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二、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陶行知说:“调查毕业生之出路,为职业教育设施之最要根据。盖知毕业生之出路,然后方可依据最需要而学校能为力者开办之。”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天灾人祸、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的社会里,这样的教育无疑也算是一大灾难,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所以,陶行知提出“须登高而远望一切”倡所谓“大职业教育”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二、中国教育改造的曙光

陶行知说:“调查毕业生之出路,为职业教育设施之最要根据。盖知毕业生之出路,然后方可依据最需要而学校能为力者开办之。”(Ⅰ,265)当然,毕业生之出路,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所受之教育要切合社会发展之需要。陶行知指出:“青年一入学校,即成为一种特殊阶级,生活日益奢靡,欲望日益提高,其生活之优裕,殆十倍甚至百倍于劳苦大众。教育既不能解决其本身及其四周之一切问题,反拉青年出社会,使其日与社会相隔离,日与大众相隔离。侈谈主义,空言理论,若为美国化、若为欧洲化,而不顾及我国之实际情形。于是在学者既毫无目的,而毕业以后,更一无所能、一无所用。教育既不能与社会打成一片,既不能导使青年走上生产与建设之坦途,而反为社会造游民,因之愈教而国愈贫,社会秩序愈乱。教育徒为种恶因,徒为种瘤疾,则今日之食此果,宁非应然。”(Ⅺ,527)陶行知对旧教育的这番实实在在的描述,抓住了旧教育的致命的要害问题,这是旧中国的少爷小姐书呆教育。这与教育之使命是背道而驰的,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完全不符合的。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一方面,培养的人不得其用,另一方面,从小学至大学毕业,如按现在的价值计,每人在16年中耗资最低以10万元计,那么,每年大学毕业20万人,若有10万人,不得其用,那么就白白浪费了百亿以上。这是惊人的浪费。所以,教育办得不好,实在是国家社会最大浪费,一个穷国是承受不了的。如果再计算一下这些“高等游民”入社会后,给社会造成的无形的损失,那更是大得骇人听闻了,一个穷国是耽误不起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天灾人祸、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的社会里,这样的教育无疑也算是一大灾难,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所以,陶行知提出“须登高而远望一切”倡所谓“大职业教育”(Ⅺ,251)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陶行知指出:“今日教育之任务,不在于徒搬东洋西洋不合我国情之教育原理、主义、学制,重演于我国,亦不在于造出少数出类拔萃、装饰体面之人物,而在于授予人民以实际适合生存之学识与技术,使个人能持以为生,国家与社会能赖以进入建设与进化之途”。(Ⅺ,339)早在1921年陶师就指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倘若有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会的恐慌了!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的教育’。”(Ⅰ,363)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造所见到的一线曙光。

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许多学者一直在拉西洋车、东洋车,但都无济于中国的事。正如陶行知所说:“中国以往曾经相当盲目地追随它的老师,但是还没有一位老师成功地为中国的问题提出满意的解决方法。每一位老师都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有帮助,但是全盘照搬任何一种体制都把中国引上歧途”。(Ⅵ,322)原因是各国的国情不同,尤其是富国的教育决不能全盘照搬到中国来。关于第二点“亦不在于造成少数出类拔萃”,这也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19世纪末,“中国办学之初,大家心目中只知有人才教育。培植人才,以济时艰,是当时提倡学务的人的共同心理。”(Ⅰ,423)这个思想延续了百余年不变。特别是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朝野震惊,于是“培植人才、以济时艰”逐渐形成了办学的基本思想。这时清政府虽然认识到兴学,废科举的重要,但他要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办的是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恰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背,更与社会的发展不符。所以后来人一提到教育,便联想到人才。似乎除了人才教育,就没有别的教育了,这种所谓的“人才教育”从全社会而言是一种片面的,不是教育的全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