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_发展中创新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_发展中创新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增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经济困难会给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造成困难,这是贫困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自卑往往成为贫困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③贫困生应该树立自立精神,不要把强大的入学经济压力完全放在家长身上,勤工俭学,做自强自立的大学生。2.解决贫困生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贫困生存在心理误区。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_发展中创新_成都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瞿 婞 陈智勇 朱克云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增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尽管高校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依然存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着力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培养特殊群体学生优良心理素质

高校招生面向全国各地,地域广泛,人数众多,因此大学生无论是在能力水平,心理素质,还是家庭经济情况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可避免会存在一部分特殊的群体。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适应,不能自我调节而产生的困惑与烦恼等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多去帮助多关注他们,切不可有所疏忽大意。(www.guayunfan.com)

(一)贫困生

由于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更多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入大学,这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缴费上学,又使得这些农村、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贫困的城市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折射到学生身上会表现出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经济困难会给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造成困难,这是贫困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自卑往往成为贫困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上分析,地区的文化差异、生长环境的差别,客观上造成了贫困生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心理过程看,自卑是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自我评价过低的结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差距过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

1.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就首先要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对此,作了如下的三点思考和建议:①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建立贫困生档案,确切掌握贫困生家庭状况,重视特困学生,把助学贷款等落到实处。②建立良好的贫困生入学期间打工机制,让贫困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能自筹学费。③贫困生应该树立自立精神,不要把强大的入学经济压力完全放在家长身上,勤工俭学,做自强自立的大学生。

2.解决贫困生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困难制约着他们对学习的投入,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维持生活,难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更难于参加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活动。贫困生存在心理误区。因此,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心理,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首要任务。通常的做法是:

(1)保持平常心。一平常心看待失败与挫折,一平常心看待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保持平常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

(2)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要对自己的优势又一个清醒的认识,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一补偿自己的不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成绩,这样有助于增强自己的信心。

(3)寻找恰当的比较对象。自卑的产生主要源于比较。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都有阴暗面,从来不让别人看见。我们看别人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而比较时,却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比,这样比较的结果是越比越自卑。

(4)正确地认识自我。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通过合理、积极地自我评价来消除和克服自卑。

(5)积极地自我暗示。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地自我暗示。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补偿而加以调适。如可以对着镜子说:“我行……”通过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排除自卑心理的干扰,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二)心理特殊学生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让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加之大学生人生观尚未稳固形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而更容易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多等,说明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心理特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然而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度爱护孩子;学生的大学生活目标不明确、社会舆论的过度重视、人事制度与学历之间关系混淆不清等因素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高校关注心理特殊学生健康的工作不可忽视,可放在如下三点: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可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教师的培养。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

3.指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因此成功感总是相对的。人生难免有很多挫折。面对挫折,必须做到:①重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集中精力去干你手头的事并尽力干出最好的结果;当在这个问题上无进展时,要有一种补偿能力,开辟新的领域;当你处在下滑阶段时,一定要稳住。一个人受挫之后,通常情绪恶劣,产生烦恼和失望,容易意气用事,导致意识模糊,从而受到新的挫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受挫时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即“平常心”。只有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才能使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行政各方面配合,齐抓共管。但笔者认为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是主要渠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只有做好学生工作,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拥有教育的主动权,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做到:

(一)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男生、女生数各是多少,有没有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各有多少,学生中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哪些学生擅长文艺或体育活动,学生中有无各类违纪的情况发生,本学期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几门,一段时间来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辅导员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学生才会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才愿意接近信任辅导员。

(二)多与学生交流与联系,真正融入学生当中

大学的辅导员不像中学阶段的班主任,随时随地地守在学生身边,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大学更讲求一种独立与自主,学生与辅导员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就很可能出现辅导员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或学生对辅导员的陌生与不信任。那么辅导员怎样才能加大与学生间的联系?

1.定期召开班会。每学期召开班会的次数不宜过多,但要求每次都能总结近期班内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能使每次班会具有实际的意义,辅导员除了平时多关注所管理班级的动态外,还可请班长收集同学的意见,以小纸条或书信的方式加大与学生间的联系与沟通。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具有广泛性或可以公开解决的可利用班会的时间集体解答;对那些比较私人的或问题特殊的可采用回信或当面谈心的方式。

2.谈心。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解决学生特殊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落后生”,心理敏感的学生或被一些事情困扰的学生,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摆脱困难,重拾自信,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谈心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掌握前因后果,确定谈心的主题,明确谈心所要明确的目的。当然谈心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对于已经发现苗头、出现隐患的要及时谈;对于一时产生烦恼、处于气头上的要缓些谈;对于身处逆境、情绪低落的要抓紧谈。因人因事而异,审时度势。

3.深入学生寝室,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寝室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最基本单位。寝室室风的好坏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是班风、校风的缩影。所以想管理好一个班集,和学生打成一片,就必须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生活状况,纠正不良寝室风气,深入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4.大力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基层学生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工作的重要渠道。辅导员应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培养他们成为学生中有关问题的监控者。

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学生受家庭影响较大,但家庭力量发挥渠道不明。家长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非常关注。因此辅导员应做好连接工作,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利于家长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以及与家人的交流,这样能更准确、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发挥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与家长携手共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

可以这样探索:

(1)大一新生初到学校报到一般有家长陪伴。因此可利用此机会召开全系或全班新生家长大会,向新生家长介绍学校、系别、专业特色和学生四年的学习、发展等概况,让家长心中有数,放心把子女交给学校。并在家长会上留下辅导员、系领导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利于家长与老师的联系。

(2)寄校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方针政策和学生的校园生活等。

(3)辅导员每半年至少应和学生家长有一次电话或书信联系,把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奖惩情况等反馈给学生家长,保持互通性。

三、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载体

由于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和实行学分制三项重大改革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必然要求高校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载体。目前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在原有规定辅导员定期到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制度,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在与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2.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设立内容生动活泼,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关学生工作领导、专家等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弥补其他方法与学生交流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

3.实行高年级优秀学生任班主任助理。承担对低年级学生指导作用,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班主任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4.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5.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罗大玉.扩招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戴海.人生箴言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白侠.大学生自我心理辅导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4] 樊中勤.大学生能力培养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