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_教师常见问题指南

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_教师常见问题指南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_教师常见问题指南16.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参加这类劳动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要求有极大的教育意义。这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否则,组织不好,教育不力,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劳动、害怕干活的情绪,甚至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作风。劳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育和组织工作的终结。

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_教师常见问题指南

16.怎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学生要以学为主,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学校教育的规律。但按这条规律办教育,绝不意味着学校不要搞生产劳动了,学生也不必从事那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了。须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脑力和体力相结合,德才兼备,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人的基本途径。

学校和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这个着眼点主要是放在创造精神财富上,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劳动中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勤劳俭朴的习惯等。其次才是创造物质财富,用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勤工俭学,就是从这点发的。

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锻炼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开扩知识的视野、接触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机会。所以中小学绝不能因为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就削弱或砍掉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一课。

班主任怎样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呢?(www.guayunfan.com)

一、要明确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劳动,在劳动中,班主任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劳动内容并做好具体安排工作。

中小学生参加的劳动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我服务性劳动。例如照料自己的生活和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其中有洗衣、缝补衣物、打扫房屋、做饭、照顾弟妹、饲养鸡鸭、清点东西等。这种劳动能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必需的技能和本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勤劳节俭的好品德。

二是工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劳动可分手工劳动和技术性的劳动。手工劳动内容极多,如制造教具、模型、玩具、文具和家庭用品等。此外,还有木工、缝纫、编织、以及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大部分劳动。这种手工劳动是各种技术性劳动的基础和准备。技术性的劳动是一种现代化的劳动,随着现代进程的发展这类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它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的技术知识。参加这类劳动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要求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是社会公益劳动。这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报酬的义务劳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如支农劳动、为学校和社会搞卫生、植树造林、支援工厂的基建扫尾、共青团组织的各种命名劳动等。

班主任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要使劳动有助于学生成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劳动中要保证学生在思想品德、生产技能与本领和扩大科学知识方面都有收获。这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当然也要考虑劳动的经济收益,例如1978年吉林省全省勤工俭学劳动就有6000万元的收入来弥补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占当年国家下拨教育经费的1/3,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收入。第二,要考虑当地的社会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地安排学生的生产劳动。学校的校办工厂和农场的供、产、销都应纳入国家计划,这样才能跟当地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长命百岁;否则,脱离当地社会需要和学校的人力、物力条件,虽然也可能出点成果,但要维持下去,就困难了。第三,要注意学生的年龄、体力和性别的差异,不应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劳动中受到损害。

二、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和教育工作。

组织和教育得好的劳动,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组织不好,教育不力,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劳动、害怕干活的情绪,甚至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作风。因此必须做好劳动的思想教育工作。

怎样做好生产劳动中的组织教育工作呢?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参加劳动的目的意义,并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苦和光荣,培养顽强的意志,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参加了艰苦的农业和蚕业劳动后,学生才能真正体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想感情。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把这种感情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懂得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自觉性。

其次,应该把劳动安排和组织得秩序井然,使人人都有活干,毫不松散。劳动前要把每个人都安排好,编成小组,使他们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小组的督促检查和评比劳动效果的作用。要使每个成员都明确操作的规程、产品的质量要求。在劳动中要特别注意安全,绝对保证学生的身心不受损害。

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有些学生具有很好的组织才能,这些学生将来可以成为现代化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人才。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得到锻炼,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放手让他们施展才能。可以让他们负责整个或部分生产劳动的管理工作。也可以象征性地称他们为“车间主任”、“工长”或者是“生产队长”等名衔。

最后,要注意在劳动中考查和煅炼后进生。有些后进生一迈出课堂和校门就会欢天喜地、手舞足蹈,原来的性格上的一些特征全能表现出来,教师要注意观察、引导。这些后进的同学在劳动中会有种种表现,有些人在劳动上具有特别高的热情和组织才能,这是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这种积极因素去克服或转化他们的消极因素。有些人,可能表现反复,老毛病又犯了,或者拒绝劳动,或者聚众闹事,或者尽出洋相,教师更要抓住这些表现,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清醒过来,在反复中坚定信心,继续前进。有些人还可能趁机干些其他坏事,教师都要加以防范、有所准备。此外,还有些具体工作,如学生的吃、穿、住和防病、休息、娱乐等,都要妥善安排,不要出现漏洞,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教育效果。还可以在劳动中组织竞赛,进行评比检查。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劳动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对于巩固和发展班集体,也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做好总结。

劳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育和组织工作的终结。如果忽视劳动总结的作用,也就等于放弃了劳动的教育意义。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只劳动不教育,这是一种错误倾向。教师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带领学生作好劳动总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巩固起来,把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缺点错误克服掉。如果能在劳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全面地总结,写成文字材料,或者通过作文、壁报、座谈讨论等方式表达出来,更可以加强对教育效果的巩固。总结劳动时,教师应放手发动群众,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收获,提高认识,克服缺点,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