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_中国现代大学与中

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_中国现代大学与中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_中国现代大学与中第三节 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师聘用上中国公学具有革新意义外,中国公学所形成的学术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师生的文学活动。在胡适任校长期间,中国文学系师生建立了中国文学系系会,并出版了《中国文学季刊》。中国文学系系会由于活动经费紧张,无法按时出版刊物,胡适、陆侃如、冯沅君等中国文学系教师还给予资助。

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_中国现代大学与中

第三节 中国公学革新环境中的文学活动

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师聘用上中国公学具有革新意义外,中国公学所形成的学术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师生的文学活动。在胡适任校长期间,中国文学系师生建立了中国文学系系会,并出版了《中国文学季刊》。胡适还与同事们一起编辑出版了《吴淞月刊》。这两份刊物都以白话文作品居多。尤其是《吴淞月刊》,具有中国公学学报的性质,却刊登了沈从文的小说《自杀的故事》。学报上刊登白话文小说,这在此时此后,都是极为罕见的。

一、中国文学系系会的成立与活动

陆侃如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后,不仅在教学上革新了课程,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中国文学系系会,使师生间能联络感情、共同合作、对中国文学有相互切磋的机会。中国文学系系会成立于1928年11月2日,其宗旨是“砥砺学业、联络感情”,(55)胡适(校长)、杨亮功(副校长)为名誉会员,陆侃如及一部分骨干学生,任系会委员,负责管理监督工作。会员则由87名同学组成,这些同学分别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市。

中国文学系系会制定了自己的会章、简章,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开游艺会、月讲(即每月一次的演讲)、茶话会、出版《中国文学季刊》等。根据《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上《中国文学系系会大事记》记载,1928年11月19日,中国文学系系会开游艺会,到会的人数超过1 000人,节目包括新剧、歌舞、国乐、西乐、杂耍等,到晚上12点,才尽兴散会。中国文学系系会还组织每月一次的演讲,例如第一次请陈钟凡讲《修辞学上的对照律》,后又请徐嘉瑞讲《南北曲以前的戏剧》。陈望道也受邀做过演讲,题为《文学与社会》。系会的成立和其所举行的活动,对于加深新文学在校园的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www.guayunfan.com)

中国文学系系会还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中国文学季刊》,主要发表一些师生的学术研究论文和文学创作作品。中国文学系系会由于活动经费紧张,无法按时出版刊物,胡适、陆侃如、冯沅君等中国文学系教师还给予资助。陆侃如、冯沅君捐款100元,其他教师捐款则比较少,如胡适也只捐了10元,举动虽小,却说明了陆、冯对于学生活动的支持和对学生的关心。

在《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教师作品有:胡适的《读北史杂记》,杨亮功的《论广韵分部》,陆侃如的《山海经考证》。学生作品有:《从山海经的神话中所得到的历史观》、《山海经中的水名表》、《常武时代考》、《商颂时代的伪证》、《橘颂的商榷》、《韦庄评传》、《红楼梦年月摘疑》等。从《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作品来看,尽管中公中国文学系提倡“创造新的中国文学”,但师生的作品还是以“研究过去的中国文学”为主,没有发表过研究新文学的作品。这和上海乃至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凡是关于新文学研究的论文,很少有在校刊上发表的。例如同时期的《清华学报》上也没有研究新文学的论文刊登。情况到了30年代后稍有改变,例如1931年的《大夏》期刊上发表过何德明的一篇《近年来中国新诗论》,各大学在逢建校周年纪念出版的纪念号上,也会讨论到新文学,如1934年的《大夏》上发表了葛尚德的《十年来之中国文学》;1935年的《光华半月刊》上有的《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此外《光华半月刊》上还发表过许渊冲的一篇《文体平议》。总体来说,在校刊上发表研究新文学的论文,是很少见的。例如《燕京学报》从1927年创刊到1951年休刊的20多年间,没有发表过一篇研究新文学的论文。

但第二期的《中国文学季刊》,与创刊号相比,完全改面了面貌。文学研究的论文完全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自己创作的新文学作品。第二期的《中国文学季刊》按照文学体裁,把栏目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几部分。诗歌一栏中,刊登了胡适的《留恋》等师生的作品;散文里有沈从文的《“沉”的序》等;小说则刊登了沈从文的《建设》等。

二、《吴淞月刊》的编辑出版

胡适还与同事们发起出版了《吴淞月刊》,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期。胡适在《发刊词》中说:

中国公学里同事的一班朋友发起了这个刊物,目的在于鼓励我们自己做点文字。

在鼓励“做点文字”的目的之外,胡适又加了两条理由:

第一,……我们想给我们在宿舍谈天,江滨论学的生活留一点比较耐久的记载。这是我们这个刊物的一个动机。

第二,我们相信,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成条理,可以使知识循序渐进。

最后他还与同事们立下了两条戒约。

正如胡适所提倡的,他们的刊物是为了鼓励做点文字、留点记载和帮助思考,因此整个刊物主要以刊登教师的作品为主,在内容选择上比较宽松,教师写作的学术论文,翻译的外国作品,创作的诗歌、散文等等,都可以在上面发表,并不像一般的大学校刊那样,执行着严格的内容筛选制度——一般多刊登学术论文,文艺创作较少。在每期的最末,都登有“本校大事记”和“本校教职员表”。

在上海图书馆里,共藏有四期《吴淞月刊》。在第一期里,刊登了杨鸿烈的《宋代的法律》,全增嘏的演讲稿《归国后的惑想》,王维克翻译的《沙恭达罗》,胡适的《苏洵的辨奸》、《欧阳修的两次狱事》等。第二期则刊登了胡适那篇著名的《知难,行亦不易》,杨鸿烈的《宋代的法律》(续),陆侃如的《读骚楼偶识》,还刊登了胡适的《中国公学时代的旧诗》等文章。第三期刊登了刘公臣的《中国印刷术的演变》,杨鸿烈的《宋代的法律》(二续),胡适的《中国公学小史》等文章。第四期则刊登了高一涵的《公民的直接罢免权》,罗隆基的《美国文官的分类》,沈从文的小说《自杀的故事》,胡适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章炳麟的《音韵学通论题辞》,储皖峰的《欧阳修忆江南词的考证及其演变》。

【注释】

(1)柳芳主编:《胡适教育文选》,开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2页。

(2)柳芳主编:《胡适教育文选》,开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8页。

(3)欧正仁:《马君武传(内部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行,1982年版。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603页。

(5)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25页。

(6)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2页。

(7)《胡适日记全编第5卷(1928—1930)》,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72页。

(8)胡适:《四十自述》,海南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457页。

(9)以上材料都摘自《胡适日记全编第5卷(1928—1930)》,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64、70、172页。

(10)梁实秋:《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岳麓书社1989年1月版,第130页。

(11)欧阳哲生:《追忆胡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0页。

(12)柳芳主编:《胡适教育文选》,开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45页。

(13)② 胡适:《吴淞月刊第一期发刊词》,《吴淞月刊》,1929(1)。

(14)《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825—826页。

(15)欧阳哲生:《胡适文集(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423—427页。

(16)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4页。

(17)欧阳哲生:《胡适文集(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01页。

(18)欧阳哲生:《胡适文集(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38页。

(19)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986—987页。

(20)见《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1929年。

(21)钱基博:《自我检讨书》,《天涯》,2003(1)。

(22)雁冰:《自动文艺刊物的需要》,《文学旬刊》,1923(72)。

(23)③ 杨振声:《为追悼朱自清先生讲到中国文学系》,《文学杂志》,1948年3(5)。

(24)《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页。

(25)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0页。

(26)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3(5)。

(27)左藤学著、钟启泉译:《教室的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8)1926年4月,朱自清写了篇长文:《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一个现象,国人过于迷恋古代的历史,而不注意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太“梦想过去”而“鄙弃”现在,对于国学研究,更是如此:“所谓老样子者:一,国学外无学;二,古史料外无国学。在这两个条件之下,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等于零!”

(29)梁实秋:《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岳麓书社1989年1月版,第379页。

(30)沈虎雏:《沈从文全集(附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2页。

(31)沈从文:《复王际真(1929年19月19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2页。

(32)沈从文:《致王际真(1929年11月7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页。

(33)沈从文:《致胡适(1930年6月28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78页。

(34)沈从文:《致王际真(1930年3月18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8页。

(35)沈从文:《复王际真(1930年3月27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58页。

(36)沈从文:《致王际真(1929年11月7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页。

(37)沈从文:《致王际真(1930年1月29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8页。

(38)沈从文:《从现实学习二》,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587页。

(39)沈从文:《复王际真(1930年1月3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4页。

(40)沈从文:《致王际真(1930年1月29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8页。

(41)沈从文、张兆和著,沈虎雏编选:《从文家书——从文兆和书信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56页。

(42)沈虎雏:《沈从文年表简编》,见《沈从文全集(附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2页。

(43)沈从文:《致王际真》,见《沈从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4页。

(44)② 沈虎雏:《沈从文年表简编》,见《沈从文全集(附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2页、第19页。

(45)沈从文:《论冯文炳》,见《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49页。

(46)沈从文:《论冯文炳》,见《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50页。

(47)苏雪林:《沈从文论》,见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册)》,花城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48)沈从文:《论郭沫若》,见《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9页。

(49)沈从文:《复王际真(1929年11月7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页。

(50)沈从文:《致王际真(1930年3月18日)》,见《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8页。

(51)沈从文:《自杀的故事》,见《沈从文全集(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73页。

(52)沈从文:《从现实学习二》,见《文学运动史料选(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587页。

(53)温梓川:《文人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72—73页。

(54)苏雪林:《苏雪林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218页。

(55)《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文学系系会简章》,《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192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