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阿学校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中阿学校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阿学校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一、中阿学校宁夏自建省以来,在宗教、政界及地方等进步人士倡导下,经堂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同时,固原三营镇中阿学校创办近一年,因虎嵩山等被省立中阿学校聘任而停办。又由于省立中阿学校主办人马鸿逵、虎嵩山等意见不合,教育管理不到位,教育目标不明确等因素,最终导致该校中途夭折。但中央政府支持并出资协助办理宁夏省立中阿学校,而且地方政府又极力推举,可见宁夏经堂教育之变革已初见成效。

中阿学校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一、中阿学校

宁夏自建省以来,在宗教、政界及地方等进步人士倡导下,经堂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同时,借助国民政府推行蒙藏(边疆)教育政策,宁夏地方政府积极努力,将创办中阿并举的经堂教育与发展边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宁夏经堂教育的改良颇见成效。这一时期宁夏经堂教育变革,重在创建对外阐扬正教,对内改良教授、普及文化知识,是具有近代化教育性质的经堂教育。宁夏经堂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中阿学校、阿訇教义国文讲习所和伊斯兰教研究所等三个阶段的变革历程。

1926年,虎嵩山阿訇从麦加朝勤回国后,被湖南常德清真寺聘去执教一年,深受当地改良经堂教育之影响。翌年,他回到宁夏固原三营大寺任教长。这时的宁夏回族普通教育在马福祥等人的倡导捐办下,已创建蒙回师范学校一所和50多所清真小学校。这些清真学校除每周加授阿拉伯文一二小时外,大都与普通学校无特异之处,而寺院经堂教育仍固守陈规,培养学生只念经不读书。面对现实,虎嵩山深刻认识到:倡导回民读书,必须先从改良经堂教育入手,加授汉语于讲经中。

不久,虎嵩山和马明三、马正兰等在固原三营镇创设中阿学校一所,学生80余名,内设高初小学,中、阿文兼授,开启宁夏经堂教育变革的先河。[31]虎嵩山锐意改革,还编写有《阿文文法基础课本》《波斯文法精华》《伊斯兰教三字课本》等新式课本,不断探索中、阿并举的新式教育。

图7 伊斯兰教三字课本[32]

1931年,韦州大寺开办一所中阿学校,学生百余人。同时,在苏廷瑞、苏鼎瑞、马布云等人的倡导下,又开办同心历史上第一所女子经堂学校——“韦州中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马布云,副校长王世忠。课程设置国文、算术、古兰经、教义、教律等,后改名“韦州女子短期小学校”,课程依旧。1932年,虎嵩山接任同心大寺教长,提倡在大寺附设中阿文并兼之小学。[33]同年,为造就健全之阿訇,教化一般教民,省府主席马鸿宾于省垣东大寺,设立中阿大学校,招收年长失学中文之阿訇,授以简易国文及公民常识等。[34]

1933年,马鸿逵接任省主席,捐资在宁夏城东大寺扩充中阿大学校,并将其改组为宁夏省立中阿学校。[35]校长由马鸿逵兼任,下设主任、总理、校务、教务及教员等。[36]聘请虎嵩山、王世龙等任阿语教员,请教学多年的优秀教师教授中文,并购置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图书,由图书馆长精心编排登记,立定借书制度。[37]该校以“沟通汉文化”、“巩固边防,开发西北”、“复兴中国”为办学宗旨,校歌中强调,“汉回本属一族,只因信教互殊,遂各分门别户,彼此干隔不睦,至酿惨祸,不一而足,旧习破除,恢复国族”。[38]建校初设小学部、中学部、经学部,小学部仅有初小2个班;中学部有初中1个班,学生共计166名;教员9名,月薪40元。[39]经学部分甲、乙两班。小学、中学除按部颁《课程标准》设课外,加授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义,经学部除经学课外加授国文、历史、地理。

学校经费由马福样所遗私人账房“敦厚堂”资产开支,学生免费就读。

同时,固原三营镇中阿学校创办近一年,因虎嵩山等被省立中阿学校聘任而停办。1935年,虎嵩山、马明义等先后于省垣解职而返回固原,三营镇中阿学校再度开学。该校每日学习阿文2小时,中文4小时,开设有公民、国语、文牍、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并且学生须得参加晨跑、体育活动等。[40]

图8 固原县三营镇的三营清真大寺[41]

这一时期,宁夏所办中阿学校处于改良经堂教育初期,寺院教育的变革动力多源于宗教界、政界知名人士的倡导和影响。这一力量虽然松散而单薄,所办中阿并举式的经堂教育,也因初创期的管理涣散,而时办时停;但这一改革,随着国民政府开发大西北、发展边疆教育的逐步推进,而得以深入和发展。

国民政府主管边疆教育的行政机构——蒙藏教育司,自1930年初正式成立,1935年起指定50万元为边疆教育专款,以后年有增加。[42]宁夏作为文化边疆省份,其省立中阿学校因实施边疆教育,于1935年奉令改名为“宁夏省立回民师范”,经费由教育厅补助500元,加上马鸿逵的捐资,合计1300元,学生一切膳食、服装、书籍等费,全由学校供给。[43]课程除保留阿文为必修课外,其他均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开设。1937年,学校除经学部仍留东大寺,其师范部、附小部迁至原蒙回师范校址,将回民师范改名为“云亭师范”。年末,该校停办,学生并入宁夏中学和宁夏师范学校。

宁夏省立中阿学校自1932年创办至1937年停办,为时不长。停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经学部与以普通教育为主旨的师范部和小学部实难融为一体办理。又由于省立中阿学校主办人马鸿逵、虎嵩山等意见不合,教育管理不到位,教育目标不明确等因素,最终导致该校中途夭折。但中央政府支持并出资协助办理宁夏省立中阿学校,而且地方政府又极力推举,可见宁夏经堂教育之变革已初见成效。开发大西北,推进边疆教育,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因为宗教的信仰已经入在一般人的脑筋了,俗云‘原汤化原食’ ,所以要想创造回教教育,亦必须要以宗教为起迄,且发生效力最快的方法,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无可讳言的便是‘宗教教育’了。”[44]所以想要发展西北边疆教育,就必须从宗教教育改革着手,以便切合西北民众的实际需要。

与此同时,金积、灵武等地亦先后开办类似的中阿学校,目的在于为宗教培养师资及中阿兼通之人才。1937年,杨文华阿訇捐资,在金积、灵武两县之间建台子寺,寺内正院有讲堂、宿舍、经文小学;北面有回民小学教室及办公室;后院有女子经文小学。

1938年,李凤藻、何义江等鉴于吴忠为穆斯林聚居地,建议马鸿逵在吴忠中寺成立一所中阿师范学校,并附设阿訇研究班。提议被通过后,吴忠中阿师范学校正式筹建,组织董事会,推选李凤藻、何义江等董事,负责就原中寺建校筹备,共建新校舍40余间,购民房14间作学生宿舍和浴室,新建二层楼房作礼拜殿。[45]马鸿逵兼任吴忠中阿师范学校校长,虎嵩山为副校长。该校研究班阿文课主讲《古兰注理》和《古兰注义》;甲班主讲伦理学、信仰学及《古兰注义》等;乙班主讲《古兰经》信仰学、修辞学和教律学;丙班主讲《古兰经》文法学、修辞学。中文课上,甲班使用部颁初中课本,乙班采用高小课本,丙班用初小课本。凡在校学生均免征兵役和免受国民兵训练等特殊待遇,且在生活上各班有14~20元不等的月津贴补助。[46]该校经费由马鸿逵、李凤藻、何义江等捐助办理,校长、教职员薪俸及学员生活费,概由董事会供给。

此次吴忠合作创办中、阿并举的新式经堂教育比较成功,在总结宁夏省立中阿学校办学的经验教训中,马鸿逵、虎嵩山等校方主要负责人达成共识:为推进宁夏边疆教育,培养经书兼通之宗教人才,而创办将经堂教育与国民教育相结合的中阿学校。

1938年,“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成立,这个协会原来是由王静斋、时子周等人在河南成立的民间团体,后因唐柯三、孙绳武等国民政府官员纷纷加入,于是变为官办。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回族为团结全民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战、支持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建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先后使用“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教协会”等名称。该协会一经成立,即着手在各省建立分会。同年12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宁夏省分会成立,至1943年10月,省分会前后共召开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五次,干事会改选五次。1942年奉令改名为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干事会,亦于同年改为理事会。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11人,理事基25人,名誉理事25人。理事会下设书记长1人,并分设总务、组训、文化、妇女四组,办理日常工作。[47]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的成立,对宁夏经堂教育的改革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宁夏分会成立之初,首要工作即拟先就教育入手,计划将各寺经学一律改为中阿学校,授以中阿课程,以达成造就有文化的阿訇之目的;[48]并普设中阿学校,全省拟设中阿学校40所,将各寺经生按其程度高低分编各校,除阿文课程外,增授国文、公民、自然、社会等科。计定6月1日开学,“每月经费约在5000余元,由省府拨发给基金20万元,并呈请中央补助,拟由本地富绅捐助20万元、吴忠堡中阿师范10万元,合并设立基金委员会”[49]当时,回民知识落后,教育不普及,十之八九均属文盲,且大多数回民重视念经,而不研究中文学识,一方面不能了解国家现实与处境;一方面不能将精深教义发挥阐扬,从而取得社会人士的同情与认可。为补救这两项缺点,非提倡回民教育不可,是以该会积极筹备阿洪教义国文讲习所,提高回教文化水准,沟通中阿文化。

1939年4月,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关于推进边疆教育方案的决议案中,建议“寺院应附设民众学校或半日学校,并利用讲经时间,作识字运动及精神讲话,对阿文学校应令增加国语每日一小时,常识及算术每日各半小时。”[50]遵照教育会议精神,宁夏分会成立之初,首要工作即抓住推进边疆教育的有利时机,拟先就寺院教育入手,将各寺经学一律改为中阿学校,授以中阿课程,以达成造就有文化的阿訇之目的;并计定普设中阿学校,全省拟设中阿学校40所,将各寺经生按其程度高低分编各校,除阿文课程外,增授国文、公民、自然、社会等科。[51]

1940年,宁夏共兴办了中阿师范学校26处,并向各界当地富绅募得基金45万元,作为兴办回民教育之基金。为表现其整齐划一,经极力劝各界教友,捐做各讲习所青色制服750套,以资整齐,而壮观瞻。[52]其中高级2处,分别设于省会与吴忠,其他初级中阿学校分布于回族聚居的各重要县市镇,具体设置地点如下:

表69 宁夏省阿洪教义国文讲习所设置一览表[53]

截止1940年,宁夏共兴办了中阿师范学校26处(《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一文,计有24处,实为26处,可能文献记载有出入),其中高级2处,分别设于省会银川东大寺原宁夏中阿学校经学部和吴忠中寺中阿师范学校,初级中阿学校则分布于回族聚居的各重要县市镇。[54]实际所办中阿学校虽未达到预先拟定目标,即在40所清真寺一律设中阿学校。但兴办26所中阿学校,不论在办学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各省区。

宁夏经堂教育改良初期的突出特点,是其教育不仅限于培养健全之阿訇,更是为培养合格之公民,而奠定国民教育基础。其办学宗旨是以“沟通汉文化”“巩固边防,开发西北”为核心,构建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和谐社会。而促动其相适应发展的便是宁夏伊赫瓦尼经学教育、中阿并重经学教育、女子经学教育等多种新式经堂教育的先后崛起,并随着边疆教育的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经堂教育变革,使得宗教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等。尤其是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的创建,促使宁夏经堂教育加快了近代教育改革步伐。同时,宁夏中阿学校之所以能较为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福祥等早前在宁夏办理多所清真小学,大开宁夏回族读书之风气,这一人文环境的改变为宁夏经堂教育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