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未来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未来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_海峡两岸文化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陈 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深化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_海峡两岸文化素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

陈 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深化我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21世纪的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www.guayunfan.com)

20世纪70年代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此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这一潮流。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认为:“对许多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人来说,全球化似乎就是西化或者美国化。”

但是,进入21世纪,一种不同的全球化的图景正在出现,全球化越来越具有非西方的色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越来越充分参与经济全球化,从1978年之前的“边缘化者”,逐渐发展为“参与者”,进入21世纪头10年之后,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事件,而是具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结构和世界文明的格局。最近,欧洲新生代战略家马克·里欧纳德(Mark Leonard)在其新书《中国怎么想》中指出:“主张中国会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像西方的人已经证实是错误的。冷战之后,欧洲和美国第一次面临令人敬畏的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中国模式。”

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与20世纪对传统文化的激进的否定和批判不同,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共识。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创未来历史的思想源泉,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为当今时代服务。费先生所说的“自知之明”,是指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的古典文明。“文化自觉”表现出复兴中国文明、发展中国文明的文化意识。现代中国必须是根于中华文明原有根基的发展,当代的中国模式在其背后接续着传统的中华文明。这样的一种自主的“文化选择”和自主的“文化转型”是为了开创一种比起西方现代文明更为恢弘的文明格局。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席尔斯指出:20世纪人们已经对现代文明加以反思,现代文明是科学的、理性的、个人主义的,也是“享乐主义”的。“人们对资产阶级的责难之一是,资产阶级社会使人类脱离了赋予存在的意义的秩序”,而传统正是这种意义秩序的组成部分,传统是此种秩序的保证,意义的来源,是文明质量的保证。黄俊杰教授针对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断裂而呼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他指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未来重要的方向。他认为,经典包含着“人之存在基本性、永恒性、主题性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们看到,重视经典教育,通过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现代文明的根本性的缺陷进行反思,深刻地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秩序,保证和提升文明的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各类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做到了关注“人之存在基本性、永恒性、主题性的重大课题”,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深化,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抓住“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趋势

面对全球化和中国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中国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最初阶段的关注过分专业化和整合文理,逐渐成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文化事业

(一)本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在实践中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走得越来越近,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当时专业教育过窄、人文教育缺失,是以人文教育为重点。多年来各学校更关注的是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种类繁多的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课程,应该说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非常深远影响。近年来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

2.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识教育从最初阶段关注过分专业化和整合文理,逐渐成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文化事业,在关注学生占有、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经典文明成果,陶冶完美人格的同时,也日益关注学校办学如何扎根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深入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建设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把育人扎根于悠久的人类文明深厚土壤中。因为人格陶冶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深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个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达到人应有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普遍性。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趋势

1.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民间的草根性的中国文化热显示出国民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为社会公众普遍的强烈需求。用人单位普遍对人才的人文修养和品行、人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提高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许多高职院校反思,过去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强调技能教育是对的,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只重视工具性价值,忽视从人性出发的教育价值,必然要导致高职教育丧失高等教育的应有品格和文化品位;而过窄的专门技能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经济也孕育而生。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蕴藏了人文艺术的内涵。正如哈佛商学院罗布·奥斯汀教授所说,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趋势。创意经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对人的自我价值表达和新理念、创造性,为经济概念注入了新的因素,即文化特质,并且将文化艺术创造力和商品生产进行有机结合,促进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的融合,形成新型的创意产业,而创意设计作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珠江三角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发展创意产业,发展创意设计。顺德等地区已相继建立创意产业工业园、创意设计研究院等新型产业。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调整计划,培养相应的具有人文素养的适用人才。

3.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模式。

没有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和扎实到位的教学实践,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难以深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要用大部分学时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的建设必须精品化,做到少而精。在更广泛的方面,必须在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上下工夫,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之中。

抓好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强调做事与做人的协调统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在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水准。

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实践的深化

(一)明确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并以通识教育观为指导,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02年,提出“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学院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文化道德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从2003年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探索人格塑造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崇尚品位”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要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必须全面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以人文本”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高职教育规律,我院认真研究了办学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深刻认识大学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与通识师资培养为基础,建立关注悠久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之未来的严肃的通识教育,包括文化经典、哲学和高雅艺术等严肃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教养,塑造学生的人格,为学生未来拥有高尚的生活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包含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诚信、敬业、乐群、协作等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在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面做深做细。

为此,我们确立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从教育对象的定位、受教育者社会功能及培养规格等三个层面较好地解决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我院通识教育开展和深化确立了基本思路。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1.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一直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校在推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形成了包含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1门必修课,64门限选课,50门任选课。由于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较短,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时间较长,所能开出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就相对有限,必须集中力量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重点课程。目前重点建设“大学国文”、“哲学基础”、“数学应用”、“道德与法律”4门全校必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人文教育系作为通识教育专门教学机构,组建专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负责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这些课程,比较集中地关注人文历史基础知识、哲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道德与法律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国文”作为核心课程,引导经典学习,重点学习先秦经史和诸子,旨在比较系统地提供有关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人文历史和古汉语言知识,开展人文历史的基本教育,开启学生关注永恒问题的视野。

(2)“哲学基础”,开启智慧,储备思想,培养唯物史观,开发思维,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具备辩证看待社会、全面感悟人生的智慧。

(3)“数学应用”不能把数学只看成是工具性课程,应从文化、哲学、美学角度反观数学。

一方面,使学生建立与专业有关的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而且要培养解决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并挖掘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辩证观点,使学生体味到把杂乱整理为有序、使经验上升为规律的数学之美。

(4)“道德与法律”课程,是按照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方法;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览表

(续表)

2.人文教育系列讲座构成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邀请海内外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校给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学院统筹规划,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每一系列讲座的主题,将这些讲座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通识教育限选课程,计算相应的学分,供学生选修。通过这样的名家人文讲座和“大师讲经典”讲座在教育和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同时,也培养我校通识师资队伍,并请这些主持讲座的名家与大师会诊把脉我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指导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务。

另外系统安排每个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5讲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作为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我校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的重要部分,供学生自由选修。

(1)名家人文讲座

学校先后邀请了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教育部原高教司副司长王冀生教授、北大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教授等文化素质教育的著名专家来我校给师生作文化素质教育演讲。

(2)“大师讲经典”讲座

从2007年上学期开始,整体统筹规划邀请海峡两岸的著名学者开展“大师讲经典”系列专题讲座,通过“大师讲经典”系列讲座,促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和通识师资培养。

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科技与人文的对话》系列讲座

2007年3—6月,聘请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历史学家黄俊杰教授,著名教育家黄光国教授,著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彭镜禧教授等19位学者,来学院连续开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两大系列讲座。

②《东亚文化传统与现代》系列讲座

2008年2月,黄俊杰教授就《东亚文化传统与现代》开展了10讲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③《传统文化与21世纪》系列讲座

邀请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于2009年3月23—27日就《传统文化与21世纪》开展10讲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④《朱子与宋明理学》系列讲座

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于2009年4月就《朱子与宋明理学》开展5讲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⑤柏拉图的《会饮篇》专题讲座

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刘小枫讲授,于2009年5月就柏拉图的《会饮篇》专题给学生开展5讲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3)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

为了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校通识教育,学院围绕学生的“文明修身”活动已经开设了51讲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拓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006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为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确定一个主题,围绕每一个主题举办5个系列讲座,教育影响更集中、更深入,教育效果也显著提高。

2007年上学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素质大讲堂之中国礼文化系列讲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系列,对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和文明修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生反响很大,许多学生受到感动后写出了比较深刻的心得体会,供同学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学习。

文化素质大讲堂之中国礼文化系列讲座一览表

(续表)

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促进了学生文明修身,促进了学院的校风建设。礼貌、谦让等风尚在学生中蔚然成风。比如从排队等车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风貌。校内和校门广场的公交站旁,根据公交车次自觉井然有序地整齐排列,是最显而易见的代表。学生自觉排队这件小事已经成为学校良好风貌的窗口,受到了广泛好评。

3.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中科技与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合

(1)“涂装工艺”课程改革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涂装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过去是一门传统的涂装技术课程,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环境要求更人性化、更具有品味。传统的涂装技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急需发展艺术涂装,重在实现涂料的装饰作用,表现具有艺术价值的涂装效果,既具有逼真性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唤起人们对往日的美好回忆,也能憧憬美好的未来。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搞好涂装工艺课程的改革,由涂装工艺的专业教师与艺术设计系装潢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改革团队。通过课程改革,学生除了掌握原有的涂装技术外,增加了美学知识和艺术设计的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品位,也增强了他们就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前受金融风暴影响就业困难的形势,该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2)“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由模具设计专业与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合作建设,融入了产品造型设计知识和形态美学理论,是模具设计从过去单纯的数控设计转为机械与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

(三)在实训、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丰富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重视专业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实践为突破口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我们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在探索人格塑造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高职人才模式过程中的突破。我们认为,校内实训环境不能成为通识教育的死角,也必须要渗透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独特的育人环境,专业实训教学也必须渗透人文教育,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专结合教育体系,在实践中让学生将“诚实做人”与“踏实做事”结合起来,否则,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无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首先,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实训室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张贴了温馨的警示语、名言,还有“注重职业道德,强化专业技能”、“人文与科技相融,做人与做事并重”等具有人文价值的提示语;其次,引入企业文化,培养严谨工作态度,要求统一穿工作服、实行打卡上下班制度等,按照企业文化精神建设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第三,强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第四,要求学生加强对实训的反思,强化生命体验,并写出心得体会。如“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在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工艺实训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职业生活情景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实训车间,按行业规范、企业要求进行管理,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寻找当企业员工的感觉。评价学生实训成绩时,教师不仅仅以学生制作的产品为依据,还要求学生写出3000字以上的总结,让他们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寻绎实验实训的意义与价值。

企业实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形式,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感受现代企业氛围,在企业中进一步接受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方面的教育,我们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顺德企业资源,建立了118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企业实习的主要地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企业老总们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精湛的工艺技术、高超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责任感;学习一线工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践中体验工人的劳动态度。

(四)社会实践,生命体验,体悟教育

生命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现实告诉我们,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要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学会处理好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安排学生有组织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活动,在社会广泛接触中认识自我和社会生存的价值,也是一种新型体悟教育。

从2006年起,每年暑假安排约300名指导老师带领全体二年级两千多名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基层参加为期两周以上的社会实践,并将之纳入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作为必修学分。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带队辅导,根据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园地。

2008年暑假,我院共有9个院系的295名教师、3120名学生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我院酒店及旅游管理系的师生把握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参加奥运餐饮和酒店管理服务工作,在一个崇高的工作岗位上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来自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承担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圣职责,更深刻地体验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做出了巨大成绩。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北京奥组委的嘉奖,荣获了中国烹调协会颁发的“中华金厨奖”、“突出贡献团体奖”、“优秀组织奖” 。

我院2007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奥运志愿者屈腾飞同学在自己的实践总结里说:“参加奥运的服务工作,崇高而值得永远纪念。虽然我们的工作规定非常严格,每一道程序都要求很认真。为了保证饮食的卫生和运动员、教练员的健康,我们在餐饮服务过程中单是每天洗手的次数都数不清,劳动时间长,劳动量也大,但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都很乐意。”

2002年以来,学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参与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均有近1000名同学参加活动,分赴到顺德各镇(街),深入到村居委、各镇执法中队和各企事业单位、革命老区延安市等地实践体验,得到了各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活动收效显著。

“三下乡”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务实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

在暑期义务辅助执法社会实践中,医学系卢荣章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经过对我镇河涌整治和绿化情况的检查,使我认识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政法部门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之外,更需要广大市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做到‘教育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 。”

(五)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

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景观和校园文化活动构成的优美、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是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行和文化教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办学理念作为学院教育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是全局性的,不断指导学院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师生的意志,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导师生的实践,培养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本着“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现人文美,追求精神美”的指导思想,建设了一批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如智慧门、日景和文化广场等,人文与自然相统一,使现代化的校园蕴含了古典文化韵味,营造了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育人环境中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教育效果较明显。我们在组织开展科技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时,紧紧扣住“展现高雅艺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人文校园”的主题,开发学生智能、熏陶情感、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同时还邀请广东省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来校演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雅艺术的魅力。对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学校组织了六个文艺社团,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成绩合格者,可给予人文学分。

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携手共进,尽心竭力,锐意进取,精心打造有影响、有创意、有实效的品牌活动——“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之非常对话”活动。截至2008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通过与青年企业家的沟通,对话,能够促进同学们对社会、对企业人才的需要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这也使同学们拓宽视野,加大思维碰撞,向青年企业家讨教和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2007年底,“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之非常对话”活动在参加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评比中荣获了2007年广东省高校十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文、通识教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有较大提升,能够用自己的文明行为自觉维护校园的优美环境。学生已养成自觉排队等公共汽车,车上主动为老年人让座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的毕业生懂礼貌、讲诚信、工作态度好,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鞍钢著.中国:再上新台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里欧纳德著,林雨蒨译.中国怎么想?台湾:行人出版社,2008

[4]希尔斯著,吕乐等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