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第二节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命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

第二节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十七大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我国的经济成长方式即经济运行模式将由过去单纯求快向好中有快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此,浙江省面临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两大基本任务。打造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着力发展基于其生成基础和成长潜力的装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由于又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发展水平则体现了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正在或逐步实现“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同步前行。

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对高职教育内涵提升,提出了更高的和更迫切的要求——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必须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探索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以及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要建立以企业行为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而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的创新,无疑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切入点。

二、“双创”战略为产学研合作培养体制创新提供了新指引。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机电)产学研基地(下称“基地”)落户我国著名的“模具之乡”——宁海,是以“三联动”,即基地与产业园区的联动、基地与政府的联动、基地与社区的联动,创新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积极回应我省创业创新的发展战略,准确瞄准浙江省和宁波市块状经济和特色集群经济,努力践行学院“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课内外、学期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

如果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选择在于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技术,那么模具制造业及模具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就是重要基石。因为模具的生产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尺度。正基于此,作为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的模具有了“工业之母”的称誉;同时,又由于以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等,为其他的加工制造业所不能比拟,模具又被称为“效益放大器”——本称之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德国称其为“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现代模具制造业,已成为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有赖于现代模具制造业的支撑。我国已成为模具生产大国,但远没有成为模具制造强国。其背后是中高级模具专门人才的严重匮乏。全国经济百强县、生态示范县、著名的“五县”之乡(模具、文具、灯具、家具、五金工具)的宁海县,其模具制造业起于1950年以来,在国内外已颇具影响。学院宁海(机电)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高职教育以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经济的互动与融合,培养又好又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样本。(www.guayunfan.com)

三、构建基地与产业园区、基地与政府、基地与社区的有效联动机制。学院宁海基地位于宁海县檀树头村,紧临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宁海模具城。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很好地实现了基地与产业园区、基地与政府、基地与社区的有效联动。

第一,基地与产业园区的有效联动。如果说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导引擎,那么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就构成先进制造业的载体。因此,基地与产业园区的有效联动实质上是基地与(模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效联动,从而形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建立这种基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联动—对接”的长效机制,必须借助于产学研合作这一平台。这有赖于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各构成要素(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的互动关系及利益博弈。特别指出,创造性地引入企业孵化器模式,是建立这种“联动—对接”机制的创新。所谓孵化器本是一种人工孵卵和培养雏禽的设施设备,它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以提高雏禽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这里的企业孵化器模式,则是为新产品和小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助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其孵化对象不是卵,而是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孵化出的不是雏禽,而是新产品和小企业。孵化器为项目、资金、技术的联姻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高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技术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为此,学院与宁海模具城(具有企业孵化器功能)合作建立了面向宁海模具产业的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海县模具信息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宁海县模具展示中心和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不仅如此,学院将以此为依托,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通过整合学校、企业以及宁海模具城的资源优势,以创业教育、创业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支持、创业场地、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支持和帮助在校生与毕业生实现创业与就业。这也是学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体现。

第二,基地与政府的有效联动。特别要指出的是,宁海(机电)产学研基地作为省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其建设与管理,得到了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政府在立项、土地征用、资金拨付、人员参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来自政府、企业和行业、学校三方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委员会的建立旨在整合官、产、学资源,为基地的运作提供政策支持服务和信息合作平台。该委员会以宁海县县长和院长为主任委员,以分管工业和教育的副县长、行业会长以及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其职责是:政府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学校负责在宁海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由此实现了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

第三,基地与社区的有效联动。作为一种平民化和大众化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与城乡社区结合与融合,才能获得持续的成长空间,并凸显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草根”情结的天然优势,又使得它根植于农村和城市社区成长具有可能性。高职教育的社区性正是其亲民、爱民、为民的生动写照。那种“大白菜”式的教育培训,恰恰是民众“摸得着”、“用得上”的喜闻乐见的服务。基地与社区的联动效应主要表现在:1.将宁波经济发达城市的资源优势,通过“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机制的强力辐射,化作宁海欠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通过创新宁海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而深入县域经济腹地,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基地的建立使高职院校借“基”“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并以基地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散布,形成蛛网结构的密集辐射。基地则一方面借力学校本部的“头脑”优势,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社区的通力合作而借力当地的人脉优势,从而承接并扩散这种辐射效应。同时,基地作为与地方经济直接结合的“桥头堡”,又担负着教育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应用、职业技能鉴定等重任。在这种“点—线—面”的辐射中,城乡合作教育链得以建立、加长和延伸,并形成示范效应。这不仅顺应了高职教育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也大大丰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而且又有效规避了来自大中城市的本科院校的生存挤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固然有必要提高其办学层次,但根本出路在于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培养既好又多的“用得上”、“留得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走“草根”路线,正是彰显学院在建设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特色与优势。

基地要依托学校的资源,研究政府、企业、社区的各类需求,发挥类似社区学院的功能,开发适应社区需求的培训项目。在课程开发上,借鉴TAFE模式,开发培训包,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商贸、艺术设计、计算机、外语等社区所需的培训课程。社区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实施途径是:(1)学历教育。依托学校的成教学院,在基地设立教学点,主要针对宁海及周边地区生源,以远程教育、夜校等形式开展成人继续教育。(2)岗位和职业培训。面向宁海及周边企业一线人员开展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面向待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各类职业培训。(3)新农村服务。与宁海政府合作,开展实施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培训工作。(4)承接政府的培训项目。与宁海县政府合作,承接政府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服务,或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实行培训项目的外包服务。(5)与宁海模具城共建宁海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双方共同成立培训机构,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培训项目。(6)师资培训。对本校及周边地区、省外地区的高职中职院校教师进行培训,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训基地管理能力的培训基地,使教师在职业技能方面达到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水平。(案例选自周建松《浙江省高职教育强省建设战略与实践》,宁海基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的创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