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26]。概言之,语文教师的课前准备能力应该包括语文教学选择能力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而选择的工作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26]。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寓于整体语文教育过程之中,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中最主要的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否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美国教育家戴维·杰克森等将教学过程分为计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27],结合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28](预读、精读和复读),本文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按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区分为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而相应地在各个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具有语文课前准备能力、语文课堂实施能力和语文课后反思能力。

(一)语文教师的课前准备能力

一堂语文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课前准备是指上课前教师为这节课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如熟悉课标和教材、选择教法、了解学生、准备教具、设计教学过程等。概言之,语文教师的课前准备能力应该包括语文教学选择能力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1.语文教学选择能力(www.guayunfan.com)

课程强化了教师需具备教学选择能力的要求,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课程选择自由和教学的自主权,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的选择都由教师自行决定。正如英国教育家戴·冯塔纳所言:“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应该知道哪些是现成的资源,哪些是可以用的,哪些还需要去争取,哪些是有利于自己的,哪些是不利的。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29]北京大学教授肖川也认为:“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0]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选择能力,就是指语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设计而做的教学资源选择的能力。这种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对相关信息的简单复写与攫取,而是对所选资源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加工与改造。语文教师的教学选择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具等的选择。

●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网络等课外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改编、拓展与开发,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选择能力。具体地说,第一,语文教师要具有选择并处理教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国家或地方课程,对其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增添一些有趣且有价值的新的教学材料,如从网络、报刊、声像等材料中精选一些优秀材料充实原有的教学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和与现实生活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方面是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即个人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是真实的教学情境的需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消化。对所选教材的处理,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及大纲要求、难点及学生思维障碍、疑点及学生实际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情况、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况及本课高潮设置情况、德育渗透选点、能力培养选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节课学习方法训练的选点等。这些内容都要求语文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教材,研透学生,有的放矢,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想

●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而选择的工作手段。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师所选择的教法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做到“思维共振”、“感情共鸣”。新课程主张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把独立阅读变成集体阅读的方法。朗读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最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考察他们对文章掌握得怎样的一个尺度。语文课堂如果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如果只有读书声,那是语文教育的倒退。

选择教具的能力。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但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小橘灯》这一课前,自己找来一个橘子亲手制作了一盏小橘灯,使学生产生了浓烈的学习兴趣。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学科领域、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评价理念等),确定教学目标、编写教案和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应用,包括如下一些能力要素:

●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向导,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因此,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当有价值,反映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应当清楚地表达学生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

●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系统各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具体有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能运用教学设计方案计划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如编写教案)只是用来“装饰门面”。

●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设计课题引入的思路及理论依据、新课开展的思路、提问设计思路、怎样有机衔接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何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怎样进行小结等。教学过程设计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在这一环节所做出的一系列安排与和决定。对各个具体内容和各种学习方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案例4-2

《采薇》教学设计[31]

一、教学目标:

1.吟诵这首诗歌,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了解《采薇》中主人公由思归到归时落寞的感情历程;

3.结合诗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对这首诗歌整体美的感知及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氓》,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诗经》的知识。那么,《诗经》共分为几个部分?(风、雅、颂)雅写什么内容?(宫廷乐曲)其实,雅可以分为大雅与小雅,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与风一起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篇,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采薇》。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曾这样评价“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第二步,齐读整篇文章,纠正字音。

岁亦莫止(mù) 靡室靡家(mǐ) 猃狁(xiǎn yǔn)遑(hu被ng) 载饥(z苯i) 启处(chǔ) 小人所腓(féi) 象弭鱼服(mǐ) 雨雪霏霏(yù)

第三步,结合课文注释,请同学翻译;老师小结翻译,供大家参考。(略)

启居:指坐下来休息。行:离开家在外漂泊。止、思:语气词。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轻柔的样子。霏霏:雪大而盛的样子。

第四步,通过问题探析,使学生掌握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具体如下:

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你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戍边战士;从“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可以看出来。

②这篇文章围绕这位戍边战士都写了些什么?

(第1-3章)思家但不能归的原因;

(第4-5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第6章)回家路上的所思所感。

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戍边战士思念家乡的感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岁亦阳止。”“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蔬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用它充饥,诗歌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图画。这几个句子的特点及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重章叠咏。在内容上,以植物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文中“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做”、“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莫”到“阳”的变化,体现着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的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在形式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乐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特有的音乐美。

二是痛恨猃狁痛恨战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三是自豪的感情,对战胜猃狁充满信心:“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用棠棣花起兴,暗含了一种士气高涨、信心百倍的感情,因为棠棣花在诗经中是一种团结、幸福、统一与幸福之花。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形象而生动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战争频繁,透露出战士那种对己装备的一种赞美之情。

③既然戍边战士那么想回家,而从内容上我们知道他已经在回家路上,那么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伤悲。

分析最后一章: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四句诗画出两幅画面,一幅明媚,一幅阴冷,一幅是暖春柳条飘拂的美丽景象,一幅是寒冬雪花纷飞的凄凉景色。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思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没有明白地表达出来。这种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创造出一个韵味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第五步,教学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诗经·小雅》这首戍边之歌。诗中唱出了从军十年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战争让他们离别了家乡,离别了亲人,长久的戍边生活的凄苦让他们对入侵者怀有强烈的恨,他们南北转战,不敢定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凶狠的敌人。然而思归怀乡的感情却没有因为战争的严酷而淡化。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第六步,朗诵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布置课后作业。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日常备课基本能按一般教学设计方法进行,体现了较好的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三个方面分别表达了对本篇课文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流畅,从对戍边战士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的分析,到激发学生痛恨战争呼唤和平生活,其中穿插诗歌艺术欣赏,体现了设计者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但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没有明确体现,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少,教师不能为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无法反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因此,作为面向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实现意义理解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师要对教学的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关注和体现教学设计活动的创造性、开放性和情境性。同时,设计框架应具有适应教学和发现、分析与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策略:即希望学习者真正学到什么,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如何使学习者认识到教学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联性,如何让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语文学习环境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撑,等等。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所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考虑有意义学习的复杂性[32]。

(二)语文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

语文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实现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灵活而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内容与能力水平来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协调能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技能、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三方面的内容。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协调能力

早在17世纪,大教育家夸美纽斯针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许多十人小组,由教师委派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小组、考查学生”[33]。19世纪初,赫尔巴特也认识到教学与管理的不可分性,他指出:“如果不是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34]20世纪初,杜威干脆把现代教育中的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35]。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36]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教育都十分重视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对课堂教学中管理问题的研究,强调提高教师的管理与协调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对千姿百态的学子,要使学生在学习时都能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协调能力,就是语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法建立并维持良好课堂秩序时所形成的一种在管理课堂纪律与协调师生关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它包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协调能力两方面的内容。二者是互相伴随、浑然天成的,课堂管理必须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才能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各种教学因素协调的结果会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加有效。

(1)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动员和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并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就是一种管理行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将课堂管理作为各种组织手段,要求学生课堂上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让学生乐于学语文,也就是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会存在或这或那的“纪律”问题,令教师在管理学生上耗费了不少时间。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管理还只停留在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尚未形成全面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具体表现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管理类型。专制型的语文教师不给学生任何空间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专制地控制着课堂的一切;放任型语文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很难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民主型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创造有益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环境。前两种类型的语文教师自己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效果自然也不好。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或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清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理性的决策、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课堂管理的策略等专业素质。

案例4-3

怎么会这样?[37]

上课铃响后,教语文的龚老师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他们看到老师来了,还沉浸在嬉戏趣谈中而未清醒。龚老师可不管那么多,走上讲台大喝一声:“上课了!”教室里学生们惊魂未定,看看老师又看看周围同学,茫然不知所措,随即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哄笑。

在这里,上课伊始就遇到了问题:此时的学生正如奔腾的激流,忽然一下遇到了挡路的闸门,教师“当头棒喝”,即出现一股反激的浪花、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了“出格”的哄笑。如果这位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话,就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学生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教师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言不发,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课堂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可能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

案例4-4

魏书生的三头六臂[38]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的经历令人惊讶:他曾经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并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学生的升学成绩却比重点中学平均分还高。在人们惊讶与赞叹之余,魏书生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我的三头六臂。”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老师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他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要有办法。魏书生创设了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以及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等多种管理方式。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下面五种形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虽然课堂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教师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管理策略。

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或有些放肆等违纪现象,这是难免的,也是中学生身心特征所决定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语文教师如果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只需目光暗示或动作指引,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表演等,通过种种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学生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会立即纠正。“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成功的课堂管理是语文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协调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这个群体活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在这个师生互动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必然会引起冲突。有冲突,当然需要协调。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协调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为保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而促使语文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的行为表现。目的是消除语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理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加强各方面的配合,解决冲突促使教与学达到和谐一致。按课堂上产生冲突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语文教师的课堂协调能力主要分为自我协调能力和学生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自我协调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对自我情绪或工作方案的调整。自我协调能力是衡量教师自我感情控制等心理意识的能力指标。对语文教师来说,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因此有课堂教学中,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针对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境、不同的学习对象,恰到好处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具有自我协调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不大喜大悲,遇到问题不骄横粗暴,始终保持理智、冷静,善于“自控”,表露得体。学生协调能力是语文教师为维护一定的课堂教学秩序,解决学生之间因竞争、质疑或辩论等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做出的努力。语文教师的学生协调能力主要表现为消除冲突的技能,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审慎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对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或大或小的冲突,不可能每个冲突都能解决好,所以需要教师仔细了解冲突的当事人,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冲突情境,评估产生冲突的原因,选择最佳的手段与学生沟通。有研究显示,在一堂真正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平均需花费20%的时间处理冲突,协调各种关系。协调的方式也有多种,有暂时回避的,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有采取强制手段的,教师利用威严强行解决矛盾;也有妥协迁就的,要求各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或树立更高的目标;最好的方法是采取合作方式,教师在深刻理解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搞清楚分歧缘由,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案例4-5

《清明》教学片段[39]

师:同学们!在学习作品时,有的同学常问:应当怎样探索诗文意境?今天,我们就以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来讨论一下如何探索诗歌意境?……这里的“意”,就是情感,指的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画。“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所谓意境,就是体现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艺术图画。怎样才能领会诗的意境?……我把你们的意见归纳起来,不妨就叫“由词入境,依境索意”(板书)。……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由词入境,依境索意”的方法来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生:(自学,议论,发言。)

生:(先朗诵诗歌)这首诗讲的是:清明前后,天气多雨……路上的人们被雨淋得丧魂落魄。真要命,(众笑)他们多么盼望找到一个酒家,避雨歇脚。烟雨之中问牧童,牧童指着远处说,酒家就在前方的杏花村。这首诗描写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等事物,各种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春天野外的雨景,表达了诗人落魄失意、渴望安宁的思想。所以,这里描绘的是一幅“春雨败兴图”。

生:(朗诵后)这首诗描绘了春游的各种景物,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兴。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真要命”。(众笑)我认为“欲断魂”是对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路上行人即使被雨淋到“欲断魂”的地步,也不愿返家,而准备在酒家美酌休憩。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在近处找一个地方避雨,或者匆匆忙忙归家去,何必“借问酒家何处有”?又何必要牧童来“遥指杏花村”?所以这是一幅“春雨美游图”。(众鼓掌)

生:我看到什么地方说,这首诗是写清明扫墓回来路上的情形的,“欲断魂”形容十分悲伤。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阴雨绵绵,心情凄凉的“哀伤”画面……

(学生自觉分为几个群体,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师:你们看,各说一辞,意见分歧!(众笑)好了,不要再争了,谁能说说分歧的焦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对“欲断魂”的不同理解上……

师:对,那么“欲断魂”到底该怎样解释?同学们可以查查词典。

生:(纷纷查词典,并发表意见)……

师:“欲断魂”中的“欲”在“欲望,欲念”,“想要,希望”,“需要,要”,“将要”和“表婉顺貌”等种种解释中,应取什么意思?

生:“将要”。(师点头)

师:“断魂”,《辞海》里的注释是“犹销魂,形容哀伤,也形容情深”。这里到底作何解释?没有现成可套的答案,而需要我们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深入理解。正因为同学们对“断魂”的理解不同,所以产生了“败兴说”、“喜游说”、“哀伤说”等不同意见。这里,我不准备“一锤定音”,而是请大家按照“由词入境,依境索意”的方法,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认真考虑到底哪一种解释更贴切本文意境。

……

师:好,就按这部分同学的说法,《清明》的诗意里充满了“阴”、“烦”、“悲痛”、“愁”、“昏”等字眼,所描绘的是一幅“雨中扫墓图”,因而本诗再现的是一种“哀伤”的意境: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当然,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还是可以保留自己意见……

课一开始,王老师即利用学生平时关心的问题设问,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民主的课堂氛围,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又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在交给学生一把“由词入境,依境索意”解决问题的“钥匙”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课堂气氛马上由和谐转入紧张。学生情绪高涨,又各执己见,冲突激烈。就这种激烈的冲突中王教师发现了问题的难点与焦点,了解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化冲突为深入教学的积极动力。为协调学生关系,解决分歧,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教科书和原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并再度展开讨论,启发与鼓励学生继续发掘问题,发扬教学民主,更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王老师简短清楚的语言疏导与协调下,课堂气氛又由紧张转入热烈。有效的沟通并不等于师生意见完全一致,在这个课例的最后,王老师还是指出“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还是可以保留自己意见”。它启示我们,语文教师的学生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充分肯定和信任学生的不同想法,了解产生分歧或冲突的原因与焦点所在,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并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直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语文课堂管理乃是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因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旧教学观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把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只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否认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渐成为共识,而教学关系的有效协调关键在于语文教师。

2.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技能

笔者曾听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在踏上中学讲台前信心十足地拍胸脯:什么课都能教!可“试水”一年后,这位教师打起了退堂鼓:自己虽有知识,但“传递”不畅……小故事折射出大问题,当今教师的学历在提升,而教学能力却凸现“短腿”。课堂教学操作技能,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经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表现。根据教师能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特点,从语文教学实施的内容来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技能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语文能力和指导语文学习能力。

(1)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基本功,就是属于教学技能的范畴[40]。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规范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为学生所效仿;精心设计的板书,要能体现语言文字的美感,反映教学全貌和突出重点。语文教师要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要掌握汉语拼音声、韵、调及有关拼写规则,语音准确规范,不说方言土语,一般要求普通话专业水平达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上。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现代教学媒体。因此,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迫切要求。

(2)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实践主要靠听说读写,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也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来完成的,即在掌握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常用汉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一向认为“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水平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水平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存在对语文能力认识上的偏颇,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法的改革上,以为只要创出一种新的教法,教学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由于语文能力偏低,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自然感到力不从心。古人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甚至要求最好是阅读方面的专家、写作方面的高手、辩论家或交际家等,而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按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和要求,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可以分为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两大类别。

●语文教师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便是广泛的“阅读”。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学生阅读,那么教师自己就一定得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但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还是有所欠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广泛地阅读、积累,强调合作探究学习,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读的积累才能逐渐提升对言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学生如此,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在朗读示范时,能做到声情并茂,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文本时,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等。

案例4-6

不能忘却的人[41]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青年时代,但我上的几年中学几乎是个空白。唯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此生有幸听过吴老师的几堂课,为此,我一直对他充满一种由衷的感激之情。最难忘的是他为我们讲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那是怎样的朗诵啊!简直太动人了,完全可以和话剧、电影演员相媲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好像第一次被文学作品所打动。教室里一反过去喧闹的常态而变得安静极了……他像是在呐喊,又像是在倾吐自己的心声。那声音久久地留在我的耳际,使我至今不忘。那堂课使我真正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使我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并从此爱上了文学……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42]怎么“感”?主要就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能够借助语言环境“悟”出个中意味,即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适切的朗读,生动地传达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展现出教师较强的阅读能力,进而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主要指教师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把文本作为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文本意蕴的深刻挖掘。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如形象感知、理性分析、审美评论等。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评价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43]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挖掘和展现文本深层次意蕴的能力,带领学生从语言中去品味、从意境美中去领悟、从人物形象中去感受,引发师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如教学鲁迅小说《故乡》开头的一段描写:

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乍看,这确实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环境,它只会让人“悲凉起来”。然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空、呜呜作响的冷风、萧索的荒村,非常出色地勾勒了出一幅荒凉、衰败的画面,把环境的“丑”很艺术地、很典型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了解作品中丑的否定而间接地肯定美,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进而提高自我及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条件,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对话能力又可细分为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说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被列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表达要清楚、连贯,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语调,表达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演讲要求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讨论发言或辩论,要能恰当应对和辩驳等”[44]。语文教师要完成上述要求的教学,自身必须要达到上述要求。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做到条理清晰、精练生动、风趣幽默和文明大方;有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

文字表达能力,即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不管是“下水作文”还是作文批语,都要求教师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个性化,有创意,以自己的写作示范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案例4-7

张晓波老师的作文批语[45]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你的文章题目,镶嵌在了你那首“迷梦”里,感情真挚。当读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也和你一起读到了悲伤。开头很美,可惜没有将完美进行到底,后面的部分有点脱离主题,也稍显消极。生活总是向前的,平淡是真,你和你的朋友曾经经历过的事,无论大小只要能让你感到关爱就好。从前的美好永远都会是你人生中的美好,不要轻易忘却曾经的美好。你的文笔很流畅,如果能注意详略得当,对后面部分进行适当修缮,凸显主题,这篇文章将不失为佳作。

与其说张晓波老师是在批改作文,不如说她是在与学生进行着亲密的对话,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自身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其适切的点评也令学生心悦诚服。

语文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之所以人机对话的程序教学始终不能取代师生对话的主体教学,就是因为人机对话缺少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力,缺少了教育必需的情感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表达如果仅仅只有字正腔圆、表达准确,而没有情感的参与,语言也就变得苍白无力。在诸多教育情境中,教师真诚的情感表达是任何训练、规劝、强制、惩罚都不能比拟的。只有情感丰富的教师,才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令学生激情洋溢。在所有的教师中,对情感表达要求最高的应该是语文教师。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张扬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如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忽闻境外收蓟北,温卷诗书喜欲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能打开学生心扉,尽情感悟语文。就如郭沫若所说:“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46]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从来就没有热泪盈眶过,激情洋溢过,而是表情倦怠、审美疲劳、麻木不仁,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适时地表达给学生,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震撼。

案例4-8

于漪《春》教学导语[47]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好,就让我们带着“春”一样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

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引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于漪老师几乎每一堂课都是这样带着自己浓烈的情感来教学的,她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眼神,每一个熟悉的动作,每一句充满鼓励的真切诚挚的语言,都溢满了深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正是因为于漪教师丰富的情感,才能自然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深深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与精神世界。

●语文教师指导语文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8]因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技能。这种技能主要体现在设计语文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两个方面。

第一,设计语文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能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紧扣语文教科书内容,所设计的封闭式问题情境要能帮助学生认识前人已认识的世界,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需要教师对问题情境作多方面的考虑;在围绕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时,涉及的就不仅是对已知知识的认识,还包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不管设计所采取的是录像片形式还是故事的形式等,教师都必须考虑问题与生活情境的相似性,应有适用性和挑战性,能给学生以广阔的建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案例4-9

《菱角的喜剧》教学片段[49]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教学中,向明老师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情境。

师: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有些公式化,很乏味。

师: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

生: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它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师: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褒扬好人好事,揶揄和讽刺不良言行。

师:好,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

这位教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目的是对学生阅读经验的考察,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并从情感认知的角度分析标题对阅读接受的影响。学生一般的阅读接受心理当然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于是便得出读者的兴趣是“菱角的喜剧”(故事性)比“复杂”(公式化)要好的理由。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的一次别用。作为高中生,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作品,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只需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即可迅速作答。第三个问题是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逐步从问题引导到了课文情境之中,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是对前面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由此可见,当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往往先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并希望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深层次理解的机会,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是一致的。

第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在“提问—探讨—解答”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组织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能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思维。具体来说,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有: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合作课题的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适当学习策略的技能;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例如,《孔乙己》一文经过内容分析后,教师可依表4-1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50]:

表4-1

表4-1表明,教师明确了教学思路,帮助学生选择了讨论的切入点,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而说出想法,让学生自主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产生困惑或争执不下时,教师又相机给予点拨,及时处理讨论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语文教师具有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3.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微,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51]这一精辟之论道明了课堂需要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处理,使课堂保持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52]。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是不同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对特定情境如何处理的一种认识,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智慧瞬间处理课堂问题情境的践行能力,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外化行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犹如语感,是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个性化和高度自动化的课堂应变能力。语文学科由于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天文地理、社会文化无所不包,这就使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有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可以说,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不确定因素,为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契机。过去我们认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调和剂和点缀物。而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转换视角,把目光转向师生共同的生活情境,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时,教学机智就成为教育生活中一个普遍特征,它体现在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具体表现为适当时机的机智、适当情境的机智和对适当对象的机智,突出机智的具体性、灵活性和可变性。

案例4-10

适当情境的机智[53]

课堂上,一位老师正在给学生分析一篇描写春雨的美文,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雪。起初是急促的雪粒声声敲打在屋顶和窗外的树叶上,沙沙作响,尔后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这一情景立即揪住了学生的心,目光都情不自禁地转向窗外雪景。面对此境,老师立即调整计划:“同学们,春雨深富春天的内涵,冬雪更体现冬的神韵,在体会春雨之前,让我们先品味一下雪的美妙吧!”一听这话,学生们立即兴致高涨,或高谈阔论,或侧耳倾听,或开窗用手接雪花,或伸长脖子呼吸新鲜空气……十几分钟后,师生心满意足地重返课堂,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高超独特的教学机智成为教学情景中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他敏感性很强,善于洞察学生的心态,巧妙地抓住由环境和学生生成的资源,可谓见微知著、曲径通幽。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情景,有的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进程会产生干扰作用直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的学习方式也将使教师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问题,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能力素质。

案例4-11

大声说“不”的尴尬[54]

师:同学们,上一次的作文,小天同学写得非常有新意,我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听。(教师朗读该同学的文章,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忽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事?

生:老师,这篇文章是抄来的。

生:是的,我也看见过。好像是在《今天写什么》上看到的。

(课堂“轰”的一声躁动起来,同学们由开始的赞美变得有些鄙视,教师也极为难堪。)

师:小天,你站起来。这篇文章是不是抄来的?

小天:(颤抖)是。

师:跟你们说过多少遍了,不允许抄袭作文。

(课堂气氛很紧张,教师十分恼火。)

我们看到,在这次作文讲评教学中,这位教师面对令人尴尬的场面,处理问题十分糟糕。学生很纯真,认为抄袭是可耻的行为,所以反应激烈;而教师潜意识中觉得抄袭者使自己难堪,为宣泄一时不快,以严厉批评告诫之,导致课堂气氛很紧张。反过来,如果这位教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不是急躁而是冷静地作出处理:面对此情此景,教师问学生:“就文章本身而言,写得好不好?”“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对文章的鉴赏,有效地缓和矛盾;然后对学生进行正面诱导:“这样的美文,我们班只有两个同学读过,连老师也没有读过,实在是遗憾!”教师敢于承认自己错误,体现教学相长,也取得学生的谅解;最后教师再作恰当点拨:“美的文章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与鉴赏,建议大家在教室里开设一个‘美文阅读角’,可以将其中好的段落、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但是为了偷懒而全文抄袭是极不应该的,我相信小天同学肯定不是纯粹的偷懒。”那么,这样的处理结果,情况自然就不同了,教师的教学机智甚至给课堂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教学机智是讲究“良机”的,也就是说,任何规范和规则,都在实际情境中依照具体的际遇得到适宜灵活的运用。比如,有次钱梦龙老师上公开课时,由于有很多教师听课,学生们过度紧张,神情严肃,绷着个脸。面对这种情况,钱老师面带微笑走上了讲台,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经过刹时的惊诧,学生高兴地回答:“好!”“有个人虽然发了财,还是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课堂上静得出奇。过了一会儿一位女生鼓足勇气站起来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一片笑声,紧张气氛烟消云散。钱老师的真诚、机智与人格魅力,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使教学气氛变得更加和谐。语文教学机智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就是灵感的显现,当教师渴望它到来时未必就能得到,而它又可能在你没有欲求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倏然而至,如同神灵相助。这种灵感的产生通常是语文教师“厚积而薄发”的结果,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智慧,越智慧就越容易生发教学机智(灵感)。

总之,教学机智贯穿在整个教育生活中,它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瞬间知道该怎么做的临场智慧的外化。教学机智的实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教师的真诚、智慧和人格魅力,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变得更加和谐。作为语文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具有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概括性、发散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在语文知识表述中做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科学精细;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地思索问题;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有了这些能力,才会有对突发事件的巧妙转化、嫁接、点染和提升,从平常中生成不平常的意义。可以说,教师的欣赏与包容是营造教学机智的土壤,师生之间的沟通为教学机智的生成提供了中介,变通更为教学机智的运用提升了价值。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相应地教学机智又把新课程的课堂推向了更新更高的境界,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成长其实就发生在智慧—机智—智慧,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互动共生的过程中。

(三)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能力

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后把自我和语文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能力就是语文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对所上的课所作出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一是自己,二是学生。“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55]因此,语文教师课后反思能力的内容主要应该是对“教”与“学”的反思,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课后应该具有评价自我的能力和评价学生的能力。

1.评价自我的能力

语文教师评价自我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所作的价值判断,或称教学后反省,也就是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语文教师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反思的能力。由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最广泛、最深刻的了解,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行为作出反思是最为有效的评价。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主要是对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的反思。

(1)反思自我监控能力

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自我意象,即对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自我观察而产生的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即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由语文教师课后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对自我的价值认同。职业意识,是语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自我设计,是教师在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设计。

(2)反思教学监控能力

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正确评价自己所上的课好不好,具体应对教学做多维透视:反思教学思想,是否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习惯矫正;是否重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反思语文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完成了预期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容量恰当,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进行了疑点诱导,热点渗透;以及能否交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反思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课堂上是否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民主活跃,是否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组织教学严密,环环相扣,节奏感强;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反思教师教学语言,是否简捷、生动、有趣,是否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强;教态是否精神饱满、感情真挚、自然大方、动静相宜、程序相应;是否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等。教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使之达到最佳效果。由于语文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丰富且复杂,反思能力也受环境或教师知识、情意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反思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

案例4-12

《我的自画像》课后反思[56]

反思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不断地反思,我学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在二年级《我的自画像》一课中,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在做中学,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地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我,则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本课也渗透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并适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本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综合应用各种绘图工具的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特征对工具进行分类使用,并在学习中深深感受合作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一堂课下来我体会到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有很好的成功体验。我认为评价要从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只要积极参与,就要鼓励;只要努力探索,就要表扬,争取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有了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如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新知识或新方法等,都要及时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

另外我认为以鼓励成果多样性的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任务是开放性的,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不一样的,完成任务的结果也应该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既给学生以启发,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竞争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展示各种成果,从各个成果中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从而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驱动学生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谭波老师的反思日记中我们可以读到,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思自身所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以及根据这一教学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从而掌握学生的现有认知与目标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加以调控、部署,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反思就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反思整个教学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改进的措施。如:对照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需要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或使用新的教学策略?课后评价的重点也就是具体分析教学实际的变化,并找到变化的原因。

2.评价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就是在课后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提问、回答、作业、交流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回顾与评价,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新的评价理念,语文教师课后评价学生的能力应包含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设计课后练习的能力和处理学生作业的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1)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了评价本身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和分等级,而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发展的快乐。学生听课之后到底接受、学习、领悟了多少,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重点难点是否得到了突破,学生是否学有所获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应该慎重考虑的终极问题。那么,如何正确而有效地评价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就学习目的来说,通过听课,学生是否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一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是否有触动;本课学习要求是否基本落实。就学习内容来说,学生是否能找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与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较多;是否与文本产生共鸣,思路更开阔;是否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说,求知欲是否旺盛,对学习是否有信心;是否能紧跟老师的节奏,与教师配合默契,动手又动脑。在学习方法及习惯上,学生听课后能否掌握课文内容,并有新的体验;能否举一反三,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否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及习惯的优缺点等。

(2)设计课后练习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课后练习的能力,要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围绕课标的各项阶段目标来设计一些课后评价试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各种形式学习语文,也在促进学生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检测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达标程度的目的。语文的课后练习可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大部分。设计阅读练习时,语言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注意收集一些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知识概念准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具有一定时代性的文章(或选段)。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有一定的梯度,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的练习不必强求统一答案,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设计写作练习时,要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写作的练习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并渗透人格素质的培养。设计口语交际练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某一项口语交际发展要求设计试题,比如辩论,可以让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与表达才能。这样,在检测评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3)处理学生作业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作业的批改不仅要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更要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以过程展示、思路介绍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促进学生的互动提高。尤其是作文的评改要有针对性,评语要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审判”语气,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为主。作文是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来弥补不足。作文的讲评可采取多种形式,以鼓励为主,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创造条件让学生交流作文的体会,引导学生互相探讨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