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_教师如何实施愉快

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_教师如何实施愉快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_教师如何实施愉快第四节 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愉快教育是美的教育。愉快教学的合目的性表现在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的、全面的发展。可见,愉快教学是主体自由创造并且有成功体验的教学。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愉快教学的本质特征。愉快教育的美育自然不是只训练学生一种狭隘的专业能力。

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_教师如何实施愉快

第四节 愉快教育的美学特征

愉快教育是美的教育。在愉快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教学目的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完美结合;重视师生融洽和谐的情感作用和师生创造性的发挥;追求教育教学整体的内在美,即按美的规律塑造美的个性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完美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说.人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掌握规律,有目的地去创造世界。在各种创造性劳动中,人的各种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愿望、智慧、力量、才能等等,得到了施展,在劳动结束时,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凝结出来,形象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在劳动成果上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时,精神上感到极度的愉悦,内心体验到了美。这也就是说,人在劳动中运用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征服自然,达到目的,获得自由。人有了创造的自由,就会有精神上的美感。美的特征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愉快教学体现出美的特征,就是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高度统一起来。愉快教学的合目的性表现在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的、全面的发展。合规律性表现为教师能够认识教学活动的规律,并自由地运用这些规律于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怀着对学生的厚爱,将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同丰富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会显示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抱着崇高的教育目的,能够自由地驾驭教学规律,调动起学生主体创造的热情,会使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愉快。例如老师实行启发教学,巧妙设疑,引人入胜。学生经过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答对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答错了,一经点拨,会恍然大悟,印象之深难以名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苦,更体验到了乐,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乐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时,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教师也因此看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自豪。可见,愉快教学是主体自由创造并且有成功体验的教学。这并不神秘,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他们也会有这类体验,只是相对程度不同罢了。这是愉快教学的美学特征。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要贯彻了主体自由创造并且有成功的体验,就可视为愉快教学。反之。如果学生老是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学习,缺乏成功的机会和体验,那么,即使教学方法形式多么“讲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愉快教学。如讲授法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可能是愉快教学,也可能不是愉快教学。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愉快教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讲授,用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引发学生思考,而学生带着一种高昂、激动的情绪,从学习和思考中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正是教学美的具体、生动的表现,是愉快教学所达到的境界。(www.guayunfan.com)

二、愉快教育重视情感的教育价值取向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师生之间真挚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潜能,成为教与学的内驱力。愉快的情绪可使学生感到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成长有几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会影响今后乃至一生在这方面学习的可能性。四岁至十岁是神经系统处于幼年成长的时期,是儿童心灵对于一切事物的情感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期,也是接触美和艺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宜培养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才能。如果儿童成长到这个阶段,而不让他们去接触美和艺术,那就可能使他们终身得不到艺术修养的机会,蕴藏在他们内心的艺术才华也无法发掘出来。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再想重现和发展这种才能就难上加难,这种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可能性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造成的,而是要通过一个开发过程而取得。没有这个开发过程,儿童不能产生美和艺术的感受力。美学家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审美标准,一半来自启蒙老师,一半来自我们的初恋”。这个初恋不是指爱情,而是指初次受到激动的对某种美的形式的爱好。由于初次经验总是最深刻的,而我们以后不会再度感到那样强烈的激动,所以我们总认为除了过去我们曾经经历的事物之外,其他事物都不具有真正的灿烂光辉。可见在小学阶段进行美的感受与鉴赏。并确立其正确审美观的重要了。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倪谷音校长在一师附小一贯把音乐和美术看成是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课程,并多次强调,要把被称为“小三门”的音体美副课作为主课来上。

美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愉快教育的美育自然不是只训练学生一种狭隘的专业能力。美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的生活所固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生活追求的一种目标。人类真正的生活是美的生活。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每个个体来说,知、情、意是人的全部心理功能的最高概括。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不外乎这三方面。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就是真善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应该包括智慧、道德和审美的完善发展。其中美更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引起情感的变化,促使情感中新质的出现,触动情感的最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信念、情操、意志、性格,从而使真善美这些精神因素和人的个性性格趋于协调的境地。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曾说:“我们每每在听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感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之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一切美的事物都有这种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对美的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生活变得高尚而富有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把美育作为塑造学生个性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说:“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我国传统美学也要求感受一种“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此”的美,使自己心灵深处有美的回响,表现于生活中有美的韵味。学生的个性只有在美和美的情感作用下,才可能得到充分完善的发展。美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察细腻、思维灵活、联想丰富等全面的能力。不少具有创造才能的学者常常借助美感促使自己的思维升腾。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美的感情是人类尊严的条件。没有美的感情,就没有智慧、没有才华、没有天才。

愉快教育就是把美育作为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种强大因素。目前上海一师附小主要是通过环境美育、品德美育、学科美育和活动美育四条途径加以贯彻。今后的方向,是要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里,以至全部教育过程和教育意向中都要全面渗透美育。

三、愉快教育是美的欣赏

愉快教育强调体现教育自身的欣赏价值,即对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的欣赏。

1.欣赏是愉快教育的基本功能

强调教育的欣赏功能.也就是强调学科和教学过程的内在吸引力。即把整个教育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实施,使教育本身成为美的事物,创造出一种欣赏价值。

认识到教育具有的欣赏性,将使教育充满活力,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规律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给师生以更大的自由度,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创造条件,不提高教学层次。

2.愉快教育中欣赏的全面性

教育自身的美蕴含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以,对教育美的欣赏也应是全面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美的因素进行美育渗透,是各科教学任务之一。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式美,思维的逻辑美以及应用的广泛美,随时用教学美及知识的内在美去诱发学生的心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每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爱的情感,感情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例如,教师走进教室时的第一个微笑,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很高兴给我们上课”:当学生正确地回答完问题,教师似乎无意识地摸摸他的头,满意地请他坐下,学生会感到爱的神圣和自豪;教师偶尔一次叫出某位学生的小名“蕾蕾”、“畅畅”,学生会感到教师很喜欢他,会立刻感到十分幸福,在这种情感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使他们积极愉快地投入学习。

能够欣赏美,才能创造美,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和谐的共同创造才能体现教学的欣赏价值,欣赏反过来又将促进创造的发展。

四、愉快教学的审美愉悦功能

暗示教学法的首创人洛扎诺夫以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它是在情感参与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从理智与情感统一角度来考虑问题。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也是交织进行的两种活动,教师要设法诱导无意识活动倾向于学习对象。这种教学法还认为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同环境以及出现在环境中的不断变化的情景息息相关,并受其制约,因此,组织好学习环境,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从暗示教学法观之,要达乐学的目的,造成乐学的情境不仅需要学校美学,而且需要家庭美学、社会美学。

学校美学首先需要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其特征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序性和波动性、多样统一性。有序性和波动性是由多样时空因素造成的具体体现:

第一,对一天之中的教学活动要有合理安排。也就是要使各个较大的教学阶段交替变化,设置得当,课时计划的确定应符合以下条件:课内外活动相互协调;以脑力为主与以体力为主的学习活动相互协调;艺术学科与普通学科的学习活动相互协调。

第二,对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合理安排,做到有重点,有从属。对一节课有若干环节,哪些环节应突出以形成高潮,开头怎样进行,结尾又怎样进行,各环节之间如何做到衔接自然,既有行中之止,波澜起伏,又能层次分明、活而不乱。

第三,教师的讲述要做到形式与内容上较准确灵活的把握。教师不能照教案去诵读,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教材本身在内容上就是有序与波动的。重点、难点是教材内容波动性的反映,它应当进入教师的讲述中。重点要突出——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待——简明地讲。这样的讲述才能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当、难易相宜、快慢适中、由表及里、疏密适度。

第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环节是由教师来确定的,学生学习活动在形式上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听想配合,学练相辅。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在同一方向上,只有双方在一起活动中相互配合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有序与波动相结合,从而形成鲜明的教学节奏。它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秩序与顿挫、贯通与曲折、整齐与参差的前进趋势,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节奏感能给他们带来审美愉悦。

总之要使儿童乐学,注意他们学习活动的节奏至关重要。这里说的“节奏性”是指学习活动要符合儿童的生命、思维活动的节律。节奏性涉及活动的广泛领域,总的是一要适合“身心”,二要适合“大脑”。表现在劳逸结合;静止性休息与活动性休息结合:文理交替,左右脑协调;动静搭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恰当安排,相辅相成。活动的节奏性还可以表现各科教学中,如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思结合起来。数学教学要把阅读、观测、想象、计算等活动恰当运用。总之,学科中的节奏性要求把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