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二、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Li Xiaoping[60]等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促进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现。总的来看,关于知识共享的内涵界定分为两类。这种观点将知识共享扩大到知识管理的过程,没有能把握知识共享的核心。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知识的交流、传播与创新才是知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二、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企业不同于以往以有形资产的多少衡量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以对无形资产的把握来评定企业的效益与业绩。知识管理理论的探讨正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前沿。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巴斯[48](Bassi)、达文波特[49](Davenport)等人深刻地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很多。如郁义鸿[50](2001)认为,知识管理应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组织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和过程。李彦华、郭丕斌[51](2005)则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但从上面各位专家、学者的种种看法中,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知识管理的理论适用于多个领域,它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来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信息以及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创新等过程;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使生产方式产生重大转变,工业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应运而生;知识管理使传统的管理职能受到冲击,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以及敏捷、快速、协调统一成为管理的重要职能[52]。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是一个将企业的技术应用知识和大学科学研究基础知识进行传递、传播、分享和转化,从而促进企业和大学共同发展的知识管理过程。大学可以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依据从企业中获取的应用知识来推动大学多层面改革,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同时通过有效发挥这些大学科学研究基础知识的成果,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www.guayunfan.com)

因此,知识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知识共享。知识资源在今天已经变得至关重要,知识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财富的主要创造源泉。Wu Sheng&Cathy S Lin[53](2006)等指出为了实现知识增值,企业必须通过知识共享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Mary C Jones[54](2006)等指出,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很多文化障碍,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对产学合作的实施有重大的意义。Sui Liping[55](2005)等也指出基于数字化特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更多地依靠产学合作中的知识创新,而不再是劳动力和资金财富,知识是产学合作十分重要的因素并成为第一资源。刘力[56](2001)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认为通过整合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应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核心技术系统,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朱爱辉[57](2007)论述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认为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张可军,廖建桥,文鹏[58](2009)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作为个体层面的学习向组织层面的学习转化的关键环节,对于研究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目前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共享的研究背景

Susan A Brown[59](2006)等指出企业竞争力不再是依靠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及资本,而是更多地依靠产学合作知识资源。Li Xiaoping[60](2006)等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促进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现。它用来支持并增强组织的知识创造,储存,再利用,转移以及应用。周密[61](2006)等认为,知识共享意愿是实现知识共享的一个前提,而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分享者相互信任程度是影响双方知识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姜文[62](2006)、韩经纶[63](2003)、罗志勇[64](2003)等人的研究表明,目前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是从知识特性、知识工人(知识提供者及知识接受者)、信息技术以及组织环境几个角度来进行的。

2.知识共享的内涵界定

由于知识共享中知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知识共享过程的复杂性,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知识共享的内涵界定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述。总的来看,关于知识共享的内涵界定分为两类。一是将知识共享看成一种交换过程,Bartol&Srivastava[65](2002)认为知识共享就是个体与其他的人分享组织的观点、建议和专长等;Connelly&Kelloway[66](2003)认为知识共享是关于信息交换的一系列行为;Hooff&Ridder[67](2004)认为知识共享是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知识交换及新知识创造的过程。二是将知识共享看作一种转换、转化、互动的过程,认为知识共享就是如何使各种类型的知识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团队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交流的过程。王方华[68](1999)认为,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人知识创造、知识阐明、知识交流、知识理解及知识创新。这种观点将知识共享扩大到知识管理的过程,没有能把握知识共享的核心。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知识的交流、传播与创新才是知识共享的本义。因此,Nonaka&Takeuchi[69](1995)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产生知识互动的过程,这使得成员知识得以分享并使得成员之间分享彼此的知识。Ipe[70](2003)认为,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就是个体知识转化的过程,是其他个体反复理解、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应该包括知识提供者和接受者这两方;知识共享至少应该包括知识的外化与内化两个阶段;知识共享不是知识所有权的转让,而是对知识的共同利用与共同创造,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价值潜能。

3.知识共享的经济性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已经开始成为组织的关键资源。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比较而言,知识资源的经济性特征比较明显。首先,知识不是易耗型资源,它可以被反复使用,所以知识资源比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其次,知识资源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独特优势,它会在使用中被反复吸收、消化和再创新,从而出现价值的增值。所以,知识在不同的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就使得知识资源出现了非竞争性的特点。同时,知识由一方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对知识的使用,这是知识的非排斥性特点[71](魏江,王艳,2004)。知识的这种经济特性,出现了两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一是知识获取与知识创新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知识共享的外部性的矛盾。所谓知识共享的外部性是指知识可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二是知识创新的高风险、高成本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知识的使用寿命缩短的矛盾[72](张玉华,王江霞,2004),所以,经过艰苦积累才获得知识的拥有者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知识,以免这些知识很快被淘汰。一般情况下,知识被看作是私有物品被某些组织或组织的某些成员所拥有[73](MelureWM,Faraj S,2000)。当然在有些情况下,知识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74](Aspremont C,Bhattaeharya S,1998)。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生产知识:一是知识产权,二是知识共享[75](王敬稳,陈春英,2003)。类似地,可以将知识看作是过程与实体的矛盾统一体。作为过程的知识共享要求加大和完善知识交流,以支持知识创新;作为实体的知识共享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应注意在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之间保持均衡[76](林慧岳,李林芳,2002)。

4.知识共享的主体

知识共享的主体指参与知识共享的人或组织[77]。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人性,探讨人们共享知识的理由与动机。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多个层面上,员工、团队、组织或跨组织之间都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特点的知识共享。首先,对不同层面上的知识共享合作或非合作博弈问题的相关讨论。张志远[78](2003)求出了客户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他认为,企业对于知识的学习成本以及在知识共享中耗费成本大小,是决定知识共享发生与否的关键要素,这为解决知识拥有者与知识需求者之间共享动力匮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揭示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实质。孙锐、赵大丽[79](2009)用演化博弈论对动态联盟知识共享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盟员企业在选择知识共享策略时会受自身或其他合作伙伴的知识水平、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可共享度和共享知识时的潜在风险程度影响,且知识水平、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可共享度越大,共享知识时的潜在风险程度越小,动态联盟知识共享系统朝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就越大。胡延平、刘晓敏[80](2009)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通过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受未来价值的折现因子、知识联盟各方的知识存量、联盟方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新知识四个因素的影响。折现因子越大、联盟对方的知识存量越大、联盟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共享所能产生的新知识越多,联盟方就越会选择知识共享;而联盟方自身的知识存量越大,联盟方就越有不共享知识的投机动机。其次,将知识共享的主体分为个体、项目团队、组织及组织之间几个层次进行的相关讨论。E.G.Carayannis等[81](2000)学者认为,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之间出于知识互补优势的需要也存在知识共享的需要。张成洪等[82](2003)认为,企业联盟与企业间合作需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共享。王兴元[83](2004)认为,随着市场环境与技术的不断变化,组织的核心职能与虚拟职能之间需要知识共享的支持。路琳等[84](2006)将组织内知识共享看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贡献行为。

5.知识共享的模式

关于知识共享的模式,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是日本著名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85](1991)提出的SECI模型,许多知识共享的著作、文献都有关于SECI的论述,许多知识共享的模型都来自SECI的不同变化。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共享包含四种模式:首先是社会化,也就是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其次是外化,也就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第三是综合化,也就是将零散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内化,也就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后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王开明[86](2000)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递的知识共享模式。他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发送与知识接收两个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通过传播媒介连接起来。当知识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开始共享知识时,发送方从自有知识库中选取知识进行发送,通过相应的传播媒介,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解码后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应用,并存入接收方知识库。发送与接收过程中显然存在着信息互动与信息反馈。南希·狄克逊[87](2002)提出了一种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共享模式。他认为,知识共享是基于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首先是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其次是内部知识共享过程;最后是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过程。常亚平、朱东红、张金隆[88](2009)认为,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白领阶层主流知识共享方式,共享内容和共享程度是描述知识共享情况的基本维度。

6.知识共享的环境与风险

知识共享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但纯粹依靠信息技术也是无法实现高效的知识共享的。Uncross等[89](2005)指出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中,知识提供者和吸收者间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就需要组织在单纯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组织知识共享文化的建设。而Roland M Muller等[90](2005)在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激励和文化对大规模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基础上指出,设计合适的激励系统是十分困难的。李涛等[91](2004)认为保健因素影响知识共享的数量而激励因素影响知识共享的质量。常涛、廖建桥[92](2009)构建的静态博弈模型表明,传统的对个体绩效的激励机制在团队知识共享中将陷入困境,无法体现出集体理性的协同性;实施团队利益共享计划才能实现团队与成员的共赢。

关于知识共享的风险,赵培勇[93](2005)认为,知识共享的风险来源于知识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机会主义以及核心能力的知识依赖。汪忠等[94](2005)指出,共享知识资源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自身知识的流失与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知识产权风险的形成。知识共享风险也是知识共享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的研究虽给出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但深入的研究相对还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