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_和谐本真美丽

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_和谐本真美丽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_和谐 本真 美丽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长江路小学 王兰我的探索与追求做一名教师,做一名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的教师,是我毕生的追求。以“和谐教育实验”培养年轻教师。在这个整体实验中要统领语、数、音、体、美各科搞和谐教育实验,难度不言而喻。在李国材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当时的年轻语文教师刘军明确成为我的徒弟和助手。

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_和谐 本真 美丽

在幸福与美丽的追寻中

长江路小学 王兰

我的探索与追求

做一名教师,做一名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的教师,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为自己钟情的课堂,为自己挚爱的学生,为自己选择的事业,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倾洒我的汗水和心血。

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几年前又被命名为首届“南京市基础教育教育家”。今年已经86岁了,但我仍活跃于学校,还执著于教育的岗位。(www.guayunfan.com)

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愿为之孜孜求索

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的追求。由于我小时候是在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善画兰花的国画家舅舅家里长大的,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因此取名“王兰”。我对“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较深的理解。科学必须求真,但我学历不高,当老师的根基不厚。所以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刻苦学习,认真教学。课堂上准备要讲的话我几乎是一字一句都写在教案里,反复琢磨;睡觉前背教案,早晨起来再回忆一遍,走在路上还想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我的教学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参加工作一直到“文革”前。特别是从这个阶段的1960年开始,我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推行的五年一贯制教学改革试验任务,并参与编写省编五年一贯制新教材。教改成功的经验大篇幅地刊登在《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上,得到了同行的肯定。真正迎来教改的第二个春天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这是对我过去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同时,深感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改革开放是科学的春天,也是教育的春天,时代赋予了我更重要的使命,时代也给我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如果说当年的我凭着一腔热忱,一股拼劲,出力流汗,踏踏实实,那么改革开放年代里的我则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仅仅教学改革成果迭出,而且在我的带领下,形成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改的方阵与团队。第三个阶段是我退休后。在这个阶段,我实际上更加忙碌了。我坚持与时俱进,更注重在宏观的层面上审视教学改革,把握教育走向,以自己的行动引领和带动全校的学科教学改革。我认为学校也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把握教学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本。在这一基础上,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更注重统筹、整合、叠加、辩证。追求教学艺术,特别是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是我每天都在用心做的事情。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其声和以柔”。上课就要像音乐中的“声和”,这就是艺术的完美。在六十年代,《江苏教育》杂志资深编辑储继芳就曾说过:“听完王兰老师的课,我的第一印象是,语言流畅,抑扬有致,情感丰富,很有艺术色彩,不简单。”

二、学生,是我服务的对象,我愿为之奉献挚爱

我工作的全部动力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把学生教好了,活得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我有着强烈的“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直至退休后这么多年仍然天天生活在学生中间。

老师对学生的热忱鼓励,或发自内心的期待,都会使学生从老师的眼神、微笑、爱抚、赞扬中得到一种信心和力量。“常看到受老师肯定和赞扬的学生会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能接二连三地回答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我们也曾看到被老师指责甚至讥讽的孩子会十分羞愧,再也抬不起头来。”

“我相信鼓励是进取的动力。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我非常欣赏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班上有个学生有点个性,原先的任课老师觉得他比较“傲”,从来没有讲评过他的作业。我接班后,有一次当堂讲评了他写的一篇作文,并鼓励他克服缺点,发扬成绩。十几年后的1990年,这个学生在新年到来之际从英国牛津大学给我寄来了一张明信片,这位同学通过对这件小事的追述,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那篇作文是我新生命的起点,而您的讲评和鼓励是这个新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不断进步。”类似的教育实例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

总之,我一直认为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是当个好教师的前提。不过,老师的“爱”跟家长的“爱”还是要有所不同的。老师爱学生就要全心全意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老师课没上好,能说爱孩子吗?回顾我的教学,我的精力主要是放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轻松愉快。作为语文老师,本职就是要让学生学好语文。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才是语文教育的新境界,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

三、培养年轻教师,是我执著的追求,我愿奋斗不止

我深知办好一所学校,靠的是优秀的教师群体。我已退休多年,为教育拼搏的时间不多了,我愿在有限的年月里为培养年轻教师作点贡献。我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担起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的任务。我培养年轻教师,从纵向历史阶段看,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至少有了四代;从横向看,我能站在学校管理的整体层面上,既身体力行,又积极向校长建言献策,从而以一个群体的状态对其进行培养。这样的特点在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年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和谐教育实验”培养年轻教师。上世纪的1979年,时任长江路小学校长的李国材以战略的眼光在全校开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活动。1985年,长江路小学确立“创设最佳环境,探索最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后来在南京市简称为和谐教育实验。我是课题组的负责人。在这个整体实验中要统领语、数、音、体、美各科搞和谐教育实验,难度不言而喻。而我认为这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最好途径和舞台。在李国材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当时的年轻语文教师刘军明确成为我的徒弟和助手。刘军老师不但直接担任实验班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协助我做好各科的协调工作。

以“特色教学研究”提高年轻教师。我的汉语拼音教学是独创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早在60年代,《江苏教育》《人民教育》就刊登了我们的拼音教学经验,80年代我和刘军老师一起探索如何把自己在拼音教学方面的特色,再吸取黑龙江“注提”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如直呼、帮助阅读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特色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教学。我始终认为,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思想不僵化,不保守就行。以我的年龄,固守原有经验虽不会出错。但教学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工作,守旧、僵化的课堂教学谁愿意听?

如今,刘军老师早已成为知名特级教师。如果说我早在80年代初就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那么,退休后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年轻教师的代际传承、持续培养的思考与行动中去。现在的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被视为得到王老师亲传的宋建玲、薛莉、钱辞苑、马超俊、秦钰……他们中间最年轻的可算得上是第四代徒弟了。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我并不认可培养年轻教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我认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年轻教师既有承前和启后的关系,也有保持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问题。

时光荏苒,星月无言,如今我依然矢志不渝地重复着心爱的教育工作:指导青年教师、研究语文教学……

我的主张与风格

“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从这段话中,应该可以感受到,我的教学主张的内涵是丰润的,“和谐”是内核之一。几十年来,我的桃李满天下。而在这些“桃李”中,哪一个没有得到过“宽容”“期待”“欣赏”和“赞许”?和谐,在我的课堂上,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着它的独特之处,即学生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当我们跟学生交往时,伤害了他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苦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后,对这个老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度,学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上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其融洽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平等、民主、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是师生和谐的第一层次,这样一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能相互关爱、相互愉悦是师生和谐的第二层次。教师与学生能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高层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想听其课,想发言,积极思考,自觉完成作业。要想达到这一层次,仅仅靠平时和学生的亲近与关心是不够的,这更需要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水平吸引你的学生。身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而人文性是语文在工具性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那便是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

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同等对待,平均用力。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衡量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找准语文三个维度目标的交点,或称结合点,有利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这些结合点在哪里呢?就在课文“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学生学习困难处”。的确,内容精彩处,语言经典处,往往就是文章中心凸显处,是作者着力用墨处,因而也是体会思想和语言的关键点。而学生学习困难处,则正是实施学法指导的好时机,学生运用学法,解决难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好契机。同时对文本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找准整合目标的交点,我们才能把力气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和谐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的恰当、合理,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吃透教材,选择恰当多媒体形式。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理解是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把教材吃透,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准确地把握。每一节课都会有孩子学习的难点,同时也可能是重点,这部分内容必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调动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突破。

抓准时机,恰当体现多媒体优势。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服务的,要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40分钟时间要合理分配。多媒体使用要能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够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立足整体,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满堂电灌带来的是教师对电脑的依赖,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已不再对板书精益求精了,不再关注上课时与孩子们的眼神交流了,不再离开讲台到学生身边倾听指导了,也听不见教师范读指导了,这样教师变成了操作工,这些提前预设好的课件还怎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现场生成呢?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抛弃,教师还应该进行板书设计,规规矩矩在黑板写好字,帮助孩子理清知识脉络,低年级语文课要一笔一画范写生字,让孩子跟着练;教师还应该当堂范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环境;教师还应该走下讲台,用眼神和手势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一种真正师生共鸣的和谐境界吗?

我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关注提升教学艺术。我以为课堂教学艺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为学生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之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启迪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小的船》开头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是一个省略了比喻词的比喻句,学生读后似懂非懂。怎样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它呢?首先要提出富有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运用形象化的手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领会句子的含义,以及用词的恰当。我问学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句话既讲了月儿又讲了小船,到底讲的是什么呢?话音刚落,顿时全班鸦雀无声,一个个皱起了眉头思考着,个个处于“心欲通未得、口想讲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我打开了幻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晴朗的夜空有个孩子坐在弯弯的月儿上手摇双桨划动着的画面。孩子们仔细观察着,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他们争着说:“是讲月儿像小船。”“这一句主要讲的是月儿,把月儿比作小船。”“这个孩子把月儿当作小船。”这里没有向学生讲比喻的知识,而学生从图像中感受到了这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教学的情感性。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它渗透在学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用知识的科学趣味性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我是什么》。其中写“水”在江河湖海中的动态的一段:“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我通过幻灯投影和教师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那平静的池水,静静地躺在那里,一点波纹也没有,真像睡着了一样,树叶落在身上动也不动;看那山涧清澈的溪水,丁冬丁冬地,缓缓地流着,就像在散步;那江河的水一浪高过一浪,奔腾向前,真像在奔跑;那大海的波涛更是汹涌澎湃,拍打着岩石,正像跳舞唱歌。这样学生朗读起来就有感情,越读越有味儿。

要让学生动心动情,因情悟理,升华认识,首先教师要入情入境,动心动情。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思路,带着与作者共鸣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的创造性。教学中的创造性,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教师创造的内容,是指在钻研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组织教材和表达教材内容的方式方法加以精心琢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用语言塑造着各种听觉形象,又借助于教学塑造着各种视觉形象。教师巧妙的提问,生动的讲授,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创造过程之中,受到最佳的审美教育。

教学中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能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巧妙运用上。

如在教《刘胡兰》一课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高大形象,同时播放国际歌。雄壮的国际歌声把学生带到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场面。这时整个教室里就听到悲壮的国际歌声,很多学生流下眼泪,有的抽泣起来。音乐停了,教师仍无语,停了几秒钟,教室里鸦雀无声。片刻后老师才沉痛地讲:刘胡兰英勇地牺牲了,那年她才15岁。这时师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真正融为了一体。

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我在实践的土壤里成长,我热爱课堂这片热土。下面我撷取一些教学片段谈谈我的课堂教学特点。

片段一 汉语拼音ɑi ei ui

师: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出示姐弟挨着图)

生:这幅图上画的是两个小朋友。

生:大姐姐和小弟弟挨着。

师:比较一下他们两人的个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大姐姐高,小弟弟矮。

师:高矮的矮和挨着的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的读音。(出示ɑi)。

师: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单韵母在一起。

提醒学生观察老师发ɑi时口型变化,ɑi先发ɑ的音,然后口形逐渐闭拢,舌位逐渐上升,最后收到i的音。口形变化要注意,合成一个音要牢记。

师范读,生练读。

师:它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生:它是由ɑ和i组成的。

师:对,那谁在前,谁在后?

生(齐):ɑ在前,i在后。

生跟着师读。

师:生齐读。指名读。

复、鼻韵母的教学是难点,揭示和利用规律就能化难为易。学生掌握了发音规律,就能举一反三,在反复练习中加深体会。片段中,学生知道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复合而成的,前一个表示开始发什么音,后一个表示终了收什么音。ei ui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片段二 第二册《识字4》

这课编得非常好,右边小短文:“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这是个谜语。左边是谜底“也”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了“驰、地、他、池”。这几个字的意思在谜面上都表示出来了。

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先请你们猜个谜语,谜底是一个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了。老师将谜面讲完后,屏幕上出现了识字部分:转盘上“也”字加上不同偏旁,和“驰、地、他、池”等字,以及相关的词语。

让学生读读这些字,仔细看看,也可相互讨论,谜底究竟是什么字?

学生按谜语所描述的去仔细观察,寻找谜底。

当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字时,老师就说,让我们一同来解这个谜,看是不是“也”呢?

先看“也”和“马”在一起“驰”是什么字?什么意思?

生:驰(奔驰)就是跑得快。

师:果真是有马能行千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有了“土”呢?

生:是“地”(田地),是种庄稼的,所以说有土能种庄稼。

师:有人不是你我,是谁呢?

生:是“他”。

师:有了水就是“池”(池塘),当然可以养鱼虾了。

学生学得很开心,感到学汉字真有意思。

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充分利用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本课的教学就在师生共同解谜的过程中,了解到汉字造字的规律,偏旁和字义有关系。一看到“驰”就想到“有马能行千里”,不仅记住了字形,也理解了字的意思,同时学会了一种识字方法。

片段三:《咏华山》

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

理解读好词语:艰难。

师:(出示词语:艰难)懂它的意思吗?

生:艰难就是困难很大。

生:就是很难,非常不容易。

师: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学生个别读,点评:感受到不容易了吗?学生体会,再读)

读句子,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大家能感受到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

生:(指名读,齐读,边读边体会,教师相机点评。)

师:当他们好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

生:从“啊”和“哇”能看出他们的惊讶。

师:对,两个表示惊叹的词。

生:还有两个叹号。

师:找得好。

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出示:真高)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自己读读下面的课文体会体会。

师: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吗?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你是从书上这两句话里体会到华山的高,你真会读书。

师:“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除了蓝天比他高,其他所有的山都没有华山高。

生:只有蓝天在华山的上面,其他的山都比华山矮。

师:说得真好,只有蓝天在他的上面,所有的山都在他的脚下,真是一览众山小啊!难怪他那么惊讶呢!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

(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好课文,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作“点拨”“激发”让学生在读中求悟。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必要的讲解、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语用状态中,一步步地去读懂读好文章,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来,从中领悟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片段四:看图说话写话

在一幅图的下面有四个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我用四张卡片启发学生观察、思维、说话: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练习,都能按照卡片的顺序说。)

生:放学以后,校园里有三个值日生(三个少先队员)在打扫卫生。

当学生练上口以后,我把卡片的次序换了一下:

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三个少先队员放学后,在校园里打扫卫生。

师:又把卡片次序调换了一下:

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下午放学以后,三个少先队员在校园里打扫卫生。

这种训练首先是严格的,也是活泼的。要求学生说的话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合乎逻辑四项基本要素,但并非只有一种组合形式,而是可以有多种。这样训练的结果,老师虽然没讲“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可以放在主语前边,也可以放在主语的后边”,但实际上学生掌握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发展学生思维,教给思维方法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