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工业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传部工作人员于11月11-28日分成4个调研小组,深入生环学院、政管学院、药学院、软件学院等4个学院展开走访调研,认真查找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

浙江工业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_浙江工业大学新一

浙江工业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 负责人:沈传缘

联络人:李昌祖、姚继斋

参加部门:组织部、学校办公室、研究生院(筹)、宣传部、工会、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计财处、机关党委、公管处

结合人事处、教务处和校工会多年来的师德建设工作的基础,结合近年来学校层面师德状况调研工作的基础,尤其是2008年师德状况问卷调查和2007年青年教工思想状况调查工作的基础,党委宣传部精心设计、周密部署,通过调查问卷、走访、文献梳理等形式落实。问卷调查重点分析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状况。宣传部工作人员于11月11-28日分成4个调研小组,深入生环学院、政管学院、药学院、软件学院等4个学院展开走访调研,认真查找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www.guayunfan.com)

本次调研主要从学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工作现状两个维度,深入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我校教师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师德状况良好

根据学校师德状况的调查,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从整体上来看是好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广大教师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治素质普遍较高,教师政治方向明确,对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二是大多数教师都热爱教育事业,职业价值观比较端正。调查显示72.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我校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忠于职守,并坚定地认为教师职业体现了人生价值和追求。三是广大教师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关爱学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与学生经常交流,并在交流中感到快乐。四是大部分教师坚持严谨治学,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团队运作机制日趋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与科研工作效率。五是总体上能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高尚情操,积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一定的问题

1.重科研工作,轻教学育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家的普遍反映是:我校有一小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上,而在教学和育人方面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科研工作质量考核体系相对比较细化完善,而且科研工作回报快、收益高,又直接与教师个人的职称晋升、工作业绩考核等紧密联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意识缺乏,也直接影响到了这部分教师的师德行为:一方面由于教学精力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意识不到位,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度,使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评价不高。

2.缺少文化认同,组织归属感低

当前有极少部分教师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不强,组织归属感低。由于在文化上缺乏相应的认同感,这些教师难以正确处理学校、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自身发展的定位上缺乏相应的集体主义精神,把自己游离在学校之外,不能建设性地看待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思想上难以统一到学校发展的大局上来。

3.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认知不够清晰

我校还有极少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认知不够清晰,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感;一些教师未能全面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问不多,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冷漠视之,这给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4.重物质追求,少敬业精神

极少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公益奉献的关系,以较为功利的思想对待工作,过于讲求实惠,对学院、系部的公益服务性工作等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有些教师把“高校教师”作为招牌,热衷于从事兼职工作,备课不够认真、辅导不够及时,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简单,影响教学质量。

5.处理学术争议不够理性

有个别教师不能处理好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只关注个人利益,特别是在处理学术争议时,没有采取理性科学的处理方式,导致教师之间、团队之间矛盾激化。

6.心理抗压能力偏弱,自律意识不强

极少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暂时遇到的困难,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分析矛盾,缓解压力,而是通过某种非理性的方式,随意向其他教师发泄不满。个别教师缺乏自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以教师身份准确定位,严格要求自己,而是采取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发牢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我校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

校、院两级党委对师德建设工作比较重视。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出台后,学校党委及时研究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浙工大党〔2006〕11号),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途径方法等,文件特别对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师德建设视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各学院也结合实际,针对教师队伍师德状况的共性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建工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生环学院推出了《关于开展“良师工程”建设的意见》,化材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政管学院等通过制定和完善《教学工作规范》、《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加强师德建设工作。

近年来,校、院开展师德建设基础工作扎实,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工作载体。人事处推行了“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大了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要求青年教师站好三尺讲坛,严把师德关;教务处进一步优化学评教制度等,研究出台各项教学工作激励机制,严格教学管理,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很多学院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在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科研实践等各方面加大对本科生的教育指导;“E路良师”、“百名教授话师德”、“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等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这些机制和活动,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得以扎实深入地开展,也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二)我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德建设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学科(团队)在师德建设具体工作中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层面缺少领导统筹全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机构;二是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就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职责尚不明确,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学科(团队)作为师德建设工作最前沿的组织,开展师德建设的主动性亟待加强。

2.相对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的激励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校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比较健全,在科研到款率这一杠杆的指挥下,大部分教师会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而在教学工作方面,尽管近年来我校出台了教学业绩考核、学评教制度、教学质量优胜奖评比等激励机制,但是相对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激励的力度仍然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3.对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特定的规律性,学校虽然比较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但是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对青年教师的各类需求还不够关注,这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各种思想问题,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4.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能准确把握师德建设工作的规律,针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德状况新问题应变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

5.学术组织自我救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处理学校内部的学术纠纷时,学校在引导校内学术组织通过自我救济的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处理个别教师借学术争议之名,做出危害其他教师和学校声誉的事件时,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妥善把握解决问题的时机。

6.基础性的师德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学校尚未制定实施科学的师德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切实将教师个人的师德状况与年度考核评定、岗位评聘、职称晋升、个人发展等制度科学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校也尚未建立有效的惩戒制度,对少数教师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矫正和处理。

7.各学院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前,各学院开展师德建设工作还不平衡,有个别学院对师德工作的重要性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没有把师德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我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共性原因,也有我校的个性原因。学校的原因中既有组织层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仅分析组织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师德评价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师德建设工作成效很难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负面影响对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冲击很大。

(二)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生师比较高,客观上造成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学校目前处于大发展时期,因此加大对科研的工作导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政策。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校的师生比都偏高,我校也是如此。以上客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师德工作的目标激励相对偏软

学校目前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任务为导向,这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偏重于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而对师德的目标激励相对偏软。

(四)教师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随着学校的发展,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人事处提供的数据,我们以2000年为界,2000年前、后进入学校的教师比差不多是1∶1,新引进的教师在入校工作后有一个文化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师德建设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增多,特别是办学资源的稀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也增加了师德建设工作的难度。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培育优秀的教师文化促进师德建设工作

各种道德教育中,文化教育是最为基本的,其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师德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分挖掘“厚德健行”校训的文化精髓,通过愿景激励、专业成长、文化熏陶等手段,培育优秀的教师文化,不断增强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

(二)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工作体制,理顺校、院、学科的职责任务

学校要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指导和统筹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学科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分别承担的职责,工作中加强联动协作;进一步理顺师德建设工作的各种关系,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形成由学校统一领导规划,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各学院、学科积极应对、主动参与、狠抓落实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

(三)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健全评价监督与激励机制

学校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的规定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要及时研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师德评价与监督体系,帮助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师德建设各项激励机制,将教师个人的师德修为与其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个人发展等科学地融合。

(四)进一步关注教师的基本需求,把加强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学校要进一步关注教师的利益诉求,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特别要指出的是,要把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摆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青年教师的需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帮助青年教师消除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感,矫正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偏离,纠正育人过程中的各种随意性行为,重塑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符合教师心理需求的荣誉制度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师德模范集体和个人宣传教育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教师心理需求的荣誉制度。树立师德建设的“标杆”,让广大教师在师德修养上“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要通过各种渠道,从骨干教师的道德实践中探索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推进高校的师德建设。

(六)进一步提高学术组织的自我救济能力,果断干预有意诋毁学校声誉的不良行为

学术纠纷在学术活动中不可避免,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术组织对校内学术纠纷的自我救济能力。按照相关法律精神和学术规范要求,合理有效地解决校内学术纠纷。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将学术矛盾激化泛化。对个别教师借学术纠纷恶意诋毁其他教师和学校声誉的行为要积极干预,坚决制止,澄清学术风气。

(七)进一步总结推广师德建设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师德建设良好氛围

各学院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有不少做法和经验在全校范围内都有借鉴和应用的价值。因此,学校要及时总结师德建设工作的经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对策;同时要及时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