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教育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中等教育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教育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三、中等教育民国前期,宁夏仅建立中等学校四所,即1918年,建立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翌年,设立甘肃省立第五中学,以及蒙回师范;[127]1928年4月,建立女子师范学校。为了宁夏教育事业的发展,李秉彝兼谋并筹,煞费苦心,动员宁夏籍在兰州中学就读的学子,返回五中八师就近读书。因为在他们知识教育中,缺少为宁夏农业、畜牧经济服务的职业指导,所谓中学教育也只停留语言、算数、史地等的教学上。

中等教育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三、中等教育

民国前期,宁夏仅建立中等学校四所,即1918年,建立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翌年(1919年),设立甘肃省立第五中学,以及蒙回师范;[127]1928年4月,建立女子师范学校。[128]而当时的省立第五中学及第八师范两校合并,设校长一人,因此以后许多史料及论著多认为宁夏建省前仅有中等学校三处,即五中八师(省立第五中学和第八师范两校的简称)、宁夏蒙回师范学校、宁夏女子师范学校。事实上,据《朔方道志》记载,还有一所前满营中学堂改建的初级中学,则很少被论及。

(一)五中八师

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其前身可追溯至宁夏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宁夏知府高熙喆建中学堂于马府街,规模狭小。“三十二年,知府赵维熙以考试既停,仍将试院修葺改为府中学堂,[129]招收学生甲乙两班,计六十余人,宣统元年(1909年),又添招一班,共五十余名”。[130]民国初年,中学堂毁于兵燹。1913年,由拔贡许景鲁呈请道尹陈必淮著县议会派员收集余款,在前府中学堂校址设立朔方高等小学校,校长为许景鲁,学生约一百二三十人,多半为熟读四书五经,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1918年,由省教育厅拨银三千两,就府中学堂改建成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该校有教室21间,实验室12间,寄宿室17间,储用室20间,运动场面积5835方尺。校内附设小学1所,有教职员6人,学生四班共119名。

1919年,甘肃省立第五中学,由甘肃省政府每年补助洋三千元,与甘肃第八师范合并办理。两校共用一个操场,第五中学占教室5间,实验室3间,寄宿室17间,储用室20间。五中八师设校长一人,首任校长李秉彝,字德生,毕业于清末甘肃皋兰文高等学堂,1913年,出任甘肃省议事议员。为了宁夏教育事业的发展,李秉彝兼谋并筹,煞费苦心,动员宁夏籍在兰州中学就读的学子,返回五中八师就近读书。(www.guayunfan.com)

民国初年,第八师范学校与甘肃省其他师范学校一样,设有预科、本科和讲习科三种。预科修业一年,本科第一部收高小毕业生,修业四年;第二部收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一年。讲习科分甲、乙两种:甲种讲习科,招收有许可证的国民学校副教员,学习二年以上;乙种讲习科,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习一年以上。八师初建,仅开办乙种讲习科一班,学生40余人;次年,又开一班甲种讲习科,学生50余人。1920年,招收了一班本科师范生,学生70余人。这三班学生皆为公费生(免缴学费,并由学校供给膳宿),毕业后基本充实到宁夏小学师资队伍中。中学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淡化升学预备性质,重在中学生普通基础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学习,省立第五中学按规定也将修业年限改为四年。

1924年,甘肃省实施新学制后,八师同其他师范学校一样将修业年限延长为六年,分前期后期,各修业三年。小学教员讲习科改为师范讲习科,修业年限为一到二年。前期师范和师范讲习科收高小毕业生,程度与初中等同;后期师范收初中毕业生,程度与高中等同。1928年,又将前期师范修业年限延长为四年,后期师范改为二年。

与此同时,壬戌学制也打破了师范教育的独立体系,出现了将高师并入大学、中师并入中学的现象。但宁夏中学没有开办高中,不具备附设师范的条件,所以尽管八师与五中共享同一校舍和教育资源,其办学模式却是相对独立的。新学制还规定中学延长年限,分初高中,高中阶段实行分科选科制,强调兼顾升学与就业,同时还注意适应各地不同情况。宁夏因条件所限,1932年前,一直没有开办高中,因此,宁夏初中毕业生该升高中时,却始终“无级可升”,当然也无所谓的文科、理科、商科等之分了。

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和第五中学最初开办,学生很少,第一年先试办一个班级,逐年增设两个班、三个班。[131]按照“壬子癸丑学制”对中学课程的规定,省立第五中学所开课程有:修身、历史、国文、地理、博物、数学、化学、手工、体操、图画、国语、乐歌,[132]与中学统一课程基本吻合,略有不同的是省立第五中学没有专为女生设家事园艺和缝纫课,更没有在课表中显示男女所用课时之别。因为该校在办学前期,没有女生入学,所以课程设置有别于下列课表。

表22 “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中学课程表[133]

上表是《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学统一课程表,修业年限为4年,取消了读经讲经课,从内容形式上废除了清末以“忠君”与“尊孔”为核心的教育宗旨;增加了手工、乐歌等,体现了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观。甘肃省立第五中学因为宁夏师资匮乏、生源不足、无女生就学等实情,斟酌减黜法制经济、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壬戌学制颁布后,甘肃省教育厅制定初级中学课程表,省立第五中学逐步开始采用新学制规定的课程,即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作文、写字、算术、自然、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134]照此课程学习,宁夏初中学子虽贵为社会佼佼者,但毕业后也很难成为现实生活的有用建设者。因为在他们知识教育中,缺少为宁夏农业、畜牧经济服务的职业指导,所谓中学教育也只停留语言、算数、史地等的教学上。因此,当时宁夏初中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只好去添补师资紧缺的教师队伍了。

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令》,规定师范学校讲习科之规程由省行政长官定之,[135]因此,甘肃省师范学校根据地方情形,本科及讲习科设修身、历史、读经、国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农业、教育、手工、博物、体操、图画、乐歌、外语等科。1919年后,废止读经,国文改为国语。[136]八师初建,先开乙种讲习科,后陆续办有甲种讲习科和本科,课程设置侧重于教育学,适当授以科学如识,以培养小学师资。[137]根据《朔方道志》记载,八师所开课程有:修身、历史、国文、地理、数学、理科、手工、博物、体操、图画、乐歌、英语等;[138]与省立师范本科及讲习科统一课程相比,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没有设置法制、经济、农业、教育(包括心理学、伦理学、教育理论、哲学、教授法、保育法、教育史、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及教育实习)等课程,所谓理科与物理、化学对应。作为师范学校,农业、商业之科可视地方情形缺设,但教育科没被列入八师课表中,令人费解。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这里不排除《朔方道志》所述有遗漏之处。

同时,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令》还规定:

修身要旨在养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勉以躬行实践,具为师表之品格,并解悟小学校修身教授法……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兼涵养文学之兴趣,以启发智德,并解悟小学校国文教授法……英语要旨在习得普通英语、英语以增进智识,并解悟小学校英语教授法……历史要旨在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历史教授法……地理要旨在使知地球之形状运动及地球表面及人类生活之状态,本国外国之国势,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地理教授法……数学要旨在明数量之关系,熟习计算,兼使思虑精确,并解悟小学算术教授法……博物要旨在习得天然物之知识,领会其中相互关系及对于人生之关系,并解悟高等小学校理科教授法……物理、化学要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领会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并解悟高等小学校理科教授法……图画要旨在于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练习意匠,涵养美感,并解悟小学校图画教授法……教育要旨在授以教育上之普通知识,尤当详于小学教育之旨趣、方法,习得技能,并修养教育家之精神……[139]

该《师范学校规程令》,特别强调师范学校应从引导师范生掌握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教育等科的要旨入手,学习、领会各科的教授法,从而为师范生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教学方法论的基石。1924年后,甘肃省师范学校实施新学制,学习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必修科目有:国语、外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世界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音乐、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研究、教育测量与统计、小学教育原理及实习。选修课分为共同选修和分组选修两种。共修科目主要有教育史、乡村教育、儿童心理、教育行政等;分组选修主要有第一组国语、外语、本国史、西洋近代史等和第二组选修算术、代数、物理、化学等。[140]八师作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也随之实行新学制规定。

民国初期,五中八师教学方式基本承袭清末的方法,班级授课,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讲课,学生多为听、记、背。但随着宁夏社会的逐步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开始向近代化教育方法转变,以学科学、讲民主、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也在学生中有所传播。当时,经常有北平、天津读书的学子到第五中学举办演讲会、报告会,介绍平、津地区“五四”运动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军阀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141]

为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教学,五中八师先后从北平聘请了一些高素质教师,如俞肇康、陈春刚、余晋义、李育三、杨筱舟、朱桂吾、唐筱舟等。俞肇康、陈春岗均系北京文高等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别教授教育学、数理化等课,因其品学兼优,授课能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综合地利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使学生手脑并用、个性得以发展,所以颇受学生尊敬。[142]国立大学毕业的李育三、杨筱舟、朱桂吾、唐筱舟等,经常结合教学,宣传“五四”革命精神,启发学生的爱国觉悟,教育青年学生选择革命道路,使得课堂教学社会化、生活化、革命化。

这些灵活多变、由表及里的教育教学方法,增长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汲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科学、讲民主”的口号渐为宁夏学子所接受,学生渴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此,学校于1922年前后,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实验药品和生物标本等,为学校建立了仪器室。其中,第五中学有器械标本、物理标本87件,化学标本185件,博物标本42件,国文图书361册,外国文图书70册。[143]八师图书中国文图书353册、外国文图书45册;器械标本,物理、化学、博物各器械标本314件。[144]同时,还借原唐来渠局旧址创办女子初级小学校一所,学生数约五六十人,部分女子缠足,这所女子学校也是宁夏女子中学的前身。[145]

(二)蒙回师范学校

1919年,鉴于宁夏蒙古、回族文化教育尤其落后,人才极感奇缺,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创办蒙回师范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发展蒙回国民基础教育而培养民族师资力量。这也是在宁夏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目光投向蒙古族百姓。由此可见,阿拉善旗、额济纳旗民初隶属宁夏护军使后,虽在政权上相对独立,互不统属,但发展宁夏各民族国民教育已成为当局的工作目标之一。蒙回师范学校设于镇守使署前,有教室6座,教员室5座,学生自习室28间,储藏室2间,操场290万丈,[146]其建筑面积之大,是五中八师所不及。学校还购置了图书、仪器等教学用具,如图画修身挂图、作法图历史挂图、地理图,需用教科器械、哑铃、枪支、皮球、风琴及手制地球仪、计算器等。该校办学分为初小、高小、师范三部分,校内附设蒙回教育劝导所,目的是为了“派员下县,提倡督促各县回族聚居地方成立清真小学,劝导蒙回子弟入校学习”。[147]蒙回师范设于宁夏府城,周围多居住汉民,所以就近来该校初小上学的学生,多为汉民子弟;高小与师范学生,以回民为主,大多是来自外县。

1919年秋,蒙回师范正式开学,先收高小3班,初小4班,学生所用教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民教育统一教科书。1921年,又招收回、汉、满、蒙古学生64名,其中以回族最多,成立师范班,学制2年;课程设置:修身、历史、国文、算学、地理、经学、理科、体操、手工、图画、乐歌、国语、英语、蒙文等,[148]与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课程相比,其课程基本一致,略有不同的是蒙回师范学校增设了经学和蒙文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该校办学的理念和宗旨,即为普及国民教育,尤其是回族国民教育而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兼顾蒙回师范学校的民族特点,每周分别为蒙回学生上两节阿拉伯文课和蒙文课,回族学生可上清真寺礼主麻(星期五的集体礼拜)。[149]

尽管蒙回师范非公办学校,但其教育教学管理也甚健全,校设监督1人,校长1人、教员11人、书记1人、校役4人。[150]1922年至1927年在该校就读高小与师范的吴敦善,曾撰《宁夏蒙回师范学校之我见》一文,内记:当时荀天枢(天水人)、渭树霖(青海人)先后任校长,肖景河(临夏回民)任监学,专职教师有张天吾、史良弼、吴梅溪、马文明(回民)等人。还有两位兼职教师,是当时宁夏镇守使马鸿宾的秘书。阿拉伯文教师由当时银川东大寺王静斋阿訇担任,蒙文课先后由两位蒙古族教师担任。平时教师授课,基本按教育部规定的正规师范课程进行教学,后来注重国文进修,内容有教学法、古文释义、四书和秋水轩尺牍等。[151]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呈现出各民族协力合作的精神,但就其师资水平而言,明显不如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蒙回师范学校从名称上看,主要为了培养蒙古族、回族青年教师而设,实际在成立初期,也有几名蒙古族学生。蒙文课先后由两位蒙古族教师担任,但多数学生对蒙文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蒙文无用。因而对学习这门课抱敷衍应付态度。[152]后来教者无力,学者也无趣,最后连一个蒙古族学生也不见了。

蒙回师范学校虽为私立,但学生入学不仅免交学费,而且可领得制服一套,课本及每月生活费若干由学校发给。该校兴建时的全部工程设备费,以及成立后的教职员工资、学生的伙食津贴和公杂费等,统由马福祥的敦厚堂支付。校内还设有“蒙回教育劝导所”,承担“派员下县,提倡督促各县回族聚居地方成立清真小学,劝导蒙回子弟入校学习”[153]等工作,使得师范学校教育工作能直接指导、服务于基层小学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云老的躬亲擘划,以及用种种方法加以鼓励奖掖,一般人皆以读书为荣耀。一时读书之风气大开,各家长纷纷送其子弟读书。”[154]

蒙回师范学校自1921年创办,至1930年停办,先后毕业学生5届,约230人,基本都到宁夏各县从事教育工作,[155]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清真小学师资缺乏等问题。如保家户清真初小的最后一位教师是金登榜先生,别号名臣,回族,贺兰通昌人,蒙回师范毕业,他为人耿直不阿,教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因自己有点文化而结交官吏劣绅,仗势欺人。他教国文要求学生背得烂熟,理解文章意义后再教新课。[156]他不仅教书育人,也把新的教学理念传于大家。

概言之,蒙回师范学校的创设,虽没有很好地发挥为振兴蒙古族教育事业而培养蒙古师范人才的教育功能,却为宁夏地方培养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回族师范人才,并通过他们的教书育人,将新的、进步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源源不断传授给更多的当地少年儿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宁夏落后的教育状况。

(三)女子师范学校

近代以来,女子教育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被动地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的不关注、社会的漠视等等,1911年民国成立后,全国才设立女子师范学校7所,1915年,增加到39所,人数达6,685人。[157]宁夏至1928年4月,始建女子师范学校一所,校长吴占魁,教职员9人。因为女子教育向被冷落,所以宁夏女子师范无论从建校时间来讲,还是就学校投资、学生人数而言,都远落后于其他中等学校。

表23 宁夏各中等学校历年度教育经费数目统计表[158](单位:元)

1928年,宁夏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建校投入经费9695,400元,次年投入3648,000元,比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的19245,660元,低了一倍有余。宁夏建省后,女子师范改名为宁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详情见下章。

(四)宁朔县初级中学

1916年,北洋政府提出“化旗为民”的建设,宁夏满营解散后,新城内聚居4000多满族(时称“旗人”),除少数官佐比较富裕外,大多满族日陷困窘。[159]1924年,知事彭怀智就前满营中学堂旧址,改建宁朔县立初级中学校1所,[160]教室5间、教员室3间、学生自习室20间、办公室3间、储藏室2间、厨室3间,操场面积20方丈。校长1员、教员4名、学生30名。学款薪工杂费年开支1500余元,由基本金3000元生息开支,不敷,就本地商业税务抽收弥补。[161]该校自创建,多有变故,未经几年亦停办。至于宁朔县初级中学之前身,即满营中学堂,系于何时创立,则不可考。[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