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_固原文博探究

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_固原文博探究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_固原文博探究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周佩妮中国古籍的装订,大致经历了编连式、卷轴式、折叠式、册叶式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书籍材料的变化而决定的。纸质较弱,幅面又不大,遂改进为册叶式装订。本文就我国古籍手工装订形式及其沿革作一论述。装订方法由旋风装改变为蝴蝶装和包背装。近现代线装形式,就是由包背装递变而来。

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_固原文博探究

中国古籍装订技术的演变

周佩妮

中国古籍的装订,大致经历了编连式、卷轴式、折叠式、册叶式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书籍材料的变化而决定的。甲骨、竹木质地坚硬,面积狭窄,就采用编连式方法装订。缣帛形长,性颇柔软,便于舒卷,所以采用卷轴装。纸质较弱,幅面又不大,遂改进为册叶式装订。现代书籍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采用铅印和胶印,装订形式也就趋于平装和精装了。本文就我国古籍手工装订形式及其沿革作一论述。

一、编连式

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许多甲骨片上刻有甲骨文字,把这些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片按顺序编号,一个个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有阅读顺序的书籍。甲骨文时期,装订形式还没有正式产生,但编号排列存放,已经具有了书籍编码的萌芽。后来书籍材料采用竹木。南方盛产竹子,书籍是刻写在竹简上的。在不产竹子的地方,多用木简代替竹简作为书籍材料。竹子容易得到,写错了字也容易刮掉。竹简书是用形状大小一致的竹板一块一块连接起来的,竹板一般都呈长方形,比较窄。战国时期的竹简,长的有22厘米,宽仅1.2厘米。每根竹简上面只能刻写一行或几行字。要抄写一篇文章需要很多竹简,为了使竹简不乱,能按一定顺序阅读,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刻写完一篇文章,就不记竹简的多少,编连在一起,合为一册。并以篇为计书单位,这就是早期的装订形式,称为编连式。(www.guayunfan.com)

编连式装订,一般是先在竹简上打眼,然后用绳子编串在一起。用丝绳编串起来的称为丝编简,用皮绳编串起来的叫韦编简。孔子晚年读书勤奋,“韦编三绝”,说明当时孔子读的书籍就是韦编简,曾因经常翻阅,编串竹简的牛皮绳都断过三次。现在北京图书馆收藏着一部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写的一部完整的竹简书,是用70多片竹简连缀起来的。

二、卷轴式

简策编连的书笨重,携带和翻阅都不方便。当人们用轻便的缣帛书写记录文字时,书籍装订形式也随着改变,直接导致卷轴式装订方法的产生。

缣帛是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用成片的丝织品来书写,可以卷成一束,阅读时可以舒展开来。所以缣帛书的书叶也称“卷子”。卷首粘裹一根棍子,称为轴。两头露出卷外,用的时候,像车轴一样可以把卷子卷起来或者舒展开来,这就是卷轴装。

卷轴式的书,一种是用帛写的卷子,一种是用纸写的卷子。最初发明的纸,篇幅不大,写书时需用几张纸续写,需粘连起来才能成为一卷。用帛做书写材料的卷子,比纸写卷子篇幅较长,写书时可以“依书长短,随事裁之”。一卷之内可以无连接的粘缝。

为了保护书籍,卷轴装也有用丝绸和纸做包边的。有的用青绫紫绢,有的用黄麻纸。卷轴装所用的轴,通常是竹木制的,也有用玻璃、象牙、珊瑚以至金玉等贵重物品的。轴的不同颜色和不同材料,往往用来区别书籍种类。例如,隋炀帝秘阁藏书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细琉璃轴,下品用漆轴。唐代集贤院的四库书也是用不同颜色的轴进行区分的。

卷轴书的装裱技术,因为字画的装裱而留传下来。从今天装裱字画的工艺中,我们可以看到卷轴装的许多技艺方法。

三、折叠式

折叠装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改进的。卷轴书由于卷子很长,要查阅一段文字或者一个字,必须从头逐一舒展开来,既费事又费时,很不方便。为了克服这一点,古人把原来的长卷像折纸扇一样折成许多连接不断的页子,这样能使阅读时,变舒卷为翻页,这在书籍形态和装订技术上就大大地进了一步。为了使折叠式装订不宜散开,人们用一整张纸折对起来,作为书衣把书的首尾两端连接起来,使用时,书籍可以从头到尾循环翻阅,而折叠的书页呈现翻飞状态,宛如旋风,固有“旋风装”之称。

卷轴装因卷舒难而改为折叠。折叠装容易在折痕处发生断裂,还是不够理想。但它一变卷舒为翻阅,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这在书籍装订史上是一大革新。唐代佛教大盛,所有经典,因便于唪之故,多用折叠式装订,故亦名“经摺状”。

四、册叶式

上述编连式、卷轴式、折叠式装订的书籍,都是手刻的或手写的。只有唐代部分佛教经典是雕版印刷的。雕版印刷发明之后,一般古籍都是单面印刷,书页都是一页一页的。从此,装订史上没必要把书页粘连拼凑成长幅在卷或者再折,而是把印刷出来的单张书页直接折叠再加上书衣进行装订,从而书籍形式就演变为册叶式。装订方法由旋风装改变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1.蝴蝶装。一般单面印刷,每张书页都是一面有字一面无字。把有字的一面面对面对折,称为反折;把无字的一面背对背折起来,称为正折。两种折法都须以版心为中线,一折为二。蝴蝶装采用反折。装订时,书页的折痕一边粘于书的背脊处,折成的书页的两边张口放在书口的一边。装订后,打开书时,每张书叶都以版心为界分为两半,正像蝴蝶两翼能展能合。

蝴蝶装有四个特点。其一是不用线订,全用糊粘,糊浆配料讲究,百年不脱落。其二是书衣坚硬。书在架上不是平放而是竖立。书背朝上,书口向下,书背不宜损坏,书名及卷第写在书跟上。其三是有分卷标识,常在分卷卷首粘上异色帛片作为翻检标识。其四是除书背外,其他三面边幅较宽,如遇损伤或霉湿,都可随时裁去。不像线装书叶折痕中缝放在书口一边,不便裁切。蝴蝶装全用糊连,并不凿孔穿线,可以裁切改装而原书不损,于保存上颇多便利。

2.包背装。蝴蝶装的缺点,是翻阅时都见书页背面,每读一页,须连翻两页,揭过背面,才能继续阅读。令人生厌。于是装订采用包背装。改书页反折为正折,即把书页无字的一面背对背摺起来,让无字的一面朝里,有字的一面朝外。装订时,把摺痕中缝一边作为书口,把摺叶开口的作为书背,再用绵性纸捻把书叶固定于背脊处,然后用一整幅作书衣,绕背用糊粘裹起来。

包背装始于元代,明代较普遍,清代也有。明内府写本御集,辽金元三史及永乐大典,都是以黄绫为书衣的包背装。清代四库全书也用包背装,书衣分为四种颜色,用以区分经史子集各部书籍。

五、线装

线装,古代成为“缝绘”,就是用线缝订。近现代线装形式,就是由包背装递变而来。包背装最盛于明嘉靖以前,所以线装风行之时,当推万历年间至清代。

线装从形式上看可归属于册叶式装订。其装订方法大多与包背装相同,但不用整书衣包背,而是前后各加书衣,然后打孔穿线,装订成册。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古籍线装图书装订工序分为以下几种:

(1)折页。折页书页的方法有二:“一曰复折,即每叶对齐版口之线而复折之,佳本书多如此。二曰捻折,即用手捻书页之版口,累数叶轻折之,故所折不无参差,此法于次等书多用之”。总之,“折书页,要折得直,压得久,捉得齐,乃为高手。”

(2)分书。折页之后,再依次序排列,是曰分书,也叫排书。目的是要按书的卷册页码排列整齐。

(3)齐线。分好的书页,天头地脚不一定整齐,必须逐叶对准中缝使其整齐,所以也叫“齐栏”。齐线有两种,一种是挨齐,一种是撤齐。挨齐即页与页挨线而齐。通常将折成的书页,用左手倾书页之角,用右手移书页,以线为准,由上页而齐至下页。撤齐者,将折成的书页汇集一起,再像扇子一样撤开,用手指挑书页而齐,并由下页而齐至上页。但齐线总须以地脚为标准。因为木板书籍,版心类多不一,而书之地脚又比天头小,若全跟上页齐,则版心大于书页,其地脚之短显而易见,既不美观,又难装订,所以不如总以地脚看齐,上面虽然会出现参差不齐,但位于天头空位长处尚不明显,有的书没有边栏,则按书口之字齐之。

(4)添副页。副页就是每册书衣内的空白页,比较讲究的装订,每本前后都要添两三张副页。副页又名“护页”。我国南方书籍有用万年红纸做副页的,不但色彩美观,而且有防潮作用。

(5)草订。书页经过齐线、添副页后就要草订,一般用棉纸订三条。每条要挽一结,不用糊,免得走动。

(6)加书面。书面位于副页之外,亦称书衣,现在称封面。一般通行的书面纸有两种:“一票色,用毛边纸刷以票色裱成,普通书籍多用之。二瓷青色,用太史连(又称杭连)施以瓷青色裱成,佳本书多用之。”

(7)切书打磨。明代人切书,往往一本一本切,所以各本刀口不齐,切好后难免有刀纹,所以还须“砂纸磨光,勿要参差毛糙”。打磨时,“用力须轻而匀,则书根光而平”。现在书籍裁切用切刀机,按照尺寸规定切成,大小一致,无参差不齐毛病。

(8)包角。珍贵的书籍,用绫绢包角,取其坚固,增其美观。又有一种“镶包角”,就是包角时遗去前后副页数张,包装后整本书看,好像镶的白边。“北方书喜包角,南方殊不相宜。包角不透风,则生虫,糊气三五年尚在,则引鼠。北来之书,悉受其害。”

(9)钉眼。一般在靠近书背之处,根据宽窄,确定打眼距离。“打眼时,须与草订之孔一线笔对,勿出入参差。”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书眼以少为宜,眼多易破。通常有“四眼或六眼的”“间有用八眼的”主要依据书本大小,书背宽窄而定。

(10)穿线。又叫订线,要用上好清水涓线。线的长度大约是该书的七本之长,方可长条双扣。书本薄的,线需六本书之长。

(11)贴签。书签是书的衣饰,古人十分讲究。《藏书纪要》说:“书签用宋笺藏青纸,古色为上,用深古色裱一层。”但仍要以书的颜色而定。贴书签时,要贴整齐,不能长短不一,上下斜。

以上是线装古籍图书装订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古籍图书装订法的大概工序和一些技术细节。总起来说,中国古籍装订技术在今天的手工装订工艺中还继续流传和使用着,总结研究古籍图书装订技术及其变革,对于学习现代技术,提高装订技艺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①毕如兰.中文古籍装帧形式发展过程略谈[B].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4).

②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