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本体论_知识存在论纲要

中国古代本体论_知识存在论纲要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本体论_知识存在论纲要三、中国古代本体论中国古代本体论应该从战国时代为启蒙时代的转折。这种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深刻地影响着孔子的儒学,并成为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本体论侧重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侧重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古希腊的本体论则重于自然世界的表象真相。

中国古代本体论_知识存在论纲要

三、中国古代本体论

中国古代本体论应该从战国时代为启蒙时代的转折。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直观认识萌发了新的本体论思考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生产力也发生了较大的进步,中国进入了当时比较繁荣的农耕时代。周天子虽然保持帝王的称号,但已经开始失去了天子的权威。中国古代图腾哲学文化信仰天上的上帝是人间的对应,但是周天子的式微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祸福天定的原始图腾文化受到了挑战,人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随着对宗教性“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的本体论生发启蒙,出现了老子、孔子一批思想家。先秦诸子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翟为代表的墨家,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

中国的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本体论启蒙时期几乎是同时代,中国的老子、孔子与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几乎有相同的农耕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从老子的本体论学说开始,到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奉为道教始祖,唐朝奉为太上玄元皇帝,中国元朝时道教盛行,随之因老子始创的本体论走上了宗教的道路而未能形成以后理论体系的普及。

老子的“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下而生。道生一,一是至尊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老子的“道”有着西方本体论追本穷源的始基意义,说的是本体论的根据和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原真理,也包含着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对立、对置、背反的自然规律的本体论特征。因此,老子的本体论是中国本体论哲学文化的基础。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万物本原之意。老子的“一元”与古希腊本体论的巴门尼德的“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必为存在者必一”、“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如出一辙,都是本质一元的最初雏形。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其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孔子推崇周公的礼乐,并提出以仁义治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最重要的门派“儒学”。中国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的第一个统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国家的统治权转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个伟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国的主要图腾文化,周公制礼作乐,维系社会的平衡与团结,使世人关注的重心从鬼神转向人事。这种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深刻地影响着孔子的儒学,并成为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萌芽。(www.guayunfan.com)

儒家成为官学以后,其经典著作被广泛推广,其他哲学门派多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学当中。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本体论的社会关系一面,他的主张顺应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后代的儒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自然提高了。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便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便首当其冲受到批判。孔子的本体论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倡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之说。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儒学在宋明又分心学和理学两派,心学以王阳明陆九渊为代表,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灵明体验。理学以朱熹、程颢为代表,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本体论,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使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儒学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在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学的诞生。

中国古代的本体论侧重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侧重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古希腊的本体论则重于自然世界的表象真相。但是,无论东西方的侧重点如何,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哲学体系,又都是显现和对应自然存在的真相论的本体论,它们的共同目标便是自然存在、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原真理的探究和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