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报刊文章_转型时期中小学教

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报刊文章_转型时期中小学教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怎样撰写教科研论文(一)教科研论文的含义教科研论文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按照科学的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教育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经过创造性思维加工而成的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文章。

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报刊文章_转型时期中小学教

第二部分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抄袭剽窃他人的,是“整容”式论文;东拼西凑硬编的,是“花瓶”式论文;论题简单重复的,是“克隆”式论文;质量效益俱佳的,是“给力”式论文。

教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多么高深,并不一定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多么辉煌,但要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独到的话题,善于用独特的形式去展示独家的思想。

◆撰写教学反思,旨在: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高宏群(www.guayunfan.com)

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需要大量的教科研活动做支撑,而撰写和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则是教科研的物化过程和直接结果。然而,不少教师却常常感觉研究难做,论文难写,投稿难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积极性。

一、怎样撰写教科研论文

(一)教科研论文的含义

教科研论文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按照科学的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教育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经过创造性思维加工而成的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文章。

教科研论文的成果呈现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发表在CN期刊上;二是用来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三是参加教育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

注:CN期刊可分为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包括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以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二)教科研论文的分类

教科研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类。

1.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

2.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办法或方案、措施。

3.评述型论文

评述型论文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4.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论文。

5.管理型论文

管理型论文是指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心理健康研究等论文。(参见附件1)

6.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现象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中小学教师一般适宜撰写后3类,即经验型论文、管理型论文和调查报告。

(三)教科研论文的特点

1.新颖性、鲜明性

“新颖”就是要立意新,这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最热门话题;“鲜明”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切入论题,防止冗长累赘、头重脚轻的表述。

2.缜密性、层次性

即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客观性、科学性

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和随意修改数据。引用的实验数据和表述的实验条件,要保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相同条件下数据和结果的再现性。

4.政治性、思想性

这主要是指教科研论文政治观点要正确,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思想性强。

5.准确性、规范性

语言表达要规范、逻辑性强。切忌渲染、夸张和使用蹩脚的比喻。

(四)撰写教科研论文的态度

1.克服神秘感,提高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教科研论文其实并不神秘,从理论层次上说,有深有浅;从题材把握上说,有难有易;从篇幅文字上说,有长有短。初写论文的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至长,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2.克服自卑心理,虚心学习和实践

有的教师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理论学习方面深入不下去,在实践上缺乏写作的实际锻炼和切身体验,还未尝到撰写论文的甘与苦。写好论文,必须做到:第一,在读别人的文章时能品味出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第二,在写的过程中,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要具体体验撰写论文难在哪里。这样才能自觉地向别人学习。

3.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严谨治学精神

我们写文章不排斥吸取别人的东西,但不能生吞活剥,要经过“吃下去,消化掉”才行,在别人的文章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克服惰性,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

一是要学会科学地支配时间,发扬“钉子”精神,在忙中挤时间,挤出节假日及平时的部分休闲时间来写作。二是要学会化整为零,在平时备课、上课等活动中注意积累材料,思考写作,甚至记下点滴的认识、感想,到一定时候再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论文。

(五)教科研论文的结构

1.标题

标题即论文的题目。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如同文章的“眼睛”,“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透过人的眼睛能够窥视出人的心灵,透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标题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词语恰当、内容简明。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例如:《对高中生素质的调查与分析》的标题太大。《对××市高中生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其范围有所限制,但“高中生素质”还是有些笼统。如果改为《对××市高中生道德素质的调查与分析》或《对××市高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就比较好。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以下列举几例供参考。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四多”》(《语文月刊》2011年第6期)

《古诗文的背诵教学策略探析》(《语文知识》2011年第3期)

《高中数学作业现状及其改进的尝试》(《中学数学杂志》2011年第9期)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入”策略》(《数理化学习》2011年第10期)

《英语快速阅读方法浅论》(《英语知识》2011年第9期)

《高中物理教学中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运用》(《数理化解题研究》2010年第12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谈“生态文明观”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

《勇立时代潮头展示勃勃生机——思想品德中招试题前瞻性例谈》

(3)书写规范、追求完美。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替标点),题目末尾一般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例如《心中装“考纲”复习有方向》,标题的中间也可加标点,而以一空格代替标点更佳。

注意:标题要放在中间,字号为三号,黑体。同时,标题不能顶满行写,留二至三个空行(敲击回车键二至三次),再开始写标题。

2.摘要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论,3000字以下的论文可不附摘要,5000字以上的论文应附摘要,3000~5000字的论文根据需要而定。论文摘要的字数通常为100~500字,以200~300字为宜。

摘要一般应说明本论文的中心思想,语言应简洁准确,不加注释和评论。摘要必须用第三人称写、用叙述性语言写,不能使用评价语言,不能用“本文”“作者”“文章”这些字眼。摘要的常用写法是把文章内容里面的标题罗列在一起。摘要用楷体字。

例如:《简论中小学教师的魅力修养》的摘要如下。

中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修养。做到用“心”教书,升华自己的职业魅力。要做到用心教书,就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认真辅导好每一节课,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用“爱”教书,升华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到用爱教书,就要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爱事业,忠诚教育,乐于奉献。用“研”教书,升华自己的学识魅力。要做到用研教书,就要研究教法,寻求教学的最佳途径;研究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教材,使课本知识得到升华。

注意:在“摘要”后面打冒号,或者用中括号把“摘要”括起来。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用分号间隔开,或者用空格隔开。

关键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例如:《论中小学教师的责任》的关键词如下。

其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中选为:中小学教师责任。

注意:撰写关键词,既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简单明了,又不能出现偏、生、冷、怪的字和词组。

4.本论

本论即正论、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论文和作者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本论对独创性的观点要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论文类型不同,表现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1)调查报告类论文。该类论文正文应包括调查对象、材料、方法、调查过程、结果与讨论等。注意不要夸大调查的精确性、结果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2)教学研究或总结报告类的论文。该类论文正文必须坚持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原则,例证要充分、真实可信和具有代表性。

(3)经验总结类论文。该类论文要在认真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层次上认识,形成对别人有所启发、有所参考价值的内容或结论。要特别注意不能是材料的堆砌。

5.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也是对本论文的概括、深化、升华以及要旨的揭示。它与论文前后相呼应,反映了论文研究内容的价值、运用的范围和研究成果的意义。结论虽短,但要求措辞严谨、观点鲜明。既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谦虚”过头。

6.引文

写文章不能把别人的原话当作自己的话直接用。要用别人的话必须加注引文,引文要用前后双引号围起来,同时还要作“注”(即说明出处)。“注”分为“脚注”(在当前页码最下面说明出处)和“尾注”(在尾页说明出处)。

建议:在文章还没有定稿的时候,引注最好放在文中引注。等最后完稿再一一把引注搬到“脚”或“尾”。

7.参考文献

(1)论文后边附参考文献的意义在于:一是表明本研究范围内前人的工作成果和背景,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作者使用文献的深度和作者本身的起点;三是反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实确凿的科学依据,增加其可信度;四是充分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的劳动,也便于读者查阅相关文献。

(2)参考文献要突出时代性、权威性。所谓时代性,是指引用的参考文献应是最新的文献;切忌罗列陈旧资料。一般来说,参考本国的文献以三年内为好,参考外国文献年限可以稍长一些,但最多不要超过五年。所谓权威性,是指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参考最有价值、最有必要的文献。其文献的作者最好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具有权威性。

(3)常用的参考文献类型与标识。

(4)常见的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

1)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张家如.差异化发展视角下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7):38-39.

2)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1]任国征.不要轻易向“旧俗告别”[N].光明日报,2014-02-08(9).

(参见本书参考文献)

注意:参考文献的字比文章正文要小一个号。

(六)撰写教科研论文的一般方法

一篇论文从构思到最终定稿,其撰写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

选题简单地说,就是选择论文的中心论题。教科研论文的题材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俯拾即是。教师之间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1)选题的原则。

1)“能不能写”——量力性原则。怎样才算是“量”个人的“力”?只要自己感觉了解比较确切,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适合写的题目;自己觉得了解不怎么确切,感受不怎么深刻的,虽然是值得写的题目也不要勉强写。

要“量”个人的什么“力”呢?一要“量”个人理论认识水平这个“力”。二要“量”个人实践经验和资料占有这个“力”。三要“量”个人写作的文字基本功这个“力”。

例如:《对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范围太大,自己调查的“力”无法达到。《对××市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就符合自己“力”的实际。当然,如果范围再缩小到《对××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就更好了。

2)“值不值得写”——价值性原则。为了使论文有价值,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首先,从宏观上考虑,论文的选题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次,从微观上考虑,论文的选题应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选题的角度。

1)角度要新。“新”体现在:第一,选取别人没有涉及的话题。第二,虽然别人谈过某方面的内容,但本人可以转换角度进行论证。第三,在别人的文章基础上进行深化发展或者进行讨论商榷。

2)角度要小。所谓论文的选题小,就是采取“层层缩小包围圈”的方法,即从一个大的话题中选出一个较小的话题,再从这个较小的话题中选取一个更小的话题,直到个人认为从知识水平、资料占有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能胜任的那个话题为止。

例如:《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研究》,缩小为《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再缩小为《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最后确定为《新课程下初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2.拟定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标题太大,难以把握。标题如果小一些,层次结构简单,立意清晰,素材容易集中,写起来也容易上手。

例如:《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标题就太大了。因为教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课程及课程资源的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及心理素质的研究、教学管理的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么大的一个问题可能几万字也说不清。如将其改为《新课程下“经济生活”教学的研究》就小一些;如将其改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经济生活”方法指导的研究》则更好。

再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论素质教育》,其题目均太大,难以写好。如《初中物理教研组管理初探》,该题目角度比较小,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3.拟订提纲

一般在确定写作对象和主题的同时,要拟出写作提纲。就是用大标题、小标题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把要写文章的几个层次、几个角度、几个小论点概括出来,并引出每一部分或每一段所要论述的中心内容(即中心思想)。这样论文的轮廓、价值、成功的把握程度就可以显现出来,写作时才会思路不混乱,写出来的论文才会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1)提纲的内容。提纲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论点,包括全文的总论点、分论点等;二是论据,即论点的依据、实例或引证等。

(2)提纲的分类。

1)标题式。即把每一段、每一层次的要点用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2)简介式。即把每一段、每一层次的要点叙述出来,甚至还可列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或关键性的话语及关键的例证等。

3)混合式。即上面两种形式的综合。

(3)拟定提纲的步骤。拟定提纲大体要经过三个步骤:

1)初拟纲目。包括初定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开头怎么写,中间分几大段,每大段又分几小段,每段的标题或每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主要例证有哪些,要引用的名句名言有哪些,怎样结尾等。

2)添减材料。对初拟的纲目进行斟酌推敲,先看论点是否正确,有无错误,有无片面性;再看论据是否充分、新颖和恰当,有无论点与论据不符之处。发现不足的要补充,要重新找材料;觉得不当的要删除。

3)修订完成。看层次是否有条理,主次是否分明,特别是要考虑动笔起草是否方便。

(4)拟定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给文章的每一部分拟定适合贴切的小标题。其一,小标题应是本部分内容的简练概括和集中反映;其二,平级提纲的小标题应做到字数相近(最好是字数相等),内容相称。这样精心拟定的小标题,更有利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要尽量使同级提纲下的各部分篇幅大致相近。如果同级提纲下的各部分篇幅悬殊,不但影响文章整体的结构美,更会影响文章内容布局的合理性。为此,写作之前就要对文章每一部分所要运用的素材、所要提出的基本观点等做出统筹安排。

4.搜集整理材料

搜集整理材料即准备论据。要对照写作提纲所涉及的方面搜集必备的材料,如回忆自己关于这方面的体会要点、查证相关的教育理论等。同时要注意取舍,去掉用处不大的材料,取其最有用的材料。材料准备充分了,写作时才有话可讲,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1)积累内容的重点。撰写教科研论文,需要积累的内容很多,重点应放在以下几点。

1)资料的积累。撰写教科研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教科研论文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以防止遗忘。

3)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该做好记录。

(2)搜集和积累材料的类型。从时间上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日常性的搜集和积累;二是有针对性的搜集和积累。

(3)搜集和积累材料的途径。搜集和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读书学习与查阅资料搜集和积累材料;二是参加教学实践,在平时的实践中积累材料;三是上网搜集资料,这也是当前搜集和积累材料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网上下载材料时,必须点击“无格式粘贴”,再点击“无格式文本”。否则,网上文章中的固定格式也会下载到你的论文中,会给文章的排版造成很大麻烦。

5.写作草稿

写作草稿是依据提纲顺序,把各个要点、材料、数据文字化,它是作者对论文的精心设计和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最艰苦的劳动。打草稿时要尽可能把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一气呵成。

6.修改润色

教科研论文的初稿完成后,不要急于打印成文,要进行反复的检查与修改。

(1)论文的修改范围。修改论文首先应当着眼于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论点是否准确鲜明,材料是否妥当,逻辑是否严谨等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其次是形式的修改。要着重从段落是否完整,衔接是否恰当,句子运用是否合适,词语是否精确,标点符号是否准确,书写是否合乎文面要求等方面进行修改。

(2)语言的修改办法。修改语言的办法,可用“增、删、改、调”四个字来概括。①“增”,是指文字不足以表达内容时,就需要增字或增句;②“删”,是指删削文字,要尽可能删去一切多余的文字;③“改”,就是更换,进一步锤炼;④“调”,就是在准确表现内容的前提下,为使语言活泼并具有节奏感而调整句式和音节。

(3)修改论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整体观念。修改论文要统观全篇,树立整体观念。即着眼于论文的内容和结构,不能只着眼于文饰。首先要从主题、观点、结构等方面考虑;其次再考虑局部问题;最后再斟酌语言、技巧等问题。

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对自己写的论文很难挑出毛病,而别人会看得更清楚些。所以,要想把论文改好的最佳办法是自己修改与别人修改相结合。不但要请懂行的专家、学者修改,也可以请语文教师等同事修改。

3)要反复修改。修改论文不但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而且要不厌其烦、“吹毛求疵”、多次修改。如果不等着急用,不妨放上一段时间,再来修改。放一放,改一改;再放一放,再改一改。每改一次,质量就会提高一次,论文质量往往与修改的次数成正比例。

(七)撰写教科研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论文的标题番号层次顺序

论文的标题番号顺序通常是:

一级标题:一、二、三、……注意:不能写成一.二.三.……

二级标题:(一)(二)(三)……注意:不能写成(一)、(二)、(三)、……

三级标题:1.2.3.……注意:不能写成1、2、3、……

四级标题:(1)(2)(3)……注意:不能写成(1)、(2)、(3)、……

五级标题:①②③……注意:不能写成①、②、③、……

特别提醒:如果你的论文只需要三级标题即可,也可只用一、三、四级标号或一、三、五级标号。但千万不要把标题番号的顺序颠倒。

2.平时要有积累资料的习惯

积累资料的形式多样,如搞一些资料卡片、笔记、剪报、文章索引等。同时购买一些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书籍,以备写文章时有据可查。

3.要抓住灵感

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突发奇想”或“思想火花”(灵感),有的可能稍纵即逝。我们要抓住灵感,养成随时记下这些思想“闪光点”的习惯。以免事后再也回忆不起来而后悔莫及。

4.不要抄袭别人的文章

教师抄袭别人的文章,让人发现是很不体面的事情。有的作者撰写的文章内容,包括列举的事例和别人写的完全相同,这不得不叫人怀疑有抄袭的嫌疑。抄袭别人的文章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弄虚作假、败坏师德师风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引以为戒。

(八)教科研论文的修改和投稿

教科研论文的修改和投稿过程,是一个不断使文稿完善,最后达到发表要求的过程。以下四个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要核对稿件的格式要求

一般学术期刊对稿件的要求是:题目、摘要、关键词和正文。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认真地修改稿件,使之能够规范、完整、符合要求,给编辑以精心准备、训练有素的第一良好印象。

(1)完成初稿之后,要重新考虑题目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在文字上做修改。论文题目要简洁、明了,用最少的字概括文章内容。如果说以上的撰写稿件是画龙,论文题目确定就是点睛,可见论文标题极其关键。有的教师喜欢故弄玄虚,编辑一看题目不知所云,采用的概率肯定很小。所以,论文题目要与论文内容一致,避免喊口号式的题目,副标题能不用的要尽量不用。

(2)摘要也要求简练,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和主结论即可。如有的期刊就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另外,文章作者姓名、所在单位、研究背景、联系方式等,也要写清楚。比较严谨的做法是,把文章题目、摘要和作者信息均放在第一页,从第二页开始是文章的题目和正文。这样,期刊编辑在组织匿名评审的时候,就可以去掉第一页直接转发给有关评稿人。

(3)投稿之前,最好再对稿件的格式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看看引文是不是都标明了出处,一些论断性的话是否都有相关研究做支持。正统的期刊论文,一般不允许出现“我”“我们”“你”“你们”等人称。要强调个人观点时,最好用“笔者”“本文作者”之类的第三称谓,这样显得比较客观。过于口语化或术语太多的表达方式不容易吸引读者,故能用最简单明白的话说清楚的就不要用术语、套话。

2.稿件的寄发和联系

稿件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寄给期刊社了。现在大多数期刊都接收电子邮件稿件。有的期刊则要求寄3~5份纸质稿件和一张存有文稿的软盘,放在一个大信封里。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有一封写给编辑部的短信。短信不用写很长,几句即可,说明投稿意图,敬请批评指正,并把附件附好。

稿件发出之后,最好能确认一下对方是否收到。因为很可能在接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忘了加附件,或对方的邮箱满了等)。还可以问问大概多久之后会有结果。一般期刊的审稿周期是2~3个月(权威核心期刊可能会要6个月)。国内的期刊大多数规定是“3个月没有收到通知稿件自行处理”。可以在稿件寄出去2个月左右的时候和编辑部联系一下,询问一下结果是否出来,要保持密切关注。

3.审稿的一般过程

审稿的过程,对很多投稿者来说很神秘。其实遵循的程序大体相似,一般都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将提交的稿件编号,发送到一位编辑的手中。编辑将进行初步审查,看看稿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要寄发出去审评。不合格的稿子在这一轮就可能被刷下。

第二步,初审合格的稿子被编辑发给几位熟悉相关领域或专题的评委。有的期刊要求一篇文章有几位评委,而最少的也要有2位。一旦稿件寄发给评委,就进入了稿件“外审”阶段,通常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很多期刊采用匿名评审的程序,也就是说评审者不知道稿件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谁在审查自己的稿件,这样避免了人情因素。

第三步,评审专家将意见反馈给本稿件的编辑之后,编辑就可以综合考虑是否录用此稿件了。

复杂的期刊稿件评审程序多达几轮,简单的则责任编辑就可以直接拍板决定。每一篇稿子大概有3种结果:接受;接受但需修改;拒绝。很少有稿件是全文一字不改刊登的,如果只是需要修改个别字句,编辑一般会自己动手;如果内容上需要有大的修改,则编辑要与作者本人反复联系几次。

4.稿件被拒的措施

很多人都经历过稿件被接受的喜悦和被拒绝的沮丧。其实,刊物上的很多文章都是曾经被拒绝过,又经过反复修改才刊登的。如果接到了稿件的拒绝信(一般期刊不直接发退稿信,但可以打电话问到结果),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处之。这并不代表你的稿件没有价值,只能说是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或者不适合此类刊物。有的期刊会给作者反馈审稿人(匿名)的意见,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建议修改。所以,每次投稿都是一个获得指导和帮助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文章不厌百回改,每次修改都会使其更加完美。与其早发表一个有问题的、留遗憾的稿件,还不如多花些时间打磨出一篇精品论文。

稿件经过认真修改之后,可以再次向期刊投稿。如果主要内容改动不大,建议不要投同一家期刊,可以试试相同领域的其他期刊,或者投给级别较低的刊物。投级别高的权威性期刊,一旦录用影响较大,但等待时间长且被拒的概率也大;投低级别的期刊,尽管其影响小,但等待时间短且录用可能性大。有些教师自我期望高,一定要投核心期刊,则要做好被拒的心理准备。对于科研新手来说,建议可以先从一般的期刊起步,积累经验和自信,等水平提高后再投级别更高的期刊。须知每一个专家都是从新手开始的,凡事需要积累,做研究更是如此。

投稿最忌讳的是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而一稿多投,这样会给期刊编辑的工作带来麻烦,甚至引发版权问题。所以投稿一次只能投一家,得知未录用后再考虑投其他期刊。

附件1:简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创新机制的构建

高宏群

提要:普通高中创新机制的构建,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普通高中创新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学校制度、创新德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科研、创新评价方式等八个方面进行构建。

关键词:新课程 普通高中 创新机制 构建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教育战线的紧迫任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普通高中创新机制的构建,则是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普通高中创新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仅从以下八个方面的创新加以阐释。

一、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普通高中的办学理念不是单纯地追求升学率,而是要创新以下三种理念。

1.创新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理念的根本是“人的解放”。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优先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的义务。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内容是个性发展,实质是和谐发展,基本目的是个性化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

2.创新人人成才的理念

强化“人人都能成才”,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化“人人都有权成才”,维护每一位学生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权利;强化“为人人成才服务”,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3.创新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社会,学习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办学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要创新学校管理方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管理意识

在学校领导集体内,要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不论职务大小,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具有随时虚心听取对立面意见和建议的意识,并善于在反面意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同时要依靠教职工办学,吸收教师参与管理,这也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

2.创新管理体制

学校是由各子系统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必须把整体的集中领导同子系统的分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保证校长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又必须把一定范围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咨询反馈权等分到各个相应的处室中去,保证其各自的管理权限,使他们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职能处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监督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听取校长或各机构负责人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工作计划、管理规章制度和改革方案等。

三、创新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又包括学校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的管理机制。创新学校制度要重点创新以下三个制度。

1.创新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上,要从学校办学策略、发展目标确立、工作计划制订、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制度管理在一个完备的系统中良性运行。

2.创新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形成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的制度化机制,着重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名师选拔制度”,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3.创新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

在分配机制上,向一线教师倾斜,设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奖,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拉开差距。同时,要形成评优评先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创新德育体系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首要工作,创新学校德育体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学校可以确立“四为”目标,实践德育创新工程的新体系。

1.校以育人为本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追求多方位的育人功能,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2.教以明理为先

教师不仅是拓展人的心灵智慧的人师,更应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先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更要重视人文;不仅要明“物”的道,更要明“人”的理。

3.生以成才为志

志向或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一生行动的精神统帅,也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素。因此。学校要把“人贵立志”的理念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4.学以做人为要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首先应是如何做人,其次是如何思考,再次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感恩教育和礼仪常规教育等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也可以通过“成功”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希望”讲座、“法制”报告、“成人意识”讲座、“时政”讲座等加强对学生的“做人”教育;还可以通过中学生业余党校、青年志愿者、成人宣誓仪式等形式来促进对学生的“做人”教育。

五、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普通高中创新教学模式必须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校内,又要超越校内。

1.坚持学思结合,改革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一般采用单向传递式教学方式,学习者经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掌握前人积累的东西。改革接受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2.坚持因材施教,拓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所进行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不直接呈现有关概念、规则等结论性内容,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研究、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非中介性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对某一原理的理解,对某一道理的感悟,对某一知识的认知,对某一教诲的领会,其实都是体验的结果。

六、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成为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智能平台。它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和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要加强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数字化信息存储管理体系和信息传输服务体系。二要加强电子阅览室建设,为师生提供馆藏信息检索、电子文献阅览、网上信息查询浏览及多媒体学习等服务。在软件建设方面,最好采用“购买引进商业性电子书库”或“数据库+自建特色数字资源库”的方式,并与自己本身的传统图书馆融合在一起。

3.加强网络学校的建设

校园计算机网络既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沟通校园内外部网络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不单纯是一种硬件的配置和网络的连接,其目的是为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育的现代化。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创新,开发计算机软件是关键,广泛的应用是重点,良好的管理是保证。

七、创新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的创新必须做到“三个为本”。

1.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

高中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

2.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

高中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服务。

3.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高中教育科研工作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研究学生,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讲求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切忌搞形式主义。

八、创新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创新高中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1.创新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主要有三:第一,评价教师的工作理念。包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开发者的工作质量观;坚持课堂生命观、课堂效能观的新的课堂观。第二,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包括备课的充分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策略与方法,考试成绩,作业批改的质与量等。第三,评价教育活动情况。包括组织教育活动的质与量,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思想和能力,与学生、同事的合作精神,教师工作行为的示范性,教科研成果等。

2.创新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五:第一,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等方法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卫生与保健,自我认识与调控、同伴认识与交流、适应环境,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评价。第二,用考试法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价。第三,用测量器材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评价。第四,用文献资料法对学生特长、有新意的成果、获奖受表彰情况进行评价。第五,用“评语”的方式由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做出全面评价。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2-01-01.

[2]张静.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的研究意义及其策略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3]刘玉华.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DB].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该文发表在《华章》2013年第11期)

二、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报刊文章

报刊是指报纸和杂志的总称。这里所说的“报刊文章”,是指发表在报纸和专业性较弱的或者读者对象为学生的期刊上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论文”。

(一)报刊文章的特点

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一般具有新、精、小、巧、实的特点。

1.“新”

所谓“新”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文章的立意要新,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其次是见解论述要新,力求以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新的感觉和启迪,避免落入俗套;最后是取材要新,尤其是人们关心的热门问题等。

2.“精”

所谓“精”内含两层意思:一是选材要精,所选的材料要紧扣文章的观点,力求精益求精,这是撰写教研文章的基本要求;二是指文章要精,力求生动透彻、形象,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小”

“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教研文章要短小精悍;二是指文章的题目要尽量设得小,论述的角度要尽量小,尽量避免“大”而“空”,应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小中见大”的特点;三是文章的字数要少,一般在1000字左右,尽量不要超过2000字。

4.“巧”

首先,标题要设得巧,要有新颖别致的“题眼”,会产生“标题效应”,以求达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目的;其次,文章阐述的方法、角度、形式及其语句表达,要具有技巧性;再次,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必须生动形象,使文章产生吸引力。

5.“实”

“实”即实事求是,是指撰写教研文章的材料、数据,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符合客观事实。所参阅的文献资料应清楚详实地进行记录说明,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权威性。

(二)报刊编辑最喜欢的稿子

1.报刊编辑最喜欢的“五种文章”

报刊编辑最喜欢的,一是言之有物的文章,二是有新意的文章,三是文笔通畅的文章,四是没有错别字的文章,五是标点符号规范的文章。前两种是喜欢文章的内容,后三种是喜欢文章的形式。

2.报刊编辑最欢迎的“六类文章”

(1)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从细节入手,即对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注重文章细节,需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

“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文章要做到“以小见大”,一要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二要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三要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四要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2)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设想。文章要有新的观点或设想,即见解新颖;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要新鲜、别致、独到,也就是立意新颖。当然也包括文章内容中有某些新鲜、别致、独到的看法、观点或主张。

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常事见新义,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写文章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他却看到其他角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他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他却看出蕴含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参见附件2)

(3)重视大家忽视的普遍现象。在教育教学中,难免有一些普遍现象容易被大家忽视。如果能从某个不起眼的现象入手,加以深入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肯定能受到编辑和读者的青睐。例如,关于“举例”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但怎样举好例子,却是教师普遍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举例在内容上要突出思想性、先进性、知识性、新闻性、针对性和真实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审美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多样性,并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参见附件3)

(4)视觉独特或具有争鸣性。视野决定创新,视野决定高度,角度决定创意。写作贵在创新,角度的独特是一条很妙的创新方法。写作中有三种独特的视角: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

具有争鸣性的文章,是指某些问题已有许多人在进行探讨,但说法不一甚至有争论,这就要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意见,要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撰写这种文章关键在于寻找争鸣中各种观点的分歧焦点所在,只有针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才有实际意义。例如笔者对“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争鸣性。

近年来,不少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是倡导宗旨,是指教育者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面向全体,是指为了所有的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立足发展,是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智轻体或重智轻德。

诚然,这种办学理念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对学校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笔者总认为“三个一切”口号的提出似乎有点把话说过了头,其原因有三: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太片面。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会组织,学校也应为了教师的利益。第二,“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太绝对。学校对于极少数违法乱纪的学生,不但不能“为了”,而且不能姑息迁就。第三,“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太满口。学生的利益有正当和非正当之分,学校只能为了学生的正当利益,不能也不应该为了学生的非正当利益。因此,“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应该加上“发展”二字,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

笔者非常欣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办学理念,即: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5)充满着教育智慧与思想。写作是人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必须先让写作者有思想,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必须让文章有智慧、有思想、有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是指那些中外哲学家关于宇宙人生等方面基本的观点,它展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能让我们透过繁杂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

(6)散文式议论文,生动感人。散文式议论文,又称“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是以散文形式阐发道理的议论性文章。这种形式的议论文通常以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某些富有哲理的事物来抒发情感。因为它是散文形式,所以行文的言论兼具形象性、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换句话说,它是让读者在某些形象和情感的体验中接受或感悟某种哲理。所以,写作议论性散文,务必学会融情、理、形于一炉,阐发深邃的哲理。因为它是散文,其“形散”之特点便于作者在“神不散”的原则下发挥博闻强志的特长,进而表现“厚积”的修养;因为它是散文,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文章构架灵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是散文,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语言兼具形象性和哲理性,显得更为丰富,使人读着容易动情悟理。

(三)撰写报刊文章的“秘诀”

对于很多想写文章却苦于笔涩,写不成文章或者感觉写不好文章的朋友来说,恐怕最急切想知道的就是写作的“秘诀”了吧?只要听说有什么“秘诀”,恨不得拿过来一看,立刻就能够下笔千言,妙笔生花。其实写作也没有什么凭空的秘诀,介绍几点体会供同仁参考。

1.写出好文章需要“多读”“多看”

多读、多看,对很多不会写文章的人来说看起来似乎很简单。问题在于读什么,看什么,怎么读,怎么看。所以,仅仅知道“多读”“多看”,还是不能解决不会写文章的问题。很多人由于不得要领,尽管也“多读”“多看”了,其结果是文章照旧写不好。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多读多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多读、多看呢?笔者认为,多读,首先是喜欢去读。只有喜欢去读,才能够真正多读,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去读,读起文章来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味同嚼蜡。读不深、读不透,自然收获就少,也就失去了读的意义。为读而读,不是享受,而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所以,读的前提是喜欢去读。只有你真正喜欢去读了,你才能如饥似渴,甚至能够废寝忘食,才能够钻研进去,才能够真正深入文字的内层,去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这样去读,才能够真正使自己的心灵跟作者的心灵贴近,能够听到作者灵魂的声音,并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去读,遇到自己心中有但笔下无的与自己思想情感共鸣的文字才能够过目不忘。久而久之,这就有了积累。从日积月累中,便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是让喜欢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自己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不断地获得与作者共鸣的情感体验,自然就会更喜欢阅读。久而久之,便也就养成了爱读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自己也就会读得越来越深,从中收获的也会越来越多。

多看,从字面上来讲,跟“多读”没有什么差别,但也有区分。读,一般来讲,讲究的多是深入地去读,或者叫精读,需要全神贯注地深入文字的灵魂深处,用读者的灵魂去与作者的灵魂碰撞和对话。看,则与读有所不同。看,大多是指泛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由于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见了文章或文字片段,就禁不住去看。生活中文字的材料多如牛毛,由于精力和时间所限,精读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泛读。见到书报,只是大致浏览一番,如果都是些平常的文章,浏览一下有点印象也就罢了。快速浏览的过程中,可能一篇文章、一个事件引不起你的兴趣,但一个醒目别致的标题,一个不曾见过的好句子,却有可能令你顿觉耳目一新,这就是泛读的收获。时间久了,这种收获积累得多了,自己的文字素养自然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2.写出好文章需要“多想”

多想,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之一。但想也是需要方法的,想什么呢?怎么去想?这里的“想”,应该是联想。怎么联想?联想什么?当读到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或者表达的某种情感时,我们往往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样的场景我也遇到过呀,这样的思想我也有过,种种情感也曾产生过。于是,读的同时,就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可问题是,作者把我们也似曾相识的情景、我们也曾有过的思想情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表达了出来,而我们自己却不能,这就是所谓的“我手不能写我心”,“心中有而笔下无”。这个时候应该想的就是,如果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情景,或者产生类似的思想情感,受作者启发,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成文字,这就是自己的原创文字了。

假如想的不是与作者相似的情景,也不是与作者相似的思想情感,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表达呢?此时可以想想在自己读过的文章里,曾经有过怎样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语法修辞方式,自己能否再创新一点,写出更好的文字来?这个时候写出的东西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所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文字素养的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自己的特点。因受个人性格特点、生活阅历、情感体验、阅读喜好的影响,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也就自然有了个人的文风。

3.好文章需要“多写”

关于多写,从上小学起,老师就叫学生们多写,家长也叫孩子们多写。常用的方法就是写日记,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写作的方法。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去写日记,以及怎样去写日记。所以一般而言,写日记往往成了学生的任务,甚至成了孩子的负担。孩子自然兴趣骤减,不得不去凑字数、凑篇数。且日记也仅仅是记记而已,并不能真正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并不能从中领会如何去写作。这样的写,时间久了也能产生一些效果,但对于提高作文的质量,提升写作水平,其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多写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写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积累写作的经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里的多写,是在前面多读、多看、多联想的基础上,勤于动笔,有目的地去动笔。要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目睹过的场景,写自己真正产生过的想法,写自己独有的情感,写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写,是自己所闻、所见、所想、所感客观真实的记录,是发自内心的写,是用心去表达的写,而不是任务,更不是负担。这样写起来才更有方向,更有兴趣,更有动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能充满真情,才更能感动自己,进而去感动他人,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文字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初学写作,可以仿写。从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到社会上的专著图书、报纸杂志、网络媒体,都有很多经典好文。如果觉得自己与作者有共鸣,文章里面的情景和思想情感与自己似曾相识,不妨仿照作者的文章,自己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扶物走路,既有自己的东西,又借助了别人的东西。从仿写的文章中,既能发现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也能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成长,就是提高。

仿写,不仅是为了练笔,更是学习模仿好作品的笔法打造自己的文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像练习书法的临帖、绘画者的临画一样,先是为了形似,进而追求神似。

当自己储备了充足的写作素材,能够灵活驾驭语言文字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是写作的质的飞跃。此时就可以驾轻就熟,信笔拈来,下笔如神。一个人物、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块石头、一棵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用自己的心去写,往往就能够写出个性独特的美文。这时候写文章,虽然不能说篇篇都能洋洋洒洒,妙笔生花,但也会有神来之笔。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长久积淀的缘故。

如果说多写是基础,是练习基本功,那么“精写”就是提升,就是体现最好水平的写作。养成写的习惯,常写多练很有必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己不是为写而写。写得多了,就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写。一篇文章往往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大多都是突然有了创作的念头,但一时却无法即刻成文。原因就是可能突然有了某个主题,或者想表达某种思想,但材料尚不丰富,还没有一个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框架。难以成文也不要着急,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思想主题会一直在你的脑海里打转儿,这时候就需要做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吸纳过来。过了一定时期,你的相关信息点突然一下子连缀贯通了起来,灵感突现,于是水到渠成,一篇文章就会一气呵成。

4.好文章需要拟个“好题目”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儿。有人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本书有一个好的封面,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就是吸引读者的亮点。“题好文一半”,有了一个好的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可见,一个好的题目对于一篇文章是何等的重要。

文章题目的选定,一要切题,就是要符合文章的主旨,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相吻合;二要新颖,别具一格,有特色,有亮点,一看题目,意味悠长,过目不忘。

文章题目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关键词法。关键词就是文章的核心词语,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中心意思,选出几个关键词串联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这个关键词题目,言简意赅,读者就大致知晓了文章的内容。如果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或者对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兴趣,读者自然会留心阅读。

(2)诗词名句法。如果一篇文章,用一句人们熟知的经典诗词名句作为题目,并且文题恰当,就会使文章大为增色。

(3)名篇题目法。我们都读过很多名篇,如果觉得自己的文章也很适合,并且能和该名篇媲美,不妨使用名篇题目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这类题目要切记加上引号,让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你是引用的。

5.好文章就要与众不同

不少教师的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质量,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或许尚有欠缺。要么题材过时,要么语言不甚优美,要么文章行文格式错误较多,或者错别字太多,甚至有不少破句(就是不连贯、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好文章,就要与众不同,要有特色。

写文章,一是题材要新,即要有与众不同的题材,这样才有不同的内容,写他人所未写。二是选择角度要新,即使同样的题材,选择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同。也就是说,在题材相同的情况下,你要站在新的角度来思考,言他人所未言。三是语言表达方式要新,即文章的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人们经历的事情都大同小异,甚至是一样的。当你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所思所想付诸文字的时候,要让阅者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你的文章的亮点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这样,读者就对你的文章发生了兴趣,投稿命中率自然也就高了。

作者投给编辑的稿子很多,很多朋友或者写的是别人写过的重复题材;或者不符合编辑选稿的需要;或者角度不新,也就是别人早就写过;或者尽管题材新、角度新,但同时有很多人不约而同都这样来写;或者同样情况下,语言功夫不到,表达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稿子编辑自然就很难看上了。

所以,写文章需要不断琢磨,不断打磨。当自己一遍遍阅读自己的文章时,心潮澎湃,心情舒畅,连自己都感动得心跳加速,这样的文章发表的成功率很高。

有时即便自己的文章质量很好,但投出去也不见得编辑就能相中。原因是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不同的编辑也有不同的选稿取向。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这就需要“门当户对”,亦即合适的稿子在合适的时间,投给合适的报刊,投给合适的编辑。一篇文章发表不了,不见得稿子质量不高,可能是路子不对。这个时候也不要灰心,换一家报刊,换一个编辑,或许那家报刊的编辑正愁没这样的稿子呢!有的时候投一次稿没被采用,就觉得自己的文章质量不高,就再也不投了,实在可惜。要知道,如果再细致地修改一番,也许一篇很好的美文就不至于被埋没了。

当然,关键还是稿子的质量要高,好文章终究不会被埋没的。不要埋怨编辑,要多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辑选择稿子的质量水平,也反映出编辑的水平和眼力。哪个编辑不希望得到高质量的稿子呢?

6.好文章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夫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思想、体裁和文字三个要素。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什么观点,这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生命。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文章的体裁往往能够使文章大为增色。同样的思想,同样的观点,但使用不同的体裁,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需要诗歌的方式,有的需要散文的方式,有的则是通过小说的方式,无论哪种体裁,作者都要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来选择。这就像人,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服装一样,场合不同,着装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文字是文章思想的衣裳,是文章思想的外在表现。狭义地讲,写文章当然离不开文字,没有文字,谈不上文章。文字功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当然,也反映出作者的水平。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文章就是根据作者表达思想的需要将一个个汉字进行不同的组合而成的。文字的组合有很多的讲究,它不是文字的罗列,而是要根据恰当的语法、修辞方式对语言文字进行优化组合。这取决于作者文字的造诣,遣词造句的能力。语法正确,使用恰当的合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文采。一篇有文采的文章,是很容易打动读者并为读者所喜欢的。

一篇文章,要取得良好的文采效果,就不能忽视语言的组织。比如,散文与诗歌,题材不同,各自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散文的语言特点具有音乐性,要有韵味儿,有节奏。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在读文字,而是在欣赏一首乐曲。或舒缓,或激越,要取决于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

与音乐不同的是,文字就是画面。欣赏音乐,靠的是作者的听觉感官;而阅读文字,靠的则是人的视觉感官。一篇文章,一首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画面。文字要简洁,让读者一看到文字脑海里立即出现你最想呈现的画面,信息多了,反而会受干扰。

海明威说写作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个性化的语言,反映的是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这跟作者个人的阅历、文化艺术修养、对事物的个性化理解有关,这都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细心体味、揣摩和借鉴。

7.好文章需要反复修改

一篇文章的诞生,大致需要五个阶段,即:写作动机(写作欲望)、下笔前找到切入点、下笔后孕育成型、文章的诞生、文章的修改。

想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或许是看了别人的文章使自己得到了感动,引起了共鸣,心想这样的文章所描述的事件人物,自己也曾经历过、见过,或者正时时出现在自己的周围,自己完全能够写出来。于是兴奋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篇文章的种子就播下了。从打算写一篇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是会不时地在作者头脑里出现的,有时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有时是一个清晰的局部,一旦想起来,就让自己很兴奋。一篇文章写成之后,对于自己劳心费神精心推敲、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文章,作者肯定喜爱有加,往往禁不住展示出来让别人看。对于别人的赞美、夸奖,自己是美在心里,喜在脸上,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一篇刚刚诞生的文章,有的可能会有很多先天不足,作者就必须做个有心人,及时对文章进行修改。修改文章,对于作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是尽了最大努力的,往往发现不了文章的不足,有时候,就连一个字也舍不得删掉。然而,文章总归要面世,质量是好文章的生命。因此,修改文章,不是削弱文章的生命,而是使文章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修改文章,有时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问题所在,有时左看右看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真要读起来,却往往能发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不妨冷静一下,把写好的文稿先放下,不去管它。等过上一段时间,或者第二天,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文章,往往能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一眼就能发现哪里该如何修改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看不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不妨让别人看看,让那些常写文章又有一定水平的人来看,他们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给你一些参考意见。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修改,比单靠自己摸索效果更好一些,也能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有人说,好文章是打磨出来的。这里的打磨,就是文章的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到,越改越精妙。

(四)常见撰写报刊文章存在的问题

1.“临时抱佛脚”——言之无物,积累不够

一些教师往往是有论文评比或职称评定时才想到写文章,于是硬着头皮,复制粘贴,东拼西凑,虽勉强为文,但最终难免给人留下“言之无物”“不知所云”的感觉。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写作往往出不了好作品。

厚积才能薄发,要写好教研文章,离不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长期积累。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加强积累,做到“三多”。

首先是多读。广泛阅读是教师加强自身积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应该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经常阅读本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了解学科教学研究的现状,把握学科教学研究的动向,关注并搜集学科教研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其次是多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教师实现自我积累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努力养成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问题、现象、困惑等自觉进行思考的习惯,致力于探求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这不仅是促进教师的自我积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不断提高教研能力的必由之路。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基于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而撰写的文章,才可能是内涵丰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再次是多记。光有多读与多思是不够的,还应强调多记,教师要把自己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的“偶有所得”“灵光一现”及时记录下来。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记录,它们可能会逃离你的记忆使你再也找不到它们。当然,你记录下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片段,是“思维碎片”,但你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因为你记录下来的任何一个片段,都有可能成为你撰写某篇论文的“引子”,也有可能成为你撰写某篇文章的重要素材。其实,它们就是一颗一颗的珍珠,珍珠多了,你才有可能把它们串联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

2.“画龙未点睛”——面目可憎,拟题不够

忽视拟题,或者轻视拟题,也是教师撰写教研文章时常见的一个问题。常有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构思,细心打磨,不辞辛劳终于写出一篇论文,却不愿在“取名”上花一些心思,只是随意甚至胡乱地给“安”上一个题目了事,让人读来不知所指,有的甚至文不对题,让人徒生面目可憎之感。

其实,文章的题目不亚于人的眼睛,给一篇精心打磨而成的文章拟一个适合贴切的题目,其效果无异于“画龙点睛”。为此,笔者建议:重视拟题,力求“三要”。

一是要“明”。教研文章的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使读者从题目中就能大概明了文章的主旨,明白文章所探讨的问题。

二是要“小”。如果文章的题目太大,贪大求全,但分析不全面,就易使文章显得空洞;如果分析面面俱到,则又难以深入,会使文章显得肤浅。因此,教研论文的题目宜小不宜大。如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则小题大做,有利于把问题讲深讲透,从而提高文章的深度。

三是要“新”。我们在给文章拟题时不能太通俗、太平铺直叙,有时不妨换一种说法,追求一种新意,给读者一丝新奇。这样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脚踏西瓜皮”——东拉西扯,布局不够

不注重论文的谋篇布局,也是教研文章撰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老师撰写文章常常是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虽自我感觉良好,但实则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形散而神更散。该详写时惜墨如金,该略写时却又浓墨重彩,文章写作好似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的骨架,结构合理,整篇文章才能“筋骨强健”,才会更具说服力。因此,教研文章的撰写必须十分重视谋篇布局。而谋篇布局的关键在于列好提纲,笔者建议做好两点:第一,文章的小标题应是本部分内容的简练概括和集中反映,平级提纲的小标题应做到字数相近,内容相称。第二,同级提纲下的各部分篇幅大致相近。

4.“采得百花不酿蜜”——堆砌材料,提炼不够

有的教师平时也积累了不少很好的素材,但当他把这些素材综合起来写成文章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我们一些教师只会做蚂蚁的工作——“搬运”,而不会做蜜蜂的工作——“酿造”,有很大的关系。一篇教研文章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只“叙事”而不“说理”,无疑会失去教研文章应有的高度与深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要走出“采得百花不酿蜜”的怪圈,笔者建议:分析提炼,指导实践。

有好的素材并不等于就有好的文章。要真正发挥自己所占有材料的作用,关键在于对素材的剖析与解读,从中发现、提炼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或理论价值来。如面对“教训型”素材,我们应该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会造成什么后果或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经验型”素材时,则要思考: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今后借鉴?等等。教研文章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素材的积累,更在于作者对于这些素材的思考与分析。

5.“被人牵着鼻子走”——缺乏独到见解,特色不够

有的教师所写文章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想法。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我们关注教学教研的现状外,更需要我们关照自己、研究自己。只有围绕自己在做的工作而撰写的文章,才能走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窘境,才会是最有特色的文章。

6.“大题大做”和“小题小做”——缺乏深度高度,转换不够

所谓“大题大做”和“小题小做”,是指有些教师在撰写文章时,不注意或者不善于转换,发现大问题就做大文章,碰到小问题就做小文章,结果往往是分析大问题时只能蜻蜓点水,深度不够;分析小问题时只能就事论事,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或者规律,导致高度不够。要走出转换不够的误区,一是大题要小做,即发现一个较大的问题时,不一定要直接写这个问题,而是找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小的切入点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小题要大做,即碰到一个较小的甚至是细节性的问题,可以从横向或者纵向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分析,把小问题做大。

7.“初级产品出口”——效益低下,修改不够

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研文章的写作中,经常吃“初级产品出口”的亏:论文一写成,还未细看,便匆匆忙忙地投寄出去了,结果往往是泥牛入海,效益自然低下。殊不知,这篇泥牛入海的论文,如果加以必要的“加工制作”——修改和完善,其命运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

刚写好的论文,如同刚造好的毛坯房,而对文章的修改润色,就犹如对房屋的装修。装修一新的房屋看起来舒心、住起来舒服,哪里是毛坯房所能相提并论的。故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建议:重视修改完善,坚持自我批评与征求他人意见相结合。

首先,要严格进行自我批评。文章写好后,无论是整体结构、素材运用,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要进行认真地推敲与斟酌。但是,要自己给自己挑毛病又是何其的困难,因为作者写作时肯定认为是正确的才会写上去,也即作者在写作时其实已经做了“最佳”选择。为此,笔者建议,文章写好后先放上十天半月“冷处理”,自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等自己从写作的兴奋期中脱离出来了,再做进一步的修改,这样更易发现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曾有人说,“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教研文章的写作也当如此。

其次,要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研文章中一些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旁人却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因此,在具体修改过程中,如有可能,应尽可能多地请同事或同行审阅指正。当然,在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时,有两个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诚恳虚心,只有诚恳虚心,别人才会以诚相待,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清醒慎重,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要加以理性、客观地分析,抱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对合理的吸纳修改,对不合理的则须坚决放弃。

(五)报刊文章的投稿

要使文章具有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分享作者的思想成果,就涉及一个文章发表的问题,而投稿给报刊,凭借媒体是实现文章社会化的一条最佳途径。要想文章能够发表,在给报刊编辑投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行文格式正确,符合报刊投稿要求

符合报刊投稿要求,能减少编辑的很多麻烦。因为一家报刊的编辑,每天会收到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飞来的稿件,他不可能对所有的文章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很多稿件行文格式、版式不正确,再加上有很多错别字和错用的标点符号,这样的文章要想被编辑选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2.根据报刊特点,有针对性地投稿

有的时候,我们投稿的文章未能最终变成铅字,原因可能并不是文章本身的质量不行,而是投稿的方向不对,适合甲刊发表的文章却偏偏投到了乙刊,导致最后未被录用和发表。这真可谓“上错花轿嫁错郎”,造成遗憾。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加强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无论是教育类杂志还是报纸,从服务对象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学生的,另一类则是针对教师的。因此对我们自己所写的文章,首先就要考虑是写给学生看的,还是写给教师看的,然后有针对性地投稿,才会有的放矢,提高文章的录用率。即使是完全针对教师的杂志,每一家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杂志的栏目设置及具体定位,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若准备向哪家杂志投稿,就要先仔细研读这家杂志,知道它们都设有哪些栏目,每个栏目刊发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或者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择,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个合适的“婆家”,以提高投稿的针对性。

3.把握投稿时机,掌握报刊出版的基本规律

要把握投稿时机,一是要掌握教学进度。如属于配合教学的教材分析、习题训练方面的文章等要比教学进度提前3个月投寄。二是要掌握报刊出版的基本规律。例如刚开学前几期侧重学习方法、教材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后几期则侧重习题训练方面的内容等。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和编辑取得联系,获取到该报刊的出版计划。下面是《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版)》2014年12月的出版计划(截稿日期10月15日),供读者参考。

4.掌握投寄要求,规范邮件发送程序

当今向报刊投稿一般都采用电子投稿的方式,既快捷又经济。电子投稿要注意做到:一是用邮箱“附件”发电子邮件时,电子邮件的主题要用文稿名称命名,不要用“论文”两字代替。二是电子文稿最好是“双发”,即应粘贴两次,附件里粘贴一次,写信板上再粘贴一次。写信板粘贴是便于编辑一打开就发现你的好文章,附件是便于下载使用。

5.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编辑反馈

投稿时,在稿件的最后要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如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邮箱、邮编等,便于编辑同你联系。有时稿件经过修改就可刊用,但编辑由于联系不上作者只好作罢;有时稿件选上了,为了通知作者和寄样刊、稿费,编辑需要费很大的事到处去查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邮编。

6.加强与报刊联系,主动与编辑沟通

有不少教师写好了一篇文章,投到了某刊物,然后左等右等,不见录用;然后再写,再投……如此循环。从发表的角度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顾埋头写作,却不注意与所投刊物的编辑老师做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殊不知,你所投出去的文章,极有可能与正式发表只有半步之遥,但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呢。

要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加强与编辑部的联系,主动与编辑老师进行沟通。具体来说,就是一篇文章寄出去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与编辑部进行联系,了解审稿的进展情况,同时及时向编辑老师进行具体阐释。跟编辑打交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投稿时没必要过多寒暄客气。有的作者投稿,先是罗列一大堆尊称,然后是嘘寒问暖,无非是除了表示对编辑的尊敬之外,希望打动编辑让其能看上自己的“大作”。可编辑是选稿子,不是选赞美词,所以,投稿时可以先说几句话,两人沟通一下,但不可说得太多。不少编辑最欣赏的投稿信就是:“编辑老师(同志):投稿一篇,请审阅。谢谢!”文章用与不用,关键看稿子质量,质量不行,说破天也没用;稿子质量好,不用说一句话,也能用。哪个编辑不希望选用高水平的稿子?

(2)投稿后耐心等待编辑的回复意见。有的作者刚投稿几天,就问“我的稿子能用吗”“麻烦您给修改修改吧”,如果每个投稿者都这样的话,光读这样的询问信件就不知要耽搁编辑多少时间。所以,投稿后不要动不动就询问,要珍惜编辑的时间,这也是对编辑的尊重。

(3)不要太卖弄自己。有的作者投稿时写上自己的官衔、获得过什么荣誉等,以显示自己的不凡。其实编辑看文不看人,在编辑眼里,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跟任何投稿人都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作者。不要拿你的官衔和级别来唬人,编辑不吃那一套。好像不用你的文章,编辑就是不识货似的。文章不行却用了,那才真叫不识货呢。

(4)重视编辑的退稿意见。有的报刊没有回复意见,有的只是退稿信:“不适合本刊,请转投其他报刊。”有的退稿信中附有修改建议。对于退稿信中的修改建议,作者一定要重视。因为编辑给你指出了你的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方向。作者可根据编辑的建议修改文章,修改完之后,再从整体上来看全文,再对照一下原文,揣摩一下编辑的建议道理何在,慢慢地就能把握编辑选稿的标准,以后再写文章心里就有数了,至少不会偏离得太多。

附件2:探索时政教改新路

高宏群

中学时事政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一无固定教材,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该学科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近年来,笔者采用“新闻评析会”的形式探索时政教改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

1.教学资料:①收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新闻节目;②阅览《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报刊;③每位学生订阅一份《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中学生时事》。

2.教学内容:①党和国家重大举措和重要会议精神;②国际、国内重大新闻;③与《思想政治》教材联系紧密的国内外大事;④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3.教学方法:选学与必读相结合。即一般时事(如中东问题、车臣问题、波黑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重大时事(如中共中央全会、全国人大会议、中美关系问题等)教师要指定篇目或拟定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4.教学过程:采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部曲。学期伊始,让学生在班级范围内自愿组成时政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或指定班干部担任组长)负责,每组以5人左右为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写出书面讨论稿,然后召集本组学生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写出评析文章或发言稿;班级每两周在课堂召开一次“新闻评析会”进行交流,先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教师最后做总结、综述或点拨引导。

5.教学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做到“三个一”,即每月至少自编一道政治理论与时政结合的主观试题;每学期最少在班级“新闻评析会”上发言一次;每学年必须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评析文章或政治小论文。每学年期末,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确定其该学科的学业成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每学年开展一次“中学生政治小论文竞赛”活动。几年来,学生共写小论文600余篇,其中推荐参赛文章获国家级奖2篇,省级奖5篇,市级奖22篇;7篇文章被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同时,同学们自编的“热点题库”,多次被有关报刊选载。由于时政教学和《思想政治》教材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高考成绩也连居三门峡市榜首。

实践证明,采用“新闻评析会”的形式进行时事政治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自觉性,使其受到思想教育,又能拓宽课本知识,抓住重点和“热点”,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该文发表在1996年12月29日的《中国教育报》,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收录)

附件3:思想政治课教学举例要注意“十性”

高宏群

举例是思想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恰当的例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反之,则会使举例流于形式,甚至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手段的作用,教师要注意以下“十性”。

第一,坚持思想性。思想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职能,更是每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始终要把思想性放在首位,多联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多联系学生思想上的需求点、闪光点和薄弱点。不要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第二,突出先进性。教师讲课时,要以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模范人物、成功人士等先进事迹为例教育学生,也可举学生中的先进人和事,以培养他们学习英雄、弘扬正气的情感。不要鱼龙混杂,良莠不分。

第三,渗透知识性。讲课时,教师要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以各门学科有益的知识做例子,去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其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学到新的知识。但不要牵强附会,弄巧成拙。

第四,注意新闻性。在教学中选用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做例子,既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理论说服力。因此,教师举例切莫“喜新厌旧”,一味追求古闻旧事,远离时代脉搏。

第五,增强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举例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认识上的疑点,不要不分主次,“全面开花”;其次要紧扣学生思想“穴位”,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帮助其化解疑虑,不要开口千言,离“生”万里。

第六,把握真实性。说真话是做人的美德,教师引证的例子只有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才能富有说服力。所以,课堂上教师举例一定要数据翔实,言之凿凿。不要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不能故弄玄虚,凭空捏造。

第七,符合审美性。美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故教师所举例子要符合审美规律,以引起学生的美感,陶冶其思想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要高雅潇洒,和谐优美。千万不要粗俗低级,更不能“脏”话出口。

第八,增添趣味性。古人云:“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经常增添一些趣味轶事,巧妙运用幽默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促其专心听讲,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举例时要风趣诙谐,妙语连珠。不要平淡如水,枯燥乏味。

第九,重视启发性。教学中所举例子要有启发性,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让同学们在听课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课,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达到开拓学生思路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选好例子,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尽可能不要生硬呆板,平铺直叙。

第十,力求多样性。教师举的例子力求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可举实例、小故事、成语、名言、俗语以及报纸、电视的报道,也可以亲身经历的事或身边的人和事为例。不要内容匮乏,形式单一。

总之,课堂举例在内容上要求突出思想性、先进性、知识性、新闻性、针对性和真实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审美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多样性,并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该文发表在《政治课教学》1996年第8期)

三、怎样撰写教学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的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含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通俗地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它是教师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将极大限制其专业的发展。可见,教学反思也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以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教学反思的特征

总体来说,教学反思有以下四个特征。

(1)实践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反过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同时它也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反”就是反反复复、正反结合。教师要对自己的实践情境和经验做多角度、多层面及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也可打破常规进行反常思考或逆向思考。

(3)超越性。教师要进行反思,就必须超越自我,敢于质疑自己,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寻找解决的良方,从而达到不断发展自己的目的。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可催人奋进。存在问题须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我,敢于突破自我,敢于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4)个体性。教学反思属于教师“个人奋斗”,或晨起望蓝天,或灯下静夜思,或课后寻不足,或掩卷沉思时。这些教学反思活动都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体性特征,它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反思的意义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具体地说,其意义主要有四。

(1)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业务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成长,是在不断地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每当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完成后,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回头看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问题直观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后能够及时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以便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能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

(3)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也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4)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4.教学反思的类型

(1)总结型反思。该类教学反思是对阶段性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一方面,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进行提炼,使之成为自己教学理论和教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案例型反思。该类教学反思是结合某一节印象最深的课进行反思。这节课或许是自己最满意的,或许是觉得有颇多遗憾的,或许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等。通过思考,从一个案例能够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产生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3)探索型反思。该类教学反思是个人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听课等形式,发现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将应用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收获进行分析,使这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5.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后备课。课后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教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以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写反思日记,一般是在教师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详细地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对新教师而言更为重要,它是年轻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新教师要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不断培养自己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课堂观摩是学科组教师之间(包括校内和校际)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教学方案。

(4)专家会诊。专家会诊是邀请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或教研室教研员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为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是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学校全体教师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6.教学反思的内容指向

教学反思的内容具有五大指向。

(1)课堂教学指向。课堂教学指向是指要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等。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能否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效果判定如何等,都是教学反思中最常见的内容,也是其主要内容。

(2)学生发展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是指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等。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学生发展的指向。课堂教学是否找到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激励和促进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参与的程度如何;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个性差异,是否因材施教并发挥了学生的不同特长(让“好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跑得了;“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这些内容都指引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3)教师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是指要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自我形象的发展与教学体验等。教师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教学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否获得了教学新体验等,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

(4)教材建设指向。教材建设指向是指要关注教材的建设及其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课程的实施则需要教师去认识、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随着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开发,如今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资源了,教材的权威性也在减弱,它只是教学参考或提示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教材也是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科学,有没有创造性,对教材的使用能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也是教材研究的指向所在。

(5)教育改革指向。教育改革指向是指要关注教改理论和实施的目标,以及学科的发展方向,实施课改的措施、力度等。这是教师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至高追求,也是反思的重要体现。

7.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一般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把获取到的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该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

(2)比较研究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也就是说教师要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以上介绍的两种反思方法,运用了两个参照系:前者是从师生的角度对教师“自我”与学生眼中的“他我”进行分析,后者则立足于教师“自我”与其他教师特别是“名师”的比较。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研究法,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理论促反思,以反思促成长。

8.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

(1)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前反思。即在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这属于超前性反思。

2)课后反思。即课后进行的总结思考,如撰写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一形式对新教师更为重要。

3)周后反思(或单元思)。即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所进行的反思。

4)月后反思。即针对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冷静梳理与重新整合。

5)期中反思。即放在期中考试之后的反思。例如:教师对期中教学质量诸情况进行分析、整合与思考;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等。它属于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反思。

此外,还有期后思、年后思、届后思等。也就是说反思教学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班的情况进行宏观性的教学反思。

(2)从教学反思的性质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自发性反思。即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总结与回顾。这种反思伴有自发性,随意性较大,或体会,或感想,或总结,因其内容具体,角度也小,所以缺乏深度,不一定能揭示出教学行为背后的规律。例如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小结等。

2)探索性反思。即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思、评价、判断,目的在于研究问题的性质与根源。相比而言,这种反思较为深刻,反思程度较高,能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来,带有探索性。它对教师的要求高,对教师的帮助、影响、发展也就大。例如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师的责任使命的反思,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到探讨教师的基本素质的反思等。

3)发展性反思。即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深刻地反思,既要找出问题的症结,又要提出解决的措施。这种反思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反思,其视角更为宏观,研究性更强。例如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和评价等。

(3)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教学技术水平(前反思水平)。即关注的是“怎么解决”“怎么做”,也就是怎样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什么手段,获得什么效率等。课前思即这种反思。

2)原因分析水平(准反思水平)。透过教学行为层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或澄清个人对行为的理解。

3)价值判断水平(反思水平)。反思时要考虑道德伦理标准,要从经济、政治、社会背景下审视这些问题,并揭露其潜在问题的意识形态,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阶段

教学反思是当代教师教育教学方面一种时髦的文体。撰写教学反思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主要是情境回顾。教师要围绕着教学中某一特定的问题,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搜集有关的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资料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行动阶段。行动阶段即分析问题阶段,主要是分析得失并找出原因。教师要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尤其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术方法等,以揭示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反思阶段。反思阶段即确立假设阶段,主要是寻求对策。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再行动阶段。再行动阶段即验证假设阶段,主要是明确方向并付诸行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研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课堂教学真正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当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还会遇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

正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呈周期性的:教学反思—教学实践—再教学反思—再教学实践……如此循环,不断飞跃,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从中得到了提升,反思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也可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假设—验证假设四个步骤。

2.课后反思的“七要”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反思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多样化、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没有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是充满交往、互动的课堂,是否是只重视教学形式的表现而忽略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均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流露出来的细微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教师还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这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教师要反思情境的创设和内容的呈现,问题的设置和释疑解惑,是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否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手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教师要反思是否有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是否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否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1)在文体结构上,笔者建议把“教学反思”写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教学反思的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一般来说,教学反思首先要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前两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该详写,要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2)在写作内容上,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记“成功”之举。所谓“成功”之举,即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对上述成功之处,要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败笔”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避免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而且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其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将学生“创新的火花”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下列问题: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教师及时记下上述教学的得与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进而上升到下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认真写出“再教学设计”。这样既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又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4.撰写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反思要以课改思想为指导。教学反思要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课改思想相对照,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

(2)教学反思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脱离教学实践而空谈理论的教学反思,是毫无价值的反思。因此,教学反思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3)教学反思要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在教学反思中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同时,反思切忌大而全,大而全的反思往往陷入大而空。因此,每篇教学反思既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

(4)教学反思要结合理论,深入思考。在反思时,教师决不能单纯凭经验分析问题。教师要想通过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重视理论对制定解决方案的价值。教师只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制定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才能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1.要提高个人的科学反思素质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而且要提高反思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只有科学的教学反思,才能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反思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具有积极的情感素质。教师要具有科学而坚定的教育信念、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自卑、不漂浮,工作扎扎实实;要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听取同事甚至学生的意见。二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四大方面的知识:教育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此外,还要适当地扩大知识面。三要具有科学的反思方法。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找准参照目标;记反思日记(尤其是不足内容);与同事或学生交流;教育行动研究(主要是探索教学经验,不断吸取教训,以指导自己的实践);阅读教育期刊。

2.要形成超前反思的良好习惯

反思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3.要在研讨教学反思中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是一种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业务,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4.要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写作水平

教师只有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学反思的写作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课后反思—研究性反思—专题性反思”,这三个类型是教师写作教学反思的发展过程。因此,初写反思的教师首先应写一些课后反思,进而撰写研究性反思。如果能写出高质量的专题性反思,那么成为学者型教师也就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