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_我眼中的诗歌之美_耕耘教育收获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_我眼中的诗歌之美_耕耘教育收获成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_我眼中的诗歌之美_耕耘教育 收获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眼中的诗歌之美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 王晓楠时常惊艳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下面是我对《山行》的启发性教学。启发性学习的第一目的达到,学生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思考。笔者依然不作任何解释,学生意见不一致,标志着笔者的目标达成。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_我眼中的诗歌之美_耕耘教育 收获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眼中的诗歌之美

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 王晓楠

时常惊艳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悲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浑。五千年的厚重积淀,炎黄子孙的口耳相传,使得我们在今天依旧能重游历史之浩瀚,感悟唐宋的人文之美。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学生从小就应该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老师惯用的传统方法教学,很难达到小学古诗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诗,即解题,释题,接着一句一句讲解,整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往往难以把学生领入意境,学生也就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授课结束以后,老师或许能完成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作者、朝代,会背诵古诗,能够解释诗句的大概意思。但是这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知识的传承者与传授者,仅仅做这些是不够的,民族的文化智慧从何体现,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何而来,仅仅是言传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又怎么能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作出贡献?(www.guayunfan.com)

显然,仅仅是这种表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是表层,是基础,待基础夯实后,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做文章,即意会。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才会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只是罗列出相似或相对的诗词,除了基础知识及释文断句和文章背景以外,不再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进行启发性教学,以期达到学生意会、自我启发、自我领悟的目的。下面是我对《山行》的启发性教学。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审题,释题,作者,朝代,背景,重点词分析,断句后,进入诵读阶段,让学生大声朗读,读通读懂,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然后进行启发性教学。根据季节和感情基调的设定,选择刘禹锡的《秋词》进行比较。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断句分析后,提出问题,和《山行》相比,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进行思考对比后回答,《山行》中一句中的“寒”字,三句中的“枫林”,四句中的“霜叶”可以代表或者说暗示了秋季这个季节,而《秋词》中则直接揭示了季节,这是不同,作者的整首诗的基调都是明快上进的调子,与以往学习的诗词不同。启发性学习的第一目的达到,学生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进入启发性教学的第二阶段,插入第二首诗,笔者有意选择了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显然这首诗在节气上与《山行》完全相同,但是在作者的心境上却又截然相反,从而自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出问题:同样的季节,该作者使用了什么有代表性的意象烘托了秋天这个季节;如果以四句为一个段落,作者行文的调子相同吗?如果有,各是什么?调子的差别给了你什么感受?同样的季节,为什么作者的心境如此不同?作者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问题结束。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引出不同的看法,达到对比的效果,第二阶段的目标达成。老师不再进行解释,引出一首词,供学生赏析: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留给学生课后问题: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与登高相比,作者担心的是什么?文章的写作手法又是什么?这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笔者依然不作任何解释,学生意见不一致,标志着笔者的目标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有层次地把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诗词拿来对比,但却不主观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用自己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去局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为学生揭示了同样季节下,不同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心境,以及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的秋色。《山行》里,诗人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那么晚了,作者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秋词》里描绘的却显然是另一番景象,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登高》中“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颈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至于最后那首词,则是对作者爱国情怀的一种阐发,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也许有的老师会觉得我所讲授的超越了一节课的范围,生硬地给孩子们加深难度,无论是在接受还是理解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其实不然,不要太小看他们,从小便开始晃着小脑袋背诵唐诗的孩子们对古诗词有着他们独特的理解。小学时代是孩子们在学习生涯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也是课业负担较为轻松的一个阶段,选择这一时期让学生感悟,最适合不过。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所留下的精华毕竟不是我们朝夕能够领悟的,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扩展让学生学到更多。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虽不能像古人那样吟诗作对,但我希望通过对他们更多的作品的阅读来感悟诗词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