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 莫颖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正是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各校在推行新课标的课程中,不断倡导广大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 莫颖愉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正是薄弱环节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各种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很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当前,各校在推行新课标的课程中,不断倡导广大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教学反思的目的(www.guayunfan.com)

1.教学反思为了能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学校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教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时,在导入新课时(出示课件一只可爱的小狮子),师:谁来了?哪位小朋友跟它打声招呼?生:小狮子,你好!师:(出示“狮子”二字),小狮子的狮是读翘舌音,我们一起来同小狮子打声招呼吧!生:齐声同小狮子打招呼。师:真有礼貌。谁能记住“狮”字?生:我有办法,“反犬旁”加个“老师”的“师”。师:真会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小狮子的故事。这位教师这样导入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其实是运用现代教育观创设生动、形象的认知材料进行教学,就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教学反思为了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好途径。

例如:刚才那位教师在教学生朗读时是这样指导的,师:从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中,你还发现小狮子除了懒还有什么坏毛病?生:它很骄傲。师:从哪儿听出来?生:从“林中的大王”和“他们的地位”能听出它很骄傲。师:你能读出它骄傲的语气吗?生:有表情地朗读。师:谁愿意来演一演小树和懒狮子?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读。师:他们读得真好,好在哪里?生1:“小树”能读出小树很奇怪的语气。生2:“懒狮子”读出了懒狮子的骄傲,让人觉得它非常了不起的样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通过儿童化的语气引导想象,特别是多媒体画面与分角色朗读的结合,创设了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期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造,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在自我满足与愉悦中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清楚教学反思的内容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别人的学生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教学反思内容的重点:

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前反思就是针对一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不但能使教学过程高质高效地进行,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即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回头思考”或“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并作出理性分析,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教师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要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就会不断进步。

三、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方法:

1.写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初读课文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初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学生1:可以看一看课文中那个字上面的拼音,再读一读。学生2:可以问一问老师或者同桌的同学。实际上,教师是换个角度来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这样比直接提出问题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没有那么呆板。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

2.写不足之处。

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笔者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的句子时,学生的声音很小,小得听不清楚,当时师:他读书的声音响亮吗?全班学生:不响亮。其实这样问是会打击了这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吸取了这次不足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就换了另外一些提醒的方式,师:你读书时再大声一点就更加好了。或者:你能再大点声吗?用这些鼓励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又不会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笔者在课后拓展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要求他们说说水的其他形态)。当时学生答不出来,可能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马上在黑板上写“我发现__的时候,水会变成__。”(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这样,学生很快就畅说起来了。笔者通过灵机一动,就把比较难的问题简单化了。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笔者在范写后,让学生书空并描红,然后在巡视过程中,拿一些写得漂亮的放投影给全班学生看,师:你们要向谁学习呀?很多学生说要向某某同学学习,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还要向老师学习,当时笔者没想到这个学生会表扬老师,所以也立即表扬了这个学生。该学生看见老师特意表扬了他,整堂课他学得更加认真啦!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一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教师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例如:刚才提到的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笔者下次再上这一课时,上课前会先让学生在预习时搜集一些有关水变化成云、雨、雹子、雪各种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水的其他形态的资料。

当然,对于我国大多数小学教师来说,普遍存在教学工作量大的问题,很难抽出时间来写比较长的教学反思,这里笔者介绍一种进行教学反思的简单做法:填写教学反思表格。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只要我们明确教学反思的目的,清楚教学反思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长期坚持,就会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教学反思.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