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的四个表现_探寻学习的财富

终身教育体系的四个表现_探寻学习的财富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终身教育体系的四个表现_探寻学习的财富第六章 终身教育体系的分析与构建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当作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对我国来说,尽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完成传统教育转型的必要举措。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各种教育途径价值的提升。

终身教育体系的四个表现_探寻学习的财富

第六章 终身教育体系的分析与构建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当作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对我国来说,尽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完成传统教育转型的必要举措。由于它自身的内部联系十分复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论证。

第一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步入21世纪之后的社会便是以知识为核心和基础的知识经济,而教育则始终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的更新加快,现有知识迅速老化,大量功能性文盲不断产生,从而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被彻底打破,继续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www.guayunfan.com)

终身教育的理念自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很快便为教育界人士所认同,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关的论证和思考。后来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意识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的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因此,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现代教育所有的方面,而终身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在人发展的个不同时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终身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人的特点提供多样的教育方式,让人们有多次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其次,体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地区差异和质量差异都比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不管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内容,相比传统教育来说,终身教育都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终身教育不但能使教育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和社会化,而且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得到相应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再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为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才的第一位性,教育也被置于重要地位。终身教育的出现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能够较大幅度地促进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转换,对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终身教育体系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

每一个人都是在从生到死的过程当中,这其中有一段时间在学校当中度过。除此之外,每个人还需要在学校之外不断学习,这便是所谓的“社会教育”,目前这种社会教育大部分是非正式的,甚至是不被承认的。经济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种“不承认”便会阻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对学校外的教育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者说是被固有的传统的教育体系所限制。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必须使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终身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之中,使其形成内在的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并能接纳和满足每个公民的学习需求,使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综合性教育体系。[1]终身教育体系能够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得许多原本无法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职工得以接受教育和培训,还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从而促进职业结构的改善。

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习型社会的建成,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标志是“学习者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化地消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的原则、理念为出发点,对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活动进行支援、计划和行动,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机会。终身教育体系是指对人的整体性教育,包括纵向四个时期,即婴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期,也包括横向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习型社会,从教育社会化向学习型社会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终身教育体系是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立交桥。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职前教育、成人职后教育都联系起来,使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能获得适当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的横向整合是指统筹安排正规、非正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领域,使之协调与一体化,能够使所有的人充分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和方式等,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教育绝不仅限于传统的学校范畴之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进一步推广,终身教育将真正走入千家万户。终身教育将转变各类教育中存在的自我封闭的观念,促进相互之间的开放、衔接、沟通与融合,形成现代大教育系统。这种教育体系能够给受教育者以宽泛选择的自由度,使教育真正主动适应和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要。

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各种教育途径价值的提升。终身教育有助于安排教育的各个阶段、规划各阶段之间的过渡,使其途径多样化,同时提高每种途径的价值。这样,就有可能避开这种令人烦恼的困境:要么择优,但这就有增加学业失败和排斥现象的危险;要么一律对待,但这又不利于培养出拔尖人才。因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能够打通各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壁垒,全方位地提高多形式的教育子系统水平,使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终身教育凸显了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它将改变传统教育的目的、内容、层次、领域、模式、体系以及教学形式。终身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着眼于传授已知的知识,而是要使所有的人终身受教育,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使人的智力、体力、情感和伦理等平衡发展。终身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努力提高、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领域、体系的束缚,不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短期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形式,都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都应纳入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教育体系是比传统教育更为宽阔的“大教育”体系,它的形成将会有力支撑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2]

第二节 终身教育体系的结构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

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之后,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响应。目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努力的方向,并且在一定区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强化的趋势,由此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终身教育内涵的质疑。那么,终身教育系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终身教育体系意味着打破传统学校为主导的教育体系

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知识更新加快,我们不能停止学习,但也不能永远待在学校,因此“学校”的范围必须扩大。传统学校教育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的教育评论,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学校教育持批判与抵制态度,但同时面对当下的教育形式又不得不妥协。

在国外,二战后欧美国家多个教育流派都对学校教育展开口诛笔伐。以马库赛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决定论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成为机器、商品的奴隶,不断“被孤立”,“处于混乱状态的支配下”,“成为资本家赢利的工具”,学校则是宣传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的工具。同时,以布迪厄和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文化再生产”论者指出:学校传递的是统治阶级的世界观,即通过文化资本来“再生产”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陈旧的社会秩序并使之合法化,不仅压抑了人的个性而且疏远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教育因此成为制造社会等级并复制社会不公平的有效方式。学校会因其“课程化”而无法满足学生必需的技能,也因其“强迫性”而无法满足“自由教育”的需要,成为社会堕落的罪魁祸首。穷人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取得社会平等,并使穷人丧失了控制自己学习的勇气与能力,学校对社会具有“反教育性的影响”。因此,提出“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3]

当然,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缺陷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现实后果。从目前出现的用人单位抵制学校毕业生状况可以看出,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及其结构上的变化,已经使得旧教育结构迅速失调,且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毕业生”由于没有受到合适的训练,社会和市场便拒绝接受,这种状况不但给毕业生沉重的一击,也给当下的教育体系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最重要任务便是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禁锢,结束学校对教育的垄断。正如《学会生存》的作者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所说:“藐视校外教育不过是旧时代的遗风而已,没有哪一种进步的教育赞同这一点。”[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的报告中,更为明确地指出:“学校不可垄断教育。”终身教育并不是排斥学校教育,但绝不意味着学校垄断教育。日本的经验证明: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不仅会加深整个教育的知识主义色彩,还会带来家庭教育机会和社会活动时间减少等问题,成为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终身教育体系意味着重建社会组织的教育职能

终身教育体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为起点的,它认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一生。但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和复杂,以致其中一些形式和内容无法包括在所谓的“体系”之内。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机构,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这方面,工业化国家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在日本,有93.8%的中小企业有教育设施,并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而大型企业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虽然日本人一般将终身教育理解为各种文化或体育运动等,是保证人们日常生活中达到精神高度满足的战略,与其他发达国家将终身教育理解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有着重大差异。但是,这种“发生在企业中的教育已经构成了所有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5]。

(三)部分国家已经将企业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韩国《终身教育法》将终身教育界定为“学校以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企业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机构,《关于建立企业大学的终身教育》条款规定:“规模超过总统令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教育部长认可后,可以运营专科大学或者相当于本科大学的终身教育学校。”[6]法国《职业继续教育法》则直接规定职业继续教育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接受终身职业教育是国民的一项义务,并指定各企业、企业集团、协会、职业组织尤其是工商会、手工业行会、农会以及它们的从属机构,作为培训单位;在《技术教育方向法》中对此做出进一步重申。[7]

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有能力组织和开展各类形式的教育活动,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它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教育以其不脱离物质生产领域,改善了国家劳动资源的利用,显示出很高的经济效率;企业教育机构的学习人员参加物质财富创造过程,大大降低国民经济开支;企业教育直接发生在企业,学习人员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所以,企业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场所。[8]

(四)终身教育体系意味着教育权的分散和下放

一方面,教育民主化是终身教育追求的价值,因此,终身教育理念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权力的下放。如果从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与社会其他因素相比,只有教育自身正常发展了,才谈得上为社会服务,如果连自主的权力都没有,何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如《学会生存》报告中所说的:“一个官僚主义的、惯常脱离生活的体系会感到难以接受这样的想法,即学校是为儿童而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存的。上面发号施令,下面唯命是听,建筑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政权,不可能发展自由教育。”[9]当教育不自由、不自主时,教育的正常功能就难以发挥,甚至还可能导致教育的消极功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意味着教育要获得自主权力。

另一方面,教育权力的下放还将导致从教育权到学习权的变革。教育与学习是两个关系密切但本质不同的概念。终身教育所提倡的是社会成员自觉学习,富尔指出:每个人必须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学习和自学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原则,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学会”早在终身教育概念出现时就是一个应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学会生存》的主题集中体现了这一观点: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10]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终身教育体系意味着学习者将拥有更大的学习自由。我们知道,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确定任何教育体系的性质、价值与最终目的的重要标准。学习者的地位主要是指教育机构所允许他自由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习者所能选择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以及评价方式的限度。随着学习者成熟度的增加,则应该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四个表现

终身教育是一个纵横贯通的教育体系,它包括一切教育性质、教育类别的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除了教育内部本身,还需要有外部社会组织的积极联合和参与,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那么,我们平常所有的教育体系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呢?在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其实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终身教育思想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符合本国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实践模式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架。日本把终身教育解释为“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重新制定教育制度,以确保每个国民为拥有充实的人生,持续一生地开展学习”。日本出台了有关终身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学校教育和所有社会教育均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进行全面改革。日本的终身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其目标在于为每个人提供贯穿一生的学习机会,以培养人健全的心智和个性为目的,其范围涵盖所有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到非正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各种教育活动,也包括休闲活动的任何人类活动,只要能使学习者得到一定价值的收获,则都属于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即把具有教育意义的所有活动均归属于终身教育范畴。[11]

韩国1995年进行教育改革,重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使之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系统。1999年韩国颁布了《终身教育法》,明确了“终身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主要有以学校为基础的成人及继续教育、私立学习机构、在职训练、非政府组织、文化组织、大众传播媒体提供的六大类型。由教育部监督和协调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动员地方的各个机构或组织进行终身学习建设,推行在线教育、学分银行,个人自我学习也得到政府的承认。[12]

英国的终身教育起步很早,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最早提出了“终身教育”一词。他在1929年出版的《终身教育》中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将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英国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机会平等的教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受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平等,特别是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英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满足社会成员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提供住宿制学院、开放大学、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心等形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英国的终身教育同样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职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英国终身教育的重点放在了“从16到60岁”的学习者,即结束义务教育后直至进入高龄的“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因此,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成人教育的实践,从而使终身教育思想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13]

尽管各国终身教育政策的视角和目标有一定差别,但共同特点都是为所有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各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呈现教育地区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和学习环境多样化。[14]终身教育体系没有一个永恒的模式,也没有一个静止的标准,终身教育所推行的是一种大的教育观,是一种不断适应社会和推进社会的教育观。所以对于我国来说,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它必须考虑现行的教育形式和类别,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达到终身教育所要求的“大教育观”。

不管是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是他国的,都肯定有着共同的愿景和表现,这也是进入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终身教育体系有哪几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呢?

(一)教育对象广泛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扩展教育的范围,使它延伸到人的一生,延伸到任何人,这也是对“全民教育”的一种实践。

我们知道,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潮,一个是终身教育思潮,另一个就是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1990年是联合国大会宣布的“国际扫盲年”,当时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民教育动员的最好时机,于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四个国际组织在泰国宗滴恩召开全民教育大会,由此把全民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高潮。会议通过并发表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个文件所集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原则是:普遍提供学习机会,重视公平,强调学习成果,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与范围,改善学习环境和加强合作。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在20世纪后期的出现,不仅强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且对未来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如果说,终身教育是从纵向角度对每个人的一生提出不断接受教育要求的话,那么全民教育就是从横向角度对世界各国政府和各教育机构,提出了“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的要求。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其内涵远远不止纵向的历时性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已经不能完全代表终身教育。但由此可见,全民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也融合成为了终身教育的其中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的突出表现便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提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被很多有识之士看作是满足社会中特殊群体教育需求的一种有前途的观念。我们知道,传统教育的目标和形式会使得其中一部分人面临教育“失败”,抑或接受不利的教育环境,甚至连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也没有。这些人群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卑微的人、移民和临时工、残疾人以及农民和妇女。一般来说,他们或是年轻的时候难以在学校进行有效的学习,或被诸如距离之类的外部客观因素阻挡于校门之外,或因为家庭的需要和亲人的阻挠而过早放弃学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步入社会之后的他们确实需要再度接受教育和学习,而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能给他们带来支持和帮助。

因此,出于对教育对象广泛性的要求,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重点关注以下人群。第一,重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因为目前取得“普九”工作的一些成绩而削弱,因为在不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有“水分”,而且水平不高。第二,应该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的教育。只有把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起来了,才能谈得上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才能说是实施了教育的平等和公正。第三,特别关注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如城市流动人口(如由农村进城的打工者)及其子女的教育,对障碍儿童的教育,都需要教育部门加以特殊的关注。

(二)教育体系整合

终身教育是一个网络状的教育体系,牵涉到了现行所有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所以对终身教育的各种内部关系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当然,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分类方式,肯定会关系到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目前,在教育分类方法中最常见的是按教育类型分类,但目前存在多种划分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各类别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交叉,如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分类,其中成人教育包含成人基础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即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存在交叉。参考了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之后,笔者接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观点,把教育类型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15]

图6-1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16]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一定要改变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主导位置,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法国和日本有一些初步的经验。法国在1959 年7月就调整了其社会培训计划的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劳动资格,进而“在工厂所处地位的提高”。其目的是对正规学校教育中没有取得职业资格的工人,提供取得各种获得职业资格的便利条件,并且以此提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地位。除了职业技术教育以外,这次调整的主要领域包括了文化的普及、体育运动、父母教育、文化娱乐等。在一些民间团体运动和公共机关的参与活动中,青年之家、文化之家、图书馆等设施逐步完善,指导者的培养、配置,以及大学课程的开设和课外协作等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色。

日本的教育改革以终身教育为枢纽,按照人生各阶段,把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一体化的组织,增强终身学习机构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学习资源设施、信息情报及人才等能够综合有效地利用,促进学校教育开放化、多样化,强化学校的成人教育机能。同时改革和发展社会教育,使之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7]

对于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来说,则是要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整合在一起。这其中“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纵向的,例如高中阶段教育要承认并支持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为高中教育打基础、做转变;其二是横向的,即高中阶段教育要相互贯通,高等教育要相互贯通,这和交换生的概念有些类似,但并不是交换生,而是一种更灵活的教育选择,且是被双方都正式承认和鼓励的教育选择。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教育类型的相互贯通,才能称作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整合。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来看,类型复杂,且组织结构有特殊性,这有形中就给整合带来困难,更别说各界各类教育之间错综的利益牵连。因此,我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一步一步实践。

(三)教育形式多元

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建构包含纵向各教育层次的有序衔接和横向不同教育类型的有机沟通和相互补充。单从办学形式就可以分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包括了各种层次、各种门类、各种形式的教育,并且使其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沟通,旨在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组合系统。终身教育体系能为一切人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类型。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社会高度进步、教育充分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各方面的困难和不利环境。

首先,我国地域广袤,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其次,我国人口众多,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与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再次,我国经济实力暂时有限,教育支出并不充裕,如果单靠国家来举办教育,要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满足所有人在其年龄阶段的教育需求则相差甚远,即使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目前也难以单靠政府就做到这一点。因此,允许多元的教育形式存在,对于我国构建在终身教育体系至关重要,而这种多元教育形式主要是体现在公私办学和社会办学之上。换句话说,就是允许社会办学力量的发展,允许非政府办学的存在,鼓励民间办学的壮大。在历史上,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非政府举办的各种社会力量办学都具有相当的发展。

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私人办学,在古代还有宗族、寺庙、书院等的办学,近代又出现了企业和教会等的办学。远观国外,其私人办学、企业办学、教会办学更是丰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可以说,如果仅仅依靠政府举办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要,非政府举办的各种教育形式必定要成为历史的趋势。社会办学对于终身教育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开展文化知识、技能补偿教育。那些在中学毕业以后就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甚至连中学也没有毕业就走向社会的人,他们工作以后,迫切需要补充文化知识,而正规的政府办学往往模式固定,针对性不强,社会办学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目前,社会力量举办的许多非学历教学班已经为很多这类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开展继续教育。需要看到,继续教育的对象是一个面广量大的群体,而且逐年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也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加上继续教育门类众多,层次多样,如果靠政府举办的教育来满足这些要求,势必会耗资巨大且效果浅薄。国外发达国家多渠道、多形式举办继续教育的实践值得借鉴,如美国除大学外,工矿企业、学会、研究机构,甚至私人都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

开展岗位培训。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结构调整,企业深化改革,很多社会岗位都需要进行重新布局,旧的、不合时宜的岗位要淘汰,新的、有发展潜力的岗位要扶持,因此岗位培训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岗前,也包括在岗和再岗的培训。岗位培训的责任重在企业,但社会力量广泛、资源丰富,也应该大力参与进来。

开展老年教育。我国已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人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接受老年教育的也越来越多,因此,老年教育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到老年,尽管其体力不及中、青年,但他们同样需要学习,特别是急需保健、娱乐、修养、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习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知识和法律。老人教育是不可能向传统教育一样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灵活多样的社会力量应该是其办学主体。

(四)教育手段多样

以新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可以满足巨大的教育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这也是各国发展各种形式远程教育的根本原因。未来是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多方面的便利,当然也包括教育实践方面,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扩充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时效,是终身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英国1971年创立的开放大学是世界上办得最早的一座函授综合大学,每年约有2万学生登记入学,约5000人能够毕业,取得公开大学的学位。学校主要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教学,利用印刷教材进行函授教育,设立了300多个地方学习中心,教授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学、教育学等科目。日本的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83 年,学生不用考试便可以入学,学生可以学习全部规定科目以获得大学本科学历,也可以选修其中的某一学科。另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远距离教育,通过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将教育送上门,形成处处是学校、人人可读书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教育手段多样主要是指未来教育的信息化,主动接受由科技所带来的教育方式变革。教育手段信息化能对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普及起很大的作用,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实现终身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利用覆盖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并且符合教育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旨在创立“个个都是学习之人、处处都是学习之所、时时都是学习之机”的学习环境。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应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搭建一个开放的公共教育服务网络,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且容纳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目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区域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不失为一种比较适合国情的方法。构建一个以服务本区域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教育系统,并以此为枢纽,提供“一站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并且使之连接本区域所有的教育类型、教育形式,发挥社会办学的整体优势。有效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提供实时与非实时、远程教育与传统校园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终身学习服务,以满足终身学习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要求。

为加快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促进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有机融合,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利用此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加速各教育机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如数字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的建设以及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实现各种教育学习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

三、终身教育体系的两个维度

终身教育自从提出起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教育的时间延伸,另一个是教育的空间拓展。当然,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终身教育的时间维度是第一位的,意在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但这样便会造成一种误解,许多人就把眼光盯在终身教育的时间维度上,甚至认为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校教育,抑或是终身为学历奋斗的教育。其实,如果把考察范围扩大,放到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讲,空间维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其意在把教育扩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即一体化的社会教育系统,包括个人、学校、家庭、企业等各个侧面。只有当这两个维度都得到充分体现时,才能说是建立了终身教育体系。

(一)时间维度

终身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一直以来,人们把学习和生活分开,这是不应该的,如果这样就会把人的生活割裂成两半——前半生用来学习,后半生用来生活。其实,教育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个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今后的教育应该是,随时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延伸。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学校不等于教育,学校不是教育的全部。学校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之一,学校如果办得好,就能促进教育;但如果学校办得不好,便可能阻碍教育的发展,产生失败的教育服务。我们需要知道,在学校之外,还有广阔的教育天地,比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它们都可以同学校教育一样承担教育的责任,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应该为终身教育的理念贯彻而服务。从历史发展来看,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建立并发展了现代学校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教育阶段说”,即把教育分为不同的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要与前一阶段相衔接,接受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终身教育体系便是要在时间维度上发展这种“阶段说”,把阶段扩展到学校之外。

其次,还需要阐明成人也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不可否认,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是已经在实践上证明了的,但社会大众对“成年人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很多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下降,不再适合学习。桑代克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对成人智力、学习力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衰退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14~ 50岁的人群为对象,进行了为时两年的实验,其结论体现在1928年出版的《成人的学习》中。在《成人的学习》一书中,桑代克初步肯定了成人学习的潜力,他认为人类学习能力的高峰是在20~ 25岁之间,其后逐步下降,每年约递减1%,直到45岁为止。由此,他认为成人在20岁以后,学习能力的减弱是缓慢而轻微的,并非传统上所夸张的程度。学习之能量永不停止,“成人的可教性仍大,25岁之后仍可继续学习”[18]。

后来类似的研究表明,成人的学习能力在30岁时达到顶峰,30~ 50岁之间是平稳的高原期,50岁以后才开始下降。不少专家估计成人大脑未曾利用的潜力竟高达90%。诺尔斯也在《现代成人教育实践》中指出:“成人学习的研究证明,学习的一般能力在人生整个阶段基本是不变的。”[19]可见,成人学习的潜力仍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成人在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方面与青少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其意义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却优于青少年。

反思我国当前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况,他们往往借口自己工作忙、家务重,没有时间学习了,并且加之年龄大了,学习能力下降很大。甚至还有人主张“人过三十不学艺”,以为成人的学习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严重下降。这种观念显然使成人教育者及受教育的成人双方减弱继续教学的信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成人学习能力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如果一个人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继续学习的热情,完全可以继续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终身教育一定要延伸到人的一生,并没有所谓的“年龄大了就没有学习能力”之说,时间维度永远是终身教育体系最重要的考察指标。

(二)空间维度

终身教育的另一个维度是强调教育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在学校,而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和特点,它们应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创新人才。事实上,从终身教育视角来看,这三位一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原本就存在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当中,但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十分松散、逻辑混乱,并且没有很好地相互衔接起来,只是起到一个补偿作用。终身教育的空间性所表述的是要建立一个存在于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教育体系,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人的一生长度为基础,以人的活动范围为广度,构建三位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的动力在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动力在于学校,社会教育的动力在于社会及政府,这三种教育动力都出于教育对象的外部。同时,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人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培养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所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缺失了学习者的内部动力。我们知道,任何教育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个体离开这种教育环境后的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否则,这种教育组织形式便是低效或无效的。不可否认,个体的探究欲始终存在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教育当中,只有具备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及探究环境的个体才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而这又必须以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有无及强弱为载体。所以,自主教育作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原始起点,它不仅决定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之间的共同起点,而且也制约着这三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作为个体自出世后的第一教育角色,对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现行家庭教育内容来看,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还常常与之相抵触。很多家庭借用学校智育内容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强化与培训,这便导致很多孩子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常常有我行我素、自我中心、自控力差、蛮不讲理、责任感及同情心缺失的行为表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要么是偏重智育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是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把孩子寄宿在学校。这对孩子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是当下教育的一个弊端。其实,家庭教育的重点就在于确保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自立性意识和能力,智育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图6-2 终身教育体系的空间维度[20]

就目前来说,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组织形式的主导者,它也承担着相应的重大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协助学生把共性化的知识转化为个体个性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自主教育能力。但目前学校教育表现出诸多弊病,例如呆板的课程与学制设置、固定的教学模式、严格的师生关系、分明的考试评价指标等。有人提出学校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导致教育角色内涵缺失的重要原因。

个体是需要融入社会的,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参与能力。从目前对于社会教育的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政府、团体或私人(主要是通过他们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来进行)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社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教育的实施必须协调好各个主体的关系,这是社会教育实施的关键。”我国的社会教育具有成人化与职业化的特点,它忽视或排斥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有机介入,因此这就需要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四、终身教育结构的内部联系

(一)竞争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允许教育资源的相互流动,但这种衔接很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竞争。教育竞争会使得一些教育组织和形式受到损伤,也会使得一部分利益群体退出教育活动。有人说,竞争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所导致,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教育资源,就不会有竞争。但即便是有了可以满足全部人的教育资源,也阻止不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人的进步是无止境的,竞争也是永恒的,我们阻止不了竞争,况且从某种角度来说竞争是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竞争,鼓励同级教育、同等教育类别之间的相互竞争。例如,给予学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使他们在招生人数、对象、次数、范围、考试、录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自由,也可以采取多次考试、多种考试标准、多阶段录取等灵活的办法,让各类学校在同等条件下开展公平竞争,录取不分先后。

竞争能够让合适的学生走向合适的学校,让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教育组织形式向着最优化进行调整。既然竞争在所难免,那么淘汰与改革也在所难免,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教育组织形式需要改革。例如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它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招生指标,公立学校不愁招不到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考本省的学校一般更容易,而要挤上名牌大学的指标,则难上加难。然而每个高等院校的出口,却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由市场来挑选受教育者。这便造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差距”,名牌大学与非名牌大学的差距,“985”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距。都是毕业生,面临的都是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岗位,但却由于毕业证书上的学校名称不同,造成了竞争的起点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并不仅仅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因为从“游戏”一开始,规则就注定了起点的不平等,那就是高校招生的“计划经济”。

(二)合作

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教育一体化,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这点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国家教育资源较为稀缺,优质教育资源更是供不应求。目前从事终身教育的资源,除了少数成人学历教育学校、少数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少数社区学校具有固定的校舍和专任教师外,绝大多数终身教育办学机构都是以租赁的形式从事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还没能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很多地方存在不合理的行政分割和部门保护主义,使得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受到很大阻碍。目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条块分明,互不相干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其他层次教育的衔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便是要利用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意识等手段把这些教育形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开放的体系。

我们知道,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不但有助于增加教育机会,而且还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增强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力,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具体而言:一是学校教育资源要对社会开放,社区居民可以利用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如图书馆、体育场所等设施;二是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三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社区各方面的公共资源,如电视台、体育馆、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都可以为教育服务。

终身教育体系的内部合作,其实也就是为上下级教育提供条件,为同层次教育提供资源。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允许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允许学生与社会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社会公平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学生的相互交换,能够让思想和创造力迸出火花,加强教师的相互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封闭的环境只会导致落后,只有开放和合作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选择。

(三)终身教育“立交桥”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开放性不够,个人学习路径较为单一,学习环境封闭,教育内容和方式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偏重学历教育、正规教育,轻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各种设施和资源比较稀缺,整体教学力量薄弱;三是学校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类教育,以及不同教育阶段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因此,探索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途径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势在必行。

构建“立交桥”,建立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路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普遍做法。欧盟自从20世纪90年代就陆续推出了实施终身学习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构建“立交桥”,建立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路径,是欧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趋势。为了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样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整合各类教育及其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实现各类教育或学习的相互衔接,促使学习者在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习机构间转移。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教育“立交桥”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但还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例如: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建立弹性学分制度;建立终身学习支持、评估以及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

同时,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还需要注意非制度方面的调整和建设,重视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对各类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设置,以模块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辅以学分的累计来保证“立交桥”的通畅。探索设置“公共课+专业综合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学习者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各种教育形式的管理过程进行整合,为各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搭建平台。例如,对自学考试教育加强网上教学和辅导环节,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许多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已经在试行网络教育与函授教育教学方式上的并轨,学生入口不同,毕业证书不同,但均采用网络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总之,现阶段可实行“一桥多孔”(多种途径的学习模式相互沟通)、“三统归一”(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统一)的方式,通过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口大国办大教育。[21]

第三节 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调整

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早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便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在《论语·为政》中就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同时也指出了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在不断进步。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终身教育理念提了出来,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终身教育理念当作本国的教育主导思想。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对于我国来说,尽快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步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条件。

一、现存的问题

从终身教育的提出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在这几十年,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都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气,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进入我国,我们很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就开始为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如果需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终身教育理念尚未普及

时至今日,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被我国民众普遍接受,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对终身教育缺乏了解。现在我国主导传统学校教育,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都不太重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传入我国时间并不长,普通民众几乎都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即便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来说,终身教育也不过是停留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范畴,没有从我国整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来考虑问题,更别说把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当作发展目标。当然,如果说有,那么也是停留在少部分地区的范围,国家层面的推行和倡导还在起步阶段。不管是对家庭、企业还是学校而言,与传统正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都是“偏门”,社会并不给予重视。因此,如果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首先我们在认识上就要深入,只有理论到位,实践才能有所保证。

(二)终身教育法律法规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的专项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终身教育的行政性文件,但倡导力度不大,而这方面的专业法律就更是缺少。我国建设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当中,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性的指导意见,旨在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进行指导和规划,但这些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令人担忧,当政策性的文件没有落实监督体系时,就只相当于一个口号了,这离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法规差距很大,根本无法起到像义务教育那样全国普及的效果。现在,尽管我国部分省、市出台了地方立法,但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专项立法仍是空白。如果国家立法继续保持缺失的状态,这不仅会使我国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失去保障,也会使仅有的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缺少了依据和准绳。

(三)终身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我国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渐起步,从事终身教育的资源开始显得尤为紧缺。目前,除了一些面向成人学历教育的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省市级老年大学和少数社区学校具有固定的校舍和专任师资外,绝大多数的社会办学机构均以租赁的方式从事教育、培训活动,根本无法扩大广度和深度,即便有的社会力量想通过各种渠道举办教育培训,但质量提不上去,设备跟不上去,只能是“有心无力”地将就着办学,因此社会教育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从另一方面来看,终身教育的资源浪费也很严重。许多个人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现象普遍存在,它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只要能招到学生、收到学费,剩下的事情就根本不列在计划之内,因为盈利机构需要控制输入经费,很多设备便根本不会运转,久而久之就过时、闲置了。

(四)终身教育实施仍停留在成人教育的概念上

我们都知道,终身教育是包括人的一生各阶段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总和,成人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行的一些所谓“终身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些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社会培训的杂糅体,既没有外部整合,也没有内部连接。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很多人也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生要不断学习”的思想。因此,我们要以家庭和学校为对象宣传终身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培养中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而即便是在相对成熟的成人教育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许多社会人士接受成人教育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学历和文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迎合眼前聘用单位的需要,而不是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此外,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管理体制落后,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大影响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其实也就是实现教育的一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为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但目前,我国这种整体性的教育网络仍没有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各自奋战。面对我国现阶段终身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一些从事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主体也仍旧存在很大的教育浪费,加上现有的存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并未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整合显得尤为急迫。此外,我国地域广袤,形式复杂,很多地方的教育都有区域特色,不同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合理的行政分割和部门保护主义,这使得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是需要尽快做出调整的。

(六)终身教育资金建设未走上正轨

我国每年的经济都在高速增长,但20世纪提出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到2012年才实现。与此同时,各地每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长,但公共教育投入增长速度缓慢。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费只是在理论上占工资总额的1. 5%,但实际在执行中则很难得到落实。目前,财政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与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不相适应,各种鼓励社会和个人投入的教育经济政策很少到位。终身教育是一个面广量大的活动,需要持续的、稳定的、大量的资金来源,政府首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引导民间资金流入教育领域。但目前这种想法仍旧没能走上正轨,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严重阻碍着终身教育的普及。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理念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人才的数量都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宏观体制、运行机制、战略规划等。如果政府能在其中扮演积极促进者的角色,那么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能得到有力保障。因此,政府在整体设计、政策引导、监督调控、物资支持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

(一)只有国家才能做到宏观保障

教育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因而终身教育也应归类于此范畴。终身教育不是为某一特殊人群服务的,不应该具有功利的性质。相反,终身教育的概念本身就决定了它具有公益性,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它需要满足更多类别、更多数量人群的学习需求。再者,终身教育的目的不是学历和文凭,而在于提升人的素质,促进潜能发挥和人格完善,提高生活品位。终身教育这一与生俱来的属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责任。尽管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有社会力量的参与,而且应该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但政府仍旧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政府提倡、引导、监督终身教育的发展,才能保证其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

终身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区域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终身教育与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评价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当中,终身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终身教育事业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内容,肯定是要政府来发挥其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层面的战略体系能够得以全面实施。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行业、人群较多,一定要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参与,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要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参与,更要市民、外来工、在职人员、下岗工等多类人群的参与,这就不仅仅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事情了,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只有政府在这方面能够制定宏观的制度和政策,也只有政府能够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会面临各部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需要统筹、协调各个部门、行业和人群的关系,只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才能解决问题。当下,体制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外实践证明,在任何地区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均需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我国也是一样,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来调整体制、统筹规划,逐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进程必须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有的地区性政策并不是通用的,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政府的主导,能够结合各地实际,依据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状态,以及不同的习俗特色来做出整体规划。目前,我国福建、上海等省市已经建立了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旨在进行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并颁布了地方终身教育法律法规,使得终身教育事业的地区性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内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行政推动作用的地方,并且措施得力,那么终身教育的发展步伐就会加快。在国外,美国以社区学院作为社会教育主要场所,英国以开放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日本以公民馆作为社会教育活动场所,而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大都注重运用法律规范来保障终身教育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终身教育体系并非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必须要依靠国家行政的引导和推动。

之所以要强调政府的角色,是因为政府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针对我国现有的国情,很多事业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如何,都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二)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作用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战略之一,政府既要考虑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要考虑纵向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除此之外,教育的发展除了要依据教育内部自身规律外,还与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过程,政府应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总体规划的层面上来,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保证可持续发展。

2.发挥政府的政策制定作用

政府要制定、颁布有关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规范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级各类培训,还要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层面的法律是权威和规范的,能够带动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完善,除此还需要对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引导各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只有加强各种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建立与终身教育理念相协调的各种社会制度,才能鼓励民众积极学习、自主学习。

3.发挥政府的舆论倡导作用

政府要建立合理的领导机制,建立专门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局面。在政府的统筹和安排之下,各个部门、组织、行业对终身教育的促进要素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要建立全民学习的引领机制,注重宣传和推广,在民间形成有效的影响力量。除了舆论推广,政府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活动,吸引民间资金,利用社会和人民的总体智慧来发展终身教育事业。

4.发挥政府的服务保障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建立学习支持系统,旨在以此达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各种教育共通的目的。当然,这种形式下最重要的举措便是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相互衔接,以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广大公民的多种需求。在政府引领下,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主要载体,构建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只有政府全力支持和保障终身教育的建设,才能让教育界的人士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

5.发挥政府的物资支持作用

终身教育的对象广、内容多,它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需要耗费很多的社会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对而言,人们对终身教育所包含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认可程度不高,较难得到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如果需要保障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设立专项经费,并且逐步建立政府拨款、部门(单位)筹款、社会捐助等多种力量相结合的办法。教育的发展,物资是首先需要到位的,只有政府强大的资金和人力作为保障,才能顺利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6.发挥政府的监督评价作用

既然是政府的引导和推动,那么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和阶段性结果,肯定也要有一个标准来实施评价,政府在这方面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政府有宏观的数据,有各地区域性的发展标准,也有强大的专家团支持。也许有人要反对,如果政府既参与建设,又参与评价,那不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吗”?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评价者并不是政策制定者,这里的监督者也不是组织管理者,政府有很多的部门,“裁判员”和“运动员”并不是都有利益关系的。当然,政府也要引导社会群体参与到终身教育体系的评价中来,并且两者相结合。

三、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制定我国终身教育专项法律法规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将终身教育的各项制度和改革措施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层面,才能真正有保障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引导终身学习行动,也需要用法律来明确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战略步骤。

一方面,加快制定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要求以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各个地区可以率先尝试制定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法规,以规范和促进当地终身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制定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专项法律法规,依据现阶段我国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情况,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制定相应的国家级《终身教育法》,并且国家终身教育法的出台也有利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

(二)引导终身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就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看,在未来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规范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22]国家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来促进多形式、多渠道办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创新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的办学格局。通过指导、沟通和协调,帮助民办学校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新要求,提高其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电子资料库,互通有无。除了学校之间的共享,也要支持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共享,这样不仅社会上的人能够使用学校的资源,同时学生也能享受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成人教育,可以适当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成人教育的各个环节,这样也能使传统成人教育改善其固有的模式,用全新的面貌进入终身学习型社会。同时,要加强成人教育的师资建设,鼓励高学历、多层次知识结构、社会能力强、有事业心、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成人教育的队伍中来。现阶段我国的成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成人教育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成人教育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注重学历后继续教育,同时要打破学校的局限,把教育办到企业、社区和农村,要做到哪里有学习的需求,就把教育办到哪里,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就办什么样的教育。这里也可以通过发挥现有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等高级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事成人教育的研究工作,旨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按需分配”的教育体系。

(四)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使技能培训普及化

技能教育,不仅是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事情,也是各级政府机关和全社会的事情,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狭窄职业教育观念,把职业教育单纯培养就业人员的劳动本领扩大到服务人一生的学习需要,这其中包括就业需要、生活需要、休闲娱乐需要等,从而拓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其次,要大力推行产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在校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次,要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发挥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榜样带头作用。职业技能教育搞好了,能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

(五)积极开办社区学院,普及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区域性的终身教育,它本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设施和机构,吸纳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既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社区的重要内容。美国是较早兴办社区学院的国家之一,其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早在1999年1月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23]虽然迄今“终身学习体系”仍然在萌芽当中,但也表明社区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已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已不完全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社区全体成员之间的一个重要沟通和联系平台。学习型社区中的教育和学习内容要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要有社会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所以从区域建立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信息技术的优势

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有其独特的优势,它的特点能够使得知识和信息传递到任何地点和任何对象。我们都知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面临对象广、承载内容多的工程,因此借鉴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参照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引进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研发,旨在建立一个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并且覆盖城乡的开放性教育系统。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完全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整体优势,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完善教育平台,开放教育网络,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终身教育机会。

(七)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不仅有助于增加教育机会,而且还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达到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

具体而言,一是学校教育资源要对社会开放。社区居民可以和学校达成约定,允许其在一定时间范围利用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二是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可以相互开放。这就包括师资的交流,学生的互换,设备的共享,甚至学分的互认等;三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社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如电视台、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它们完全没必要把资源局限在一个小的区域,可以把空间扩展到周围社区,甚至所有公民。当然,社区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从单纯的课堂教育扩展到社会文化、信息咨询、健身体育、家政护理、就业指导、闲暇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等诸多方面。通过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开放,推动我国教育系统的规模化、普及化以及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孙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第48页

[2]孙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第48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4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5]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333页

[6]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21页

[7]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职业技术教育司:《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法规选编》,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21~ 123页

[8]李忠:《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7期,第7页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11]Hideki Maruyama. Lifelong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Japanese Case[DB/OL].http://www.eric.ed.gov/PDFS/ED502814.pdf

[12]奇永花:《韩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实务运作》,成人教育,2009年第3期,第11~ 17页

[13]胡海云:《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第51~ 54页

[14]齐幼菊,龚祥国:《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11期,第31页

[1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6]陆春来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第22页

[17]胡协加、杨小珍:《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区: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构件、搭建平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18]桑代克:《成人的学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28年,第3页

[19]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20]党亭军:《终身教育视角下个体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9页

[21]杜晓成、邓铭、卢洪涛:《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继续教育,2010年第10期,第12页

[22]魏志耕:《终身教育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23]魏志耕:《终身教育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