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忆往昔峥嵘岁月1983年,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成立硅工系,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后,原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合并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与时俱进塑卓越_记发展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_砥砺前行_西南科

艰苦奋斗铸精神 与时俱进塑卓越——记发展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全体教职工坚持“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学校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机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斐然。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

1983年,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成立硅工系,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后,原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合并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www.guayunfan.com)

学院成立之初,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学为辅,并有少量的专科教学,科研工作开展较少,属于典型的教学型学院。学院学科方向单一,除传统优势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外,其他专业方向的培养层次主要为本科,学科力量薄弱。教职工中,正高职称10人、博士学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学院教职工不为条件所限,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材料学科被确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材料学专业硕士招生,尤其在建筑材料方向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西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看今朝迈步从头越

西南科技大学的挂牌成立,以及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材料学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院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校目标为出发点,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明确了学院定位和发展目标,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在西部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学院的持续发展与新跨越,力争将学院由教学型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一)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党政班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努力营造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在学院形成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风气。2000年至今,学院引进教师91人,其中博士36人,硕士39人,本科16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送培硕士13人,送培博士24人,送培博士后6人,国外访问学者11人,国内进修5人。学科队伍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整体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学术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明显提升,现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有正高职称的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5人。一支结构合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院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同时还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加强了科研、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在实验室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团队聘任,更好地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1+1>2”的效果。同时发扬材料学院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将优良的师德师风、科学精神和治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和谐院风。

(二)加强学科及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发展优势学科,学院调整学科布局,规划专业设置,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分别调整至生命学院、制造学院,撤销装饰材料方向,整合资源,将原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招生,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方向。根据博士点建设需要,确定了六个重点建设方向,以点带面,促进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程硕士专业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授权领域,应用化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专业于2009年获得批准。材料学专业于2004年、2008年两次被遴选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的重点建设项目,材料物理与化学被2008年遴选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专业2005年成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于2008年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以博士点建设为依托形成了生物质材料加工、建筑及防护材料、碳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材料电化学加工与表面技术、新型无机功能材料6个特色研究方向。

为了给予教师更好地发展平台,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学院依据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传统建筑材料特色,同时发展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相关化学学科,注重学科交叉,统筹规划,建成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学科平台和化学学科平台。如今学院拥有了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化学衍生物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联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7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尤其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东方绝缘材料公司联合共建的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是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平台建设。学院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高压材料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综合热分析联合实验室、干混砂浆联合实验室、玻璃纤维与玻璃联合实验室、新型建材联合实验室、特种陶瓷联合实验室、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实验室7个联合实验室,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生物质化学衍生物与环境友好材料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新材料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四川省纳米技术检测分中心6个研究机构,学科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营造学术氛围,学院了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淡化行政,突出学术,明确要求行政人员要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使教师全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教学科研为主、行政为辅、相辅相成的工作模式。在广邀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的同时,学院坚持举办博士论坛,每星期由一位博士做学术报告,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学科结构的整合、学科布局的优化、学术队伍和学科平台的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科研项目、可支配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项目的级别以及科研成果的水平显著提高。2007~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863”项目7项、“973”预研项目1项、国防项目8项,国务院其他部门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30项,省部级项目17项,横向项目77项。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526篇,三大检索收录185篇;成果鉴定5项;成果获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2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科研成果在数量和级别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高显示度科研成果逐年增加,尤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及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四)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院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作为首要办学使命,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根据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院在学校率先实行了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学院每年举办“材科杯”大学生课外活动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等数学及英语竞赛、化学综合实验设计大赛,大力拓展素质教育。学院还开设了创新人才班,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的优秀人才。随着学院社会认可度的提高,新美陶瓷公司、利森水泥公司、拉法基水泥公司、峨胜水泥公司、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和创新基金,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成才环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学院一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院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修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着重发展研究生教学,进一步完善培养层次,教学工作硕果累累。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晶体学、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材料工程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应用矿物学入选四川省精品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成省级教学团队,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3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四川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取得1金、1银、2铜的佳绩,在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大赛获得2个三等奖;2007级硕士研究生刘锋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我院组队参加2010恒耐杯首届中国水泥轻舟赛并荣获季军及最佳论文奖、最佳创意奖、男女混合200米短道赛亚军。

(五)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挥学校联合办学的体制优势,积极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四川东材料科技集团、安县银河建化集团等在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实现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办学,实现了学院与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在人才资源、实验室资源、科研资源方面的共享。学院在董事单位聘请了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100名外聘教师,他们对学院的学科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院近1/3的研究生由外聘教师担任导师或副导师,我院有10名青年教师在董事单位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学院与董事单位联合共建的3个实验室也为共同的科学研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通过联合办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共赢,一方面提升了我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院广泛服务董事单位和地方经济建设。2007~2010年我院承担的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50%以上是与董事单位联合申报、合作研究的。

三、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十年艰苦奋斗,我们栉风沐雨,追求卓越,2002~2009年材料学院连续8年在学校的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学院荣获四川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面对过往我们荣辱不惊,面向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期待着我们去实现。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育人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坚持联合办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为国家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四川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前行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坦途,有欢笑、有泪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坚守信念,百折不挠,在新的征程上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用自己的风采续写学校更加绚丽的篇章。

(执笔人:徐光亮 代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