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_教师如何解决学生

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_教师如何解决学生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_教师如何解决学生第四节 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早期干预,在采取具体措施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幼儿期后,父母开始重视对儿童的教育问题。

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_教师如何解决学生

第四节 早期干预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早期干预,在采取具体措施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学生学习困难类型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早期干预,需要把握其学习困难类型。例如,学习上的问题是属于言语性问题,还是属于非言语性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有障碍,其障碍是单一感觉器官内部的问题,还是多感觉之间的问题,还是综合性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障碍类型,才能制订出适合他们的早期干预计划。

二、把握学生个性问题(www.guayunfan.com)

学习困难学生所表现的特性和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各不相同,为使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提高读、写、计算等必要的基础技能,改善学生的不适应行为,必须通过个别智商检查、课程学习能力检查、对学习活动的全面评价以及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了解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他们各种能力的特性和在认知、记忆、语言、推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有必要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发育经过、家庭养育环境、神经学、视、听觉方面有无异常;有无重复障碍、既往病史、教育史等。这对于根据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特性,研究制订个别早期干预的内容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在进行早期干预时,要根据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认知能力的整体水平、接受能力等来选择相宜的方法。如果不加选择地对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有害,因为偏离的教育只会助长发育失衡。因此,要经常不断地根据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特性以及他们发育过程的变化,制订和适时调整早期干预计划。

例如,有的学习困难学生表现为写字障碍,其他语言性发育没有问题。写字障碍是输出信息的障碍,这种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是一种后天性的触觉、运动性障碍。完成写字这一动作需要具有对视觉信息的分析、统合、记忆和眼、手协调运动等能力。所以对于主要表现为写字障碍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采用与文字和文章视觉信息有关的图和画,通过声音等将其进行语言化,进行眼和手协调运动的训练和多种感觉器官能力的统合训练等方法,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如果只把汉字的学习作为对他们早期干预的主要目标,就会收效甚微,甚至那些被给予刺激领域的功能会出现异常,而从其他感觉器官进入的言语性乃至非言语性的信息将不能进行很好的统合,出现多感觉之间的统合障碍。

四、重视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能力的干预

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们,非言语性的经验是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方面。对后天性失语、读书困难、写字障碍等言语性问题的学习困难学生,固然语言训练是必要的,但为了更好地提高言语性能力,不能忽视非言语性能力的早期干预。

非言语性学习困难表现为时间(日、月、季节、年) 、方向(东、南、西、北) 、比较(全部、部分、早、迟、大、小、左、右、远、近)等概念有问题。这种能力有障碍,对言语性能力的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们往往把学习能力的问题仅看做是言语性能力,这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忽视作为其基础的非言语性能力。因为言语性能力和非言语性能力这两者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且年龄越小,两者关系影响越大,因此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重视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这两方面的早期干预,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早期干预的效果至关重要。

五、注重稳定学生的情绪

学生情绪稳定是学习的重要保证。有的学习困难学生不愿上学,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是在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时,若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功课常常会拒绝做,有的学习困难学生还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像这样的学习困难学生把学习看做是痛苦的事,长此以往,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在制订早期干预计划时,首先要使学生情绪安定,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经常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赏识他们,使他们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否则,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将无济于事。

六、重视学生父母的作用

在儿童出生后,母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信赖感、安定感是儿童人格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儿童生存和发育的基础,也是儿童身心功能发育的基础。特别是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如何使婴幼儿人格得到良好发育的问题值得重视。

根据对婴儿性格研究的报道,发现从新生儿起,儿童摄食、睡眠、排泄的规律性和对外界反应的快慢、强弱因人而异,人类基本的信赖感是在婴儿期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形成。这个时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信号有灵敏的反应。

对婴儿期的儿童来说,母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个时期母亲给予儿童的爱和儿童对母亲的基本信赖是联系在一起的。母子之间存在这种信赖关系十分重要。特别是6个月到2岁的儿童,最需要和父母长时间接触,若得不到满足,容易引起儿童离开父母的不安,导致情绪障碍。

随着心理学、儿科学的进步,育儿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过去认为母子同寝、抱儿童的习惯不好,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形成,而现在强调早期母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实行母婴同室和提倡母乳喂养等,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育。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后,父母开始重视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直接教育儿童善恶和行为的准则,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儿童的行为也影响父母。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儿童的人格得以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采取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自主性的民主型教育方法,能够促进儿童产生积极性,使儿童情绪安定,保持友好态度;如果儿童完全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也给予帮助,对儿童的要求无条件服从,这种溺爱型教育方法则会助长儿童产生依赖性,以我为中心,不能适应集体生活;采取不理解儿童,强迫儿童服从命令和指示的专制型教育方法会助长儿童过分地服从,自罚,产生反抗态度,甚至导致强迫症;常常认为儿童讨厌,在儿童不服从时,给予儿童严厉斥责的拒绝否定型教育方法会助长儿童产生神经质、攻击性、冷淡、情绪不安定。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发育有直接影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父母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对学习困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时,父母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