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合和有效达成_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整合和有效达成_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合和有效达成_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整合和有效达成李 峻作者简介:李 峻,浙江镇海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实践教学目标的分解、整合和有效达成。

整合和有效达成_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整合和有效达成

李 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433)

作者简介:李 峻,浙江镇海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摘 要: 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是教师践行课程理念、实施课程的育人宗旨、凸显课程内容主旨的纲领。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托。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等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拾级而上制订教学目标,分解、整合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www.guayunfan.com)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分解;整合;有效

中学历史课程是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人文基础课程。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是教师践行课程理念、实施课程的育人宗旨、凸显课程内容主旨的目标性纲领。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托。以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来看,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不分初中和高中,应该都围绕培养大写的“人”而制定;以发展的人应该辅以发展性目标的过程来看,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要有初中和高中的分解,且具体到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分解在何处?分解需要把握的原则、依据是什么?分解中如何关注初高中教学目标内在逻辑关系的衔接?这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就教学目标的设定而言,教师要在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等差异,找到教学目标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契合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隐性,拾级而上制订教学目标,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增加有所删减。为或不为、增加或删减的实施原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围绕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而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意识不强。教学目标体现一堂课一个主旨、一个中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的设计、选材、提问、过渡、收尾等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但一些教师的教学游离教学目标。分析原因,一是教师本身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甚至抛开教学目标而天马行空;二是教师不擅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清晰表达教学目标;三是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关注不够。教师不清楚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教学目标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教师混淆初高中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不注重学生学习思维逻辑的规律,用花哨的教学形式弱化了教学目标的实质内容,让人无法明了这堂课教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甚至,在初高中课堂里出现教师围绕同样的史料提出同样问题的现象,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没有区别。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实践教学目标的分解、整合和有效达成。

一、分解教学目标、凸显认知规律

在2010年版?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的“2-2-1”中明确指出,要能够“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3-4”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有卓越的作用和影响。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这些是聚焦历史人物的二维教学目标。初中的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没有要求学生达到理解“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这一高度,但其余都和高中相同。因此,从哪些视角去解释历史人物,评价人物到哪种深度,笔者认为,这是初高中教学目标可分解的着眼点。

以?启蒙运动?的人物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中,初中的教学目标可以着眼于从思想认识的视角。通过基于史实的故事化描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饶有兴趣地知道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内容。以“人”(启蒙思想家)感“人”(感动学生),可用“为卡拉斯辩护”的小故事、伏尔泰与神父的对话、?波斯人信札?等生动的史实和史料,透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拉近学生与这些名人的距离,以“人”(启蒙思想家)带“事”(启蒙运动),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史。

而高中?启蒙运动?的教学目标应从更多的侧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境中,在讲证据、重逻辑和见理性中尽可能还原启蒙思想家,解释他们的思想,认识他们的思想个性。以“人”(启蒙思想家)见“人”(人的睿智与创新),以“思”(启蒙思想)悟“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文明史观中看到理性主义从古希腊的闪耀、中世纪的暗淡到启蒙运动时代复燃的流变,从社会史观中看到近代欧洲从“权力”走向“权利”,从“自然自由”走向“人工自由”的过程。

如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启蒙运动?一课进行分解,初中的教学目标可设定在使学生佩服、欣赏启蒙思想家聪明才智,感叹杰出人物的卓越作用。而高中的教学目标可设定在让学生感悟启蒙思想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的基础上,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透析启蒙思想家的个性思想与优秀文明成果,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勇于创新的意识。

如以解释、评价秦始皇为例,初高中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应有明确的分解。对于接触“历史”仅4个课时的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去分析评价秦始皇,这苛求了学生也难为了教师,只有循序渐进地了解唐太宗、成吉思汗等帝王将相之后,初中生才能从多个维度,简单明了地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教师应该提高教学目标,高起点地设定教学目标。同样解释、评价秦始皇,教师可让学生从教学目标“2-2-1”的3个甚至4个角度,史论结合地分析秦始皇,由点到面,从实到虚,辅以发展性目标,增加史论、史观的色彩,提升历史思维的深度,做到精辟入里。

可见,教师在落实历史人物的教学目标时,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历史人物在教学设计中是主角还是配角,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学识、学段,大胆取舍。将初高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这是一种务实的教学态度,否则,教学目标将流于文本和形式,其结果要么拔苗助长,要么虚化了课标。

在分解教学目标、凸显认知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两方面:

第一,要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总目标,明确中学历史的课程定位,即高中历史课程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遇到人、人与社会及其相关问题时有历史的觉察,即从社会演变与发展及其经验的视角看,应当倾向从什么方向去思考、探索和努力。知道和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事实和不同阶段的时代、区域特征,理解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其发展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初步学习和养成阅读与考察、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等学习方式和方法。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国际视野的民族精神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陶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为可持续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时代责任感奠定基础。”[1](P3)只有明确课程总目标、明确历史学科育人方向和育人价值之后,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的要点。

第二,要明确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具体区别之处,并根据学段,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比如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目标来看,围绕“观察和体验从少到多、由点及面收集历史信息的过程,学习从史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初中的课程目标设定为“懂得实物、文字、口传等资料的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别。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懂得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懂得“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历史价值”;知道“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区别等等。可见,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对史料的价值判断、史学思想方法的深入等方面的要求明显要高于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只有明确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细微区别之处,教师才能真正因材施教,用教材来教。

二、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在分解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熟知初高中教材的内容和体系结构,做到分解、整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目标可以是初高中同一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或者是三维目标每一维度内的整合,也可聚焦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即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等视角对已有基础知识作重新审视、重新整合。整合的目的在于高质量地达到课标要求,实现有效教学。

针对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教师要明确,知识可分三类,即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和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策略性知识。当前中学历史课标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为“知识整合的意义不仅在于削枝强干,重构一个适应社会与时代需要的历史学科体系,更在于要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学段所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知识整合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健全。”[2](P5)而策略性知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中举足轻重。

以上海市第八中学张敏霞老师的高三?洋务运动?一课为例,教师突破了以史实叙事展开教学的常规模式,巧妙设计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命运与国运”为主题去演绎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将解释、评价人物与解释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整合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陈述性知识,体现了策略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和优化。同时,也整合了初高中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从“述说李鸿章的洋务人生”、“评说李鸿章的洋务人生”两个环节入手。在“述说李鸿章的洋务人生”环节里,教师通过展示老照片、故事、文献等典型、直入人心的史料,让学生透过李鸿章看到近代中国发展的点点足迹,从人物的地位、社会处境、认识等视角来解释李鸿章的主张和时代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特定的时代背景融入人物的生活化中,让学生看到一个情感复杂的李鸿章。

在“评说李鸿章的洋务人生”环节里,教师借助清末民众、晚清官员、同时代日本首相、时任美国总统、同时代维新人士、现代史学家等众多社会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史料,让学生感悟到,由于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和阅历,每个鲜活人物背后都有其复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后人应谨慎于史料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在肯定李鸿章自强求富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看待的包容、求真、求善意识。

?命运和国运?的教学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新情境下的历史问题,用“传”与“评”、“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探究了作为封建重臣与清醒认识世界形势的政治家、思想家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用辩证矛盾思维去思考辩证矛盾史实。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既整合了初高中历史课程中相关知识点,也整合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在教学方法上从教师概述逐次过渡到师生或学生讨论,尽可能通过对话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达到有效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资源方面尽可能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素材,尤其是初中历史教材中出现过的史料或者信息,对这些似曾相识的材料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诠释和剖析,达到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味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历史亲切感的过程中,发现换个角度看历史的精彩和美妙,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初高中历史教材都有?文艺复兴?这一主题,初高中教师一般都会举例卡斯塔格诺?最后的晚餐?(1445—1450)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两幅油画。初中教师往往以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从“欣赏”油画中慢慢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中世纪欧洲的油画在技法处理方面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身上的时代烙印。而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即知道文学艺术作品既是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也是作者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精神诉求,而这种精神诉求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让基于学生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教学目标有着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分与合的有效达成

首先,教师要通览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避免相同知识点简单重复。初中历史主要呈现简单的、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高中历史主要叙述较复杂的、抽象的、史论性的知识。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的文本,深知初中已落实的知识点。在知识点对接的过程中,高中教师要避免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从更多角度去诠释知识点。哪里有疑惑,哪里有断层,哪里有教学设计的生长点,高中教师要胸有成竹。比如,初高中历史都有重点围绕唐朝文学艺术的内容,从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雷同之处,如诗歌、绘画等。如何避免简单的知识重复,这就需要教师以学定教。高中教师可以将唐诗作为重点,通过“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和“以诗疑史”三条理路,在初中学生懂得文献、著作、回忆资料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的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史学思想方法角度去品读作为史料的唐诗,感悟唐诗在文史互证方面的价值,感受无意史料、间接史料的证据价值,强化孤证不立的求真意识,习得互证取信的思维方法,领悟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认识到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其次,教师要熟知初高中课程目标的内容,提升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人的培养不能割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人的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个体性等角度来思考。教师只有熟知初高中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对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情的分层,以达有效;以教材文本为对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理地分解,使之有效。如上海市教委历史教研室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课题,组织过七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课程目标作了分解和整合,尤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层次分明,意图明显。

七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感受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懂得文献、著作、回忆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感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不畏艰难、勇于变革的精神;赞赏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初步认同个人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的观点。

高二年级?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斯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重大史实;理解文献、著作、回忆等资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以“变”字为主线,学会从基本特征、联系比较、创新意义等视角解释与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法;体认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的思考与抉择,感悟其对民族未来敢于担当和探索求真的精神,认同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先导的历史观点。[3](P9)

最后,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容,深度挖掘教材背后隐性的信息。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一些结论的分析过程往往会被省略掉,一些重要的史实铺垫会被淡化掉,教师要挖掘这些被隐去的知识点或教材背后的信息,由表及里探究教材背后的思想、语言,深化教学目标。如在?启蒙运动?的教学中,为什么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为何卢梭主张人民主权,这难道仅仅是他们社会地位和阅历不一样吗?这也源于他们对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启蒙方式的认识不同。又如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的教学中,教材背后蕴含着两个可以深思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我们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对教师而言,“我们给世界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后代?”这些需要阐述才能豁然开朗的点神之笔,或者需要启发才能深度思维的点睛之笔,需要教师依据个人经验,吃透教材、深度挖掘教材背后隐性的信息。

怎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历史教师是优秀教师?笔者认为两者都应该在有效教学观之下进行评价和衡量。以学生为本出发,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会发现学生教育的分层所在;优秀教师会从学情出发、从学时出发、从教材出发,对教学目标科学把握、准确定位、合理分解、适度整合;对教材内容认真钻研、理清理路、深度挖掘、巧妙设计;通过教学目标的累级递进、拾珠成链,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同样以学生为本出发,一堂好的历史课更要有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学目标既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融合性、发展性,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水平,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其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分解、整合,教师只有融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于心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才会到位、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学历史教学实施“两纲”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於以传.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历史教学,2014,(2).

The Disintegration,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Goals of Histor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LI Jun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e objective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s the guideline for teachers to practice course objective, nurture students, and emphasize course key contents.The teaching objective is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course objective.While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ers should master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on their mental and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historical knowledge.The teach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set bas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 in an incremental way.They should integrate course objectives of both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by teaching selectively, to achie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ourse objective, teaching objective, segregation,integration,effectiv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