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朗读中鉴赏_《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_品味课堂

在朗读中鉴赏_《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_品味课堂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朗读中鉴赏_《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_品味课堂_褚树荣在朗读中鉴赏——《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课前播放歌曲《在松花江上》。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一场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和抗争。于是,他发出了铮铮的誓言,土地的誓言。“马在奔跑,蒙古狗在嚎鸣”,作者写那些动物的活力来衬托出土地的活力。这些都写出了土地的美丽。

在朗读中鉴赏_《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_品味课堂_褚树荣

在朗读中鉴赏——《土地的誓言》课例点评

(课前播放歌曲《在松花江上》。)

师:同学们,歌声中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听完刚才那首歌,相信在座的同学,你们的心情和老师一样是沉重的。确实,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那一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一场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和抗争。有一位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苦苦找寻着心中那只北方的大熊,他是有家不能归啊。于是,他发出了铮铮的誓言,土地的誓言。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当中,你们边听边想想,文中作者的哪一句话打动了你?(www.guayunfan.com)

师:(教师配乐朗读。)

师:刚才老师把这篇文章朗读了一遍,相信同学们也被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打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哪一句话最吸引你,拨动了你的心弦?

生:“为了它,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打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要回到故乡去,要把那些日本鬼子赶出东北三省,为此他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活着,他希望亲自看到美丽的故乡,如果他死了,那他也不怨恨,心甘情愿。

师:即使牺牲、死亡也要为家乡付出一切。咱们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其实刚才打动这位同学的两句话,就是作者面对土地所要发出的誓言。还有哪句话打动了你?可以把手举得高一些。有请这位同学。

生:“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它在跳跃,和我的心跳跃是一样的……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这句话写出了我的心跟故乡连在一起,也写出了我要回到故乡的热切的心。

师:咱们这位同学通过这句话谈了两点感悟:第一点,作者的心永远和故乡的心连在一起;第二点,这些语句也体现了我对故乡的那份牵挂。非常具体。好,还有谁来说,有请这位同学。

生:“我知道我的心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热血一般都是“流淌”的,而这里用了“喷涌”,喷涌就好似火山岩浆喷涌而出,体现了这种热情,而作者心底喷涌出热血,说明他对祖国充满了希望。

师:这一份感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制,这位同学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味,有独到的见地。面对着家乡被蹂躏被侵略的场面,诗人心里悲愤的情绪是不可遏制的,是喷涌的。那么故乡在诗人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当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故乡的一些语句。请你们找出来并把它圈画下来。

师:哪位同学来说,作者直接描写故乡的是哪一些句子呢?

生:从“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一直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都是直接描写故乡的句子。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放声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朗读过程中,我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你能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吗?好,每个同学放声读。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先来接过这个“接力棒”?好,有请。

生:我认为在作者眼里的故乡是十分可爱的,我觉得每一句都可以体现出他对故乡的热爱。觉得故乡是十分可爱的。

师:每一句都是可爱的土地,那你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说看。

生:比如说第一句“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从“标直、漂亮”中可以看出来。

师:白桦林因为标直而漂亮,因为漂亮而可爱,是吧,请坐。这是一片可爱的土地。

生:我觉得故乡的土地在作者眼里是健康的,我从“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一个健康的土地,这个形容词用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健康”这个词,我们都用在人身上,你为什么用它来形容作者笔下的土地上?

生:因为作者这里写到“红布似的高粱,金黄色,黑色,红色”,这些都把这些植物写得很好,把它描写得非常……(学生语塞。)

师:慢慢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联想到什么?在你眼前会展现怎样的画面?

生: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硕果累累,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师: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开怀大笑,满脸红光……

师:笑一笑十年少,你看这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健康,这土地也是多么健康啊!这真的是丰收的土地啊!

生:我认为故乡的土地是充满活力的,从“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嚎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的脆响”这句话看出来的。这里除了皮鞭,其他都是动物。“马在奔跑,蒙古狗在嚎鸣”,作者写那些动物的活力来衬托出土地的活力。“皮鞭在山涧里脆响”,这声音在作者眼里十分清脆,也体现出故乡的活力。

师:老师觉得你刚才说得实在是太好了,语言流畅,声音响亮,而且有独到的见解。我不得不相信,这是充满生机的土地,可能我这样概括也不是特别准确,但我还是要谢谢你精彩的发言。

生:我认为在作者眼里,他家乡的土地是辽阔的,我从“奔流似的马群”和“奔驰的鹿群”里看出,因为我在读到这两句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马群、鹿群在草原上奔驰的样子。通过联想到这个画面,就可以联想到那时的草原是多少的辽阔,马儿、鹿儿多么地欢快。

师:你的回答抓住了东北三省的特点,幅员辽阔,充满生机。

生:我看出这是一块充满各种颜色的,色彩缤纷的土地。

师:色彩缤纷令人感受到这是“美丽”的土地,来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生:这里写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赤色的足金”。这些都写出了土地的美丽。

师:作者家乡的土地,不但健康,而且美丽,概括得太好了。

生:我觉得故乡的土地是富饶的。我从“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看出,因为土地里有煤块有金矿,肯定是块富饶的土地。

师:这个我也有感受。矿产资源是多么的丰富,真称得上是物产丰饶,是吗?

生:我认为在作者的眼里,故乡的土地是一个神秘的、令人充满遐想的土地,从“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可以看出来。

师:讲得多好,这是令人神往的,神秘的土地。这个土地是我们的,是我的。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来读这部分的内容呢?

生:赞美的、热爱的语气。

师:那么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想问同学们这个语速是稍微舒缓一点好呢,还是稍微快一点好?

师:现在我听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说快,还有一种说舒缓一点。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为什么认为舒缓一点好?

生:如果是舒缓的话,读的时候仿佛令人身临其境,感觉到它的美丽,而且可以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

师:马上有同学有反对意见了。好,有请。

生:我认为应该是读快一点,因为作者十分热爱他的家乡,肯定急切地想表达他的心思,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土地是怎么样的。

师:我想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

生:我也认为读得舒缓一点好,像这个地方是充满赞美的,要抒情的。抒情的话只能读得舒缓一点,用赞美的语气去读。如果快一点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了。

师:持反对意见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还是快的地方快,慢的地方慢,当读到赞美土地的时候,赞美植物的时候,应该读得抒情一点,然后读到动物的时候应该快一点。

师:这位同学主张一分为二地来看待,颇有见地。你持什么意见,这位同学?

生:我觉得还是舒缓一点的好,因为这一段都是在回忆,应该带有留恋的感情色彩。

师:后面这位同学在举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读得慢一点的话,可以给人更大的遐想空间。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快一点,因为写的是“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嚎鸣的蒙古狗”,给人生机勃勃的动态,读得快一点比较好。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生:想。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内容,这里作者选择了非常有特征而且有意味的一些景物,它们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好像在我们眼前闪现,而这些画面是跳跃式的。你看,“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作者他想到家乡就想到这些,然后如数家珍地把它们一一摆在我们读者的面前。所以我认为这里应该稍快一点来读,更能读出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而读到“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时,语速可以慢一些,给人以神秘的意味。现在我们大家尝试着一起来读一读怎样?

(生读文章。)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们的声音中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也融进了你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当然在读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注意一下重音就更好了。

师:同学们,故乡的土地啊,确实令作者神往,令他回想。于是作者日思夜盼,神牵梦绕。他的这种感情,在文章的第二段中同样也有所体现。下面,请大家在第二段中也找出一段描写故乡土地的语句。

师:马上有同学举手了,不错。好的,有请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第二段中描写故乡土地的语句是从“故乡的土壤是香的”一直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从“故乡的土壤是香的”一直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大家有补充吗?好的,那位同学。

生:我认为应该是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大家赞成那种说法?

生:第二种。

师:如果大家赞成的话,那么接下来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开展一项四人小组活动。我想先请大家细细读一下这段文字,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并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爱的词语。

生:(自由默读1分钟左右。)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投影,上面的文字是老师根据这部分的内容改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里的语言更能看出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投影上内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我在那稻颗上捉过蚱蜢’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溜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天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像魔术似的天气清亮到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到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了’麻雀吃厌’这个那个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细心的同学马上举手了,别着急,先组织一下语言。

师:可能同学们已经感觉到了投影上的这一段语言表达跟文章第一段里的描写差不多。那么,你们认为是哪种好呢?哪种更能体现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感情?

生:(朗读声。)

师: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四人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发言,究竟是哪种语言来表达更好一些,为什么?现在开始。

生:(讨论’大约2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哪组先派个代表?

生:我觉得是课文中的表达好。因为如果说第一段作者在赞美家乡的土地,第二段就是深深地陶醉在回忆当中,他把自己与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想起了在土地上的欢乐。

师:你说的其中一个句子非常好,他是沉浸在里面,所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更加妥帖。请坐,最那边的那个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是课文中的好,就比如这一句,文中写的是“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而投影上面的第一句是“我想起无数的脚印”,这个“印下”充分表现出我跟故乡有过许多的亲密接触。而这些跟故乡在一起的时光仍印在我的心田,他只是“想起”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就比如说我吧,我的故乡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去了,我也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师:你能感同身受地来理解这段话,真的很不错。

生:我觉得也是课文中的好,因为课文上的描绘多了一些形容词,这样的话也写出了我与故乡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衬托出我心中对故乡的热爱,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的情谊。

师:你的比较很细致,从形容词的角度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是先从课文前面部分讲起,前面都多了几个“我的”,说明我与故乡深深联系在一起,而投影上写的却是短语,我觉得句子更能体现出他对故乡的热爱。

师:你的意思老师明白,可能你还没表述清楚。投影上的句子都比较短,就像课文第一部分描写家乡的土地一样,这个叫做短句,而这里作者用的更多的是一种很长的句子,这种长句里更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对故乡挚爱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

生:是的。

师: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认为还是课文中写得好,因为课文上写出了动态,给人一种听到的,闻到的感觉,令读者身临其境,让读者也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在东北三省一系列美好的生活。

师:既然是这么好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老师现在想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语句,怎么样?哪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

生:(彼此推荐’有一个学生声音特别响亮。)

师:这位大声说话的同学请站起来,如果老师让你推荐,你推荐谁?

生:我旁边的女同学。

师:那你为什么不推荐你自己呢?

生:我朗读不好。

师:你朗读不是特别好,看来你是缺乏自信,越是没自信,越是需要读,需要锻炼,你说是不是?下面就请你来读这段话吧。

生朗读。

师:读得还是挺不错的吧,我们给他一些掌声。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比方说刚才有一个字,“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的“碾”读音不太准确。下面老师请你刚才推荐的女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还不错,比较通顺流利,至于节奏,感情上还需要加强。

师:那你认为这里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

生:这里和第一段相比,可以舒缓一些,因为作者已经深深沉浸在其中了。

师:点评得相当到位。下面让我们充满着深情,用舒缓一点的语气来读这部分的内容。

(生齐读。)

师:大家充满着深情,应该说达到我们自己提出的要求。但老师给同学们更高的要求,以后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语调,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特殊的感情处理:比方说“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一个“窜”字多么生动,多么形象,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读成重音,这样的字词还有好几个,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的土地啊!可是,那个时候,在那土地上演绎的故事却是令人不堪回首的。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还有多少人流离失所。老师在这里请同学们来看这样几组图片。(投影展示、教师旁白)

师:日寇再一次地挑起了战斗,三千万东北同胞,就这样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沦为了亡国奴,其实,就在咱们宁波,在咱们的家乡,同样也遭受到了日寇蹂躏。(播放录像。)

师: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作者发出了如此强烈的铮铮誓言。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看了这些资料,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那份誓言,作者与土地与故乡,血脉相连,那份感情是永远都无法割断的。可是在那个时候,作者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的鸟儿,他在寻找着自己的枝头,寻找心中的那片绿洲,可是找来找去,却怎么都找不到,他迷惘,他彷徨,他愤怒,他惶恐,心目中的火焰也在这些感情当中冉冉升起。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把作者发出的那份誓言再来朗读一遍。

生:“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故乡与土地,这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牵挂的,污秽和耻辱,这就是作者无法忘怀的。即使是死了,他也在所不惜。让我们再充满着一种深情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在当时,每一个炎黄子孙,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面对这一切时,都会发出如此的铮铮誓言,那么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一首诗,一首我最爱的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师:配乐朗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例点评

一、关于课型设计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是一篇文辞华美的散文,又是一篇背景遥远的散文。学习的对象是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这就决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领起鉴赏,通过鉴赏体会感情。这样的目标决定这堂课的课型,就是朗读鉴赏课。这种定位是正确的,也是这堂课成功的前提。

二、关于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的成败,就是本课的成败。

教师的范读非常成功,很有专业水准。一次是开头全文朗读,声情并茂,穿透人心,学生被深深打动;一次在本课结束,朗诵《我爱这土地》,整堂课的情感高潮再次被掀起,下课了,学生仍然沉浸在悱恻氛围中,这样的朗诵效果,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新课程讲究体验,我以为情感体验是最为要紧的,而朗读是加深体验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的朗读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理解,由浅入深,方式多样,尝试成功。理解之前的自由朗读——体会这是怎样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来这样的语气齐读——教师指导鉴赏第一段——在整体和局部的鉴赏品味基础上,再选一部分表情朗读。很显然,最后一部分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成功朗读的体验。在这个片段里,朗读是和理解分不开的,是和理解的深入与整体感分不开的,是和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的。

三、关于教学内容

从传统的视点来看,本课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课文内容,一类是图片、视频、音频等。课文的内容是经过剪裁的,主要是第一段和第二段,还有执教者认为本文的“誓言”,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中肯的,因为这是集中描写东北土地的片段,包含作者的深情,应该成为主要教学内容,也是鉴赏的对象。另一类,资料对于加深学生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加深课文情感的理解,加深这种体验的真切性,是必需的,也是恰当的。从新课程的精神来讲,这种迁移,也是课程资源的创生。它跟教学的目标联系紧密,或者说,辐辏于教学目标,它的穿插很自然,并没有为迁移而迁移。它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背景,对制造教学的场景和氛围的作用是相当不错的。

(承刘飞耀老师同意授引本课例’该课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