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第十一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资产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关乎教育质量的学科专业建设也同样为人们所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

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第十一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资产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关乎教育质量的学科专业建设也同样为人们所重视。学科专业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土壤,也是高校办校特色和社会声誉的标志。学科专业建设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1]但是独立学院生存在几百所公立大学的夹缝中,在办学资源有限、办学历史短的处境中,它只有找准人才培养的结构空间,在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中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在不断地突破创新中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这样才能在竞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规划学科专业设置,确定学科专业设置,把自己定位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上,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办出品牌专业。

第一节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也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协调运用,但是“学科专业”作为一个经常被使用的词语,被很多人不加区分地使用,这样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科、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其关系进行界定,以明确其间的区别与联系。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后,教育部在宏观管理上强调独立学院要重点突出“独立”,就是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颁发的学历证书,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等。[3]这一规定更加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要以建设适应市场需要、符合家长和考生的要求的专业为基础,才能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学科和专业的概念(www.guayunfan.com)

广义上的学科建设包括专业建设、以人才为中心的学科力量建设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硬件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发展程度有限,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多集中在很狭义的专业建设方面。从学理上说: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4]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范式,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适应社会发展,合理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形成新的专业方向或领域。

(一)学科的概念和分类

《辞海》里对学科的定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数学、物理、语文、音乐等;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5]在英文中,“学科”一词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从这些含义中可以看出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指对人进行的培育,尤其侧重于带有强力性质的规范和塑造。[6]

学科有多种划分方法,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学科划分为11个学科,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国家标准GB/T 13735—92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有58个一级学科。[7]

对一所大学来说,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科规划、学科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宏观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和布局;中观层面是就一级学科的建设而言,主要指学科群的建设,学科建设主要指通过学科群的建设,从而使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社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微观层面是就单一的二级学科建设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8]在高校,二级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单元,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必须立足该层面才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专业的概念和设置

根据《辞海》里的解释,专业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9]。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本科专业有249个,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类别,由此构成了不同的学科专业体系。

英文中“专业”一词为“major”,即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因此西方国家认为专业即不同课程的组合,或者说是不同的课程计划。由此可见,中西方国家对专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专业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的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因此专业设置有很大的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可以自由变更专业。但是在我国,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上的规范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的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泾渭分明,从而导致学生变更专业比较困难。[10]

二、学科和专业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二者没有太严格的区分,多数大学的专业建设是以学科门类为基础的;而在学理上,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是确实存在的。因此,二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一)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联系

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存在一定的交叉,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以包含很多专业,如教育学包含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专业;有时一个专业可以涵盖几个学科,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就包含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学科与专业也有相似的地方,如都有人才培养的功能与目标,都以一定的组织为依托,都是师生活动的主要领域。[11]同时二者也有内在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师资、基地、教学内容等方面。一个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可由适用于该专业需要的若干学科中的部分知识组成。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学科不仅为专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而且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而促使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化,这也会对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有极大的影响,即专业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特色专业、专业方向等都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12]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13]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范式,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适应社会发展,合理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形成新的专业方向或领域。

(二)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从学科与专业的定义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学科与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从形成过程来看,一个新学科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而一个新专业的设置则主要取决于办学者对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价值判断。[14]其次从概念上来看,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而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再次从构成要素上来看,学科由研究对象或研究的领域、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构成,即学科主要由知识来构成,而专业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构成,即专业主要是由课程构成,不同的课程形成不同的专业。然后从目标上来看,学科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专业的目标则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最后从发展动力来看,学科的发展动力是多元的,来自多个方面,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与创新;而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一元的,就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经济规律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制约,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学科与专业的区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

如果说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区别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的划分的话,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则特别突出实际的教育管理操作层面的意义,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开展科学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前提。从独立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多数独立学院在建校之初都是首先依靠母体高校的专业建设成果开展自己的学科建设,以方便使用母体高校的优质学科资源,弥补自己学科力量的薄弱环节。随着独立学院的逐步发展和“独立”呼声的日益高涨,独立学院必定要在充分估量自己学科和专业整体水平的基础上,认清二者区别,丰富自己的学科建设成果。具体来说,二者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科学和知识领域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为目标;而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着重人才培养,[16]使教学为人才培养服务。

其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容不同:作为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培育学科队伍,跟踪学科前沿动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组织开展学科研究,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总而言之,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凝练学科方向,创造一流科研成果。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力量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培训,总而言之,专业建设的内容就是制定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范,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17]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与人才培养层次相符合的人才。

再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不同:学科建设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组织建设和管理偏重于学术权力。在组织建设上,通过设置研究所、教研室等组织机构来承担学科组织管理,确认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研究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来对科学研究进行管理,在管理部层次上分别有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学校研究生院;专业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组织建设和管理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重,它由高校一级教学行政单位和各级学术权力机构共同来研究专业设置方案、确定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专业发展目标,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的特点鲜明,它的管理部门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18]由此可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偏重于理论建设,一个偏重于实践探索。

最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专业建设的成果标志是学生的质量,主要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高水平的专业一般具有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完善、师资队伍素质较高、教学条件较好、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等特征;学科建设的成果标志主要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国家级科研课题情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等。[19]在不久的将来,毕业生质量应该成为评价二者所取得建设成果的核心指标。

第二节 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的内涵会不断变化和丰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其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的特点造成其学科建设工作亟待完善的现状,这种情况对于独立学院学科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其学科建设可以在结合自己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学科建设较为成熟的其他任何高等院校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本身可以很好地结合国内外教育、经济等形势在学科建设的时候大胆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作相应的探索。

一、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内容

从理论上的概念角度看,学科建设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和研究制度。学科建设的大致内容包括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教材等的建设,学科力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与学科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的学校学科建设不尽相同,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要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独立学院有一重要任务就是服务学校所在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任务更要突出地区特色、办学特色,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其在整合我国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普遍性的基础上很好地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颇受浙江当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专业建设

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基本是选择所依托母体高校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学科或专业办学。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母体高校的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源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办学成本。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可以共享浙江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实验室、各校区图书馆,还可以参加浙江大学的辅修;而宁波理工学院有带宽为1 000兆的专用光纤直接连接浙江大学本部,学院每年付给浙江大学一定的网络资源使用费后,师生就可以充分共享浙江大学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这是独立学院的一大优势。当独立学院本身的发展走上正轨之后,为了拓展已有专业的生长点或者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建设,在拥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时,应该自主申办少量的新专业。

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看,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的首要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就学校层面来说的,主要考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宏观层面问题。就具体的某一专业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20]为加强专业建设首先应该改善专业结构,因为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该强化专业特色,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持、巩固和发展自身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在具体措施上应通过改造和学术创新赋予特色专业以新的内涵,使之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再次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独立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充分体现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重心。[21]具体来说,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

1.课程建设

学生通过一定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从而得到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因此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对于课程结构,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开设具有特定倾向性的课程以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实行优势专业跨学科复合,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像法学专业复合班,如果与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则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知识技能,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需求、法学与工商管理兼通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毕业时符合条件的颁发法学专业毕业证书,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颁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证书;如果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则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拥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技能,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毕业时符合条件的颁发法学专业毕业证书,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颁发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证书。目前学校设有法学专业复合班、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班、英语专业复合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复合班、旅游管理专业复合班。这种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具有多种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材建设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带有浓厚的学术理论气息,这种教材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它所使用的教材与母体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有所区别,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应用性比较强的教材,这样不但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比较容易理解教材,能够抓住教材的要点。例如,宁波理工学院的教学内容、教材由浙江大学根据学院特点制定。但是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学院的生源质量低于浙江大学本部,完全采用浙江大学的教材,教材的针对性不强,难度过大,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因此,学院正着手对教材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首席主讲教授制和责任教授制。另外,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会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而且在授课时会适当增加课时,并相应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22]

3.培养方式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方式侧重于理论的传授与知识的掌握,但是独立学院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式中应该突出应用性,使教学与实践、技能相联系,实行边教学边实践的教学方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探索出了一个基本公认的培养模式:2年通识教育平台课+1年特色专业课+1年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课(包含职业课程)。前两年瞄准宽口径、复合型培养的要求,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培养,注重文理兼修,使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专业,缩短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期,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及就业去向的预测从过去的四年缩短为两年,有利于为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后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选择。后两年总体上依据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人才的规格,强化学生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专业人才规格确定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再由专业方向的特色确定基础课程和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最后一年的课程安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实现多样化的培养。[23]

4.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尤其是独立学院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实习基地尤其重要,要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是学校内部组建,也可以是校企合办。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项目创新合作教育基地、研发中心等产学合作教育实践基地180余个,着重加强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各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说,独立学院急需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为现实中师资队伍的基本建设存在着较大隐患,最突出的就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现行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外聘教师。虽说独立学院学校较年轻,可是不代表师资也要完全年轻化。每个学科可以有年轻教师以及适当有经验的返聘教师,但是同时也要有比较成熟的中年教师支撑学科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的年龄比大概在2∶2∶1比较合适,便于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有成熟教师为其指导,与退休返聘教师一起组成一个学科师资队伍。至于母体学校教师、本校教师、外聘教师的问题,母体学校有义务提供优秀教师来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学科的核心课、难度较大的课上,母体学校有必要负起一定责任。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经验不断地扩充,独立学院有责任培养自己专业课的骨干教师,但是这点要和母体学校保持协调。可以基础课由本校教师完成,难度较大或者配套的扩展课由母体学校协助完成。至于外聘教师,因为本身独立学院和母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所依靠的母体学校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校,可能并不缺乏师资力量,所以要控制外聘教师的量。把外聘教师控制在有经验、有见解、有能力、认真负责四个方面。客观上,母体学校教师、本校教师、外聘教师的数量控制在2∶7∶1比较合适。

从现有独立学院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面临着人力资源有效和充分利用的问题,如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继续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都还有一些矛盾和关系需要处理好。既然是依托大学办的独立学院,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完全应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一切资源为我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方面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做好聘任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办学实际需要,聘请部分高水平的专职教师。更何况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管理比较灵活,教师已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可以双向选择。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为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认同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理论和实践能力强、愿意为民办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建立学科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学科硬件设施建设

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学校,因此很多母体学校的资源可以共享,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由于学院位于母体学校——浙江师范大学的西区,母体学校很多的优质资源可以共享,使学院在办学设施上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办学宗旨毕竟是有差别的,因此,独立学院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硬件设施,对于这部分设施,独立学院应该加强建设,因为社会上要求独立学院“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而且这些设施也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需要的。同时,从独立学院的发展来看,硬件设施的建设本来就是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关乎高等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所以现在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大多模仿母体高校,造成学科设置模式陈旧、学科内容不适合学生认知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搞好学科建设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和学校竞争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一)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和要求。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学科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科建设在高校中的地位,即高校是依赖于学科而建立与生存的,而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师资队伍水平的优劣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独立学院要想加强学科建设,就必须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造就了一批学术水平高、道德素质好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省特级专家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人数、层次、学科分布均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可以与原有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切磋、研习,从而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

(二)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对于独立学院这样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说至关重要。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会使其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与改进。不管是设置新的学科还是改进老的学科体系,全校师生总是处于不断地探究和尝试状态,这样会促使师生为了适应学科学习的需要而额外开展大面积的阅读和实践性学习,间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能形成学习型组织,甚至有所创新,为教育改革事业作出贡献。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RPT为核心的教师培养理念,即重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Research)能力、心理(Psychology)教育能力和教育技术(Technology)能力,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模式三个维度出发创建了现代教师能力培养的新体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从这几年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口碑可以看出,这样的学科建设方式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竞争力的提高

一所学校的竞争力与其学科建设、发展有密切联系。学科的建设会使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师资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又会使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都会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同时,优势学科本身就可能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名片,在办学实践中,特色就是一种比较优势: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新是特色,人新我强也是特色,就直接构成独立学院竞争力的一部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学生和家长在报考独立学院时都会通过书本和网站查阅并分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等。例如,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立足扬州旅游业优势,大力开发烹饪、中西餐养生等适合当地情况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色专业,招生情况一直很好。

第三节 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策略

从总体上说,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现状是问题大于成就的,这当然与其本身的特征有关,也与当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学科建设脱离实际、盲目追众、丧失学校特色的风气有关。另一方面,实际教育生活中的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专业建设,在独立学院仍旧依靠母体高校的今天,其专业建设定位不清,与母体高校、同类学校之间严重趋同,再加上受总体风气的影响,专业建设脱离实际、专业内涵不清等问题切实存在。这既与独立学院建校晚、发展时间短有关,也与国家宏观发展环境相关。为此,要想切实搞好专业建设,独立学院必须与母体高校“断奶”,以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为导向设置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兼顾学科建设质量,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评估体系,将学科建设工作做出特色,做出实效。

一、独立学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作为大学最基本的细胞组织,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特有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平台。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状况来看,一所大学的特色和水平都显现在其学科上,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也都依赖于它的学科显著度。因此培养优势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特色学科体系是大学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样,独立学院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的独立学院数量已经达到了322所,在校生214.8万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趋同性问题严重

专业设置趋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独立学院与其母体高校的专业趋同,另一种是全国各独立学院之间的专业设置趋同。不管属于哪种类型,低水平的重复势必造成严重的问题,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1.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专业设置趋同

独立学院是由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转制而来,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过分依赖母体学校,重复着母体高校的热门专业、优势专业,这在创办初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有不少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配置基本照搬母体学校或其他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而没有强化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专业课程的配置比例和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24]这种专业设置方式必然会造成在教育资源、招生等方面与母体学校发生冲突矛盾,从而导致其与母体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独立学院的就业危机和生源危机,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

2.独立学院之间专业种类也存在趋同问题

独立学院设置专业一般都会受市场导向作用的影响,就专业种类而言,专业设置高度集中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五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种类;在培养目标上大部分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就业的行业、区域、层次方面;在培养模式上基本以学分制为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基本一致,区别主要体现在少数的专业选修课上,有能力、资源充足的学校多上,能力低、资源紧缺的学校少上。[25]如此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自身特色,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的过剩,教育资源无法高效配置,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职业岗位定位、知识结构定位、素质能力定位等,与普通本科高校同类专业具有一定差异性和独特性。[26]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混淆了专业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实践操作上不过关,在学术上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四不像”,影响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

(三)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脱节

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独立学院应设置“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也就是说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人才。[27]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设置依赖于母体学校,因此会设置很多不是地方急需的专业,又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性,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也不过关,达不到地方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问题。

(四)专业内涵建设不强

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学校的专业趋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母体学校的方案、计划大纲几乎一致,师资、实验设备等完全依赖于母体学校,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内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结果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8]进而导致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这样必定会引发恶性循环,即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引起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滞销,社会对独立学院认可度的下降,进而使独立学院的品牌创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生源的招生等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相比,专业建设的起点平台、教育资源、生源质量等各方面都要好很多,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低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又是由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专业建设缺乏特色造成的,因此要加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内涵,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9]

(五)专业设置功利化

独立学院由于收取高额学费,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需注意的是,市场只是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这一因素容易催生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的冲击,捕捉到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一哄而上,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陷于被动。[30]例如,在21世纪之初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当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很多学校争相开设计算机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需求与实际的生源情况发生了矛盾,使后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由于对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对专业特色建设的观念淡薄以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使得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多数会选择办学成本低的社会热门专业,较少考虑事关国计民生且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专业,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隐患。一旦学生的就业出现危机,这些专业的生源就会逐渐枯竭,直至停办撤销。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独立学院每年在大量申报新专业,一方面也在大量淘汰一些所谓的过时专业,专业结构布局相当混乱,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使得专业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过多注重专业数量、布点,忽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加之独立学院自身还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专业的管理机制,只是低头盲目地自我发展,因而难以形成优势专业群,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31]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缺乏主动的、超前的认识了解及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布局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

二、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

对于一些发展较好的独立学院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改革,主要方向是逐步剔除之前从母体高校那里借鉴来、已经明显不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大多数独立学院也在着手准备建设,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经验不足、不能切实立足自身实际等问题。再加上我国的法制建设滞后,教育领域内的有些法制已经成为阻碍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甚至其他方面建设的枷锁。

(一)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相对缺乏经验

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由此可见我国的独立学院距今历史最长的也不过14年,而各独立学院在办学伊始开办的专业相对较少,并且所开办的专业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母体学校,这部分专业一方面选取母体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利用母体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开办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并且比较热门的专业,同时母体学校也开办有相关专业来吸引生源,这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是比较明显的。这种情况从短期来看。确实会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直接沿用或变相沿袭母体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缺乏独立思考,没有走出一条与举办普通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32]使得这种“前无古人”的新型办学形式,还需要艰难摸索,才能找到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

(二)过度依赖母体高校,未从自身实际出发

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都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而独立学院发展历史都不是很长,办学经验缺乏,设备、师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在独立学院发展前期,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母体高校自然成为其学习和依靠的对象,依托母体学校的专业优势资源来设置专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而独立学院相比同层次的民办本科院校的最大优势也就在于它可以依托母体高校良好的办学声誉和师资力量以及成熟的学科建设经验。但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定位,使得独立学院走在了母体高校的影子里,将自身的民办体制以及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优势抛弃,反过来追随母体高校的步伐。[33]独立学院的发展已有十四年的时间,很多独立学院还是在沿用这种专业发展思路,专业设置过度依赖其母体学校:母体高校有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就开设什么专业;母体高校的专业怎样进行教学,独立学院的专业就怎样教学。据不完全统计,不少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完全依托母体院校,开设专业与母体高校专业目录趋同率在90%以上。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同,现在已经到了它必须摆脱完全依赖母体高校办学的时候了。

(三)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未真正赋予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这个目录中,把整个人类学科分为11个学科门类,在这些学科门类下细分成71个一级学科,再在这些一级学科下面分门别类地设置249个专业。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符合这个“目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办学方式也要在这249个专业中选择符合自身的专业。国家应改革现行专业设置体制,赋予独立学院以必要的办学自主权。从2001年开始,尽管教育部已遴选部分高校试点下放部分专业设置权,但试点的这部分高校主要集中在“985”等重点高校,而作为新型的民办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其专业设置权限仍被控制在教育部,独立学院完全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进行各独立学院专业备案,但是却没有专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制定规范,导致各省市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各有不同的规定。目前,国家为了确保教育质量,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单独申报新专业,即使该专业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这一规定本来是有利于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与自主办学的,但是由于各地教育部门在审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时,强调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必须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独立学院申报母体学校未设置的专业往往得不到批准,这又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专业发展与建设,使独立学院只能依托母体学校进行专业设置。[34]这样就导致了专业设置趋同的问题和新的、符合独立学院办学需求的专业得不到发展。虽然国家允许开设目录外专业,但申请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所以也基本上限制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使得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只能在母体高校的现有专业中进行选择。

(四)缺乏课程开发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实际情况是,各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时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35]具体表现在:首先受其母体学校的影响,教学和管理方面对母体学校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并且很多专业与母体学校具有雷同性,忽视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其次独立学院缺乏合理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教师来源多为其母体学校的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较少能考虑到学生生源的质量和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中青年教师和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则缺乏教学和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后是课程改革滞后,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教材并不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也不强,这些都导致了独立学院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受到很大阻力。

三、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利用母校优质资源,又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创新,大胆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不管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还是创办特色专业都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政策,政策效果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

(一)依托但不完全依赖母体学校

由于独立学院是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在设备、师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而作为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一般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母体学校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应该依托于母体学校,利用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借助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来开设专业,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这对于独立学院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其母体学校,因为母体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基础比较坚实,学科的门类比较齐全,如果独立学院完全依照母体学校的专业来设置自己的专业,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供过于求并且又缺乏市场竞争力,使独立学院的办学毫无特色,专业设置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就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另外,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应该更侧重于实用性,这与其母体学校注重培养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独立学院应与母体学校实行错位发展,采用不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的开设上要显示其差异性。[36]依托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公认的专业优势,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相应的品牌优势。

1.独立学院要科学制定学科建设目标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认真制订好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合理进行指标和任务分解,使每一项具体指标都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主管院长为全部学科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系、部主任为本部门学科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并完善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具有本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培养方式即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以学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在新生入校后,采取召开家长会等做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家长也适当地介入学生的选课计划。正确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体现为人本关怀、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脉”,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城市学院每年还会选拔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学生直接转入浙江大学相关专业就读,每年还可以保送相当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浙江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3.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独立学院宏观上要组织研究各专业建设的定位与规划,微观上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教师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研究,并注意及时总结,形成一些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在实际中加以推广与应用。[37]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非常重要,而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学院要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专业要增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要精心设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要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要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实践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而作为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独立学院,这个前提更应值得注意。在实际办学中独立学院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即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因此,在设置专业时独立学院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就业,确保专业的竞争力。同时,要系统考察市场的人才需求、政府的发展规划、当地社会的发展趋势、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等方面,做到专业设置有依据、有规划。对于那些已经广泛设置、人才培养过剩的专业,不能因为办学成本低而盲目开设,对于已设置专业,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适应。

独立学院要想与市场需求接轨,应该建立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首先,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相对独立性,还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计划中增大比重,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力地借助企业和行业,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结合、学生与实践结合,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再次,基础学科专业设置必须充分了解与预测市场需求,因为学科专业的设置、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民办高校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市场需要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学校应将其作为办学中的一件大事,持之以恒地抓好。要组建专业设置、调整与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领导、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指导委员会要经常深入社会,调查各种产业升级、变化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提出专业调整与增设的建议。专业的设置不仅要面对现有市场需求,还要超前于市场,在对产业升级、调整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牢牢把握未来需要专业的设置与未来人才超前培养的主动权。专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伴随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专业需要扶壮,有的专业需要弱化,有的专业需要新增,有的专业可能要暂时停招。

(三)形成学科建设特色

所谓学科建设特色,是指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社会声誉和人才质量。这就需要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通过有效的途径,不断增强专业整体实力。[38]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势学科、品牌(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紧密相连的。一所学校的品牌(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无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如何合理,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布点、数量,缺少专业内涵建设,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将不会得到实质性提升。独立学院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本质上就是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特色。特色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专业特色是一所高校在专业建设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优质风貌。特色专业并不一定是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没有的新专业,而是结合母体高校已有的学科积淀和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等要素,在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方面具有优势的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当地经济、文化、风俗以及政府决策等地方性因素是决定人才需求的主要根据,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要融入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地方已有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

具体来说,独立学院要开展学科特色建设:第一,设置专业应以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人才,其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宏观层面规划独立学院的整体专业设置,减少或避免各独立学院“一窝蜂”似的增设相同专业,可以尝试在国家专业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对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当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采取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还要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都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设置专业应坚持错位发展的新专业设置思路,寻求特色发展点,相比于公立院校,独立学院存在一些劣势,如办学历史较短、实力较为薄弱、学费高而生源基础相对较差,但独立学院也有其优势,如没有历史负担,办学机制较为灵活,行政化倾向性不强,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该坚持面向市场,灵活调整,随时关注市场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例如,随着我国电子、机械等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人才成为社会急需人才,独立学院可依据区域发展需求,努力创造条件设置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开设培养“短线稀缺人才”的专业,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39]坚持与其他公办高校实行错位、补位的发展思路,合理区分不同类型独立学院特色专业的服务面向及解决特色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怎样培养的问题。专业的对口,不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的合格,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身民、独、优的特点,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课程体系。要适当减少基础课学习时间和内容,把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应用能力的专业课上;在设置方向课时要着重设置专门的专业技能模块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促进学生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形成;在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加强教学内容间的整合,形成特色课程群,以体现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40]

(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的评估与监控。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为主的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辅以校外专业团体的外部评估,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独立学院应不断完善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与评估制度,并将此制度贯彻落实到全院各单位,明确分工与职责,在全院上下逐步形成“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共识。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需要独立学院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规划、学分分配、课程目标、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课程反馈等方面进行全程控制和研究,建立相应的专业评价标准。同时,综合师资管理、行政管理、毕业生情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对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要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可以成立由学院领导、系主任、教学督导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充分讨论、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全员全方位参与的质量评价与评估制度。其次,应该合理分工、理顺各二级单位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定期开展行业企业人才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召开教师及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常态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质量评价反馈,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再次,应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及意义,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评价为辅,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及考核标准,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41]

2.构建校外评估专业团体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可邀请校外相关专业的学者教授、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专家以及就业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团体,针对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42]同时,这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外部评估的方式能够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对提升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质量大有益处,事实上国外很多教育活动的效益都是以外部评估为主的。

【注释】

[1]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8.

[2]苗玉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8.

[3]王金瑶,来明敏.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01.

[4]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5]辞海在线查询[EB/OL].http://www.k366.com/gj/cihai/two.asp?id=96515,2013-1-17.

[6]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7]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8]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9]辞海在线查询[EB/OL].http://www.k366.com/gj/cihai/two.asp?id=8718,2013-1-17.

[10]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11]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12]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71.

[13]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14]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15]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16]唐纪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11):149-151.

[17]唐纪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11):149-151.

[18]刘贵富,朱俊义.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23-26.

[19]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20]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21]郑一筠.学科、专业、课程相互关系及其建设对策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8):107-109.

[22]陈克江.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24.

[23]陈飞.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16.

[24]张硕.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消费导刊,2009(4):166-167.

[25]杨然,陈啸.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114-115.

[26]孔祥沛.评估视角下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4):59-60.

[27]孙鑫,路芳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纺织教育,2012(1):12-15.

[28]蔡玉,龚光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6-18.

[29]黄珊.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61-63.

[30]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4-76.

[31]张洪刚,宋立新.关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4):502-504.

[32]纪武昌,杨金花.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12):35-37.

[33]孙鑫,路芳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纺织教育,2012(1):12-15.

[34]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4-76.

[35]张正义,栗惠娟.山西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6-8.

[36]袁燕燕.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78-81.

[37]李文莉.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3-154.

[38]何敦培.构建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主要原则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0(2):122-124.

[39]兰石财.从专业设置管窥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竞争力的形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69-71.

[40]张洪刚,宋立新.关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4):502-504.

[41]王卓雅.关于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16):25-26.

[42]杨然,陈啸.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114-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