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姓宗族村落_底层视野_现代学

主姓宗族村落_底层视野_现代学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姓宗族村落_底层视野_现代学7.1.2 主姓宗族村落在佳村这个村落共同体内,存在着刘、张、陈、颜、缪、骆等多种姓氏。其中刘姓人口最多,自明代以来宗族文化活跃,在村落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从宗族的角度来看佳村是一个典型的主姓宗族村落[4]。刘姓现为该村的第一大宗族,不但人口最多,文教成就也最高。陈姓始迁祖不详,据族人称其祖先原为福建浦城人,清嘉庆十三年迁入佳村,至今已16代。

主姓宗族村落_底层视野_现代

7.1.2 主姓宗族村落

在佳村这个村落共同体内,存在着刘、张、陈、颜、缪、骆等多种姓氏。其中刘姓人口最多,自明代以来宗族文化活跃,在村落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1928年村人刘德怀所撰的村志,佳村各姓中“刘为著姓,张次于刘,而陈又次于张,缪姓五传仅二户,颜四骆二,余皆单姓独户。村内居民仅百余家,不能远过明代,盖以附近田地仅有此数也”[1]217。所以,从宗族的角度来看佳村是一个典型的主姓宗族村落[4]。

宋元时期佳村称为“洪坦”,大多为洪姓人居住,另有叶姓也是大宗族。据县志记载,洪姓始迁祖曾于宋代任括苍太守,致仕后择居佳村。叶姓则出过监察御史。两姓在明代外迁它处,据推测可能与当时叶姓族人叶希贤在明代“靖难之变”时支持建文帝,为逃避明成祖朱棣的迫害有关[1]90-91。

元朝末年以来,刘、张、陈、颜、缪、骆等姓先后迁入佳村。刘姓始迁祖为刘堡,与“浙东四先生”之一刘基同宗,元末明初从青田九都迁来,至今已600余年。刘姓现为该村的第一大宗族,不但人口最多,文教成就也最高。明清时期有廪生、贡生72人;1949年后在全国各地任教授、高工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20余人,并有留美学者、留英学生各一人。张姓始迁祖为张得一,元末明初从邻县遂昌三仁村迁来,至今已25代,现有人口150余人,规模居佳村第二位;有大学学历者16人、中专学历者3人,其中工程师4人、农技师2人、经济师2人、医生1人。陈姓始迁祖不详,据族人称其祖先原为福建浦城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迁入佳村,至今已16代。颜姓先祖颜乔仕于明万历年间先由福建德化县迁居松阳县杨村头村,清道光年间颜氏子孙颜开贤一人迁到佳村,繁衍至今已6代,共20户69人(截至1996年),现有大专学历者19人。缪姓祖先也来自福建,也是先迁居松阳的杨村头村后再辗转迁入佳村,至今已有200余年,现有人口37人。骆姓来自绍兴,宋代有骆济在龙泉任教谕,因战乱归隐邻县遂昌,后其中一支迁入佳村。刘姓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初借村中“净土庵”为场地,称“香火堂”或“小祠堂”,后在清乾隆年间扩建。张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20,91-93,109,209-215。

作为佳村最大的宗族,刘姓宗族子孙按刘堡的3个儿子刘伯祥、刘伯禄、刘伯贞分为仁、智、信3房。各房支每一代的人口变化如表7.1所示。(www.guayunfan.com)

表7.1 佳溪刘氏各房支历代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5]卷一1-73。

从上表可见,刘氏宗族这3个房支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十世“廷”字辈以前仁房、智房人数占优,信房人丁稀少,甚至几度一线单传。到十一世“国”字辈为信房的转折点,此后信房人丁日渐繁茂,而仁房、智房则每况愈下,分别在十六世和十七世失传,留下信房一枝独大,自清朝以来代表刘氏宗族繁衍至今。信房从十三世“邦”字辈三个儿子邦诏、邦训、邦诰始,又分为大房、二房和三房。信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获得科举功名或者官学生员身份的比其他两房要多。早在第二世“伯”字辈的三人中,信房的刘伯贞就是唯一的读书人,是个“少好读书,日浸淫于典籍”的庠生。长子刘伯祥则“勤俭持家,为务谋蓄,聚置田园,不数年而家业渐丰”,在保证家族经济发展中出力最多。次子刘伯禄“恬淡寡欲”,孝顺父母[6]卷三21-22。兄弟三人的这种分工方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模式——“耕”是生存之本,“读”是进身之阶;“耕者”负责积累物质财富,“读者”负责读书应试、考取功名来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历史上众多寒门细族就是在这种耕读的秩序下崛起于阡陌陇亩之中[7]83-90。刘姓宗族也不例外,到了第三代,他们就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成功,刘伯贞的儿子刘璿(字子器,号学庵)于明景泰四年(1453)考中己酉科举贡元,天顺三年(1459)任福建泉州府知事。这是佳溪刘氏宗族成员在科举仕宦道路上的最高成就,也是信房作为“书香门第”的开端[6]卷三22,卷六2。在《佳溪刘氏宗谱》中专门立传或录有寿序、事略、墓铭、赞文等纪念性文字的有影响祖先中,绝大多数属于信房。另外,在佳村申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资料中所列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11幢古民宅中,刘姓有8幢,而这8幢的主人,均为信房的子孙[5]。

对于佳村民众来说,刘氏宗族的祖先中最为他们津津乐道的是第十二世孙、信房刘朝贤。这位被尊称为“朝贤太公”的祖先,有关他如何从贫苦筏工转变为富翁的民间故事在佳村流传甚广[6]。据说朝贤太公早年家境甚为贫苦,夫妻俩靠拉筏为生,但他为人忠厚,常做善事。一次遇处州知府假扮风水先生坐他的竹筏从遂昌去丽水(还有人更“确切”地指出是乾隆十五年任处州知府的孟世礼),见其勤恳忠厚,便指点一处风水宝地,即佳村以南“狮子岩”(因形似狮子卧地而得名的小山)的“狮子耳朵”位置,并嘱咐其将父亲(或称母亲)遗骨迁到此地安葬,而且要“寅时葬”(或称“辰时葬”),这样就能“卯时发”。不久刘朝贤依计而行,果真在寅时将父亲骸骨葬下后,卯时其妻就产下一子。更为神奇的是,产婆(或称朝贤本人)去门外扯稻草垫盆时,居然从草中扯出很多肉食和金银财物。由于所葬之地为邻村人的山产,引起诉讼。朝贤太公在知府的偏袒下赢了官司,山产也改归其所有。次年,其愚钝的妻弟帮朝贤开垦菜地时,掘出几箩筐称为“芋头锭”的银锭而不识,皆为朝贤所得(或称是朝贤在万寿山上解手时,在草丛中发现七缸金子、七缸银子;还有称朝贤公在撑筏时,两只鸭子爬上筏来,带回家妻子剖开一看,鸭子肚中全是珍珠)。总之,从此以后刘朝贤就开始兴旺发达了,不但积累了大量财富,而且在邻近的城镇都买有店面,并为3个儿子(邦诏、邦训、邦诰)造了大屋,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1]172-180。

刘朝贤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光绪丙申年(1896)重修的刘氏宗谱中,他的社会身份并不是贫苦筏工。“刘朝贤,字君辅,又字贤玉,号超凡,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终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一个有名、有字、有号的国学生;其所属的刘氏宗族“信房”,自第二世以来就时有读书仕宦之人。也就是说,刘朝贤的身份当为“书香门第”的士绅而不是筏工。在另一个有关“朝贤太公”的三子刘邦诰败家的故事中所透露的信息,倒是与宗谱所反映的情况比较一致,叙述者称:“朝贤太公祖宗六代没有种田,靠收租、卖田度过”[1]173。刘朝贤的确富裕,其坟墓规制宏大,据文物专家称在浙西南地区亦属罕见,其为三个儿子造的大宅至今尚存,只是其发迹史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宗族祖先的现象在其他宗族研究中也有发现。比如陈春声和陈树良在对广东省潮州市东凤乡的考察中,也收集到了大量有关陈氏宗族的开村祖“东溪公”的神奇发迹故事。与“朝贤太公”一样,“东溪公”也是在水上谋生的贫苦百姓(养鸭为生),也得到了风水先生的指点而发财。陈春生等认为,这些民间故事的传播,实际上是当地民众关于自己历史解释的“集体记忆”,在不断的重复述说中,“记忆”情节被保留下来,也被不断地选择和创造出来。乡民们在述说的过程中表达、宣泄自己的体验、情感和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历史背景的解释,而非历史事实本身[8]471-486。在“朝贤太公”的神奇发迹故事中,刘朝贤被民众从社会阶层的高处拉到低处,并被描绘成一位勤劳、忠厚的青年筏工。如前所述,佳村在历史上长期是浙南海盐转运浙中的水陆枢纽和仙霞山脉木材砍伐销售的发货站,水路运输是佳村商业活动中的重要途径。因此,朝贤太公的筏工身份可能反映了刘氏宗族对水上经营活动的重视,或进一步反映了水路运输在佳村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民间故事甚至还有传说刘姓始迁祖刘堡也是当筏工运盐出身,而后才在佳村生根发族的[1]235。朝贤太公在神秘的风水力量和现实的官老爷的帮助下由赤贫而暴富,也蕴含了乡民那种“好人有好报”的朴素愿望。只是这种愿望的实现主要不在于个人自身的努力,而在于超自然的力量和官府的权威,或者说神权和君权。当然,这些故事也表现出一种把祖先(部分)神化,以增强祖先的权威性和宗族的认同感的努力,是一种对刘姓为何能在佳村据主导地位的民间解释。

刘氏信房重视文教的传统,为清末信房“厚”字辈子弟创办新式学堂提供了思想渊源。主姓宗族村落的格局,又使得刘姓宗族清末办学时能够得到其他宗族的赞助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