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高职院校非省内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浙江省高职院校非省内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高职院校非省内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_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_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浙江省高职院校非省内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王立成(页下注)[作者简介]王立成,男,汉族,1983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在职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浙江省高职院校非省内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王立成

(页下注)[作者简介]王立成,男,汉族,1983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在职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我校于2007年9月正式对省外招生,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这是迈出的重要一步,加强省外学生就业工作成为我校又一个新的就业工作的重点。省外学生因其在生源和地域上的差异让他们在就业上受到很大限制,传统思想禁锢、心理压力大、综合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贫困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本文对我院2013届省外学生的就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特提出几点观点与大家共同商榷。

[关键词]省外学生 就业 形势分析 对策(www.guayunfan.com)

我院2013届毕业学生2 309人,其中省外学生68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4%。进入银行证券订单班省外学生人数仅有124人,占省外学生总数的18.2%,有其他就业单位能够落实就业的省外学生107人,占省外学生总数的15.7%,而未落实就业学生数为449人,占省外学生总数的66%,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一、省外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一)就业地域选择单一

对我院2013届省外毕业生的就业调查,90%以上的省外学生就业选择了当地城市就业。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之所以送学生到大城市读书,就是希望学生本人能够留在大城市就业,不希望学生回家乡就业。另一方面省外学生本人由于在大学三年时间里,受大城市的发展环境和学习理念的熏陶后,不愿回到家乡所在地就业,这就造成了省外学生就业地相对集中在就读学校周边的大中城市。

(二)就业生源地限制,进入银行人数少

对我院2013届省外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85%的省外学生想进银行系统工作,而省内的银行在选择学生时最看重的就是生源地,一般来我校建立订单培养,包括招聘学生的银行大都是省内银行,而它们挑选学生的原则是生源地学生或者与生源地相近的学生,省外学生因个人生源的原因就不能进入订单班或者在招聘会上获得机会,除了极少数非常优秀的学生干部和技能尖子,其他大部分学生都不被银行接纳。

(三)个人定位过高,应聘成功率低

我院每年都要邀请省内各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企业到学院举办大型招聘会,集中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再加上分散发布的就业单位,每年由学院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在毕业生人数的120%以上,但省外学生的个人定位过高,一味地与省内的学生进行攀比,一定要进比较好的银行和企业,选择了单位又犹豫不决,而同等条件下他们自身语言表达、个人形象、心理素质等也不是很好,造成面试成功率过低。

(四)就业定位模糊,专业水平一般

由于2013届省外毕业生是我院第一批对外招生的省外学生,所以省外学生不能够很快适应学院的教学模式和以后的择业目标,在大学三年时间里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方面省外学生也表现一般,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银行招聘时涉及技能和考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时,多数省外学生显得“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资本与他人竞争;企业招聘涉及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时,多数省外学生也是表现平平、实践不够。

二、省外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一)现实思想压力大

一方面此前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历届高校毕业生大量堆积,使得就业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一升再升,应届毕业生人数又在不断上升,对于省外毕业生来说,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省外学生把自己摆在省内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择业,在思想上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能力条件,但往往招聘单位要的是省内学生,造成了他们择业的思想压力增大。

(二)就业功利思想重

相当一部分省外学生仍将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过重,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情有独钟,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省外学生毕业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专升本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小。省外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如此特点,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世俗化倾向。与计划经济时代所不同的是,学生对个人功利价值的认同普遍高于对社会功利价值的认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想获得更多的东西,既要有好的岗位又要有很好的收入。其次是家庭成员的影响。许多省外学生家庭情况都不容乐观,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就业跳出农门,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省外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再次是个人虚荣心的膨胀。有些省外学生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怎么说也得找个有面子的好去处。

(三)自信心不强、心理问题较多

不少省外学生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也不善于表达和推介自己,给人“底气不足”的感觉,在找工作过程中显得没有信心,较易产生消极心理。究其原因,主要出自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习惯接受,不习惯争取。相当一部分省外学生对就业问题存在无方向状态,坐等学校给予安排的相关应聘和面试单位,而不主动走出去推销和展示自己,就业意识被动。其二是急于求成,打无准备之仗。省外学生普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没有做任何的自我评定和分析,择业目标不明确,就业相关材料准备不足,匆忙就业,好尽快结束这难耐的学生生涯。其三是期望过高。有些省外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发展期望,但是不对照自身条件,当现实不能满足其需要时,表现出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悲观厌世情绪。

(四)综合能力普遍不强

省外学生由于大多来自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其入学时的知识面、计算机及英语应用水平、文体特长等综合素质就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而在大学期间,由于经济和心理等因素,许多省外学生在学习上一味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省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一些活动,但由于其本身的出发点和意识而使得综合能力并未得到明显锻炼和提高。此外,由于对未来就业的目标有不确定性,在技能、考证方面还保持犹豫状态,不知道技能和考证能不能成为以后应聘的砝码。技能学习的枯燥和昂贵的考证支出更让他们徘徊不定,导致省外学生就业技能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更降低了省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造成了省外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在择业上的不平等。在与同学的接触中他们往往不善言谈,缺乏必要的自信,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因而也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获得别人肯定的机会,并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综合技能素质的欠缺往往使得省外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面试求职时的表现导致他们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解决省外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省外学生的心理教育

省外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特殊的就业特点和特殊的就业形势;二是个人就业取向不明确,思想意识禁锢。我校学生的就业特点成为省外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普遍因素,就是用人单位不要省外学生,订单班也很少要省外学生,因为我校就业大部分面向银行系统,而生源地是它们考虑的重点,省外学生的竞争力就没有了,所以加强省外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形势教育就成了解决省外学生就业的首要工作。一是深入、全面地了解省外学生的思想,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省外学生与一般学生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们当中的部分学生往往较为自卑、偏激或孤僻,但是他们更渴望被人理解和认可。因此,对省外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注意针对性。要关注其思想动向,尽可能多与其交流和沟通,疏导思想,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不当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正确认识省外学生现象。当前,省外学生越来越多,部分省外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孤立自己,自暴自弃,或者弄虚作假,这种情况下,若帮助不当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对省外学生必须从思想工作上抓起。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看待个人提高和发展问题上,要认识到自身原因。二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观念。三是加强管理。在省外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应注意对省外学生严格要求,不能迁就、纵容其缺点与错误,应教育他们把来省外读书当作一种人生的历练,进而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积极稳妥地进行择业前教育

1.各系部、教研室开展工学交替和就业实习,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参加就业见习,增进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奠定就业基础,提升就业信心,增强省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2.宣传就业政策。对志愿到西部、基层及贫困地区就业的省外毕业生,国家给予一定奖励和政策支持。

3.加强就业指导。对省外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增强信心,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对每一个省外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收集、分析,与此同时,对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省外毕业生,及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三)上下齐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1.构建信息平台,畅通就业渠道,帮助省外学生降低就业成本。学校要有效畅通各类就业渠道,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及时准确地将学院掌握的招聘信息通知到省外学生;要积极为省外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广泛调动学生工作干部和专兼职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照顾省外毕业生,主动帮助联系用人单位;积极组织省外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招聘会,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省外学生。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为省外学生的就业铺平道路。学校和系部依据自身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省外学生作为企业培养对象进行职业规划,提前解决其就业问题。

3.学校领导和系部领导及专业老师,积极为省外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走访省外相关就业单位,为省外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做好省外学生就业信息的整理和分类,更好地对省外学生进行分类和有目的性的推荐。

4.积极做好省外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省外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创业比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做讲座。积极宣传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教育引导省外学生创业。积极为省外学生的创业提供创业信息,联系相关组织和个人指导、帮助省外学生实现创业。

参考文献

[1]郑来运.贫困生就业初探[J].科技信息,2009(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