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川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中川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川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中川初级中学中川初级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华家岭山区东北部延长带的山脚下,距会宁县城22公里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由县行政部门接管,更名为“中川镇小学”。国家教委基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一行考察后,初步把中川中学列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实验学校之一。1991年至1995年,会宁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在中川中学召开全县蔬菜种植会议。经学校争取,政府投资,中川中学建起了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幢教学楼。

中川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中川初级中学

中川初级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华家岭山区东北部延长带的山脚下,距会宁县城22公里处。学校初创于1925年,是一所寄宿制独立初中。

民国时期各地掀起兴办学堂的热潮,中川乡清末举人彭怀智发起倡议并联络地方绅士,率领乡民于民国十四年建成中川乡第一所小学堂,即中川堡学堂。民国二十五年由会宁县政府命名为会宁县第二区完全国民小学。

学校创办初期,有学生十余名,后来逐年增加,新中国成立前最盛时期有学生70余名。当时,由彭润臣担任校长,先后聘任本地儒生邵子和、姚宝山、李连奎、郑廉、张远峰、彭光汉、姚正亭、蒲瑞、彭汉雄、张孝成等人任教。课程起初以《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等为主,旨在扫盲识字。高年级还选学“四书五经”中的部分篇目,后来逐渐采用民国政府颁发的新课程,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等科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由县行政部门接管,更名为“中川镇小学”。

1944年至1954年由师范毕业生张万祥任校长。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张万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革新活动,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不久学校建起了一座图书室,学生人数增加到约200名,教员7名。(www.guayunfan.com)

1955年,首届六年级毕业生有20名,陈述德等5名学生考入师范,为会宁培养早期师资输送了合格学生。由于原校址地方狭窄,交通不便,学校于1957年迁至高陵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多方筹措资金,当地群众及学校师生投工,在新校址筑围墙,盖起了人字架大教室(属会宁早期各学校中建筑标准较高的教室)、简易教师宿舍,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平整操场面积5000平方米。当时,学校有教职工10名,在校学生约200名,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正规六年制完全小学。

1958年张万祥调到其他学校工作后,先后有范济川、范好仁、石全德任校长。1969年,中川六年制完全小学更名为中川中学,其形式为二、二分段(即初、高中各二年)完全建制,当时继续保留小学部,共设十个教学班。

1969年至1978年,中川中学扩展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校墙400米,建成教师宿舍28间,人字架大教室8间,建筑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当时丁沟、候川、新添堡大部分学生来中川高中部就读,在校学生增加到400多人,学校从外地取经,做成精美的纸浆桌凳以解燃眉之急。在办学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学校通过勤工俭学等途径添置了办公用品和教学用具,增加辅助设施。

在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时,时任校长张万祥想方设法招集人才,李如尧、吴建烈、杨渡、任志孝、张桂芳、张汝云、宣凤藻、沈其谋、刘国忠等一批会宁知名的教师曾来到中川中学任教,为中川的教育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宗旨下,张万祥十分重视教育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目标,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组织师生积极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开展了农作物栽培、育种等科学实验活动,设立了农技农电培训班,积极参与支农活动,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学有专长和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人才。中川中学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时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远学朝阳,近学中川”是当时的一个响亮口号,中川中学也因此而闻名遐迩。但那时,中川中学的办学模式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甚至否定。不同观点争论的焦点是:课本学习与课外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在高考制度未恢复前,农家子弟出校只能走向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川中学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

1977年,张万祥校长工作调动,张作霖、张汝涛、张维奎先后任校长。随着会宁教育布局的重新调整,1981年中川中学改建成独立初中。高中部教师大部分被调离。高中教学仪器由教育局收回转拨其他学校。1981年至1985年,李迎春、张举选、蒲恒相继任独中校长。在此期间,学校对一些危房进行了维修和粉刷,办学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同时学校认真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1986年至1998年张永升任校长。他年轻有为,工作热情高,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潮声中,中川中学以国家教委在全国实施的“燎原计划”为契机,大胆进行农村教育改革的尝试,在抓好普通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注重“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中川中学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又一次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国家教委基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一行考察后,初步把中川中学列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实验学校之一。全国政协教文委副主任钱李仁率领全国政协视察组、甘肃省副省长陈琦玲、省人大副主任流萤、原省教委主任王松山、马培芳等先后来中川中学视察、指导工作。王松山愉快的题写“乐育英才”匾牌一块。

1991年至1995年,会宁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在中川中学召开全县蔬菜种植会议。县教委两次组织全县乡教委副主任及初中校长来中川中学参观并交流办学经验。1989年,中川乡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89年国家实施燎原计划先进单位”奖状;1990年,中川中学获白银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经学校争取,政府投资,中川中学建起了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幢教学楼。楼内有8间教室,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92年获“甘肃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中川中学“地膜种植先进单位”称号。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川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目标迈进。学校结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制订岗位目标和量化管理方案,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1986年以后,在全县初三毕业会考中先后有8人进入全县前十名,1995年上升到第三名,获“会宁县初中毕业升学会考第三名”奖状,为会宁一、二中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

1997年以来,通过落实会宁县人民政府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贫三项目、甘肃省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及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中川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98年,张永升被调到乡教委工作,马进前、陈险峰、顾兴树先后任校长。

1997年至2006年9月间,在逐步拆除原有破旧建筑物的基础上,先后修建砖木结构人字架教室10间,多功能教室3间(配备计算机34台,远程教育设施一套),理化生实验室3间,计算机主控室、会议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共8间,教师宿舍40间(另翻新土木结构宿舍14间),学生宿舍18间,建筑总面积1772.6平方米,投资金额达84万元。

2003年,学校集资为住宿生购置了高低床60套,修厕所一座,并修建了校门,同期对后勤服务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吃、住更加方便。在硬件建设中,各类文档建设也日臻完善。学校夯实了“两基”基础,2003年顺利通过省级“普九”验收。

2005年秋季,万德寿任校长。他对工作真抓实干,办实事,讲实效。中川中学的各项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在党和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情况下,学校先后从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高低床120套,图书7361册,课桌椅1275套,理化实验仪器4000件,体育器材20件,价值374047元。近年来,学校系统整修了供电设施,购置安装了供水设备,解决了师生的饮水困难,重新平整了操场,面积达6850平方米。

在初中会考中,2006、2007届分别有124和130人考取高中,创中川乡历年中考人数最高纪录。教学楼前花园别具一格,鲜花怒放。树木品种优良,排列整齐,绿树成荫,寄宿制建设卓有成效。市教育局局长李作壁、副局长吴明贤、副县长邰宗仁、会宁县教育局局长李宗孝及市普九验收小组调研学校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

2007年10月,全县师德师风建设现场会在中川中学召开,为学校迎得了新的声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自2005年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培养名师、教育名生、创建名校的“三名”活动。在开展“三名”活动中,一些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如在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中,万小琼、冯辉龙获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康芮获三等奖;张彩花获模式三讲课优秀奖;王丽萍、康天琪、朱少峰、王志刚获说课奖;李继勋、杨娜、王丽萍获模式三优质课竞赛奖;王奇获远程教育计算机管理先进个人奖。

学校现有在岗教师65名,其中有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46人,获中级以上职称10人,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7人次,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人次。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开展了“四化”建设。合理化:即依据科学发展观,对校园布局整体规划,分片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园林化:即净化室内外卫生,硬化活动场地、基本道路,培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争创白银市一流的园林化学校;人文化:即在校园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设立“三风”牌,装设黑板报等专栏,建设崇尚科学、求知上进的文化氛围;规范化:即探索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采集新信息,与名校联手办学,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合理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四化”活动和先后开展起来的“家长学校”活动改善了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精神面貌,调动了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上级的好评。

目前,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精诚协作,教师队伍敬业奉献,勤于耕耘,学生发奋学习,成人成才,全乡老百姓鼎力支持,寄予厚望。全校师生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打造会宁“西北教育名县”金色品牌,为把中川中学的各项工作推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供稿人:万德寿 冯辉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