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挂云帆济沧海_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_砥砺前行

直挂云帆济沧海_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_砥砺前行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挂云帆济沧海_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_砥砺前行_西南科磨砺十载铸辉煌 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科技处翻开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的历史,那里铺满拼搏创新的足迹,也满载丰盈健硕的果实。学校在教师队伍中设立“西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基金,分批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科研行列。2010年,西南科技大学教师首次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直挂云帆济沧海_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_砥砺前行_西南科

磨砺十载铸辉煌 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十年科技工作纪实

科技处

翻开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的历史,那里铺满拼搏创新的足迹,也满载丰盈健硕的果实。学校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内涵建设“两条腿”走路,大力推进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的科研实力在联合办学中得以全面提升:科研合同经费突破亿元大关,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零的突破,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在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盘点十年,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2000年,组建之初的西南科技大学,学科间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影响力小、效益低,年科研经费仅210万元。如何引导学校科研人员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学校发展,是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www.guayunfan.com)

面临困难,西南科技大学汇聚力量,迎难而上

坚定的信念带来发展的动力。学校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材料、环境工程和农学等学科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科研体制创新、科研管理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和组织广大教职员工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开展学术研究,在全校营造了重视科研、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增强。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863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项,国防军工项目22项。

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获鉴定科研成果110项,其中省级鉴定87项;申请专利164项,其中发明专利136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外观设计2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逐年攀升,883篇文章被收录,其中SCI收录144篇,EI收录599篇,ISTP收录90篇。科研论文数量显著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十年来,在公开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2760篇,其中一级核心期刊1600篇,核心期刊3718篇,一般期刊7442篇。

获奖成果数量增加,获奖层次显著提升。学校累计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14项,其中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西南科技大学参与的“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研究成果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充分利用联合办学的优势,加大与董事单位在科研领域的合作力度。目前,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多项,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4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1项。

科研立项创新高,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快速增强。2009年,学校全年科研合同经费达到6000多万元,在“高校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项目排序”中名列第36位。

二、专注十年,打造创新人才成长摇篮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西南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什么时候人才汇集,什么时候学校就能快速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学校加大了科研投入和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打破了年龄、学历、职称的“瓶颈”限制。在科研管理中实施动态管理,分学科建立科技、科研创新竞争力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创新人才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术梯队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师队伍中设立“西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基金,分批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科研行列。在科学研究中,学校注重老教授和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和一线教师、学科专家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搭班合作,对于国家重大课题,则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与动力研究中心等联合办学单位集体攻关。同时,学校先后从董事单位聘请了傅依备、杜祥琬等院士为学校教授或学院名誉院长,使得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通过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如今,学校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已从10人增加到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3人增加到7人,后备人才从13人增加到2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从10人增加到14人;获四川省青年基金支持3人。2010年,西南科技大学教师首次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学校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组建优秀的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2009年2月,在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布的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名单中,西南科技大学“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团队榜上有名,是四川省获此殊荣的两支科研团队之一。

申请科研项目、开展技术研发,西南科技大学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中青年业务骨干在科技创新这一舞台上尽显才华、奉献才智。

三、耕耘十年,构筑科技创新高地

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抓住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锐意改革,以科技提升办学品质,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学校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21个。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分析测试中心公共平台和情报信息平台;投入1700万元,对17个优势学科方向进行提升和凝练。

“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西南科技大学依托优势学科的科技创新基地日臻形成。

学校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四川省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厅立项建设;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联合共建的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进展顺利。

为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建设平台作用,学校于2007年启动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学者来我校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性成果产生。目前学校用于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基金已达400万元。

学校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和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承担高层次科研课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潜心十载,西南科技大学以科技铸就腾飞的双翼,在西部这块沃土上展示出迷人的魅力。

四、励志十年,国际科技合作逐步深入

十年来,学校深化对外开放,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合作形式由过去简单的相互考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逐步发展到合作研究、合办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科技人员受聘出国工作等,合作内容也从最初的研究领域逐步向产业化合作拓展。国外优质智力和技术资源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有效对接,全面促进了学校发展。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和承担更多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学校目前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劳伦丁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合作,特别是与比利时FUSAGX大学、越南的河内土木工程大学以及丹麦的Aarhus大学共同申请的欧盟科技合作项目“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培训项目”的申报成功以及顺利开展,标志着我校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一个突破。

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广岛县蓝旗公司签订委托研究合同,开展“红肉猕猴桃栽培技术研究”,日方提供6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项目进展顺利。同时,学校还成功申报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获得项目经费资助65万元。截至2009年,学校到位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已经突破千万元。

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改变了科研“一家之言”的局面。近年来,学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邀请外国(境外)专家来校讲学15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7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合作科研专家106人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流动科研模式,使教学和科研相互借鉴,科研队伍、教师队伍相互交融,实现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五、锻造十年,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在科研实践中,西南科技大学一直注重产学研结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9年,学校参与杞县利民辐照厂卡源故障处置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同年,学校再次临危受命,顺利清除广东辐照中心卡源故障。卡源故障的成功处置,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有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支撑,西南科技大学参与了绵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等科技城重点行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深化与中物院、气动中心、长虹、九洲等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的“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发挥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等优势学科和学科齐全的优势,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自2001年以来,学校为地方输送副县级以上干部15人,选派服务地方挂职干部8人;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培养本科以上各类高素质急需人才3500多人;在职培训各类技术与管理人员2万多人。2010年,学校3项课题获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立项,其中“绵阳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得到绵阳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学校有18项科技成果在省内外推广,产生经济效益625792万元。研发并实际投入企业中使用产生经济效益的IT技术约40余项,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0余万元;学校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已在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得到了推广,面积达600万亩,直接增产2.4亿公斤,为农民增收近3亿元人民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承担绵阳各科研、企事业单位委托和联合科研项目800多项,科技成果累计在绵阳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十二五”已拉开帷幕,科技创新这一强劲的发展引擎,正驱动西南科技大学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被誉为“西部明珠”的西南科技大学也必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谱写更为壮丽动人的诗篇!

(执笔人:易发成 唐晓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