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的机理分析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的机理分析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本身也是县域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更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所以,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之间均存在耦合关系。系统由教育环境、人力资源及经济发展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以总量、结构、能力、流动等的相互耦合产生联系,这些耦合关系构成系统的耦合结构。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的机理分析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第五节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的机理分析

对于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之间形成耦合系统的机理过程,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还比较少,即使有研究也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一般意义的推断上。

一、专家已有的研究结论

刘庆昌、张在权认为,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本质原因在于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系统联系,受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建设相干互动规律的支配。县域经济建设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所以县域经济不可能脱离职业教育而腾飞。职业教育也不可能脱离县及周围区域经济需求而孤立地存在,二者的相干关系是一种有机的、非线性的系统联系,这种系统联系是二者耦合的本质原因和内在前提。人才供求矛盾决定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及水平,所以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总是在人才供求平衡与非平衡的矛盾中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联系。打破二者低水平的稳态,在非平衡状态下发展,则是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县域经济振兴的经验。

何小雄通过研究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县域经济关系得出结论。一是社会经济的发育程度和发展状况是现代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表现为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出了客观需求和条件,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则需求越强,条件越充分。 二是职业教育及培训对社会经济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它是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并且直接参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提升。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智力的、文化的、技术的和人力资源的等多层面的支持,使社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www.guayunfan.com)

二、本课题研究成果

1.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耦合而成。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按其组成形式可粗分为两类:一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域、市域、县域。省、市、县是行政管理层次,其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教育系统也是由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教育耦合而成。如第二章所述,教育可大致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它们之间也存在耦合关系。教育本身也是县域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更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所以,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之间均存在耦合关系。(见图3-1、图3-2)

图3-1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关系层次图

图3-2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关系网络图

同样,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耦合是紧密型的,是因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整个教育体系有着内容耦合关系,并通过教育系统与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形成紧密型耦合关系,县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使人力资本得以积累从而与县域经济紧密耦合。

教育系统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赖以存在的环境系统、人力资源本身的系统共同构成了教育系统开发对象,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和开发效果发挥的过程,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要遵从系统原理,而不是片面地、局部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2. 职业教育—县域经济耦合系统指在一定历史时期,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紧密作用、相互耦合,进而提高经济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系统由教育环境、人力资源及经济发展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以总量、结构、能力、流动等的相互耦合产生联系,这些耦合关系构成系统的耦合结构。

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具有增长、配制、能力、流动与时间效应,这些效应分别决定着人力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结构、能力、流动耦合状态。

职业教育,即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源总量水平的决定因素,总量水平决定增长效应,增长效应的发挥决定着总量耦合水平,人口分布及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决定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具有配置效应,与县域经济结构相匹配程度决定结构耦合的状态;人力资源环境是影响人力资源的配置效应、能力效应与流动效应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源总量,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并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增长、配制、能力与流动等效应,对人力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系统的总量、结构、能力、流动耦合状态进行全面提升与整合的系统工程。(如图3-3)

图3-3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简图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建立在以往各种关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文献基础上。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计算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供了方法依据;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与效能发挥各因素的研究,为设计系统的涵盖范围和系统评价对象的合理确立建立了理论基础。以往的这些对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某一方面,目前尚没有对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从影响人力资源效能发挥和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系统评价的文献。

3.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结构与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其涵盖范围十分广阔,包括 教育发展、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体制环境等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我们的研究目的来看,该耦合系统主要由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环境及县域经济发展三大子系统构成。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是该耦合系统的组成结构,其中 职业教育系统是指各种类型、层次、阶段、形式和分布组成的职业教育整体;人力资源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经济、体制环境等;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质量几个角度进行考察。另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重点考察的是在一定的人力资源环境下,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机理,它们之间在总量、结构等方面的耦合形成系统的耦合结构,包括总量耦合、结构耦合、能力耦合与流动耦合。

(1)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组成结构。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职业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系统。

①职业教育子系统。指职业教育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体。我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与职业培训系统。职业学校教育系统又包括普通职业教育系统和成人职业教育系统。普通职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成人职业学校教育系统包括成人初等职业教育系统、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职业培训系统包括职前培训系统、在职培训系统、职后培训系统(继续教育)。

面向县域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满足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和类型职业技能型人才群体充分就业前提条件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鉴定与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源市场高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县域职业教育子系统由县域内各类和职业教育系统和县域外为本县域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的县域外职业教育系统构成。

职业教育系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在层次结构上指各级职业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在类型结构上是指各级职业学校内部不同类别的比例构成。如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之间的关系。在专业结构上指专业设置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布局结构上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在办学结构上指国家办学、集体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和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建立了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结构相对合理,教育机会相对公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学历教育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并重,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开放型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层次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国家、地方、行业、社会力量等多个层次。

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形态各异,教育普及程度差异较大,职业教育体系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也比较高;而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兼顾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学条件相对简陋。

开放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并逐步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格局;同时,在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形成了私人办学、对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投资主体的办学形式。

灵活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学分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统筹性。城乡职业学校依据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办学,使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受教育者也能获得优质职业教育,劳动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并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

②人力资源子系统。人力资源是指某种人口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它以人口存在为自然基础人力资源的开发有三个途径:使用开发、制度开发和教育开发。相对于使用开发和制度开发而言,教育开发的层次更深、影响更远,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多种形式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主要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人力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是有区别的。在“管理”领域内,人力资源是就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中正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的一切能力,包括体力、知识、技能、经验这些天然与后天获得的能力。区域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流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等特性。能动性是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根本区别,人力资源在与其他经济资源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时候,具有主导型地位;流动性是经济资源的属性要求之一,是其进行配置的前提条件。再生性与时效性指人力资源具有的区域人口发展规律,可以自行再生产,其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县域人力资源具有存量、结构和能力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县域人力资源的描述维度。

县域人力资源具有整体效应、增长效应、配置效应与能力效应。

整体效应。县域的人力资源是一个整体,人力资源开发是整体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首要特征就是区域人力资源总体不是单个劳动力资源或人才的简单相加,大量个体人力资源组成县域的人力资源总体的过程,是个体人力资源之间相互替代、互补、互动形成整合效应的过程,不同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之间具有互补、互动的效应,当各种各类的知识、能力以合理的比例结合时,整合后的人力资源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存量将大于个体人力资源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加总,反之亦然。区域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要着眼于存量的增加,更要全盘考虑人力资源总体的整合效应。

增长效应。增长效应是与人力资源的存量特征相对应的效能,指其作为经济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存量越大,其贡献份额越大,反之亦然。

配置效应。县域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在县域产业、乡镇、部门之间具有流动的属性和要求,不断流动以进行动态配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合理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便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效应。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的结构、布局等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设备、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畅通的流动,在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和价格信号进行有效配置,从效益低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效益高的产业、部门和地区。县域人力资源也将按照此规律进行动态配置。

能力效应。与人力资源的能力特征相对应,县域人力资源总体上具有能力效应,在存量、结构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市场经营能力、与国际接轨的能力等具有更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能力。根据经济心理学的成果,农业社会阶段,区域人力资源能力体现为体力能力,工业化阶段体现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在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人力资源能力主要体现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③县域经济发展子系统。县域经济,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县的行政区划内,以县城经济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依托大中城市,实现农、工、商、建、运、服务多行业综合发展,以县、乡、村、户多层次上下衔接的、内向组合与外向开放相结合的网络化经济体系。它以县行政区域所划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行政机构所领导,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经济,由县级经济、乡级经济和村级经济三个子系统构成。

县级区域既是人力、自然、财力、组织等资源较为齐备的经济社会,又是功能齐全的社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功能都较为完整的单元,其综合职能很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属于一种中观经济。

县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体现了经济系统内在联系的有序整体性。这个整体的构成包括了经济关系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科技教育、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因素。

在县域经济系统中,既包含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又包含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服务业等多种产业,还包括财政、计划、税务、物价、土地、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各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它几乎包括了主要的国民经济部门与经济活动。

县域环境效应。环境既是县域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耦合结构及机制。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模型的耦合结构及耦合机制是该模型的核心部分。指系统内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有以下几个模块:第一,职业教育的总量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耦合,成为总量耦合;第二,职业教育的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成为结构耦合;第三,职业教育能力满足经济发展与升级的需要,称为能力耦合;第四,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适应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合理动态配置,称为流动耦合。

①总量耦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总量耦合指一个县域内外的职业教育在总体水平上满足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目标的要求,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小。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是经济学探讨中的热门话题。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尔茨在研究中发现:国民收入增长大于投入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将技术进步率独立列项的经济增长模型,指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并通过将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载体,认为人力资本的高低直接代表技术进步程度的经济解释,间接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逐渐形成的论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增长理论”更是直接道出了人力资本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之源泉的结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80%是靠人力资本投资和科技进步取得的。其中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均已经达到90%以上。我国学者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82~1995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加以考察后也发现,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投入产出比要比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高达2~2.5倍。

总量耦合机制。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增长的总量耦合是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四大耦合模块中最为重要的模块,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

②结构耦合。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它的著名政治算术中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将得到更多的收入。并认为,不同产业间的相对收入的差异,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流动。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增加,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这一定律阐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规律。

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所以劳动力产业间的转移,不仅直接地改变了现有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的配置,而且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空间,扩大了经济活动总量,同时,必然扩大人力资源总需求,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人力资本效应的发挥,其调整步伐在快于人力资源结构变动时,会降低人力资本在其产业内的要素贡献率;反之,则会促进人力资源效应的发挥。这种影响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不仅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同时受到人口发展规律的制约、人力资源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流动受到的限制,这使得人力资源结构变动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升级的一大重要生产投入要素,因此,落后的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源结构变动会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王金营在“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通过构建三次产业人力资本外部型模型,分析了三次产业之间人力资本作用的差异,指出二、三产业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高于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产出弹性,1978~1998年期间第一、二、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4%、0.75%、 0.69%,对各自产业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分别为23.22%、6.20%和6.54%,并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人力资本效应的发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异,反过来,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结论。沈利生、朱运法通过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模型模拟了我国人力资本的产业分布变动对产业结构优化乃至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二、三产业实现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加快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此外,也有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因素的研究中,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影响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之间的重新配置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的结论。

③能力耦合。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耦合指人力资源的能力适应经济升级与发展的需要。区域人力资源不仅具有存量、结构属性,同时具有能力属性,即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能力指一定存量与结构的人力资源所具备的积极、创新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其内涵主要指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及由这种创造、开拓精神所带动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与存量、结构等可以硬性、定量描述的属性相比,人力资源能力则是软性、需要定性描述的属性特征,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之外的第三个重要特性。相同的人力资源存量与结构,不一定具备相同的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的不同的直接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激励,二是开发不力。这二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人力资源环境不同,导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不同。人力资源环境尤其是经济体制环境、人才价值观念等,直接影响着对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的激励强度和效果。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将激励人力资源工作创造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能力,而忽视人才、论资排辈的现象却挫伤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僵化的体制环境削弱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计划体制下我国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远远没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就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其二,人力资源能力的培养需要人力资本投资 ,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能力的培养有“干中学”、接受教育培训、自我教育投资等方式,需要政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个体、企业等投资主体,同时需要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和观念。缺乏主体,缺少投资,缺乏意识都将限制人力资源能力的培养和获得。

④能力耦合的机制。 教育环境不同、人力资源能力培养的投资不同都将导致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不同。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人力资源能力的需求也不相同。人力资源能力的水平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则人力资源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较高的耦合水平,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反之,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则制约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的能力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定社会的人的能力依次主要体现为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逐级发展。随着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人力资源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是简单劳动力的体力劳动能力,也是人力资源最基本的能力。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操作、认知设备的能力和技术升级能力,这种能力是体力能力的继后能力。工业后经济以及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则更加需要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⑤流动耦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流动耦合指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动态配置满足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与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产业结构、地区布局以及中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都需要资金、设备、自然资源等经济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进行合理、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当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流动属性,其流动规律从其作为经济资源来说,遵循着市场规律,即从效益低的部门、产业或地区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产业或地区。

【注释】

[1]厉以宁:《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

[2]厉以宁:《再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0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