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_和谐之声_九江三

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_和谐之声_九江三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_和谐之声_九江三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兰主进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心理暗示有不同的划分类型。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通过心理暗示来教育学生,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从而获得在其他教育形式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_和谐之声_九江三

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

兰主进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心理暗示有不同的划分类型。一般说来,个体受到暗示,未必都是他人有意识影响的结果,因而暗示有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之分;暗示未必都是采用言语的形式,因而可有言语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以及情景暗示等不同方式之别;接受暗示的结果,可能是使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也可能是销蚀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气馁、自卑和抑郁,继而阻抑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故有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不同性质之异;暗示可以来自于他人、外部情境,也可能来自于自身、个人内部,故存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不同来源之分。从教育角度看,有意暗示可纳入教育范畴,无意暗示则在环境影响之列,即只有有意暗示才可能是教育性暗示,才可为暗示教育。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教育应用到常规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下面本人试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暗示教育做些初步的探讨。

某校高一某班班长W,工作能力较强,成绩也很优秀,班主任在其协助下各项管理工作均得心应手,十分省心。为此,W经常受到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表扬,成为班主任的“宠臣”。可是,一段时间后,W开始在班上同学面前趾高气扬起来,对工作也时有怠慢。更有甚者,她竟敢瞒着班主任包庇违纪同学,私下“收买”人情,使班级管理受到不良影响。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决定“不显山、不露水”地“治”她一治。于是,先借机找W谈话,在谈话中特意夸奖另一位男同学(不是班干部),说他是一位可造之才,将来可以培养他当班里的主要班干部(声音提高,语气加重),如副班长之类的大班干部。其间只字未提及w的工作表现,但也一直观察W的反应,结果发现她的面部表情发生明显的由晴转阴的变化。这次谈话,W从班主任那儿获得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班主任是在“明褒他人,实贬自己”,是“醉翁之意”不在“他人”而在“自己”。(www.guayunfan.com)

为了强化这一效果,几天后,在例行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借口W的管理事务过多(实则“权力”过大)会影响其学习成绩。又将W的“权力”削减,转而“封赏”给原先那个备受夸奖的同学。结果,命令宣布之后,W反应强烈,变得乖巧了许多,没等班主任布置其他工作,便积极主动地询问近期的工作要点。在那以后,W唯恐“失宠”而被他人“取而代之”,一直勤奋踏实地工作着。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该班主任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巧妙地做好了班长的思想工作。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通过心理暗示来教育学生,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从而获得在其他教育形式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一、班级管理中暗示教育的可行性

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实施暗示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1.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暗示教育的进行和影响的发挥。研究表明,暗示的可接受性与暗示者和暗示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度成正比。在这方面,一般说来,师生间(如个案中班主任和班长W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已“先天”地为暗示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班主任与所有学生间都可通过某种暗示途径实现相互沟通。事实上,如果师生间的信任度不高,则他们间的相互感受性会大大降低,暗示的可接受性或可能性也就会相应的降低,暗示教育将难于开展。

2.老师、班级环境和学习生活作为学生成长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暗示教育设定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这些构成了全部生活空间中最为贴近、直接和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成为其最经常、最可信赖的信息源。这些优势使暗示教育的影响有可能作为学生优先收受的外部刺激而发挥预期的作用。

3.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为暗示教育机制提供了内在根据。一般而言,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有限,判断能力不强,逻辑推理水平较低,无意识感知占相当重要地位,好奇心强,感受性高,可塑性大。正是由于上述一般发展特点的存在,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敬重老师、重视老师的意识和要求、根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做出适应性反应的基本倾向、喜欢观察探索周围世界的原初倾向、对外界刺激尤其是新异刺激敏感反应以及易于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外部刺激的倾向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班级教育中暗示教育影响能够发挥功效的最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内在因素。这使得外部暗示作用具备了心理与逻辑的基础。

二、暗示教育的规则

并非任何意图良好的暗示都会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鉴于暗示既有正向功能也可有负面作用,有必要注意提高暗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在实践操作上,应该遵循如下教育规则:

1.要对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班主任老师只有心里充满着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才有可能更加关注教育的效度问题,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希望与追求

2.创设能给学生以多种积极暗示良好情境。班主任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环境和规律性班级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这意味着,良好的暗示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而此暗示环境的形成需要班级中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协调、统一和班主任老师整体教育意识的确立。

3.要避免经常给予学生某些具有消极性质的暗示刺激。经常性的消极评价,总是把某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尤其是以己之短与彼之长相比,以及往往提出过高要求或安排超出学生实际潜能的活动等,都有可能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形成不良影响。这是班级教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误区。

4.讲究暗示策略和技巧。有时可有意识而又悄悄地赞许学生,流露自己的热爱与期待,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增添希望、信心和动力;有时要“弄假成真”,扶植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努力,以收长善救失之效;有时要帮助学生“做出成绩”,使学生获得“很大成功”,有意帮助学生在其有所不足的方面取得成就,以便使之从喜悦和满足的体验中获得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有时则要故意忽略学生的错误,以避免消极暗示强化错误而不利于改正(这一点对表现差的学生更为重要),最初产生的问题,可以的话要故意视而不见,并设法给以正面的、积极的暗示。

5.对于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在纠正、教育时不应一味批评、强行制止,而要与积极暗示结合起来。以改造不良因素为主的改造教育尽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与塑造积极因素的塑造教育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导向效果。对于已陷入消极循环中的学生来说,当他们有心改正之时,最重要的莫过于一有好表现就马上给予适当表扬。

6.不论表扬或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表扬或批评的对象应当是目前的具体事件或行为,所采取的表达形式不论是词语的选择还是表情动作的运用,都应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与反省,有利于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推演出关于自己有益的结论,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三、暗示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暗示教育的进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暗示教育过程内部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尤需予以正确认识和重视解决。

1.对积极暗示感受性强的学生,同样易于接受消极暗示。换句话说,各种暗示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不能主观地认为,只有那些有意发出的暗示信息才会起作用,事实远非如此。对学生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为他所接受,也许是有意识地,也许是无意识地。受暗示的影响往往超过直接解释的作用,更何况就影响的性质来说,即便有意发出的信息也难以保证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反应都是积极的,甚至有些老师有时提出的要求、希望等本身就存在问题,至于那些尚未意识到的影响因素,其性质如何就愈加难以确定了。

2.如果学生对暗示的感受性过大,又有可能对其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过强的受暗示,不论是何原因,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延误学生自主行为能力的发展。暗示教育只是针对学生所处身心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教育手段,而决不是教育的目的本身。班主任必须明确,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多地应从如何避免消极影响的角度考虑暗示教育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与行为能力。因此,不仅不能有意强化学生的暗示感受性,而且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步帮助其降低外界影响的程度,而向更多的自我暗示、自主控制、自主行为过渡。

3.暗示教育与明示教育、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关系问题。既然暗示教育只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班级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和采用的一种辅助性教育形式,那么对于渴求知识、渴望探索世界、认识生活而又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直言不讳、明白无误的教导和指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他们同样需要的,关键在于这种教导和指引是否合乎当时的情境、合乎学生当时真正的愿望需要。只有在暗示更易为他们所接受,或者某种影响只能通过暗示实施,或是通过暗示教育影响效果更好等情况下,暗示教育才是必要的。当明则明,宜暗则暗,明暗结合。滥用或不重视暗示教育,都有可能削弱教育效果。另外,暗示教育一般指的是他人的暗示作用,然而如上所述,随着学生的发展,暗示教育的主体应逐渐由他人向自己转移,即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过渡,以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乃至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从较多地接受外部暗示、较多地表现出或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

4.学校生活中老师们日常行为的教育意义或影响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为人师表”是其成长过程中经常、直接且具有权威性的影响源。这里面既可能有积极的教育,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和负面的效应。

四、暗示教育的适用对象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因而,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感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胆汁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质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另外,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权威性和学生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的话成了“金口玉言”,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暗示教育的方法

在“暗示”的过程中,由于暗示的具体内容、方式反映出暗示者的心理状态,如积极的心态会给予他人以积极的暗示,像热情、激励、向上、开拓进取、策划成功等等,使他人得到的不仅是暗示本身,而且是得到了温暖,得到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他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给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更多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心态,可以依据上述规则和具体情境,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音乐乃至沉默、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同时,应尽量避免作出消极暗示,比如用语言暗示要注意,一句激励学生的话语是“好言一句”,会让其感到“三冬暖”;给学生一句泄气的话,就可能“恶语伤人”,会令其觉得“六月寒”。再比如,用表情、动作的暗示,老师一个斜视的目光、一个撇嘴的动作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受了污辱;一个用食指指尖指人的动作,就会显示出暗示者的素质低下;如果老师面部表情僵硬,就可能使学生感到不悦,心理紧张。总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

总之,通过有效的暗示教育,学生有可能在兴趣、信心、情绪、态度、价值观念、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受到班主任老师的积极影响而取得预期的进步,从而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