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值得学习和关注的几个问题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值得学习和关注的几个问题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指出:“中国学生愈学愈弱、愈教愈懒。陷在迷信的环境而不能觉悟……”这在一般误认读书为教育的人看来,难以接受。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根本纲领。这是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过的,千万不要陷在传统教育的迷信里,捆住人们过那几百年前的生活。

值得学习和关注的几个问题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二、值得学习和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这里,中央实事求是的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首先,是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什么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来自何方?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原因:

一是“具有数百年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是我们的障碍。用旧观念来看,教育就是读书。”(Ⅳ,386)这是来自认识的一个根本原因。陶师指出:“传统教育是变人为少爷、小姐、书呆的教育,也就是一种亡国的教育。”(Ⅺ,571)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断语:社会主义是不能建立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传统教育是滋生少爷、小姐、书呆、享乐主义分子、政客与“伪知识”阶级的温床,换句话说,传统教育培养不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指出:“中国学生愈学愈弱、愈教愈懒。陷在迷信的环境而不能觉悟……”(Ⅱ,406)这都是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劣根。职业教育一来,“读书人”所追求的梦想破灭了,职业教育反对纸上谈兵、反对片面的读书教育,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边读书一边生产实践,自然而然地要实行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实践来考核学生。这在一般误认读书为教育的人看来,难以接受。(www.guayunfan.com)

其次,是攀比思想。与名牌大学相比,在学校的规模、气魄、设备、师资、社会名声上,职业院校至少在目前是无法比拟的。比来比去,职业院校相形见绌,自叹不如人矣。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客观上确也存在,但这里也有一个认识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并非样样都不如同级院校,就是一所名符其实的职业院校,它所教所学所做是统一的,它反对先把知识装满再去行动,因此学生没有读书之枯燥烦恼,而有求学之乐。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

二是职业院校数量众多,而且相对较分散,而目前国家财力和地方财力还没有足够力量投入,因此在校舍、设备、师资、学生待遇等方面不尽完美而少社会吸引力。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办学条件必定会逐步改善。

我们要倡导在“追求真理做真人”上下工夫。职业院校决不培养书呆子,而是要培养能思索、能建设的真人才。陶师批评说:“中国的教员、学生和一般人的见解,实在太迷信于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可以了。”(Ⅺ,306)中国以往的教育就是把读书当做了唯一的教育,这差之毫厘,便导致了谬以千里。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培养了多少“伪知识”阶级,无济于国计民生之改造。从生活教育看来,办职业教育,就是一场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斗争,只有反传统教育才能办好职业教育。正是由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当然也会影响投入的决心,造成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一连串问题的产生都有因果关系,都归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简单地说,是由于我们没有看透传统教育存在的根本弊端所造成的。

(二)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002年的《决定》提出:“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这里阐述的问题就是关于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是我们要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到“四个服务”,即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根本纲领。它突出了我们要过现代生活,走现代生活之路,不要过几百年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过的,千万不要陷在传统教育的迷信里,捆住人们过那几百年前的生活。所以文件中的这一部分读来令人振奋,特别是提到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三农”服务,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部署,它涉及穷困落后的大西部地区以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出头问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史无前例的壮举。

早在80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过这种构想,他在1927年曾发起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他反对传统教育下乡,他深刻的指出:“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忍受土匪、土棍、土老虎的侵害而不能自卫,遇了水旱虫害而不知预防。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像这种教育,大家还高唱着要教育普及,真是痴人说梦。其实,这种教育决不能普及,也不应该普及。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Ⅱ,335),那时,陶师认为中国大约有100万个村,那么培养100万名活的教师就可以改造中国的乡村了。于是陶师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同时启动了中国的生活教育运动,这是1927年的事。晓庄师范是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培养活教师的革命学校,创校两年便被国际友人誉为“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卓有成效。但是,晓庄学校在三周岁时就被蒋介石国民政府封闭停办。

关于如何教农民出头?陶师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他那深邃的智慧和浩然的革命气魄,在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陶师一生都在考虑“如何训练农民享受工业文明的利益而不致被他淘汰”,“如何叫机器为农人做工而不致把农民吞掉,是乡村教育一个顶大的问题。”(Ⅱ,446)在今天,我们的经济力增长了,使农民出头的方法与途径也多了,但最好还是靠“造血”而不是单单靠“输血”。在陶师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注重让农民自动,而不是包办;只有加入到农民队伍里,和农民一起干,才有预期的效果。大力加快发展面向“三农”、面向大西部的职业教育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发展西部最有效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从来反对为教育而办教育,孤立地考虑教育。他总是政、富、教多方面都顾及,陶师说:“有了好的县长,乡村教育同志一年可以干出十年的成绩;没有好的县长,十年做不出一年的事业。培养两千位好的县长,中国乡村教育,不,中国的建设,可算是干成一大半了。”(Ⅱ,446)可见,面向“三农”、面向大西部的职业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有多么重要!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解放农民的运动、县长就是这个运动的司令员。所以陶行知认为:“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Ⅱ,446)这种职业教育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义务教育基础上,缺乏这个基础,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使它正常发展起来。只有教育全盘总动员,面向“三农”和大西部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个符合农民需要,适应农村的职业教育,一定会深受农民的欢迎,并得到农民大力的支持。在以往,陶师曾批评各种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对农村教育的办学态度和方法,例如:

天使派——他们下乡,好比天使下凡来救苦救难的;但他们准备的面包,不够几亿耕田大众充饥,若饿死了,他们会说:“忍一忍!死了,我带你进天堂。”

夫子派——他们下乡,是来教训农民的。他们戴着一个大头,乡下人不敢接近他们。这些大多是书呆子,呆头呆脑。陶师说:“假使农人虚心肯接受你的教训,换上一副呆子的头脑,有何益处?”(Ⅲ,562)

模范派——这派人到下乡来建一个模范新村,让农民照此改一改。真是痴人说梦话,他们以为如此一改,中国农村个个都成新村。中国的农民吃了早饭愁着中饭,哪有力量说改就改呢。

桃花源派——这派人下乡,把农村圈起来,与社会、世界隔绝,一心建个桃花源。这种封闭性便注定他们的失败。

农村建设应当怎样进行?1933年陶师提出:“一切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民谋福利”(Ⅲ,560)陶师提出10条具体建议,其中提到“来到乡村工作的人,须放下天使、士大夫、少爷、小姐的架子,脱掉书呆子的蛇壳,站在农人的队伍里,共生活、共甘苦、共休息。”“依据乡村需要培养专门人才(例如医生、工程师、农林学家……)。现今是肯下乡的没有专门学术、有专门学术的不肯下乡。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把乡村创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便是天国降临。”(Ⅲ,564)农村教育是一件非常繁复的事业,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陶师创办的晓庄师范是一所为乡村农民服务的革命学校,在晓庄师范三周年时,陶师曾勉励师生:“同志们!记牢了我们的使命是教导乡下阿斗做中华民国的主人。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我们若是赶在农民前面去出头享福,只此一念便是变相的土豪劣绅。与农人同甘甘、共休戚,才能得到光明、探出生路。”(Ⅱ,564)我们今天的各方面条件,都要比80多年前好万倍,有了陶师那种精神,发出那股劲儿,从事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没有不成功的任何理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竟能适时顺利地克服灾后的巨大困难,并且在大灾之后又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七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对我国综合实力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检阅,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巨大的综合国力,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今天的世界里有一个伟大的人民中国。

职业教育面向“三农”、面向大西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壮举,是占全人类1/5人口改造生活的伟大运动,在21世纪初已经启动了。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这是办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指导理论。一个社会要想做到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实行“按劳分配,各尽所能”,国家和社会必须提供面向劳动大众的职业教育,而不能仅仅依靠那种所谓的“人才教育”,更不能把升学教育当作唯一的教育。所以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就把教育的全盘理顺了,这本身就体现了教育内部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不同层次上的人才,他们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各种人才自身发展的规律。更何况我们的国家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千差万别,自难用一个教育模式划一起来。这是我们办教育的唯物辩证法,经济要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也要随之而活起来;否则死的教育就会拖住经济发展。

在《决定》的“一、(一)”中精辟地阐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第二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第三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以往职业教育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造成了大家都来过“独木桥”,使“纠偏”越纠越片,“纠偏”赶不上升学人数的增长;也由于人们“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上了名牌大学才算成才,这种社会心理愈演愈烈,弄得孩子和父母焦头烂额,心理压力很大。如果我们普及职业教育,就不致出现上述情况。

近年来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升学教育”任其发展下去,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其严重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个教训提示我们: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一定要合理。结构与布局片面,则越纠越片;结构与布局合理,保持平衡,则自然而然会消除教育的畸形发展而趋向全面协调发展。实际上,在科举时代,封建皇帝只给学子们科举入仕唯一的一条出路,使成千上万的学子备受煎熬,其后果如何?一是大量摧残学子;二是造成民族的自杀,换来的只是封建统治者一时的太平而酝酿着民族巨大的灾难。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一件天大的事。陶师历来提携同志们大事不可小做,小做就成小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