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_教学拓展的策略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_教学拓展的策略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调控课堂教学拓展的度教学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是处于一种动态方式,有些还是现场生成的。作为一个在课堂上主持拓展的教师,必须有一种科学调控的能力,把握好拓展的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拓展适量、适度、适时,取得预期的拓展效果。适度拓展的关注点在学生,才能既达到既定目标,又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_教学拓展的策略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10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拓展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指教学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能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一方面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科学调控课堂教学拓展的度

教学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是处于一种动态方式,有些还是现场生成的。作为一个在课堂上主持拓展的教师,必须有一种科学调控的能力,把握好拓展的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拓展适量、适度、适时,取得预期的拓展效果。

拓展要把握好数量的度(www.guayunfan.com)

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是课内拓展的根本任务。面对大量的拓展内容,教师就要根据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环节的目标有机地整合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此时的拓展是为正确理解内容做准备的。所谓数量的度,就是少而精,精当有效。超越了数量的界限,往往适得其反。有一位教师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大量引进了网络资源:教学伊始,教者即投影宋庆龄纪念馆网站主页中宋庆龄故居的图像,在简单提问后,又打开网页,带领学生浏览了宋庆龄故居,这一环节,占去了十几分钟;接着,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征与品质后,又带学生打开网页,浏览介绍樟树的文字。就这样一节课只剩下几分钟。接着,学习第六段时,教者再次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去读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这样漫无目的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既显得“喧宾夺主”,又让学生难以消化。(李桂英,2011)

拓展要把握好难易的度

教学拓展的维度选择要科学,既不要盲目提高要求,也要把握适度拓展在突出教学重点上的作用。合理把握拓展的“度”源于教师对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适度拓展的关注点在学生,才能既达到既定目标,又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在进行拓展内容的教学时,课堂拓展应适度,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完成拓展任务而增加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一位教师执教《观书有感》一诗,学完全诗后拓展了三首借物喻理的古诗《登鹳雀楼》《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看似量很大,但在这节课上,教师只要求学生重点读每首诗的后两句,思考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道理。因为这些诗句耳熟能详,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教师只需做简单的点拨即可。而对于整首诗的理解则不作要求,因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能从诗句中读懂蕴含的道理。这样的拓展环节,有效地实现了由一首诗学一类诗,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的目标。(吴柯佳,2012)

拓展要把握好时机的度

恰当的时机能使拓展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事半功倍之用。课堂教学拓展一般应安排在教材的难点处或文本的空白处。在教材的难点处作适度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适时,就是要掌握好“火候”,在文本教学最必要、最急需的时候及时呈现并迅速到位。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针对其中的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呢?母亲不顾一切扑过来,跪在儿子跟前,紧紧地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使学生深刻感受这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形象,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母亲的这句话后,出示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有关片段:“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段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的支撑点,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就会声情并茂了。(徐满霞,余军民,2007)

拓展要把握好设计的度

要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甄别与遴选出来。拓展,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完善。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这样深情地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我们去纪念,但有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生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他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首诗。”然后课件展示诗歌,教师深情诵读,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首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的诗歌,再加上王老师煽情的语言,课堂上立即充盈着思念故人的氛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与伟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学生,包括听课的教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拓展要把握好调控的度

要拓展就必须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一堂好课中的拓展材料不应该是单一的,孤立的,零散的,它们是相关联的,前后呼应的,目标专一的,犹如由一条丝线牵起的串串珍珠,光彩迷人。保持拓展材料的“专一性”,需要消解“散”和“滥”的现象。所谓散,这里指的是零碎、杂乱而漫无边际的拓展。所谓滥,是指泛滥、滥用,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没有从文本的内涵出发,而是滥用课外资源,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把它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随笔》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观引领下的教学。学生从史铁生的这一组文字中读出了感动,更读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好好活!”拓展材料的专一性才能凸显教学主题的厚重感。因为有了一组文字的拓展与咀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会更深刻,认识才更真实自然,和史铁生才能心灵交融,惺惺相惜。

拓展要把握开掘的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即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要使拓展有深度,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要有“含金量”。只要教师恰当引用课外资源,就会使得课堂活力四射、意味深远,这就是常中见新、平中见奇、凸显深度的教学。管建刚老师执教《少年王冕》时抓住了“写‘王冕孝顺’和‘王冕刻苦好学’,究竟哪个重要”的思辨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逼”着学生往更深处挖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对文中王冕的“孝”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能够让母亲“安心”“放心”“暖心”“开心”。使自己成龙、成凤,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就是“孝”。然后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品味孔子引人深思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牵强,不张扬,不做作,此时的拓展顺理成章,学生的认识也水到渠成,透彻而深刻。最后,管老师又将“孝”这个富有深意的话题给了学生:同样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面对着这四个“心”,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甚至是一生。(李桂英,2011)

课堂教学拓展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拓展和任何教学形式一样,经常使用一种方式,再好,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要使得教学拓展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拓展的热情,必须要在拓展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感到因为拓展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引发参与拓展的积极性。

体验反思式

在教材的编者和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初步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经验,对文本所表述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审视,并将自己产生的感悟、联想、体验、共鸣倾诉出来,在适度拓展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一位教师在对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作了分析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通过具体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这样的拓展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随时都有幸福,我们要善于发现、体会、享受每一个激起我们心灵浪花的幸福时刻。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延伸想象式

要求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空白”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通过学生的拓展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作者根据写作需要,有意略去一些内容,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作者在写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听到她十年艰辛只为一串假项链处戛然而止。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景以及玛蒂尔德性格的多面性,续写她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可能发生的事。通过拓展,学生不仅会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创造能力。

横向比较式

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新旧教学内容、有差异的知识点、现象、资料、人物、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在比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也就自然地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有教师在学生学完鲁迅的《社戏》一文后,引导学生将它与叶君健的《看戏》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相近,但由于作者不同,写作背景和表达的主题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通过比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深化了理解。

纵深探究式

课堂中的纵深探究是进行教学拓展的常用方式。纵深拓展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似的穷追不舍,在思路上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方式,因不满足于文本本身所提供的知识、观点而对其进行批判性考察。比如,学完课文《鸿门宴》,项羽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许是有勇无谋,骄傲自大。而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补充介绍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然后引导学生研讨:根据所展现的资料你对项羽持什么观点?你认为如何评价项羽比较客观公正?这种拓展,把学生的思考问题方向引向纵深。

读写结合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停留在阅读时的理解分析上,而是要能及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学习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诗中,诗人运用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子、没有年轮的树来表达思乡之情,而且两首诗都运用了“乡愁……”这一句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后,可以请他们仿照“乡愁……”这一句式,将自己离开亲人,离开家乡的乡愁体验表达出来。(赵红,2005)

探究归纳式

教师不给予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这类情景下产生问题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通常施用的就是情景教学法和发现法。这种拓展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内在念头,学会发现的技巧,而且发现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记忆地保持这类发现,实际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它的一般步骤是:(1)创设问题的境地,使学生在这个境地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处理完成的问题;(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有不同的概念可展开讲座或辩论;(4)对争论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式

利用活动进行教学拓展,可以促进学生通过这种以活动为载体的拓展,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理论拓展到生活、实践中去,深化对学习的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像英语教学拓展时,采用这种活动延伸法,就可以通过:(1)创意环境布置:每日一句、每周交流、英语百草园、作品展示、课外知识、图片赏析张贴到墙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隐形帮助。(2)故事沙龙:自己选择简单易懂的英语小童话,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讲给大家听。(3)书信大赛:包括传统书信方式、电子邮件的方式。(4)知识竞赛:利用积木玩具,将学生在试卷中经常出错的题目集中起来,以知识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作答(并要求说出理由),答对者可以抽出一块积木垒到上层,直至积木坍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拓展的热情。(戚颖,2008)

选择课堂教学拓展的合理途径

教学拓展的途径从时间上,有课前、课内、课后的拓展延伸;从方式上,有讲解、对比、讨论、阅读、练习等手段;从思维角度,有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及发散状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向社会生活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是教学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的机会,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位教师在教学生铁和钢时,让学生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了解炼铁的设备、原理,认识高炉中CO的产生过程。学习水的净化时,在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处理的常用方法后,让学生自制水净化的简单处理器以及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垃圾的种类,学会如何分类回收垃圾及有效节约资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扩张思维,向知识技能拓展

拓展教学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帮助其理解教学内容,扩张其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依据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切入的时机和切入口,精心设计,合理拓展。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1)适度挖掘,向外延伸: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进行适度的挖掘拓展,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2)沟画对比,横向拓展:沟画对比是指通过相关、相似、相反知识的比较来认识不同知识点的本质区别,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形成更加系统完整。如,在学习了氧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通过对氧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比较,归纳出固体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以及固液加热型三种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并让学生掌握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3)习题引导,拓宽思维:教师要精心选编有价值的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求规律。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反应原理时,提供自然界中以及所学过的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选择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的变化,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各种题型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解题的一些规律。

强化沟通,向其他学科拓展

中小学教材有许多知识与其他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以及其他社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向其他学科拓展的习题,如,“设计实验探究动物或植物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影响”“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引入环境、材料、能源等诸方面的跨学科知识,这样的拓展不仅能较好地体现化学学科对认识社会的特殊性,还能发挥中学课程的整体功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拓展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的应用,重视物质用途的教学,发挥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为学生开辟更宽阔的学习空间。拓展教学如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认真把握,切不可盲目实施,追求时髦,否则拓展教学就会偏离目标,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徐洪俊,2010)

巧设作业,向实践训练拓展

专题实践,丰富学生体验。专题实践作业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变“不愿做”为“情愿做”。如结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主题,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份为期两周的实践作业:先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诗歌、故事等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光,放飞多彩多姿的风筝,到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并把这春景春趣拍成照片,让美好的春色永驻;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会唱会跳的表演给大家看,喜欢绘画的绘成画,爱好写话的写成书面材料。这项情境型专题练习,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美丽,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空间。在引导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而灵活地把他们学习的视角引向生活。像教完生字“福”,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过这个字,学生回忆起在门上、对联中、中国结上都出现过这字,并说出了很多有关福字的成语。(蔡雪芬,2009)

立足教材,向文本深处拓展

拓展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从:(1)主题角度延伸拓展,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2)情节角度延伸拓展,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续写来进行,通过续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供给学生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3)文体角度延伸拓展,拿说明文为例,可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苏州园林》,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4)作家角度延伸拓展,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5)写作手法方面延伸拓展,《荔枝蜜》主要采用了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欲扬先抑,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师可根据这三点写法,分别找几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欲扬先抑”“托物抒情”的文章,提供给学生读。(6)语言运用方面延伸拓展,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段话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之景,其中既写植物,又写动物,既写静景,又写动景,既写物的状态,又写了人的活动,语言清新自然,准确凝练,富有抒情气息,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气、句式进行模仿,然后再写一段话。(杨小雅,2006)

鼓励创新,向知识运用拓展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及时将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国家的建设和科学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涉及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列入课堂,为教学增添活力。例如,北方地区沙尘暴、西部大开发、四大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的大“功”与小“过”、黄河下游断流、厄尔尼诺现象、卫星发射与航天技术、超导材料、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科间拓展。教师要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将教学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以《鸡蛋里的学问》为背景,教师设计以下习题来拓展训练:(1)如何区别熟鸡蛋与生鸡蛋?要求方法便捷,不用任何辅助的器材,直接区别。动手做一做,并解释原因。(2)用手握住鸡蛋,五指与掌心等各处同时均匀用力,看能不能将鸡蛋捏破?手所用的力大小不变,有办法将鸡蛋捏破吗?用两个手指用力一捏即可破蛋,为什么呢?动手做一做,并解释原因。(3)如何测定鸡蛋的密度?要求:选择器材、设计步骤、写出表达式,方案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材料如下:天平、弹簧秤、量筒、烧杯、细针、细线、浓盐水、酒精、水、食盐、玻璃棒、密度计。(4)刚煮熟的鸡蛋不容易剥壳,你有什么方法轻易去壳?并说说原因。(5)知道做咸鸭蛋的方法吗?应用了什么科学原理。(6)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并解释现象。(7)说说鸡蛋的保鲜方法。冷藏于冰箱或浸泡于澄清石灰水中,分别涉及了什么科学知识。(8)松花蛋的制作原料有:生石灰、草木灰、纯碱、黄泥、水等,试写出制作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9)鸡蛋可以看做什么结构的模型?其中蛋壳、蛋白、蛋黄分别代表哪部分结构。全方位多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应用。这样的专题拓展训练,取材于生活实际,立足于课本知识,着眼于能力培养。(夏兆省,2008)

课堂教学拓展创新的策略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拓展策略的出发点。必须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拓展策略,并根据这种所选择和确定的策略,设计和实施拓展的方案。

植根课堂,明确目标,坚持拓展的多样性

拓展导入,激发兴趣。猜谜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拓展训练活动。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入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食物)”学生猜出谜底“花生”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谜语,结合具体的谜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进而引出魁北克山谷之谜,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文本的学习。

丰富知识储备。拓展的主要形式有介绍作者情况与时代背景,或者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经典语句呈现。如教学《爷爷的芦笛》时,适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来结束全课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加深了对全文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语文素养。

留白补白,发展想象。根据特殊的表达需要通过留白,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留白处适时拓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

立足文本,跳出课堂,讲究拓展的有效性

拓展必须立足于文本,依托文本展开教学,注重“有效拓展”。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谜底揭开部分时,一位教师引入陈毅元帅的诗句拓展:“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面看来,此诗与课文是否有些关联,但细细思量:课文主要赞美松树的弯曲、反弹的策略,而诗句其实是赞美青松坚强不屈的精神,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反而对学生理解课文产生误导,纯属无效拓展。以文本为依托,注重课堂拓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不但可以延伸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阅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真正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强了学生思维深度,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真正的高效课堂。(张燕,2011)

深挖教材,精心设计,追求拓展的创新性

在文本的空白处作适度拓展,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学生感情的升华。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文本的空白。窦桂梅老师在本课将近结束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实话实说。学生不论选择什么角色,一致表示要与敌人血战到底。随后,教师依次出示《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再现当时历史的有关片段。“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来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此时,学生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仅仅是自豪、愤怒,它成了“压在学生心中的一块石头”“永远抹不掉的耻辱”“中国人民的警示牌”。(徐满霞,余军民,2007)

开展活动,激发热情,强化拓展的实践性

通过开展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为目的,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和教学形式。

阅读活动。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效率。在教学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都德的资料,为学习《最后一课》做好铺垫,然后在教学前给学生讲解当时的一些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法语是最美丽、也是最严谨的语言。然后通过教授课文,让学生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才可以把关押的奴隶放出来。

学生讲课活动。学生讲课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来当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教学内容。在学生讲授活动中,还可以进行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在一个星期里进行准备并讲演,对总分最高的进行奖励,对总分最低的进行处罚,处罚的内容以表演节目为主。

表演活动。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让学生当演员,尤其是在课文中情节空白或浓缩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才。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第三课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主辩方和反辩方,要求他们进行关于生命的辩论。辩论开始后,双方代表开始发言,笔者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一些重点的问题,并安排情感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高国法,2012)

整合内容,突出重点,强调拓展的实效性

为了在教学拓展中体现自主性、平等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特点,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有一位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定位,将第五册教材中的一至三单元(议论文单元)的内容整合为三类:(1)工具性人文性较强的文章。以《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麦琪的礼物》为范例,通过创设情景,设疑引趣,师生共同挖掘课文所隐含的人文因素,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2)知识性经验类内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及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3)其他非重点内容。驳论文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阅读。由于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到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体现拓展的适应性

人的学习过程是个体体验、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过程,学生的认知是在不断反复循环中实现的,在学习材料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呈现的状态下,学生的感悟才能形成。根据这些规律的规定,有一位教师在教初中语文第五册一至三单元的时候,采用了下面步骤:(1)整体把握议论文的常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举班内几个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的例子,引发同学们进行类比举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陈景润发奋读书,爱迪生、爱因斯坦……然后不失时机地讲授工具性的知识:例子就是论据,由例子推出的道理就是论点,用例子证明道理的过程就是论证。(2)进行局部训练,体现非线型主干循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这三个单元知识点的分布设置了三个问题: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有哪些?议论文的论证有什么作用?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特点?然后以课文重点文段为例逐一进行讨论归纳,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训练中巩固了议论文基础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柯献生,2003)

面向生活,重视实践,体现拓展的应用性

知识无处不在,通过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1)结合家庭生活进行实践。可以将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课文进行实践,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像教学高尔基的《童年》,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与高尔基童年生活进行比较,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高尔基在童年与苦难抗争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通过自然资源进行实践。自然资源包括了茫茫的草原、碧蓝的海洋、绿意葱葱的森林,还有各种名胜古迹、人工环境。像教学关于乡间人情、自然风光的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学习。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生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集体友谊,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3)通过人文性开展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民俗民风、民间文化,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去了解学习文化。像教授《到民间采风去》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题的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应该为学生组织相关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采访的形式,了解人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中国特有的节日,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民风民俗探索活动。(高国法,2012)

立足学情,讲究方法,注重拓展的科学性

教师如果拓展得法,不但能够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讲究方法,善于拓展。教学中的拓展要时刻不忘教学的重难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偏离教学目标。一位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把握本文“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感受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挣扎历程。教师不但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节选部分,还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水浒传》第六至第九回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自读《水浒传》,使学生对林冲的一忍再忍有了比较深的感性认识,对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很多学生不需教师讲解,就能够自己总结出来。(任志刚,2011)(2)立足整体,顺势拓展。教材中有些实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和完整,不少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得不到满足,甚至引起部分学生对实验或者物质性质的误解。如果教师能够顺着那股势头把实验进行到底,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去感受实验,起到的效果将超出我们的想象。(3)正视失败,意外拓展。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意外”时,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意外”,是必然的还是操作失误偶然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还是不可避免而教材未提及的,如可以避免应如何控制它的量和如何控制实验操作,这样就起到了深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锻炼科学思维的效果。(4)质疑创新,改进拓展。实验能力是学生在化学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验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杨剑,2009)

教学拓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也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个方面。尽管教育界和社会上对其的认识有些偏差,但是坚持课堂教学拓展的目标不能变也不会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