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_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_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建设的民主性_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从学校制度的发端与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相伴产生的,它也必然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而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正在经历的变革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因此,现代学校制度确立了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从而实现政校的分离。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_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

从学校制度的发端与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相伴产生的,它也必然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而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正在经历的变革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就要依据学校自身状况,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并通过对相关制度的重新组合,理顺内外关系,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学校制度建设民主性的根源

(一)学校权力的分化

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与政府机构无异,皆为科层制结构。在科层制体系的金字塔下,权力被自下而上地过分集中起来,上层发号施令,下级依令而行。权力过分集中,造成种种弊端:权力过分集中,就会统得过死,导致中小学管理的僵化和凝固,影响下级组织管理人员自主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导致中小学管理幅度的缩小,从而增加中小学管理的层面。而中小学管理层面的增加往往会影响信息的直接传递,降低中小学管理效率。下级管理人员无权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矛盾,就会导致矛盾向上积累,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在学校内部,领导者可以适度的分权和授权,在明确哪些权力可以下授、哪些权力应该保留的基础上,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并同时予以必要的监督;学校外部的管理可将一部分权力特许给社会,更多地依赖社会机构和公民个人参与教育,加强学校和社区、学校和社会机构以及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伙伴合作网络。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通过一定的形式如绩效合同适当地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学校,将自身的角色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www.guayunfan.com)

(二)学校教育的市场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为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应市场化,也就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局面,增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义务教育享受者的关系,加大体制的创新力度,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并尽可能解决义务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现义务教育的全民化、公平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从中受益。政府把财政、人员调配和政策制定等权力下放到各个地方教育机构,强调教育提供者和教育消费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面对个人选择权的增加,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不得不为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产品。

(三)家长、社区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

家长和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权了解、参与、协助学校事务的管理,也是学校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家长和社区作为学校外部环境的重要一部分,对学校教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加强,现代学校也越来越多地向家长和社区寻求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拥有子女的教育权,将这些权力部分让渡给学校,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责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日益重视家长和社区在教育中的权力和作用,积极回应家长和社区的需求,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民主决策,同时更多地和社区进行合作,融合到社区之中。

二、学校制度建设民主性的特点

(一)独立

在传统学校制度中,学校不是独立的办学实体,缺乏办学自主权,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学校是国家及其处于以国家为中心的纵向行政关系中的附属机构。国家是学校教育资源唯一或主要的供给者,所有学校都由国家设置和控制,其功能、活动范围、管理权限均由国家直接决定和规范,学校同国家之间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学校必须无条件执行上级教育部门的指令。要让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地位,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是重要的前提。因此,现代学校制度确立了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从而实现政校的分离。一方面,政府转换角色,切实尊重学校的法人地位,采用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手段来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学校成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有助于增加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有助于学校在学生培养、教师教育等内部管理方面形成校本管理机制。

(二)开放性

在传统学校制度中,学校教育以校园为主要的学习场所,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都在校园和教室中进行,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构,校园以外的机构往往被排斥在外,很少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学校和社会的沟通缺乏体制上的基础。因此,在传统学校制度中,学校基本上处于一种“闭门办学”的状态,与外部环境“老死不相往来”。而现代教育则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是终身学习时代下的教育,因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特别是社区内的各种组织及家长之间的互动。那么,现代学校制度除了专注自身内部组织体系、工作规则的分工、职责划分、结构控制等,更应注重自身组织结构与学校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适应,保持学校组织的开放性,有利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满足各方面人员的参与需要,有利于为所有组织成员贡献于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三)多元与共赢

传统学校以公立学校为主,政府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学校类型单一。此外,在传统学校制度中,由于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而且管理方式划一,导致传统学校从结构到功能,从内容到方法,从制度到课程,都出现了整齐划一的现象。学校制度涉及教师、教学、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制度建设的民主性要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我们将社会、家长看作是学校服务的对象,这些服务对象在学校制度建设的民主化过程中,也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民主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这样的参与将促进学校教育制度的开放发展和不断完善,克服教育的单向输出和教育制度的狭隘性运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立体多维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力量多元化,进行教育格局创新。

三、学校制度建设民主性的要求

(一)体现“适时”

制度的产生都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学校制度建设中,随着学校规模、教师组成的变化,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学校会因为教师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原本没有的情况,认为需要给予约束、规范,对制度文本进行重新修改;更多的时候因为换了校长而修改制度。制度的指向毫无疑问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控制、约束,共同遵守其实成了被迫遵守。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并不是制度文本的一成不变,而恰恰体现在适时调整、变革中。

现代学校制度是“适应需要”而产生的,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不同的学校由不同的人员组成,它具有独特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学校制度的产生背景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所学校,因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度的内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一所新学校,教师来源复杂,大多数来自各个学校,小部分是新的师范毕业生,走到一起时,都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制度对于这样的学校是规范和统一;当我们面临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一起工作很多年的同事,他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观有许多的趋同,制度往往需要有更多的激发和唤醒。有一所师资力量很一般,人心涣散的薄弱学校,学校从教学常规建设做起,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最初阶段,学校有一条规定,考核教师上课教学过程与教案的相似度,这个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从最基本的常规开始,寻求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让老师摸索出了门道,以此提高教师的自信。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在教学常规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固定的做法,一些被称为“塔基”的教师,通过促进专业成长的制度而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升,社会美誉度提高,吸引了优秀教师的加盟,管理者发现,原先的“与教案相似度”制度已经不适用了,因为教师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些优秀的教师更需要发挥创造力,学校要鼓励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如何通过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的轻负高质成为新的管理命题。制度的“适时”性体现了现代学校制度以人为本的特点,也是制度民主的一个标志。

制度建设的第一个层次是制度文本的形成,以杭州卖鱼桥小学为例,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制度汇编有了“校本”的雏形,它既有对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定,也有体现学校特色的要求,这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初级阶段,有了这个制度汇编,学校在管束教师时有了一个比较有用的抓手。2000年以后,学校修订了学校制度汇编,这个学校的第二部“法律”除了基本保留前一个汇编的主要内容外,开始关注学校的办学目标,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泛,最有特点的是“汇编”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禁止”。

第二部学校“法律”诞生后,学校不断完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制度文本开始从管理者管理需要的视野转移到教师工作需求。如学校越来越多地遇到有关学生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解决非常棘手。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一线教师都希望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处理制度。这说明大家已经逐步认识到管理制度不仅是约束,也是保护。因此,学校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补充完善了原先的制度。

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既体现在制度诞生、完善过程的中方法的民主,也体现在制度本身不是管理者单方面的需求,而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诉求。

(二)体现“适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以公立学校制度为对象、以多样化或市场化为主旨、以优质学校教育和教育系统的效率有适应能力的重建为目标的教育改革。[3]在这一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开始涌现,择校、学校市场化被视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专著,分别从不同甚至对立的角度阐述了改革或改良现行学校制度的设想和思路。不同的学校形式催生了各种学校制度,适应学校体制而产生的民主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21世纪初,杭州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一些优质的中小学、幼儿园出现类似连锁的办学形式,新住宅校区的配套学校由这些名校、优质学校承办,输出优质教师,实行统一管理,称之为“集团化办学”。这样的办学方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各种形式的集团化出现,有名校加新校、名校加弱校、名校加农校,等等,这些集团中有些是同一法人,有些是多法人的。这样的一种学校组织与单体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提高管理效能,促进集团化学校健康发展,特别是让教师在这样的学校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卖鱼桥小学是同一法人,三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集团化运行过程中,管理者明显体会到集团化学校与单体学校的管理中存在着差异。

第一,集团化学校管理中,校区增加,师生数增加,管理半径增加,原先管理者与师生面对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原先学校管理中,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在改变,校长个人的影响力减小,具体的管理行为减少。而学校特点是以文化影响力为主,因此,作为校长在增加行政管理行为的同时,还要要增加自身的影响力,成为集团中行走的文化符号。

第二,集团化学校的扁平化管理,中层干部被赋予了更多行政管理的职责,不再是纯粹的操作层面,中层干部不仅要有较强的能力,更需要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如果缺少了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多了一些刚性,缺少了制度文化的体现。

第三,集团化学校管理中,学校制度成为影响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工作的独特性在于工作具有生成性,许多难于预设的问题会成为管理的难点,单体学校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近距离接触,多少弥补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完备与否是能否有效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

第四,集团化学校管理中,管理问题暴露具有延后性的特点。学校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是管理有效的保证,集团化办学在管理中最大弊病在于管理问题的暴露是延后的,这是由于管理半径和层级造成的,因此,决策和管理的民主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特点向管理者提出了改进管理方法的要求,集团要实现效益最大化,从管理的理念、具体的行为都要相应变革,在制度变革中,过程的民主能保证学校成员对制度文本以及制度升华的学校文化有最大限度的认同。教育集团内部,需要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并且体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严格地说,制度本身也是学校文化精神的体现。章程是学校所有制度的基础,是根本大法,学校在制定章程时要为学校奠定文化精神的基调,基调的确定不是几个管理者能解决的问题,让教师主动参与,充分酝酿,从“需要”入手让学校文化充分发酵形成制度文本。

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在制定章程时,将单一的文本形成目标变成文化提炼的多元目标。《章程》明确集团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为目的,组织全体教师大讨论,在回顾了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后提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卓越的教育;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这一集团发展目标,这个目标要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将此列入学校章程的总则中。

在大讨论中,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老师对于学校最为认可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研兴校策略,它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学生特点和教师风格。老师们一致认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智能特点,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成长环境。因此在章程的第二章中我们明确了办学目标是:打造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优质学校,每个儿童都能个性化地发展。有了这样的基调,在章程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工作”、“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等几章中,融进了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内容。

学校章程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大法,在这个大法之下,学校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卖鱼桥小学集团在制定制度前统一了一个认识,要让制度成为学校成员的需要,这样的认识基于对学校制度本身深刻的理解,学校制度应该从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管理,专业管理更多地在于指引、导引。学校将制度文本的作用定位于教师工作指南,其目的是通过工作指南的指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有效提高管理的效能。把“制度”称之为“指南”,要让教师体会到制度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共同来制定规程和准则。

因为学校内部结构的不同,制度建设的重心更多地落在促进文化的形成上,所以,从制度文本看更像一部操作手册,操作步骤由操作者自己总结归纳,强调约定俗成。制度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定、限制,不是放置于各校而皆用的条款,融进了鲜活的文化内涵,这是对“现代”一词的最好诠释,它是适应了学校不同发展时期需要,又是适时推进学校发展的。

(三)体现在“参与”

校长在理论上是专职管理人员,但实际上其中不少校长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学校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从事教育或教学管理的人员,而是由教师兼任。学校管理人员不能专业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缺乏必要的“管理空间”,导致学校管理者的地位不明显,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也是暧昧的。其次是学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因此,教学人员比起管理人员要重要得多,甚至有些教师担任校长后还要求承担课堂教学任务。[4]

学校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学校制度在管理当中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培养人、发展人,人是目的。英国管理专家詹金斯(H.O.Jenkins)曾对学校与企业管理的领导风格差异进行过研究。他指出,学校校长较专注于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重视“体谅人员”;而企业经理则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重视“工作结构”。他进一步指出,企业经理有时“关心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必须解决诸如罢工停产和确保生产继续的问题;相反地,校长则努力扩大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交往机会,以及对学生的控制程度。[5]倘若学校制度完全照搬企业制度,那么,学校也就变成了工厂,学生也就成了产品,教师也就成了生产线上的员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也并不是把学校办成机关和企业,而是把学校建成真正的学校,把学校还给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在学校制度建设有其独特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制度是这种协作关系的纽带和渠道。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词是“建设”,事实上,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不断调适、不断完善的,调适、完善的过程在于全体相关人员的参与,参与能激活文本制度,将文本变成文化。

在美国,各种类型的学校在管理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所谓的天主教学校中,制度十分严格,绝不允许教师参与决策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另一种学校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教师对大部分重要决策有很大影响。其结果,是教师对管理者的认同度不一样,对教育的结果也不一样。人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相等的,我们的学校把教师放在主人翁的地位,对于学校制度建设,参与是基本的形态,也是制度建设民主性的保证。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给管理下过这样的定义:“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学校管理者要勇于实践,实践的过程是管理者智慧火花的迸发的过程。

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学校成员所具有的理念方面。学校民主应是民主观念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强调尊重、信任与接纳,民主参与,交流、沟通与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成果等。民主贯穿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民主不是放任,不是没有原则的退让,民主也是一种共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没有教师的考核制度,工作的好坏没有评价的标准,自然也没有激励作用,教师习惯以个人喜好来评价工作,并被认为这是民主的表现。要制定考核制度,与教师的奖金挂钩,不用说,习惯了这种“民主”的价值观,要接受考核制度必要不容易。学校决定尝试采用“草根式”的方式来制定这个制度。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决定组成“制定考核制度项目组”,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校长和工会主席任组长。组长提供样本,让项目组成员“挑刺”,然后,布置任务,你认为合理的考核制度应该有哪些内容,一周以后,请项目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由于每个人出发点不同,所以意见分歧相当大,在会上大家争论非常激烈,甚至针锋相对。但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意见:考核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很有必要;考核要奖励工作量大、教学质量高、提优明显或改变班级落后面貌明显的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组长提出了框架性意见,即考核分出勤、师德、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四大块内容;项目组成员分成四个相应的小组,在部门负责人指导下,拟定考核细则;第三个星期,由项目组成员深入教师中解释细则,并听取修改意见,将意见汇总组长处,在行政会议上,认真审议考核条例;最后,提交教代会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由个别教师对奖金多少提出异议,许多老师都认为,考核的目的不是让老师拉开奖金数,而是激励教师轻负高质,如果不考核,对认真工作的老师不尊重。

制度出台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本形成的过程,教师全程参与的过程是对制度内容认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比制度本身更有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采用这样的方式非常符合该校大多数教师“参政议政”意识强这个特点。它使学校民主管理可以有效实施,也实现了对学校价值观的引领,这恐怕正是“现代”的本意吧。

(四)体现“多赢”

学校制度追求的伦理价值之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在制度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方面。

一者,广泛的民主精神是保障制度有效性的有力武器。一项制度只有体现了组织当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才能被广泛地认同和实施。因此,现代学校制度本身所追求的民主性,要体现教职员工的意愿。从历史上看,我国学校制度多以自上而下为主,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主体参与构建学校制度的自由度与自主性。一旦学校制度建设没有或者缺少学校主体的参与,学校成员也就可能对执行和遵守相关规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将其他看作处在行为者的“他律”,这样,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得到执行。

二者,人类在社会合作中设置制度的目的在于分配各种权利与义务,与制度最为密切的伦理价值就是正义或公平。[6]这种重要性体现在,组织成员对无效率的制度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对不公平制度的容忍度,公有效率而缺乏公平的制度往往由于得不到公众的认同而产生巨变,但仅有公平却无效率的制度却相对而言可以持续下去。因此,公平也就成为学校制度伦理安排的最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民主的学校必然有公平的制度,而有公平制度的学校也必然是民主的学校。学校制度,尤其是处理内部管理的制度,既要维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不容侵犯和相互平等,更应强调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公平的学校制度要保障主体在利益分享上的均衡性,使学生、教师获得最大限度上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公平性是现代学校制度区别于传统学校制度的关键所在。当然,学校制度不仅要求其本身是公平的,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必然是要公平的。

麦当劳是世界最大的快餐连锁集团,它的标准化管理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在麦当劳管理中,对顾客的抱怨十分重视,正确处理顾客抱怨,已成为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因为,他们认为顾客的抱怨是宝贵的信息,它可以指导经理和服务员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从麦当劳的“抱怨”有益观点中,我们受到这样的启发,学校制度涉及教师、教学、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制度建设的民主性要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我们将社会、家长看作是学校服务的对象,这些服务对象在学校制度建设的民主化过程中,也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民主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这样的参与将促进学校教育制度的开放发展和不断完善,克服教育的单向输出和教育制度的狭隘性运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立体多维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力量多元化、教育格局创新。用当下时髦的话而言叫“多赢”,而实现这种多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麦当劳对待顾客抱怨的做法。笔者所在学校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

学校有位年轻女教师,漂亮喜欢打扮,比较受学生的喜欢。有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工作,家长对她有意见,她意识到后努力改变,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此时她请产假了,学校请了一位代课老师任教。三个多月后,这位老师准备回校来上班,可这时有家长提出不要这位老师任教,理由是这位老师对工作不负责任。学校领导召集学生座谈了解情况,与这位老师谈心,谈了家长的担心和领导对她的期望,这位老师有了触动,表明自己愿意以实际行动来回报领导与学生。于是,学校用书信的形式向家长介绍这位老师进步情况,然后提出两个解决方案,陈述各自利弊,并将这位教师的态度和学生对她的评价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结果,家长们了解了情况后,改变了态度,一场换老师的风波由此平息,这位老师深知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信任得来不易,果然不负家长和学校所望,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样样走在前面。

这件事情给学校管理者一个启发,学校应该重视家长的意见甚至是抱怨,抱怨反映现状的不完美,重视抱怨能让不完美变得完美,让心存抱怨者看到我们的真诚。学校民主的对象应该包括家长,让家长有知情权、有权参与学校决策的过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学校形成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制度,每位任教老师请假两周以上,或者学年换老师,必须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说明情况。

学校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传统的学校管理论一般理论不能包容学校管理的全部问题,因此只有立足学校,才能构建起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学校的管理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课题。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的使命。从学校民主的理念出发,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这是学校管理者十分重视的,也是学校管理是否有成效的标志。但是,我们在关注校内相关成员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校园外相关成员的权利。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

学校每年都要评选优秀教师,这已经是一种制度,怎么样的教师是优秀教师?评价的标准是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敬业奉献。谁来评价?同事之间互相了解最有发言权;家长、学生每天与老师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意见更加重要。每次评选优秀教师都是通过家长和学生的提名,全体学生教师的评议,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隆重举行由家长、社区、教师参加的表彰会,在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同时,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这样评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于过程,把教师师德评价权交给家长、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从旁观者变成了主角,在评选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在师德建设、教师师德情况有充分的发言权,学校管理者要做麦当劳的经理,从中捕捉“抱怨”,改进工作。

现代学校制度实现的是对思想的管理,文化的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有智慧和创新精神。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这是一种方法论,而从伦理的层面,我们关注的是人,学校这个特殊的集体始终将人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制度建设正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性,包括学校的文化背景、办学目标、教师特点等,在管理中我们充分注意到这些,这样才能将管理变成一种智慧的文化。正应了那句话: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