地、无疼痛地解决社会中的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一切问题的万能手段。

科学主义是对科学方法有效性、科学理论正确性、科学的社会应用价值的一种绝对肯定,这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一定作用。而且,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教育上,科学主义教育观促生了近代教育,使得教育从朦胧混沌非理性的状态走向了一条理性道路,使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科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在这种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逐渐形成与发展。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原本无章可循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逐渐确立科学化的方向,对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甚至训练手段,都进行重新改造,以此给语文教育一种全新的面貌。“开始促使人们用客观、理性、包容的心态认识和理解语文教育,使人们不再囿于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转而把目光投向世界范围内的母语教育,在连续不断的交流与反馈中求得突破与创新,利用国外母语教育理念与操作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活力”。(2)引进科学管理、效率观念,使语文教学在每月、每周、每天都有明确的计划与规定,把知识最大程度量化并辅之以相应的检测手段。

二、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没落与新人文主义的兴起

然而,科学主义在认为科技带来繁荣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的主体——“人”自身的发展。科学主义没有看到人在科技形成和运作中的作用,注重了人的理性方面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方面;在人的理性中只注重认知理性而不看重价值、伦理理性。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认知理性和价值、伦理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上世纪初以来,核战争、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们深刻反思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认知理性张扬所带来的后果。人类的非理性以及价值和伦理理性在物欲横流、精神道德滑坡社会中倍受关注。

与此同时,科学主义教育观也受到了人们的猛烈抨击。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教育目标上追求人才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人格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按照理性的法则构建通用的机械化模式而忽视了对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开发;在教学内容上崇尚科学而贬斥人文;在教学方法上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师生间情感体验;在教学评价上重视量化分析而忽视了定性和整体直观。“科学主义教育观对知识的片面追求固然给人类带来了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知识世界,但由于它忽视了对人类的意志与价值活动的安顿,必然使人类面临着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难:生活目标的冲突、人生意义的失落和生命体验的空泛。”(3)

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也由于它对科学的过于偏执、对受教育者的漠视而显现其片面之处:过分强调本学科独立性,忽视学科体系整体的综合功能;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从概念定义出发,着眼于逻辑上的严密,重视形成演绎推理系统,忽视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忽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运用貌似科学的手段去对待审美,对待优美的文学作品,把优美的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将一篇优美的散文分解成多少种比喻、多少种拟人、多少衬托、多少种通感,用带有自然科学特色的所谓科学的解剖刀指向了审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在这种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迷信于众多蹩脚的教学法,把本来生动的语文课堂弄得呆板、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使语文教育弱化为单纯对实用知识的追求,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学生”没有了。

正是科学主义对人的漠视,催生了新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通常有两种涵义。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4) 。和科学主义相对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主要是自后者。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人文主义。

新人本主义看重人的自由、人格,以人为前提来观察世界,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新人文主义充分挖掘和张扬了积压在人类本性最深层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意蕴,强调历史和人生的对话,精神与存在本体的交流,

新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在教育目标上追求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对科技知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过程,认为生命的活动和生命的意义是教育过程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反对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单纯的职业训练工具和社会教化的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崇尚人文,教学方法上追求师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教育的整体定性评价。可以这么说,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出现是对科学主义教育观的一个重大挑战。

语文教育由于其学科特点,新人文主义刚出现就为语文教育所接受。正如前文所述,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其弊端不断显现,在实践中出现了重重困难,整个语文教育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批判。新人文主义教育观恰恰可以满足语文教育对人的关怀。于是,语文教育走向新人文主义也就自然而然的了:在语文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作为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认为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个性人格以及情感态度等,并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在语文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上也都崇尚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本位倾向,强调在语文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上对学生的关注。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提出

然而,由于新人文主义对科学的决然而断然的否定,又必然走向真理的另一面。

新人文主义紧紧抓住20世纪以来由科学负面效应引发的灾难,申斥科学理性,否定科技文明,认为科学是造成现代文明危机的罪魁祸首,使生活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他们认为科学与人生是根本对立的。

新人文主义既否定了科学的价值,又制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暴露出其偏激之处。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在现代社会也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反应。正因如此,纯粹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完全的实践。原因很简单,反理智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认知方式背离了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对科学理性的包容,视科学为现代文明危机的根源。新人文主义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过是“回到古人那里去”、“回到经典著作中去”,极端者甚至反对任何知识的教学。这种以为不进行科学教育就可以避免科学引发的危机的想法根本无济于问题的解决。

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知识论上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价值的作用。的确,人的主观价值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主观价值必须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这种知识观认为,价值事实才是知识的获取和验证的基础。二是忽视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教育活动的必要性。教育活动是不能离开人的,研究教育活动要把人放在重要地位。但在特殊情况下只研究教育本身的结构还是必要的。如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就不一定只强调学生这一个因素,教学内容自身的体系系统也应该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三是突出了价值、伦理理性和人的非理性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贬低了认知理性的作用。事实上,教育是这两种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哪一方面对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

这种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也已初现端睨。在课程目标中忽视“双基”目标,过于专注于情感、价值观目标;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见解,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片面反对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忽视科学训练的合理性;对语文考试的也采取一味否定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应发挥考试的正面指挥棒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活动课的作用,缺乏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不从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这些似乎都是从人本出发,关注了教育中“人”的因素。

事实并非如此。新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由对科学主义的厌恶走向贬损科学,由对科学主义的反叛走到了对科学的反叛。究其根本是在人文教育中缺乏科学精神。为此,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科学主义与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是两回事,我们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要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

科学人文主义,指既信奉科学,又尊重人性;既关注到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又能实现人文价值和目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身解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用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和追求,来塑造、养育学生内心的和谐,形成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人。它既进行科学教育,又进行人文教育;在教育中既追求人文精神,又寻求科学方法,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同时引导和满足人的两种需要和追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它既一反过去教育中的唯人性论,又一反教育中的唯科学论,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中,人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接受教育。

语文教育只有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才能克服科学主义教育观的狭隘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偏颇,才能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本质特点,才能引导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江天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11)

2.郑国民,黄显涵.科学主义背影中的语文教育.科学时报,2002-11-3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江天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