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梁 雪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受到抨击最多的学科,改革也是最多的。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的必然的消极结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向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梁 雪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受到抨击最多的学科,改革也是最多的。从语文教学模式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的历程;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教材可谓一天一个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改革的代表人物来看,先是南钱北魏,后是百家争鸣,可谓热闹非凡。但是,社会对语文的教学仍然不满意,症结何在?关键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定位问题。语文教师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可以说他们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具话语权的一群人。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呼声却那么的软弱无力。语文教材的编订,试题的编订有几个是中学语文教师?即使有,他们在那些教授、学者、官员面前又有多少话语权?语文版本的一变再变,高考试题的指责再指责,是否说明了些怎么?更何况即使在学校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又有多少自主权?其次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看到中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人不是神,他们甚至比其他的教师更为艰难。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中国乃至外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既然这样,那么失误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对中学语文教师太过于苛求。回过头来看看批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否定、指责、辱骂屡见不鲜,甚至有过激者辱骂中学语文教师全是一群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事情真的是否这样,但一味地指责和辱骂是否能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对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一无是处吗?最后我们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由主体变为了主导,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既然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更应该关注如何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当好导演的角色。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定位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社会评判我们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得以提高这一标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忽略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过多地考虑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首先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今天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事先给他们规定了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的感知。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而是一直完全的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3000年前古希腊的圣哲普鲁塔戈的这句话是否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其次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他们无法逃避现实,更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学生仍然只是学校的学生,而不是社会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几乎全在教室,而忽略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再看看我们教学改革的内容,变来变去仍然只是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文章,而回避了社会,回避了社会的不平现象。我们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也是按部就班的传送既定的正面的东西,而忘记了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他们既会接触到好的,也会遇到反面的。看到我们许多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不适应和那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样子,我们的教师还能一本正经、按部就班地在教室里心安理得的传道授业解惑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的必然的消极结果。第三,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可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呢?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进度,这能体现个性吗?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重视了一般性而忽略了具体性。我们一旦发现了一套好的教材,一条好的经验等便盲目地推广而不去考虑地域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差异,这能成功吗?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向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最后,学生还是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人。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关注此问题:一个是一个心理学家做的实验。她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回答说可能是零。而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却出现了许多的答案:太阳、铁环、烧饼、足球、鸡蛋、眼睛等等。这个简单的事例却把我们的教育的弊端揭露的淋漓尽致。换句话说,今天的教育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教育。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这个问题究竟关注了多少?另一个是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我给学生一个《落叶》的作文题目,许多学生都写秋天的落叶的喜或悲,可是班上一个作文很糟糕的学生却另辟蹊径写出了一篇惊人的文章。他不写秋天的落叶而写春天的落叶,他文章中写到:秋天的落叶固然让人悲叹,但他毕竟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好比一位老人;而春天的落叶在万物复苏时却黯然飘下,真像一个夭折的孩子,悲之极也。由此而观之,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最糟糕的学生也具有他们的发展潜能,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去激活。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如何激活这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潜能。我们敢肯定的说,不把学生放在眼里的改革最终都只有失败。(www.guayunfan.com)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问题。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喊得最多的便是创新,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圆桌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等。我们无法否认创新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盲目的追求创新,整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别出心裁是否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个前提绝不是创新,而是在折磨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丰富词汇的积累、甚至连简单的语言表述都不会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个连中国最基本的历史都不了解的学生能分析出阿Q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一味地强调创新,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自我的升华。创新即意味着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新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也要有独立的个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要有个性,教学内容要有个性,教学方法要有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革新也就没有创新。因此,创新实际上是在充分保护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的创新。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师既要保护自我独立个性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的自我升华的过程。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大多是在统一要求、统一模式下的创新(现在不是还有许多学校要求教师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吗),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这样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在演绎创新,在制造创新。我们能奢望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奇迹吗?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教学问题。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满堂灌的阵痛后,已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出现了“讲的越少越好”的观点。于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整个一堂课只用很少的时间讲解而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有位教师在讲授《雷雨》时,让几位学生表演了这部话剧,轻描淡写的讲解了一下便结束了这篇课文。而另一位教师则从社会背景的讲解入手,让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以及所再现的当时的社会意义等。不难看出前一位老师的确讲的少,可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这部话剧?后一位教师讲的多一些,但学生至少明白了这部话剧。当然我也不是强调教师讲的越多就越好,而是要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好讲的“度”。那么怎么把握这个“度”?首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容易点,做到重难点不放过,容易点不赘述,并且以此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讲多少的依据。最后我们的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分析我们的学生。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悬殊,分析学生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根据其能力和个性来确定我们讲的详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个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教学创新的日益紧迫,改革课堂教学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研究课题。那么,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该如何创新?怎样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曲解课程改革的本旨。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精神缺乏深入学习和理解,曲解了课程改革的本旨。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走偏锋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目的在于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进行有力矫枉,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标精神”,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殊不知,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主题班会、辩论会等。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化。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不能凭一时热情和冲动,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使教学形式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如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实际上,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如下问题:所学内容是否有必要去合作;小组交流时,问题是否明确;小组的组员搭配与分工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基础等因素;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之前,是否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环节;合作与交流的时间是否充分;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是否当好了“参与者”和“主导者”等等。

三是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习惯了“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不忘中心思想和字词句”的语文教师,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或自主、或探究、或合作、或以读代讲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课堂上也相伴出现了一些耐人思考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课堂中忽然多了些“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诸如此类的鼓励性的语言。乍一听,感觉颇新,似乎信奉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已被我们的教师给彻底瓦解了。但久而久之,我们也慢慢地发现,此类鼓励性语言竟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不管学生答得是否有道理,也不管对与错,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总要说上一句“你真聪明”!甚至鼓动全班学生同呼一句“你真棒,作家的料儿”。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对学生的“欣赏”成了形式主义的“作秀”。这样的表扬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

乱用小组合作讨论。语文课堂歪曲小组合作讨论的实质,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这样做至少产生以下几个不良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造成讨论内容没什么含金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造成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讨论成了摆设,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三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无具体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讨论成了开小会,或是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四是讨论的形式单一。凡是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些学生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成了旁观者,每到讨论之时,教师便无事闲溜达或翻看一下自己的教案。

信息技术充斥课堂。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滥用不仅不能辅助语文教学,而且会大大削弱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将要写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展示课件。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三是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课堂中,“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四是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五是多媒体制作粗糙。有的老师为了使用而使用,用假的图片和笨拙的动画来表现文章的内容,这样只能让教学遭遇尴尬。

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改问题的主要对策。作为一名正在实施课改、摸索前行的初中语文老师,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也曾出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让我不得不反思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更让我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学生探究理念。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树立学生探究理念,首先应该转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引下,语文教学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彻底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学生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去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要树立学生探究理念,我们老师就要自觉转变角色。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实践、人才观等方面认真探讨,尽快适应角色地位的变化,下决心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中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互动等方式主动配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二是教师应延缓判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实行自我判断和评价;三是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四是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五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能引起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六是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句话,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与学生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者。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方面,我们要做以下努力:一是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单方面预设问题、把学生作为置问的主体、以“问”确定教学目标、以“问”组织教学的模式。二是善待学生提问。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三是遵循渐进原则。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遵循渐进原则,让学生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促进课堂的优化。四是持之以恒训练。教师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探索过程。除了上述我们教师所作的努力之外,还要努力为学生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并作好充分指导:一是激发探究的情趣。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探究潜质,帮助他们在探究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二是活用探究的形式。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形式勿强求一致。组织合作探究的教学流程可以是:小组共同讨论,筛选和提出有价值探究的主题;小组成员分别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小组汇总、整合资料信息,制订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按照方案共同实施探究活动,整理探究的成果;汇报、展示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师生共同反思和评价。三是拓宽探究的范围。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引导,化有限资源为无限资源。四是重视探究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会交流合作中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培养大胆怀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造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如何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教育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强我中华的良好开端,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故此,如何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试作讨论。

教师有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陈旧死板的教育理念必然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迫使教师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缩手缩脚。在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认为:课要讲深、讲透,不然,学生就不会,应该让学生先学会,然后再去创新;学生在课堂上太活跃,秩序乱了不好管;教学进度赶着,没有时间让学生创新;语文课堂创新难度高,弄不好出力不讨好;语文涉及方方面面较多,唯恐自己应付不了,等等。有了诸如此类的想法,教学改革自然举步维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顾左右而言他”。

当前,一方面是语文教师新老交替正值高峰期,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致使语文教师队伍急剧扩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培养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培养青年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应从下列方面着手。

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要他们有一个“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过程,还要有一个体验、领悟“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过程。现代的教师已不仅仅以丰富的知识来取信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于未来社会。教师要有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能力。青年教师受到的旧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影响较大,但他们作为青年人又能很快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我们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主力军――青年语文教师。

其次,解决青年教师的专业基础问题。应该知道不少青年教师具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但扎实不等于知识的熟练,现在需要的是对教材的熟练掌握。“熟能生巧”是古训,这里的“巧”是“新”的一种,那么推演一步就是要想创新就要对教材熟。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中不少人对教材不能熟练掌握,有的甚至是连教材都没有通读过,这就使得原本不太好上的语文课更加给人“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青年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大纲,广泛涉猎课文涉及的内容及相应的知识,并使之熟练化。这样,在这个基础上会生出不少的“巧”来,也就是在教学中创出新来。

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只有先有了创新意识、创新基础,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来。

从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可现实的语文课堂往往是:语文课是休息课,是最没劲的课。分析起来,原因多多,但有一条不容忽视,引不起学生兴趣恐怕是最直接的。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先哲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笔者就把它上成兴趣课,满足学生最直接最基本的需要。每接一茬学生,我都发挥“讲”的奇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课书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想望语文课的状态。我面对的是高中生,是否影响高考成绩?事实说:你的学生高考分数是高居首位。毕业的学生说:做为你的学生学语文是一种快乐。对语文课,我感到了创新乐趣。

兴趣不稳定是中学生的特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的兴趣深入和扩大,变成志向,这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就要发挥这种功用。就作文而言,不少学生说头疼。我这样引导:写一句话日记,同句话连写三天,第四天让学生再加上一句:这样的生活何日才能到头,换一种新的活法吧。这就是趣,也是创新。这个过程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三年高中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因成绩原因在高考前产生悲观厌学情绪。我就说:大家要前学古人孔仲尼,后学今天的叶圣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人家孔子明知不可而仍为,这确实难得的进取人生。叶圣陶中师毕业,虽无绝顶天分,但一直孜孜求学,直到成为语文大家、社会活动家。二人相映生辉,难道就不能“领导”我们走过高考前两个月吗?学生笑而思奋,情绪也稳定了许多。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从旧事例中找出新意,给学生以创新精神的启示和动力。这是从兴趣方面的创新引导教学,也是从另一方面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实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排斥学生的创新,相反,只要引导得当,反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表意最丰富的内容。全班同学各有绝招,其中一位同学写出了传统的倒“福”字,他的解释蕴含着丰富的新意,被同学们一致推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对于课文,在板书设计方面也能增加趣味,实现教学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雨中登泰山》一文,设计成一“壮”字形板书,既突出了文意,也给人直观的感受。同时这又是创意,教学生知识时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又如在讲《鸿门宴》时,把故事情节设计成三起三落形式,一方面收到了形的效果,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也可以断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从语文学科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科教育有四个教育层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则必须通过运用科学方法、传授科学知识来完成。语文学科也必须遵循这一学科教育规律。语文教学目前总是以工具性存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作为科学学科受到重视,语文教学中片面认识得到纠正。笔者根据教学体验,在传授知识和方法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偏差认识,在纠正学生的偏差认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可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把重结果的现实认识往重过程的认识方面引导。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可视的,过程则需一步步积累。在教学中,把每一个步骤都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并且使上下问题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第一步解决得不好就影响第二步,而步步松散草率就影响结果。使得学生不得不养成认认真真的习惯,在解决每一步的过程是又不得不以创新的思维来预见下一个问题,不然,就会陷入我预设的“陷阱”。如:在设计一篇作文时,先后出示三个问题:1.哭好吗?请举例。2.笑就乐吗?请综述。就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展示作文题目:哭笑不得。前两个问题颇具开放性,哪一个问题一句话也不好概括,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简单肯定否定都不行,逼迫诱导学生讨论思考。在这个设计中,完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创新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遵循了开放性、自主性、差异性等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其次,把学生比较看重标准答案的认识扭转到重视智力开发方面来。标准化测试在高考改革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认可的形式,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个模式逐步成为人们思想的桎梏,甚而成为一种象征。创新教育要求打破这种模式,我的语文课堂就落实这一点。设计语文试题时,把有些题设计成多个答案,或无答案,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设计作文时,引导学生在求异思维上下工夫。同一作文要求学生多次做。具体过程是第一次完成后,全班每个同学都通读每篇作文,然后再做一遍。第三次要求每位学生通读二度作文的每篇文章,选出好的要求学生熟悉,你能另辟蹊径写出一文吗?行不行试试看。这个方法是创新,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推翻了,学生的辨别力、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

再次,对学生进行新兴知识的传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氛围。新兴知识如雨后春笋,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就会让学生感到创新的紧迫。现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以爆炸形式增长,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却比较陈旧,学生需要了解、接受新知识,而应该把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当作范文来学习的语文更应担此重任。为改变不理想的现状,我广泛浏览报纸杂志,及时向学生推荐具有浓郁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同时把先进的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北约空袭科索沃时,向学生介绍美国及北约制导技术,介绍隐形战斗机的实质,野蛮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时,我就及时收集有关导弹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爱国思想的熏陶下了解高科技知识,更增强学生创新的紧迫性。

传播知识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创新的内容,传授科学方法是在又一个层次上的培养创新精神。这种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相对抽象,逻辑性也更强。语文学科中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情感特点。情感的表达要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情境来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祥林嫂的话:“可恶,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从鲁四老爷的阶级属性、满脑子的反动封建思想、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地位进行分析。通过把这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功从不同角度评价,使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并由此判定成功的标准是不同的,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大胆探索,由此逐步养成学生的创新学习观,这个过程也极大地刺激了学习的创造性。例如,在评价《项链》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时,说:“她对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是人的本性弱点,并非小资产阶级的专利,作者提示的并非限于小资产阶级的性格悲剧,而是人类在追求荣华富贵中具有虚荣心的一类人的悲剧。”这种说法独具一格,具有一定新意,在教学中就肯定能成为一家之言。引导学生整理成文,作为新文学评论在校报上发表,引起了众多同学的讨论思考。学生说:“对这种经典之作我们也有评价水平,而且我们的评价水平也比较高。”通过传授知识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统一模式,它要求教学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

面对当前课堂改革的新形势,高效课堂成为教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主流。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引领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高效的课堂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从教师的角度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运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适时地点拨诱导,插入适当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的形式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制约着课堂效率。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堂常规的遵守,课前学生自觉地充分地预习,各科备有必要的错题本等等。这样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在新课堂改革中,我就不断尝试着自己角色的转变,在学生面前渐渐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而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学生亲切地谈思想,真诚地说生活,效果明显。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把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例如,我们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切入点的研究,难免会课堂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者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用幻灯片来展示诠释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况,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在比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不愧为苏州园林的一次旅行。

让学生在课堂上借用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激活思维,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创新。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习方式革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要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为了把一碗水端平,放慢教学节奏,生怕自己没有讲到,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结果是成绩不理想,领导不满意。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约束着学生思维的发挥,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近一年来,我努力改变着自己,学习并探索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营造高效的教学情境,是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比重。课前三分钟交给学生: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先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课后组织同学们准备每一课的导入语的设计;重点句段的积累;语法知识或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学生自己为了课前三分钟的讲解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每次发的内容不同,种类新颖,很多学生都积极地讲、努力去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这样多数同学就能把目光聚焦到本节课要学的这篇课文上来,教师乘势上课。

教学字词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每次上新课前,利用晚自习10分钟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这样学生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比较难掌握的生字词,特别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这样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巩固。

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是老师把问题找出来,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答案。高效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展示课,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此激励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座右铭。一堂语文课,在上课前,学生就要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语文课就要不拘一格,学生的课堂展示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唱或跳,课本剧或小品的表演。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让学生全力以赴,因此,每个学生走上自己的讲演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把课堂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导入要激趣,产生求知欲。语文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那么激发学生快乐学习也很重要。”一堂语文课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我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引用了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精典的语言给我们今天学习语文的启迪。

还有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调动学生情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一种游戏,学生有玩腻的时候,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游戏出现。一句笑话,一段故事,一个表演,多种方式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歌时,在课堂上模仿古代诗人吟诗的样子,穿着长衫,捋着胡须,摇头摆尾。设置情境,感受心情,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动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的诗也就背熟了。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陈出新,各自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效果很好。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先看图片,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学“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小组讨论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杜郎口中学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共同对话,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享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包括:①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②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敞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包括:①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②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③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却神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精力充沛,语言风趣。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化的灵通性。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赏心悦目;二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力求简洁精当。啰唆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重点,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比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运用启发式,教活课堂,周庆元教授给我们讲授语文教学法时,在三分钟之内,就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①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②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③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总之,“儿童是完整的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等等。这一切凝聚为一个核心——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只有驾驭教材,建立在令人信服的阅历上,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小学语文课凝聚的是一种语文教育观,那就是以儿童为本的教学,这样的思考集中展现了一个坚定的语文教育探索者的姿态与信念,也反映了我们教师富有个性的教育情怀与价值追求。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惟其如此,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对教学的要求也是高的。只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创造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去,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把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相结合,既要抓牢基础知识,又要大胆创新,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紧而有序、生动而不乏知识性的全新景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