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摘 要:张楚廷先生作为成功的大学校长,在治理大学方面成就突出,文章就其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冲突管理、柔性管理、学会“不管”等展开探讨。张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模范执行者。

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张楚廷校长的治校之道

摘 要:张楚廷先生作为成功的大学校长,在治理大学方面成就突出,文章就其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冲突管理、柔性管理、学会“不管”等展开探讨。

关键词:张楚廷 校长 治校

校长治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校长“治”的千头万绪最后都可以落实到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上。而在对人的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又是要解决好各部分人(或组织机构)的权、责、利关系,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和有条不紊地干好各自的工作并进行有效的配合。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大学管理者平时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该做的事情上,不少管理人员,特别是大学的校长正游离在大学管理目标之外。相比之下,湖南师范大学前校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现任校长张楚廷先生的治校之道,就显得与众不同,特色鲜明。

大学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是一个“松散联结”(loose coupling),是一个目标不十分明确的组织。大学教师有着自己的特点。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不能被有效的管理,除非管理者比组织内的任何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根本没用。面对社会发展所导致的领导和管理的日益复杂,即使超群的校长也不可能独揽一切事物和权力,精明的领导者,其职责主要不再是做事,而在于成事了。张楚廷校长在二十多年的校长生涯中深谙治校的关键是对知识分子行为的影响,懂得大学作为适宜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的学术组织,有别于社会组织的不同特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校之道。(www.guayunfan.com)

一是重视大学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整合作用,实行制度管理。高校组织文化作为一种黏合剂,它对知识分子的行为起着潜在的规范、控制或整合的作用。高校应积极改善知识分子教学科研环境,建立发展平台,让其具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创业空间,形成磁石效应,激发其发展的热情和创造智慧。要做好制度管理,决策者就需要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与胆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预见其发展趋势,及早规划。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战略眼光。如果校长是一个具备各种素质的战略家,那他的视线就会高于只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人。“许多政策须有前瞻性,若要行动得早,更要想得早,否则,永远只有仓促行事,永远只有被动等待你。”张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模范执行者。大学里的管理,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分寸不好把握。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过多的规矩,又必然对天才造成束缚。张校长的制度管理,并非制定一些条条框框,想法设方约束人,而重在制定制度来鼓励人,创造一种氛围让人不好意思不好好干。他高风亮节,以德服人;宽容忍耐,以量容人;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无私奉献,以功让人;春雨润物,以诚化人的管理作风使他的制度管理更具人性化,更富有成效。

二是培育大学精神,实行文化管理。重视培育大学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提。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本质的东西。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确立了中国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张楚廷校长在管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努力构建大学精神,坚持学术价值,认为学术逻辑不应屈从于经济等外在逻辑。在他所任职的大学里“学者为先,学术为重”,他曾写过一篇《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的论文,阐述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他按照大学的应有之义,塑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和谐的学术与育人氛围。他在1992年提出了三个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系服务,各项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学生服务,后两条引申出来的,也是落脚点”。他竭力克服大学中普遍严重的“官本位”现象,“中国的‘官本位’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东西是带有封建色彩的,在学校,最妨碍学术发展的。那么,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目标之一,应当是比较彻底地清除‘官本位’。舍此,就很难有学术繁荣,很难让真理至上的旗帜在学校飘扬。”他任职的大学里行政服务学术,领导服务学者蔚然成风。他特别注重隐性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建筑文化、校园景观、校旗、校徽、校歌、校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在大学中形成共识,就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将长期发挥作用,并悄然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的各项工作和教职工与学生的各种行动之中。张校长作为大学管理者不轻易大谈教育,空谈管理,而主张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坚信文化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文化建设的工作,让学生、教师、员工都喜欢进而都热爱自己的学校。通过种种政策和手段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崇尚学校优良传统的文化、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文化、爱护学校荣誉的文化,最终形成有凝聚力的、具有不教之教、不管之管作用的学校文化。

三是尊重知识分子的需要和人格,实施人本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机制,真正以“人”为核心来运用高校的资源。张校长认为:“大学,依人,源于学生;依事,源于学术。因而,依人,应是学生本位;依事,应是学术本位。”“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的,学校首先是为了学生存在的。教职工中,‘教’字第一;师生员工中,则应是‘生’字第一”。“在教职员工中,‘教’是最关键的;在师生员工中,‘生’是最重要的。为了学生是办学的起点,也是教师事业的起点,所以逐步培养起对学生的深深热爱之情,这本身就成了教师的义务,这种情感则应构成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张校长极力主张,大学应把学生看做是学校动力的来源和精神的依托。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共性突出的群体。他提出了在管理中要“理解学生,信赖学生,尊重学生”。尊重一切学生,关爱一切学生。这是每一位老师人文精神深度的标志。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大学流传着许多他尊师爱生的故事:雨中为学生送伞、为特别高的学生制作特大床、为教师让出住房、替将要调离的教师评定职称等等。谈起博士、教授,他更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湖南师大规定每年校庆的第二天为师资日,表明了对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视。在湖南师大和湖南涉外学院“人才本位”“教师本位”的观念很浓,“尊师爱生”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并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源于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关爱,张校长的人本管理就体现了他对事业执著和对人性的尊重。

四是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实施冲突管理。冲突是知识分子内不可避免的现象,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价值冲突占主导地位。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战场,要有创新,就需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之中,切磋思想,探讨学问,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道。张校长在其管理中并不因为自己身为校长就可一言九鼎,他养成了与大家平等探讨,特别是与年轻学者交流的习惯,他认为“学问”就是问着学,学着问。丝毫没有某些所谓的“大人物”的“学阀与学霸”之气。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和我们的教学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提出问题,其后果必然是创造力不足,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也是原因之一。张先生在分析我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时说:“原因诸多,我们千篇一律的演绎面孔和教师对演绎几近盲目的崇尚,使得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想象的自由,失去了突破的胆量,失去了可能对前提质疑(即反思)的勇气,失去了对美感的强烈向往,失去了异想天开的活泼……。”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摈弃“文人相轻”的陋习,针对知识分子之间的价值冲突,张校长强调树立“双赢”的观念,强调合作会给双方带来新的知识,新的创造灵感,摈弃"文人相轻"的陋习。在管理中他还适时地激发冲突,知识分子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学术争鸣,它是学术繁荣的前提条件。他对那些敢于向现状挑战、倡议观念更新、提出不同看法和进行独创思考的学者大加赞扬与鼓励,他的大学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气候。张校长认为最需要改革的是领导,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写了一本书,谈到他的办学原则时,其中之一就是,要使有学问的教授有更多的发言权。校长的职责是发挥整个学术团队的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张校长深谙知识管理的藏“拙”之道,一是要有兼容并蓄的雅量,能够容纳各种学说观点的生长与发展,不以某家某派某人的意见定于一尊;二是要有无为而治的作风,遵循知识创新活动的规律,为创造力的充分涌现提供广大的自由空间

五是尊重人才个性特征,采取柔性管理。对高校教师要做到有效的管理,仅靠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手段远远不够,更应重视人本主义的柔性管理手段。张校长在高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他深谙高校工作的特点和教师的心理,他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因此他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师的特点:学历层次高、工作自主性强、劳动具有创造性、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较强的成就动机、敢于挑战权威、高层次需求强烈等。针对以上的特点,他认为对知识分子必须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毫无疑问,学校是发展科学的地方,所以她应尊重知识,尊重有学问的人,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尊重有学问的人,这些年来在我们学校正逐渐形成一种风尚,尊重自己的前提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校的前提是尊重科学。”高校教师比较崇尚人格的魅力,领导者就必须高度重视塑造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这有利于教师对领导者产生认同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住房紧张时他能够把分给自己的住房让给别人,这一实实在在的行动远胜过一打空洞的说教。张校长人才管理成功之关键就在于情真意切,在于尊重理解。人是有感情的,高校知识分子的感情更加深沉细腻。他们以“君子”传统美德来规范自己,常常宽恕礼让,以德报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工作方式和独特风格、个性特征、家庭情况,以便做好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他对学校的每一位教授、博士的专业、喜好、特长都了如指掌。安排好了教师们的教学、科研、生活等问题,一个和谐、融洽、同心协力的集体才会出现。人都希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赞赏,至少是认可。

六是讲究管理艺术,学会“不管”。“管”与“不管”是管理的两个方面。管理中要思考“管”,同时必须思考“不管”。张楚廷校长认为“管什么,不管什么,这是管理的两面。说也奇怪,一个事物的两面,人们偏偏只看一面,常常以为管理就是要管,而忽视了另一面——‘不管’”。校长是管理者的管理者,他必须把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分解成每一个管理者的工作任务,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忙”起来,让自己“闲”下来。让自己从琐事之中解脱出来,无为而无不为,真正做到统筹全盘,把握全局。做到无为而“管”,有为而“理”的有机结合。领导学术的最好办法就是“无为而治”,只要有一个“宽容”的政策,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与氛围,提供相对“宽裕”的生活与工作条件,都不用管,放手让教师去教自己的书,学者去做自己的学问,积以时日,自会产生“精品”。可以说,一个能够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

“校长是最危险的人物、最容易变坏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改变学校命运责任最重大的人物。”当了二十多年校长的张楚廷如是说。作为校长,他是富有激情的,他把自己的职责当作一种使命而不是一种职位、一种权力、一种待遇来承受。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选(第四卷)校长叙论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崛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