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改革是动态的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改革是动态的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教育行政行为的制度化和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上海教育发展改革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在

政治发展为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条件_跨越教育的教育思

第二节 政治发展为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条件

未来十多年是上海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着上海能否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政治发展不仅为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说也同时为上海的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机制条件。

一、理念性条件

政治发展为上海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核心价值和基本方向。在思考和探索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时,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我国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加以设计和部署,在今天的现实下,就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为上海的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的理念条件。这具体体现在: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发展改革要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www.guayunfan.com)

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改革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有助于为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一条正确的发展思路和一个基本方向,教育只有切实满足“人”的要求才是合乎科学发展的要求的,只有在教育不断按照改革的前提下,上海才能建成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大都市。

(二)科学发展观为上海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既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期、也可能进入矛盾凸显期的十字路口,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与教育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有关,要求教育必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问题,通过不断发展改革来为正确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人才支持。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改革是全方位的发展和改革,必须加以全盘布局和整体推进

从根本上说,教育发展改革是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这一性质决定了教育既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探索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也要不断提高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教育发展改革都将难以适应“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改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改革是动态的,它随着我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化而深化,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凸现出不同的发展重心和表现形式,正如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教育模式一样,上海和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发展改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而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渐进发展的进程,在推进教育发展改革时决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急于求成,不能超越上海的实际情况来抽象地评价教育改革。

当然,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改革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既有相互适应性,也有一定的差距性乃至矛盾性。无论是教育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还是受教育者个人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都客观上弱化着政府部门在教育发展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在新的现实下,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改革的保障意义的价值基点并不是抽象的教育发展水平,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应该发展什么性质的教育、按照何种方向和路径切实推进教育、教育要服务于什么、服从于什么、教育如何更加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在一个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的世界上,教育发展改革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机制原则、运作程序等都只能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根本制度和指导思想出发,对于上海而言,就是要求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推进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

二、制度性条件

政治发展为教育体制改革拓展了制度空间。政治发展首先是以民主为核心的制度和体制的不断健全,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和政府体制的规范化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上海在与政府体制相关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至少在如下几方面有助于推进上海教育发展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机制化:

(一)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不断完善教育发展制度和机制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级教育部门在继续探索教育发展改革的内在规律,推动上海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市民的期望相适应的同时,可以注重推动自身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机制,服务大众,切实提高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育发展改革的能力。同时,可以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改革决策机制,保证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教育改革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所有的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方可出台。

(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改革的法制化水平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教师法》等一系列与教育发展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但目前看,教育法制化的水平无论在全国还是在上海市无疑都需要极大地提高,实际的教育发展仍然主要是依据高度行政化的“文件”方式推行,而由于地方法规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几乎不受制约的自主决定的政策空间,教育行政执法还远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现实下,依法行政命题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从法治和制度的层面加强对教育发展改革规范,促进教育地方法规的不断完善,促进严格依法推进教育改革,逐步实施教育行政责任制和教育过错追究制,在教育中逐步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三)政治发展有助于提高对教育监督的制度水平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受教育权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在政治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机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及政协的民主监督的制度将进一步健全,与教育发展改革相关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将更多地听取社会各界和受教育者的意见,教育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的规范和力度将不断加大。此外,政治发展还将不断扩大民众对教育的知情权,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将更加完善,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将不断提高,教育领域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健全。

(四)教育行政行为的制度化和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上海教育发展改革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在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建立、完善和创新与教育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机制,这些制度和机制包括教育权利和利益协调机制、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责任制、教育综合协调发展工作机制、教育舆情收集汇报机制、行风监督评议机制等。而且,制度和机制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规范的制定上,必须重在落实,重在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的不断完善,重在每一步具体的实践。

三、功能性条件

政治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和改革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功能。随着上海政治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无疑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越来越难以适应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政治稳定的新要求,这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在加强教育发展改革力度的进程中,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途径进行重大的调整和转变,不断强化自己的功能。

(一)政治发展有助于不断扩大教育的参与主体

教育发展改革不是仅仅由少数教育精英和教育主管部门完成的,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通过主体的扩大来得到强化,这些主体包括:

1.受教育群体

教育不是一个虚化的概念,有受教育者才会有教育者,在此意义上,提升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包括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尤其需要广大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2.教师群体

广大的教师既是承担教育职责的直接主体,同时他们自身也是参与推动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教师参与教育发展改革要求教育部门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加强教育,促使广大教师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3.社会群体

教育发展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今后一段时期上海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育部门延伸工作手臂,进一步健全社会群体参与机制。

(二)政治发展有助于不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和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将逐步淡化直接进行教育管理和教育控制的角色定位,但是,这一角色定位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应弱化自己在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功能,而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明确要求政府主办的教育机构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职责,还有助于发挥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教育作用。

(三)切实发挥基层教育机构在教育发展改革方面的作用

基层教育组织是教育发展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从目前情况看,基层教育机构应首先围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来进行,建立教师经常受教育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使基层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努力实现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变。

四、实体性条件

政治发展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为上海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注入新动力。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仅仅依靠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唯一的主体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协调和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认同和共同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由公民或非营利机构组成的群体和组织大量出现并在上海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组织或者基于提供自愿服务的目的而建立,或者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中介作用,或者仅仅基于共同的生活兴趣和爱好而成立,但不论性质如何,这些社会自治组织在教育发展改革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上海在推进教育发展改革中有必要将它们纳入教育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通过大力引导、扶持和培育,为承接部分政府职能提供载体,鼓励他们积极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从而为教育发展改革注入新的资源和力量。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发展改革是在特定的政治生态下进行的,这决定了政府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其他教育行为主体的关系问题,这些主体既包括作为教育主导力量的公办义务制学校和高等学校,也包括作为义务教育重要补充的各类私立学校,还包括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特定教育领域或与教育相关的教育中介和服务机构,推动政府与其他教育行为主体关系的重构,是协调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核心问题之一。

协调和整合教育资源对于上海教育发展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是由非政府教育资源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为:(1)主体广泛性。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使它们对上海教育发展的意见和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为教育社会化、增进教育共识奠定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2)方式灵活性。非政府教育资源是以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的,通过对非政府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协调,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教育愿望获得了应有的参与渠道,有助于形成平稳有序、制度健全、机制完善、制约有效、参与广泛的教育发展改革的新局面;(3)理念多元性。教育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过程的体现,上海在维护主流教育理念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观念的现实存在,有利于使公民对教育的意见和主张得到充分表达。

协调和整合教育资源是上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面临的紧迫任务,基本宗旨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教育因素,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大都市的目标,进一步巩固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在这一宗旨指导下,教育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必须不断创新,努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机制创新为思路,及时总结和推广有益的经验,加强整合教育资源的组织体系、支持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加到上海的教育发展改革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