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任务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

主要任务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任务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附录二 中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师德教风提升计划》的通知浙金院党〔2014〕26号加强和改进师德教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

主要任务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

附录二 中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师德教风提升计划》的通知

浙金院党〔2014〕26号

加强和改进师德教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为进一步推进我院师德教风建设工作,切实提升我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同心同德建设更高品质的幸福金院,学院将继续实施师德教风提升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学院“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之才”的办学价值理念为指引,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严谨笃学,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深化“三关”,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www.guayunfan.com)

二、总体目标

开展师德教风提升活动要出实招见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内化为重点,结合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教风的教育宣传;以建立健全师德教风建设长效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师德教风建设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以教育实践、典型引路、奖优励先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为重点,在全院形成比敬业、比奉献、比爱生、比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建设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显著增强,为人师表形象有显著改善,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的风尚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三、主要任务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教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切实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通过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金院学子、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做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典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做好本职工作中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倡导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在岗不敬业、在业不爱生、治学不严谨、为人不师表、在校不主人等问题。

(四)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要在师德教风建设中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等问题,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五)不断创新师德教风建设的方式方法

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教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师德教风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把师德教风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师德教风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

四、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形成师德教风建设合力

成立学院师德教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亲自抓,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纪检部门、行政教学管理部门、科研师资部门、督导评价部门、学工部门分工负责,党政分工,部门协同,院系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师德教风建设的合力。

(二)健全制度,进一步规范师德教风行为

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及省教育厅等制度要求,根据学院《师德教风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出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发展指引(试行)》,同时进一步修订我院师德教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将师德教风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予以考核,使师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活动在制度上有抓手,在行为上有对照,在管理上有规范,在评价上有依据,以规范的教书育人行为促进教风、学风、校风的根本好转,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注重学习,进一步形成师德规范的普遍认同

学院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工作规范》等制度,把师德规范方面的制度学习作为教师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长期坚持,不断深入。采取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化对教师师德教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全面理解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师德规范的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四)突出主体,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师德教风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把师德教风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骨干培养工程等,注重考核,注重实效,让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教风、业务能力等方面有系统提升;继续深入开展“五星级青年教师”评选和“杰出青年”评选,成立青菁俱乐部,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在师德教风中的示范作用。把师德教风建设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

(五)健全机制,完善师德评价监督

把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由自我、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督导等不同层面进行考核,年度考核中,对教师的师德教风状况进行专项考核评定,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职称职级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奖励师德表现突出者,督促师德表现不佳者,处理师德表现失范者。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依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考评体系,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

(六)选树典型,对标追赶

开展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以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真正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教师树为典范,成为教职工身边的榜样。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号召广大教职工学习先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加强力度,创新形式,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和感人事迹,发挥榜样带动的正能量作用。

(七)突出特色,培育爱生文化品牌

大力弘扬“爱生”文化,进一步深化“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内涵,把“爱生节”作为校园文化新品牌进行培育,通过理念倡导、活动推动、师生交流等方式,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师德规划内化成教师的道德认同,外化为其道德行为。

(八)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创新师德教风建设活动宣传,通过简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形式和媒体广泛宣传我院师德标兵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各系部师德教风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成效,组织教师赴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基本要求

(一)统一思想,明确责任

加强和改进师德教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教风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要统筹安排,协调配合,发挥好牵头抓总、落实责任的作用;各系部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力求活动取得实效;广大教师要以师德教风建设为契机,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争做立德树人标兵。

(二)创新载体,提升效果

各系部要创新师德教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让广大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要将师德教风建设贯穿于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整个过程,把师德教风建设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继续实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师德教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总结经验,形成机制

通过努力,不断促进师德教风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师德教风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形成符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的师德教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